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貴州省脫貧攻堅城鎮低收入標准
貴州省脫貧攻堅城鎮低收入的標準是1200元每月
㈡ 2020年脫貧標准為人均純收入是多少
貧 困 人 口 脫 貧 的 具 體 標 准 是 什 么 ?
答:貧困人口脫貧以戶為單位,主要衡量指標是「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具體標準是:該戶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准且吃穿不愁、有安全飲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共6項指標,全部達標後方可脫貧(2020年貧困人口脫貧驗收的標准為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 4000元)。
2.
貧 困 村 退 出 的 具 體 標 准 是 什 么 ?
答:貧困村退出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指標,統籌考慮村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綜合因素,共4 類 11 項指標,均為否決指標,全部達標後方可退出。2020年貧困村退出的具體標準是: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產業發展方面,有主導產業、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集體經濟收入(2020 年當年收入達到 2 萬元以上);基礎設施方面,建制村通硬化路、自然村通動力電、人居環境干凈整潔;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有學上、有村衛生室、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
3.
貧 困 縣 摘 帽 的 具 體 標 准 是 什 么 ?
答:貧困縣摘帽以貧困發生率、貧困村退出比例為衡量 指標,全部達標後方可摘帽。2020 年貧困縣摘帽的具體標準是: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
㈢ 想問下金融機構員工工資,考核完去掉五險一金的2000元到手0元,算滿足城市最低收入嗎
到手收入0元肯定不滿足最低收入標准。首先,最低收入標準是指扣除單位應繳納的基本社會保險之後的實際發放給勞動者的貨幣形式的工資收入,不能抵扣五險一金;其次,所謂考核完,就是沒完成指標,被扣了收入,這種情況也是不能低於當地最低收入標準的。
如果真發生這種事兒,建議保留工資發放相關證據,去當地勞動仲裁部門解決。
㈣ 貧困戶最低收入標準是多少
國家對貧困戶的界定,有其嚴格的劃分標准:
即絕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低於627元),
相對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628—865元),
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純收入866—1205元);
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純收入1205元以上)。
通常把年人均純收入低於1205元的家庭人口統稱為弱勢群體。
(4)金融機構低收入脫貧擴展閱讀:
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或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貧困的標准不同,目前國際貧困線標準是世界銀行提出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 天1 美元收入的標准。
絕對貧困
指個人或家庭缺乏起碼的資源以維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難以生存。在測量絕對貧困標准時,一般只考慮為了維持身體健康而絕對必須購買的物品,並且,所購買的物品應當是最簡單最經濟的。
相對貧困
指個人或家庭所擁有的資源,雖然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達到一個社會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維持遠遠低於平均生活水平的狀況。
2005 年,我國的農村相對貧困標準是684-944元。
近年來,城市貧困戶的問題逐漸顯現,中國城市貧困標準是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計算的,各個城市這一標准有所不同。
退出標准
貧困戶的退出。貧困戶指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的退出以戶為單位,以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當年國家貧困標准、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為主要衡量指標。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超過當年國家貧困標準的低保家庭,視為脫貧人口。
貧困其實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現象。說它復雜,是因為直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有關貧困的涵義及其衡量標準的確定,貧困話題還在學者中間仍然爭論不休,而且這種爭論似乎越來越復雜化,如上。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貧困現象又很簡單,因為你無論在定義上進行怎樣的爭論,貧困都以一種樸素而客觀的方式存在著。因此我們可以說,貧困首先是一種物質生活的狀態,但貧困又絕非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物質生活狀態。貧困同時是一種社會結構現象。
貧困源於對未滿足的需求的審視。沒有需求,無所謂貧困;而沒有審視,同樣不知道貧困。
貧困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按照經濟學的一般理論,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貧困落後現象的總稱。但首先是指經濟范疇的貧困,即物質生活貧困,可定義為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准。
