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資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的關系各自在市場上的表現
外資金融機構注重的是高端客戶群
中資為佔有市場羅卜白菜都收
B. 最近有金融行業稅務交流會嗎
高頓財務培訓開設《金融行業稅務交流圈》課程,是專為金融行業財稅工作者專門打造的稅務交流平台。課程大綱您可以向在線客服進行索取。
高頓財務培訓是中國財務培訓行業的引領者,系統財務培訓提供商。
C. 中國金融機構體系中,外資成分是否會增加 為什麼
是要增加。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遲」的原則,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
1.允許外資機構在華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
2.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
3.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
4.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D. 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發展遇到了哪些阻礙
據報道,近年來,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發展遇阻,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開展業務掣肘較多,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范圍、牌照數量等方面均有限制。
下一步應更多開放外資銀行在境內業務的行政許可,減少行政審批,健全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加快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融資,完善外匯儲備管理制度,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希望中國可以成為世界嚮往的發展地!
E. 北京金融街的北京金融街商會
北京金融街經過二十年的建設,已經成為對全國最有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區。目前在金融街區域入駐的金融機構、知名企業多達1600多家。這里坐落著中國最高的金融決策監管機構、內外資金融機構總部、電信、電力和眾多大型企業集團總部,形成了中國金融業的核心和領導力量。
為了搭建駐區機構與政府、駐區企業之間的交流平台,更好地向金融機構提供優質的服務,在北京市西城區政府的支持下,2003年10月,由各大金融機構和知名企業共同運作發起成立了北京金融街商會。目前商會的二百餘家會員單位分別來自銀行、證券、保險、電信、電力等不同行業。
商會的主要職能:一是落實市區兩級政府金融產業優惠政策;二是充分整合區域資源,為會員單位提供務實服務;三是策劃組織系列交流活動,擴大金融街海內外的影響力;四是搭建駐區機構與政府、駐區機構之間的交流溝通平台,發揮商會橋梁與紐帶的作用,促進各會員間的交流合作。
商會自成立以來,先後成功的參與組織了中國迄今為止最高規格的國際金融論壇——2004北京國際金融論壇、外國大使走進金融街、首都金融文化節暨金融博覽會、京港金融合作論壇、東亞金融合作論壇、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北京圓桌會、中國銀行業100強排行榜發布會、系列金融街論壇等大型活動,在國內外金融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同時,商會為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提供多種務實服務,還組織了金融街區域乒乓球比賽、攝影比賽、網球比賽、圍棋比賽、籃球比賽、英語演講大賽等系列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進了會員單位之間的溝通,豐富了區域從業人員文化生活。商會從2008年開始,成功舉辦了多次金融街青年聯誼活動,為駐區單身青年提供溝通交往平台,已有不少青年男女從這里開始,成為了朋友和伴侶。此活動也成為最受金融街區域機構歡迎的品牌活動之一。
F. 北京金融街商會的會員名單
北京金融街商會會員單位名錄 (截止2015年10月)(排序不分先後)
國家主權投資公司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金融行業協會
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中國上市公司協會、中國期貨業協會、中國財務公司協會、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中國精算師協會
銀行業金融機構
(一)銀行
國家開發銀行總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總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中國銀行總行、中國建設銀行總行、中國光大銀行總行、華夏銀行總行、中國民生銀行總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北京銀行總行、北京農商銀行總行、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交通銀行北京分行、招商銀行北京分行、中信銀行總行營業部、平安銀行北京分行、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渤海銀行北京分行、江蘇銀行北京分行、南京銀行北京分行、杭州銀行北京分行、恆豐銀行北京分行、昆侖銀行國際業務結算中心、中國銀行金融中心支行、中國建設銀行金融街支行、廣東發展銀行北京金融街支行、中國民生銀行金融街支行
(二)財務公司
中化集團財務公司、航天科技財務公司、國核財務公司、中國大唐集團財務公司、中國華電集團財務公司、供銷集團財務公司
(三)信託公司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中國金谷國際信託、華鑫國際信託
(四)資產管理公司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信達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泰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五)金融租賃公司
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
證券業金融機構
(一)證券公司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國銀河證券、宏源證券、中銀國際證券、東興證券、首創證券、信達證券、中國民族證券、恆泰證券、北京高華證券、東吳證券北京分公司、華龍證券北京分公司、國海證券北京分公司
(二)基金公司
華夏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建信基金、東方基金、中國保險保障基金、華安基金、華商基金、易方達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南方基金北京分公司、銀證國際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保險業金融機構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長城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融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保險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世紀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國電保險經紀(北京)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西城支公司、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唐泰信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金融控股集團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信集團公司、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中國銀河金融股份有限責任公司
