Ⅰ 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市场
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
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ropean Un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
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UK Emissions Trading Group, ETG)
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
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NSW)
由于美国及澳大利亚均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所以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美澳的两个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义。截至2006年第3季,欧盟排放权交易制2006年的交易金额达188亿美元。
Ⅱ 北京 篮球店
北京宣武门那里有一家!坐地铁到宣武门,出口就是!具体哪个出口我也不知道,出来看见一个大商场,地下二层就有了!
Ⅲ 欧洲气候交易所的介绍
欧洲气候交易所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的一个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
Ⅳ 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的意义
全球金融信息领域首创的交易所——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18日在北京开业。从今天起,它将填补全球金融信息领域交易所的空白,与全球领先专业机构合作,共同组织金融信息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新媒体新闻信息产品与广告产品交易服务,提供技术专利转让与商务信息咨询等服务,助力信息化时代我国金融业腾飞。
这一创举吸引了现场参加开业仪式嘉宾的注意,金融界人士对该交易所的开创性和未来前景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今世界,金融信息的快捷获取至关重要,但中国金融信息市场的发展还有待完善,相信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的成立在加强金融信息的整合共享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毋剑虹说。
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士都对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的开业表示祝贺,认为凭借新华社强大的传播力和信息资源优势,该交易所必将助力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LCD屏幕散射出的光芒直指正对面的会员墙。琳琅满目的会员标牌整齐镶嵌其中,这也是交易大厅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首批确定的近300家会员单位汇集了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联、中国平安、中国邮政、网络、清华大学在内的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资本要素市场、高等院校等部门。
据介绍,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结合了公司制和会员制交易所的优势,建立了独立的会员体系,由战略会员、合作会员、服务会员和经纪会员四部分构成。这些会员可以说是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成立的见证者,也是推动我国金融信息业务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交易所的另一大亮点是多媒体展示厅,整个展厅通过互动投影、定位声源、全球最大的100英寸触摸平板电脑等高科技向人们展示着交易所的六大业务架构:金融信息产品交易、广告产品交易、文化创意产品交易、技术专利交易、新媒体新闻信息产品交易和商务信息交易。俯视,脚下互动投影不断变化的四季美景,宛若漫步在大自然中;仰望,拱门上展示着新华社社办报刊、电视、网络、手机、新华08等业务……点点滴滴都记录了新华社全面拓展全媒体业态的前进步伐。
正是依托全媒体发布渠道和多维度交易平台,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向需求方提供着优质、海量的交易信息。
Ⅳ 谁知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官网
芝加哥的气候一年四季分明。一年中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29°C, 平均最低气温为17°C;而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2°C, 平均最低气温为-11 °C。历史上记录的最高气温为40°C(1934年7月24日),最低气温为-32 °C(1985年1月20日)。
由于受密歇根湖的影响,芝加哥冬季多风。芝加哥气温适宜,1月份平均温度为6℃,4月9℃,7月22.8℃,10月11.4℃。
芝加哥雨水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965毫米。夏季为降水最多的季节,降水通常是雷雨或阵雨形式,少有持续的降水。冬季则降水最少,通常都是下雪的形式。最大单日降水量为1987年8月14日记录到的164毫米。
“风城”
来芝加哥的旅客,最好多带几件衣服,以适应此地气候特点。如果一月份正好在马路口碰上密歇根湖刮来的刺骨寒风,你就能体会到这个外号的份量。风还不算芝加哥的唯一气候特点,它温差之大也是远近闻名的,冬季气温会低于摄氏零下30度,夏季气温会高过摄氏40度,都是有过的纪录。如果你冬季来到芝加哥正好遇上特别暖和的天气,可别误以为芝加哥的冬季温暖如春,这里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马路上常看到电动报告牌,上面显示时间,下面显示温度,一分钟换一次,恐怕也和这变化莫测的天气有关。
Ⅵ 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指2009年),荷兰CLIMEX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北欧电力交易所、纽约绿色交易所、亚洲碳交易所等都可以进行减排量(CER)交易。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全球CER相关交易额达60亿欧元。但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整个二级市场的每吨CER的价格从之前的20欧元下降为10欧元左右。
先来看欧洲排放交易体系。欧盟委员会2005年起对成员国实行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管理,在其生效的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对各成员国每年可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做了规定。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欧洲排放交易体系,允许各成员国交易各自的配额。欧盟的规定比京都议定书更为严格,其交易也非常活跃。2005年,成交额就达72亿欧元,2006年为181亿欧元。但由于欧盟规定第一阶段的配额不能带入第二阶段,2007年的价格大幅下跌,交易量萎缩。2008-2012年是第二阶段,一些非欧盟成员国也加入进来,并且欧盟也接受了UNFCCC认定的减排项目。
再来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碳排放交易。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它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设计了CFI合约,每份CFI代表100吨的CO2等额气体排放。CCX提供了正式会员、合作会员、减排量供应、减排量打包、交易、买家等六种参与形式以满足不同的排放需求。