貧困的存在有著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原因,因而,貧困又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貧困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生存型貧困、溫飽型貧困和發展型貧困,區域型貧困和個體型貧困,城市貧困和農村貧困,狹義貧困和廣義貧困等等。
貧困不僅只是經濟概念,更關乎基本的公民權利、能力,其實質是一種權利和能力的貧困。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所說:「貧困不是單純由於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比如與高額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支出,對應的公民獲得健康權、養老權、教育權、居住權的能力缺失。
㈤ 兜底脫貧社會救助政策一覽通
2017年第一季度即將過去,為完成今年再次減貧1000萬以上貧困人口的目標,各部門採取了哪些積極行動?政策如何體現精準扶貧的綉花功夫?記者梳理盤點各部門一季度出台的扶貧舉措,並就今年精準扶貧、精準施策等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松綁扶貧資金:靈活高效找准方向今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將增長30%以上。當前扶貧工作的關鍵是把錢用好,為此,今年初各部門出台多項政策措施,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在資金精準使用上進一步深化。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2月6日印發《關於做好2017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的通知》,將試點范圍推開到全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這一政策鼓勵試點貧困縣根據脫貧攻堅實際需要,盡可能將納入整合范圍的各類資金「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政策為扶貧資金『松綁』,可確保資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關鍵的環節、最准確的對象。」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說。為進一步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3月13日,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台《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不再對相關資金支出范圍作具體要求,而是採取負面清單方式,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換句話說,就是「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了」。此外,該政策改革資金管理方式,明確提出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縣級,強化地方對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管理責任。「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把資金項目的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縣級非常有必要。」汪三貴說,「要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資金就必須有相當的靈活性。」加大信息公開:為精準施策提供基礎3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7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明確加大扶貧政策、扶貧對象、幫扶措施、扶貧成效、貧困退出、扶貧資金項目安排等信息公開力度。「加大扶貧信息公開力度,有利於對貧困人口數據的動態掌握,脫貧的及時退出,返貧的及時納入,為扶貧工作精準發力提供堅強有力的信息基礎。」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國寶說。扶貧信息「曬」在陽光下,可以加強社會監督,有效防止數字脫貧,扶貧資金「跑冒滴漏」等問題。記者了解到,國務院扶貧辦今年還將加強督查巡查,對去年督查巡查發現的突出問題,進行「回頭看」,對財政涉農資金整合、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易地扶貧搬遷等情況,開展專項督查。此外,今年政策加大貧困地區信息建設,推動實施網路扶貧行動計劃。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明確,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農村貧困地區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網路全覆蓋。專家認為,互聯網打通了貧困地區與外界的「信息鴻溝」,為貧困地區創業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補短板:大病保險、關注貧困殘疾人織密保障網汪三貴說:「當前尚未脫貧的人口是自身脫貧比較困難的,政府應在兜底保障的基礎上,再輔以技能培訓等才能脫貧,因病致貧人群、殘疾人等就屬於這類人群。」針對因病致貧人群和殘疾人群,普遍存在醫療費負擔沉重這一情況,今年初,各部委出台針對性措施,重點解決醫療救助和減少貧困殘疾人醫療康復費用剛性支出等問題。民政部等6部門2月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的通知》,立足於發揮醫療救助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保障困難群眾基本醫療權益的基礎性作用。2月,中國殘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6部門和單位印發了《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6-2020年)》,通過全面落實保障制度,減少貧困殘疾人醫療康復費用剛性支出。鞏固扶貧成果,防治老少邊窮地區地方性疾病是治本之策之一,為此,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十三五」全國地方病防治規劃》,確定到2020年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狀態等7種地方病防治目標。這有利於徹底拔掉致貧病根,確保精準扶貧成效。