中央大型國有企業集團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全國金融結算中心及要素市場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北京產權交易所、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
金融專業公司
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中國金幣總公司、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徵信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
綜合投資類公司
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國電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銀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長電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致遠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銀河創新資本管理公司、北京銀河鼎發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天素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國投創新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東方財富投資有限公司、豐利財富(北京)國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暖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海金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大正財富投資有限公司、黑鷹(上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外資金融機構
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韓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德意志銀行北京分行、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行、摩根士丹利銀行北京分行、加拿大皇家銀行有限公司北京分行、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行、澳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北京分行、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北京分行、道富銀行北京分行、星展銀行北京分行、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中國代表處、美國國際集團北京代表處、法國安盛公司北京代表處、匯豐銀行金融街支行
服務機構
中證資本市場運行統計監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中證信息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觀韜律師事務所、中逸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北京市冠衡律師事務所、北京中瑞誠會計師事務所、中原信達知識產權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科橋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北京華財會計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華瑞富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區郵局、國壽會議中心、北京和睦家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北大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豐盛中醫骨傷專科醫院、北京五月花口腔診所有限公司、北京華融新媒廣告有限公司、北京金融街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國信苑物業管理公司、北京盛利達物業管理公司、深圳德誠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G. 北京大型金融機構
在首都金融網,下面這些名錄都有:
http://www.bjfinance.gov.cn/
業務指導部門
中國銀監專會北京銀監局屬
中國證監會北京證監局
中國保監會北京保監局
金融機構名錄
北京銀行業
北京證券業
北京保險業
北京信託業
其他金融機構
H. 北京金融街商會的基本簡介
為了搭建駐區機構與政府、駐區企業之間的交流平台,更好地向金融機構提供優質的服務,在北京市西城區政府的支持下,2003年10月,由各大金融機構和知名企業共同運作發起成立了北京金融街商會 。目前商會的二百餘家會員單位分別來自銀行、證券、保險、電信、電力等不同行業。
商會的主要:一是落實市區兩級政府金融產業優惠政策;二是充分整合區域資源,為會員單位提供務實服務;三是策劃組織系列交流活動,擴大金融街海內外的影響力;四是搭建駐區機構與政府、駐區機構之間的交流溝通平台,發揮商會橋梁與紐帶的作用,促進各會員間的交流合作。
商會自成立以來,先後成功的參與組織了中國迄今為止最高規格的國際金融論壇——2004北京國際金融論壇 、外國大使走進金融街、首都金融文化節暨金融博覽會、京港金融合作論壇、東亞金融合作論壇、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北京圓桌會、中國銀行業100強排行榜發布會、系列金融街 論壇等大型活動,在國內外金融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商會為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提供多種務實服務,還組織金融街區域乒乓球比賽 、攝影比賽 、網球比賽、圍棋比賽、籃球比賽、英語演講大賽等系列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進了會員單位之間的溝通,豐富了區域從業人員文化生活。商會從2008年開始,成功舉辦了多次金融街青年聯誼活動,為駐區單身青年提供溝通交往平台,已有不少青年男女從這里開始,成為了朋友和伴侶。此活動也成為最受金融街區域機構歡迎的品牌活動之一。
I. 外資金融的大量進入將對我國現有的金融機構產生什麼樣的沖擊
是我國經濟受外部影響變大,甚至受控於他國。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現狀政策趨勢
一,中國金融業當前對外開放的進展
(一)外資金融機構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銀行業
從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資銀行在2002~2003兩年在中國銀行業中的總資產佔比呈下降趨勢,盈利情況不穩定,信貸風險突出,分支機構收縮.但其後在中國銀行業中的總資產佔比穩步提高盈利上升且不良貸款率穩步下降,營業性機構數量快速增長(圖1,圖2).