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已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英国通过“以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的气候政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做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美国堪萨斯州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作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此外,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商机,陆续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淘金”。
Ⅶ 啥是二氧化碳交易
温室气体作为商品交易是个新鲜事物,但全球二氧化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方式仍主要以传统期货交易方式进行。在贸易项下二氧化碳交易市场上,排放许可权就是商品,这种交易实际上是一个远期商品期货交易合约;在项目二氧化碳交易市场上,减排量或减排单位相当于常规的出口商品,可直接转让销售合同。
全球二氧化碳交易市场中的买家主要分为五类:国际多边援助机构受各国或地区委托所设立的二氧化碳基金;大型排放行业,包括电力、建筑、钢铁业等;金融机构所设立的赢利性投资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二氧化碳基金,如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由政府直接出面与发展中国家展开双边合作获得二氧化碳减排量;此外,还包括一些自愿进行减排的基金或个人。
二氧化碳交易市场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交易规则和程序。联合履行机制产生的减排单位因成本较高,交易量很小;欧盟排放许可权在第一阶段因各国制订的额度比较宽松而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一度跌近于零;而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因价格优势而备受青睐,在2005年及 2006年占到了项目二氧化碳交易市场的90%。清洁发展机制是一项双赢的机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额成本,从而降低全球为减排温室气体而付出的总体经济成本,如目前英国工业企业在本国减排成本很高,估计1吨至少都要花费20至30 欧元,但若在发展中国家购买,价格则只有7至10欧元。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不同专业机构的参与和协助。这些专业机构可为项目企业提供现有政策法规和企业内部财务情况分析,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按照规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官方机构“国际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预注册阶段,需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对所有项目的申报资料加以核实,并出具结论性报告。这些申报资料和文件包括项目设计文件、监测方案和基准线研究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成本费取决于工作量及项目规模,大约为2.5万至25万美元不等,其中包括了项目核实服务费1.5万至2.5万美元,项目注册费5000至30000美元,具体费用由联合国相关机构确定。
二氧化碳交易给企业资产负债表引入了两个崭新的概念:“碳资产”和“碳债务”,其单位是碳信用,一个碳信用等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碳资产是一个企业获得的额外收益,不是贷款,是可以出售的资产,同时还具有可储备性;碳资产的价格随行就市,有涨有跌;除此之外,它还有无形价值,有利于提升项目企业的公共形象,获得无形的社会附加值。
[编辑本段]
碳交易市场的形成
全球碳交易市场由气候变化及相关应对政策催生而来。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36个工业化国家承诺2008年至2012年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减少5%。其中欧盟国家平均减8%;日本、加拿大减6%。
在总体减排目标下,由于各国具体经济技术和能源结构存在差异,因而欧盟各成员国协议减排指标也不尽相同,如卢森堡、希腊和德国的减排目标超过20%,西班牙和英国的削减目标分别是15%和12.5%。上述规定具有国际法约束力,达不到减排目标的国家将面临惩罚,其2012年后的减排义务将增加1?3倍。与此同时,欧盟还规定,2005年至2007年间的第一阶段内若有关企业排放超标,超额部分将按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罚款40欧元。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二阶段内,处罚标准将提高到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00欧元。
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经济研究部主任邓肯·麦肯锡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考虑到发达国家一些能耗大的企业,如钢铁和发电厂的减排压力过大,加之大气层为全球共同拥有,所以任何地方的减排对大气层产生的整体效果都是一样的,因此《京都议定书》采取了灵活的减排机制,规定如果一国在本国境内完成减排义务有困难,则可通过贸易或项目投资合作方式,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减排,从而履行自己的减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灵活减排机制主要有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项目合作实现的减排单位,可以跨界转让,但转让方必须在自身允许排放配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以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其实现的“核证减排量”,可计入发达国家完成减排承诺。排放贸易机制是指发达国家之间,一国可将其超额减排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他国,同时转让方必须在自身允许排放配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实施催生了项目碳交易市场,排放贸易机制则促成了贸易项下的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市场所交易的商品按性质可分为四种,即《京都议定书》的认定排碳额、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核证减排量、联合履行机制产生的减排单位、欧盟排放许可权。碳交易并非仅指二氧化碳,《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其他5种温室气体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都可以折合成二氧化碳当量,以方便交易。
[编辑本段]
全球二氧化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有关二氧化碳交易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无论人们对二氧化碳交易了解于否,它的市场前景都将非常广阔。
随 众多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日益膨胀和这些国家对於化石能源使用的不断提高,由此而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了全球所关注的焦点,一个国家的能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多少,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不过很不幸的是,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中国以及印度这样的国家,由於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能源的硬性需求,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尽管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非常多,但是其工业化发展已日趋成熟,且随著技能减排技术和观念的推广,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正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准,甚至出现了碳排放减少的情况.