㈥ 如何做好落實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提升藏區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工作
一是鼓勵更多的金融服務供給主體參與農村金融服務。農村貧困和偏遠地區信譽程度高,金融風險小,貸款損失率低,小額信貸市場前景廣闊。國際行動援助的一項調查顯示,小額貸款被許多銀行看作是降低銀行整體風險的一種手段。因此,要打破農村貧困和偏遠地區金融服務成本高的認識誤區,通過制定恰當的定價策略,實現規模經濟,控製成本,提高效率,保持適當的盈利性,吸引更多機構參與到農村金融服務中來。要發揮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非政府組織等不同類型機構的各自比較優勢,通過提供多樣性金融服務滿足農村地區不同的金融需求,並將這些分散的零售金融機構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普惠金融體系。
二是充分發揮信貸政策的導向作用。積極探索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管理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新模式、新方法,直接和間接地引導各類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將更多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供給延伸到農村貧困和偏遠地區,幫助農村貧困和低收入人口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三是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指導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扎實開展農戶建檔、評級、授信等工作,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同時,可以依託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清算和支付結算功能,將農民的存款和消費記錄等現金存量和流量數據納入農村小額信貸和商業銀行支農貸款的信用評級系統,作為輔助手段,擴大信用評級的參考依據,更加真實地反映農民的信用程度和還款能力。
四是加強農村人民幣流通管理與服務。以助農取款為基礎,開辦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小面額人民幣餘缺調劑以及反假宣傳、反假監測和通信聯絡代理項目,為偏遠農村群眾使用現金、兌換零錢、兌換殘損人民幣提供便利,同時擴大金融宣傳,打擊制販假幣等犯罪行為。
五是開辟農村金融消費維權的新通道。積極開展金融消費維權宣傳,協助金融機構辦理金融消費投訴,按類別指導農民的金融消費投訴維權,解決農民投訴難的問題,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業健康快速發展。
六是構建農村經濟金融動態監測網路。建立常態化的信息搜集和反饋機制,協助金融機構開展經濟金融運行監測分析與調查研究工作,形成農村覆蓋面廣、情況真實可靠、信息反饋快速的監測網路。
七是依託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開展金融知識的宣傳工作。普惠金融體系向貧困和偏遠地區深入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金融知識普及、農民金融意識不斷增強的過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可以使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和偏遠地區,逐漸認識並接受各類現代金融服務,共享現代化支付體系的發展成果,推動農村金融服務不斷升級,以此彌補金融供給和需求的缺口,使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力,將中央提出的「發展金融普惠體系」落到實處。
㈦ 一年收入多少才算脫貧
一般來說,月收入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水平就算是脫貧了
但是是否脫貧,應根據家庭人均來判斷。
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人均收入高於最低工資水平才算是脫貧了。
㈧ 我國金融服務「三農」主力軍是什麼金融機構
我國金融服務「三農」主力軍是農業銀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銀行充分發揮國有大行的金融主力軍作用,在「三農」、實體經濟、脫貧攻堅、小微企業、國家重大戰略和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等多個方面積極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大力推進自身改革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作為一家以服務「三農」為使命和最大社會責任的國有控股大型上市銀行,農業銀行始終堅守面向「三農」總體定位,堅持高舉服務「三農」、做強縣域旗幟不動搖,用情、用力、用心做好「三農」金融服務。
(8)金融機構低收入脫貧擴展閱讀
農業銀行大力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把握「大三農」「新三農」「特色三農」的發展趨勢和特徵,不斷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旅遊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農業農村新產業、新主體、新業態加快發展,助力「三農」轉方式、調結構、增收入。
農業銀行創新「政府增信+銀政共管」、特色產業帶動、光伏扶貧帶動、龍頭企業帶動等金融扶貧模式,扎實做好產業金融扶貧、精準到戶金融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確保每年對扶貧開發重點縣新增貸款不低於700億元,新增精準扶貧貸款高於400億元,帶動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
㈨ 2020年全面脫貧月工資低於多少算貧困人口
2020年所有的政策都要脫貧,但是現在平均收入就是低。國家管的都是企業,國企單位像這種普通的工人沒有人管。怎麼可能脫貧貧富差距太大了?政策針對這批人,尤其是8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