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水平直接關繫到「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繫到黨的各項農村工作方針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 一、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 1.農村信用社正在成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市場,而農村信用社依靠其網點多人員多的優勢,不斷強化為「三農」服務的宗旨,加大支農力度,拓寬支農領域,增強服務效能,存貸款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市場份額不斷攀升,社會影響逐步擴大,支農服務的主力軍作用日益顯現。 2.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仍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內容。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廣泛吸收農民的閑散資金,大力開展組織資金工作,各項存款增長很快。同時農信社還加大了貸款投放,辦理了助學貸款、扶貧貸款、農戶小額貸款、聯保貸款等,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的增收。 3.農民金融意識增強。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金融意識明顯增強。逐漸明白了「借雞生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道理,農民金融意識的提高也反映出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二、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制約因素 1.服務主體缺位。國有商業銀行大幅度地撤並農村營業機構,向大中城市集中,致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作用弱化;作為承擔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重任的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狹窄,僅僅圍繞糧棉油收購做文章,成為「糧食銀行」,難以體現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農業發展中的支持作用;此外,農村保險機構缺乏;郵儲只吸存不貸款,資金分流現象嚴重。農村市場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的主體明顯缺位。 2.服務品種單一。銀行票據承兌、代理收費等中間業務在農村沒有開展;各種金融產品及服務項目例如理財和網上銀行、銀行卡業務鮮有辦理;保險在農村開辦的品種也不多,致使投保率低和人均保險金額少。農信社除了提供信貸資金外,金融服務品種不多,難以滿足農村經濟多層次的需求。 3.服務總量不足。最重要的農業信貸投入相對不足,一是農信社資金通過拆借和購買有價證券方式轉移;二是郵政吸收的儲蓄上存轉移了資金;三是國有商業銀行鄉鎮分支機構的存款上存,而使農村資金向其他行業轉移和分流,導致了農村信貸資金來源不足,農業信貸總量投入不足,信貸投入增長落後於經濟發展的增長。 4.服務機制不順。首先,農村經濟分散化經營同農村金融集約化發展之間存在著矛盾。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還是以農戶為單位分散經營,農戶貸款的發放額小、面廣、量大,而農村金融在向商業化轉軌的進程中實行集約化發展戰略,這使農業發展中的經營分散化與金融服務集約化目標產生沖突。其次,農業產業化與農村金融服務專業化的發展步調不一致。在市場的導向下,各地出現了不同層次的農業產業化趨向,而農村金融機構卻不能提供相配套的信貸、進出口結算等專業化服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再次,當前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日益擴大及多元化的趨勢,但農村金融服務不論是在體制設計,還是在產品、服務的需求滿足程度上都存在著缺陷。 三、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建議 1.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快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擴大其業務范圍,增加農業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中長期信貸業務。二是加快農信社改革,建立規范化的合作金融體制,完善服務功能,為「三農」提供快捷、優質的金融服務。三是放開管制,允許設立民營銀行,增加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 2.創新金融產品。盡快開辦通存通兌、異地存取款、辦理代繳費等業務;盡快開發一些低費率、廣覆蓋的保險服務產品,特別是要推出進城務工民工的保險險種。 3.建立農村資金迴流機制。一是擴大農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動幅度,增強其組織資金的能力;二是中央銀行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再貸款支持力度;三是進一步建立完善郵政儲蓄資金迴流農村機制;四是規定商業銀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農業或涉農領域。 4.拓寬支農領域。開發創業貸款、勞務輸出貸款等產品。要把信貸與科技開發結合起來,支持科技研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把信貸與農村教育結合起來,幫助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切實提高素質,使其成為新時代知識農業的主力軍。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信貸投向,拓寬支農領域,提升信貸服務的層次。 5.改進支農方式。針對農戶貸款額小、面廣、量大的特點,農村信用社要繼續增加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投放,完善小額信貸機制,開展現場放貸,設立「貸款專櫃」,簡化手續,採取「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辦法。
⑵ 縣域金融怎樣服務三農,服務農村