從整體上看,外資銀行呈現出穩健發展的態勢,業務經營較為活躍,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在信貸市場上,人民幣和外匯存貸款增長速度均相對較快,市場份額在近兩年也逐漸增加,不良貸款率逐步降低.特別是在一些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如上海,外匯貸款佔比已達54.8%,人民幣業務資產總額5年增長253.6%.在業務開拓方面,外資銀行在規定的12項基本業務范圍內,經營的業務品種達到100多個,特別是在銀團貸款,貿易融資,零售業務,資金管理和衍生產品等業務方面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2,保險業
從不同領域的比較看,中國的保險業則是中國金融行業中開放力度最大的一個行業.到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全面對外資開放,對外資的地域限制和業務范圍限製取消,中外資保險公司基本上處於同一平台進行競爭,因而保險業也成為在開放推動下競爭最為活躍的金融市場.
2005年,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8.52%,而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48.45%,增幅明顯高於同期中資保險公司的增長速度;從市場份額看,2005年外資保險公司的壽險保費和財產保險保費在全國保費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8.9%和1.3%,各自比上年增加了6.3和0.1個百分點(參見圖5,圖6).在北京,上海等外資公司相對更為集中的區域保險市場中,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廣東地區,外資壽險的份額分別為51.86%,19.79%,12.24%.
3,證券業
由於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的可兌換進程的制約,中國在證券業開放上的力度相對要謹慎一些.到目前為止,共有中金公司,中銀國際,華歐國際,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高盛高華以及瑞銀北證等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獲准成立.與證券業的謹慎開放相比,合資基金公司的建立則成為證券市場上一大亮點.自2002年10月首家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國安基金管理公司獲准籌建以來,2年半的時間內,中國證監會先後批准了22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遠遠超過了合資證券公司的數量.合資基金公司利用其品牌優勢,技術能力,全球網路和資金實力,正成為中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中的重要力量,共同推動了中國基金市場的快速成長(圖7).
另外,中國在2002年底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提供了外資直接參與中國A股市場的機會.2003年7月9日,瑞士銀行完成QFII第一單,QFII正式進入中國A股市場.截至10月27目,共有51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QFII總額度已經達到126億美元.
(二)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中國金融業的形式趨向多元化
從投資形式來看,隨著金融業開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外資參與國內市場的模式日益多樣化,除了設立分支機構以外,合資,獨資,參股等形式也日益為外資金融機構所採用.另一方面,早在2001年底,國內銀行業就曾掀起一場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的浪潮,隨後在特定的市場環境和政策導引下,外資參股中資機構成為國外大型金融集團進入中國的首選方式,特別是2003年中國銀監會頒布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為外資參股創造了有利的監管環境,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眾多外資金融機構加入到這一特殊的並購市場中.
截至2006年6月底,26家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了中資18家銀行,入股的總金額為179億美元,外資參股的保險公司達到22家,並且建立了23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和8家合資證券公司.(參見附表).外資金融機構對參股目標的選擇范圍擴大,除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國有銀行也[FS:PAGE]隨著股改上市的完成而成為外資新的爭奪熱點,地域上也不僅限於東南沿海,開始涉足西部地區.