环球能源网认为,发达国家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准裏,而发展中国家由於工业化水准还不成熟,甚至处於刚起步阶段,因此对於碳排放的控制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观念上都要远远落后於发达国家。这样的落差为碳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技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出售先进的技术以换取碳权,这样做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最终可以加快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步伐。
如今全球各地的碳权交易中心纷纷建立起来,在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裏,如今碳交易的价格已经达到了8.60美元/吨。而在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也是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先驱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环球能源网认为,澳大利亚和美国并未参加《京都议定书》,但是他们建立起来的碳权交易平台却很好地完成了减排的任务,尽管建立碳权交易市场的初衷更多的是为了盈利。
[编辑本段]
中国二氧化碳交易所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开发的“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在京启动。
据了解,上述项目总投资170万美元,将在新疆、青海等12个省进行试点。通过试点,除了帮助西部欠发达地区迈出“绿色投资”第一步,同时还有望为在中国扩大二氧化碳市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能力建设和政策建议。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已获批
在昨日举行的启动仪式上,财政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巨奎林透露说,国务院已于近日正式批准设立“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如果运行顺利,该基金有望于今年2月底或3月初正式开始运营。
据了解,这个单独管理、独立运营,旨在支持与气候有关项目开发的基金,来源将包括国际合作方面的资金、从中国二氧化碳交易收入中获得的收益,以及直接来自政府方面的投入。
二氧化碳基金项目协调员李高此间特别强调说,该基金所支持的项目与一般“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将更加关注通过项目实现的社会效益。他说,“那些有助于帮助减少贫困、促进西部地区的就业,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项目,将优先获得支持。”
“北京二氧化碳交易所”浮出水面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Khalid Malik)在出席昨天的启动仪式时,并未发表带有实质内容的讲话。但据某知名境外媒体昨日的报道说,这位官员之前曾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中国和联合国正致力于在北京成立一家二氧化碳交易所。
虽然上述报道没有指出酝酿中的交易所的确切名称,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该“交易所”建成后,势必使得北京成为全球数十亿美元“二氧化碳排放信用”交易的又一个重要中心。
记者在随后向有关方面证实过程中了解到,联合国与中国联合筹划建设的“北京二氧化碳交易所”确实正渐现雏形。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的一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他此前就已得知上述意向,而且认为该项目“已经到了即将付诸行动的阶段”。
空间巨大 中国主动出击
知情人士披露,合建北京二氧化碳交易所,是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二氧化碳排放信用”达成的一项重要的合作意向。知情者称,马和励本人还就此表示,“希望这一项目今年就能启动,越快越好。”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目前欧洲已有几家二氧化碳交易所,美国的芝加哥也有一家,但市场仍很零散,许多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是在交易所外通过经纪人或是在公司之间完成的。
因此,在专业人士看来,如果中国此番顺利获得成立“北京二氧化碳交易所”的机会,除了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拥有其首个碳交易所,还会与在欧洲和美国成立的私营碳交易所形成竞争,并有助于进一步开放利润丰厚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信用市场。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中国代表处的专家告诉记者,2006年底举行的内罗毕会议,在推动2007年下一轮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官方谈判上迈进了一小步。专家同时指出,这次会议上各国部长虽然就建立一个更安全、低碳的未来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但他们并没有就2012年以后的减排指标达成一致。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现在参与这个领域,有相当大的空间。”世行上述专家给记者提供的一份《碳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前9个月,发展中国家碳排放信用交易约为220亿美元,比2005年全年增加了一倍。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信用的41%。
[编辑本段]
名词解释
二氧化碳排放信用与清洁发展机制(CDM)
“二氧化碳排放信用”系由联合国根据“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有关条款发放。“二氧化碳排放信用”(每个信用代表一吨)在国际市场上可售得15美元-18美元。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昨日的启动仪式上表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已经获得注册的CDM项目约为500个。而中国政府批准达到了300个,其中37个已经获得了注册,可以向国际二氧化碳市场正式销售。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一些发达国家根据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通过投资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从而完成自身减排承诺的一种方法。目前全球已经注册和尚未注册的CDM项目总量只有18亿吨。
专家指出,发达国家要完成2012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完全依靠自身仍有相当难度。普遍的预测是,届时发达国家可能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25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国家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告诉记者,“以前中国企业参与较少,但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一个CDM项目提交上来。”
补充:这就是你做的词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