(三)對於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逐步與國際接軌
中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監管的監管模式,即由"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監管金融業.其中,銀監會統一監管全國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證監會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保監會統一監管全國保險市場.
在過渡期內,中國根據入世承諾和外資銀行的實際發展情況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多次的修改和補充.在銀行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自1994年2月25日發布以來,已進行了兩次修改,特別是從2004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在維持原框架下進一步突出了審慎監管的原則,簡化了審批程序,並按照國際慣例,使其盡可能與中資監管的要求相配合,因而,這一條例成為現階段中國對外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最主要依據.另外,《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外資銀行並表監管管理辦法》,《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以及2006年起實施的《外資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等共同構成了對外資銀行進行有效監管的法規體系.在證券業中,2002年發布並開始實行《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2006年9月開始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以及新修訂的《證券法》成為對外資證券基金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主要依據.在保險業中,主要針對外資監管的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外國保險機構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
同時,隨著開放的推進和監管對象的多元化,中國的監管技術標准不斷進步.入世後,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將由以前的過多強調的市場准入監管轉向市場運營的監管,尋求建立一整套符合國際標準的規范化的操作程序.比如在銀行業的監管方面,中國沿用國際慣例,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外資銀行實施並表監管,對外資銀行分行的業務進行風險和資本充足性管理.銀監會目前對各家外資銀行在華分行分別制定了ROCA評價體系和並表風險評價體系,對分行進行合並的考核評價,對其總行及其在全球的業務安全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外資銀行頒發3類不同的營業執照,在監管手段上包括了非現場檢查和現場檢查.同時,監管部門加強了溝通和協調,通過簽署備忘錄和監管聯席會議的方式加強監管當局之間的信息傳遞,此外,中國還重視國際協調在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中發揮的作用,加強對外資銀行監管的國際合作.
二,後過渡期各領域外資金融機構准入的政策取向
(一)銀行業
1,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承諾
根據WTO有關協議,中國將逐步取消對於涉及到外資銀行"商業存在"的保護性措施,即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即由目前開放的25個城市擴展到全國;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對象限制,向外資銀行開放國內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取消現有的限制所有權,經營及外國金融機構法律形式的任何非審慎性措施.
2,政策焦點
(1)法人導向政策
中國正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預計將在12月份正式頒布.該條例的初稿中明確指出,"適應外資銀行在華機構和業務發展需要,在允許外資銀行自由選擇在華商業形式的前提下,實施當地注冊法人銀行導向."該條例初稿中明確:對於法人銀行與外國銀行將實行差別政策.①允許法人銀行從事全面人民幣業務,外國銀行分行只允許吸收中國居民個人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定期存款;②允許法人銀行從事銀行卡業務,外國銀行分行由於非法人主體,不能發行信用卡;③法人銀行及其下設分行注冊資本和營運資金的要求[FS:PAGE]與中資銀行保持一致,外國銀行分行人民幣營運資金充足率繼續保持單家考核等.
雖然目前該條例仍然沒有正式頒布,但法人導向的監管政策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在全面開放時代對於外資銀行監管的主基調.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設置獨立法人機構意味著必須接受與中資銀行同等嚴格的監管.按目前《商業銀行法》規定的關於銀行運營的一些具體要求,例如存貸比率,外債額度,同業拆借金額,資本充足率,大客戶集中度比率等標准,外資銀行現有水平與之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可能在一定階段會制約其業務發展.比如,按照國內監管要求,中資銀行的存貸比率不得高於75%,而外資行目前的存貸比平均水平是46%.另外,法人機構的設立將會增加外資金融機構一定的成本.按條例初稿的要求,法人注冊資本為10億元,下設分行運營資金為1億元,資本充足率本外幣合並考核.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增加資本等事宜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程序.
(2)人民幣業務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初稿中指出:根據承諾中國將在2006年底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獲准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可自動獲得人民幣業務的許可.對法人銀行,允許其從事全面的人民幣業務,其總行初次獲得人民幣業務許可仍需滿足"開業三年,連續盈利兩年的條件",對其下設的分行,可在總行獲準的業務范圍內授權,在滿足營業網點,專業人才配備,制度建設等審慎性條件後,經批准可經營人民幣業務;而對於外國銀行分行,開展人民幣業務除需滿足"開業三年,連續盈利兩年的條件",還需單家審批,另外,擴大外國銀行分行人民幣資金來源,允許其吸收中國居民個人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定期存款.
從目前的政策趨勢來看,外資金融機構大面積開展人民幣業務還需要做一段時間的准備,並將設定了一定的門檻.銀監會此前也提出要充分利用世貿規則和其允許的審慎原則,對向外資銀行開放中國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設置審慎性條件,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體系安全.從國際情況來看,各個國家對於外國銀行開展零售業務都有相應的限制.例如在美國,大多數外國銀行分行只能吸收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從事批發業務,外國銀行要在美國從事零售業務,首先要加入聯邦存款保險,而加入聯邦存款保險必須是法人銀行.
在實施法人導向政策以前,外資銀行的實質風險往往都在母行,一旦成為本國獨立的法人機構後,母行除了可能提供注冊資本金外,沒有其他責任和義務,假如銀行遭遇經營危機,承擔後果的將是當地的存款人.在中國當前存款保險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將外資銀行的存款門檻提高,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這和中國的國情是相適應的,與對外開放的原則並不相悖.
(3)投資入股中資銀行股份比例限制
根據現行規定,單個外資機構在一家中資銀行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一家中資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總和不得超過25%.當然,25%的比例上限只是針對非上市銀行的,上市銀行不受此限.
由於入世承諾中並未對此做出規定,因而何時放開外資在非上市銀行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政府將會堅定的保持對於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的絕對控股,對於其他類型商業銀行的持股比例做適當程度的放寬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參照國際經驗,中國政府可能仍然會對外資持股國內銀行比例上限做出規定,慎用自主開放政策.
(二)證券業
1,證券業對外開放承諾
根據有關協議,中國證券業的開放包括以下內容:(1)允許外國證券機構直接從事B股交易,加入後3年內,允許設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從事A股承銷,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外資比例不超過1/3.(2)允許設立中外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比例在加入時不超過33%,加入後3年內不超過49%.
2,政策焦點
(1)設立合資證券公司
中國目前不允許外資通過建立獨資證券經營機構進行經營,因而通[FS:PAGE]過建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成為外資進入證券業的主要方式.到目前為止,共有中金公司,中銀國際,華歐國際,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高盛高華以及瑞銀北證等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獲准成立,但瑞銀重組北證的方案雖然在2005年9月獲批,但是目前為止仍然沒有開業.
從時間安排上可以看出,在中國證監會2005年7月開始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的政策以來,為了防止一些質量較差,風險較大的證券公司希望通過合資來躲避責任等行為,停止了批設新的證券公司以及設立合資證券公司的事宜.從目前形勢來看,2007年10月底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基本完成後,中國重新開啟合資證券公司的審批事項.但是,在後過渡期,中國證券業的開放的步伐仍然將視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進程,中國證券公司行業的治理與運行的狀況循序進行.中國證券市場仍然具有明顯的"新興加轉軌"的特徵,雖然股權分置改革接近完成,但諸多基礎制度的建設仍然在推進之中,規范化,市場化的進程要先於國際化,國際化的進程亦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與資本市場的改革相伴而行,在一定時間內可能仍然會設置一些保護性條款.
(2)交易和買賣A股
中國尚未承諾開放A股市場,外資進入A股市場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QFII,即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二是允許外資直接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投資股權分置改革後的A股市場.可以看出,由於受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程度以及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的制約,中國A股市場開放仍將是個漸進的過程,這幾條路徑仍然一段時間內外資介入A股市場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