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水平直接關繫到「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繫到黨的各項農村工作方針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
一、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
1.農村信用社正在成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市場,而農村信用社依靠其網點多人員多的優勢,不斷強化為「三農」服務的宗旨,加大支農力度,拓寬支農領域,增強服務效能,存貸款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市場份額不斷攀升,社會影響逐步擴大,支農服務的主力軍作用日益顯現。
2.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仍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內容。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廣泛吸收農民的閑散資金,大力開展組織資金工作,各項存款增長很快。同時農信社還加大了貸款投放,辦理了助學貸款、扶貧貸款、農戶小額貸款、聯保貸款等,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的增收。
3.農民金融意識增強。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金融意識明顯增強。逐漸明白了「借雞生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道理,農民金融意識的提高也反映出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制約因素
1.服務主體缺位。國有商業銀行大幅度地撤並農村營業機構,向大中城市集中,致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作用弱化;作為承擔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重任的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狹窄,僅僅圍繞糧棉油收購做文章,成為「糧食銀行」,難以體現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農業發展中的支持作用;此外,農村保險機構缺乏;郵儲只吸存不貸款,資金分流現象嚴重。農村市場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的主體明顯缺位。
2.服務品種單一。銀行票據承兌、代理收費等中間業務在農村沒有開展;各種金融產品及服務項目例如理財和網上銀行、銀行卡業務鮮有辦理;保險在農村開辦的品種也不多,致使投保率低和人均保險金額少。農信社除了提供信貸資金外,金融服務品種不多,難以滿足農村經濟多層次的需求。
3.服務總量不足。最重要的農業信貸投入相對不足,一是農信社資金通過拆借和購買有價證券方式轉移;二是郵政吸收的儲蓄上存轉移了資金;三是國有商業銀行鄉鎮分支機構的存款上存,而使農村資金向其他行業轉移和分流,導致了農村信貸資金來源不足,農業信貸總量投入不足,信貸投入增長落後於經濟發展的增長。
4.服務機制不順。首先,農村經濟分散化經營同農村金融集約化發展之間存在著矛盾。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還是以農戶為單位分散經營,農戶貸款的發放額小、面廣、量大,而農村金融在向商業化轉軌的進程中實行集約化發展戰略,這使農業發展中的經營分散化與金融服務集約化目標產生沖突。其次,農業產業化與農村金融服務專業化的發展步調不一致。在市場的導向下,各地出現了不同層次的農業產業化趨向,而農村金融機構卻不能提供相配套的信貸、進出口結算等專業化服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再次,當前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日益擴大及多元化的趨勢,但農村金融服務不論是在體制設計,還是在產品、服務的需求滿足程度上都存在著缺陷。
三、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建議
1.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快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擴大其業務范圍,增加農業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中長期信貸業務。二是加快農信社改革,建立規范化的合作金融體制,完善服務功能,為「三農」提供快捷、優質的金融服務。三是放開管制,允許設立民營銀行,增加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
2.創新金融產品。盡快開辦通存通兌、異地存取款、辦理代繳費等業務;盡快開發一些低費率、廣覆蓋的保險服務產品,特別是要推出進城務工民工的保險險種。
3.建立農村資金迴流機制。一是擴大農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動幅度,增強其組織資金的能力;二是中央銀行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再貸款支持力度;三是進一步建立完善郵政儲蓄資金迴流農村機制;四是規定商業銀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農業或涉農領域。
4.拓寬支農領域。開發創業貸款、勞務輸出貸款等產品。要把信貸與科技開發結合起來,支持科技研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把信貸與農村教育結合起來,幫助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切實提高素質,使其成為新時代知識農業的主力軍。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信貸投向,拓寬支農領域,提升信貸服務的層次。
5.改進支農方式。針對農戶貸款額小、面廣、量大的特點,農村信用社要繼續增加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投放,完善小額信貸機制,開展現場放貸,設立「貸款專櫃」,簡化手續,採取「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辦法。
⑶ 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取得長期充足的發展。但農村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據相關資料顯示,農民收入在九十年代中後期甚至出現了絕對值的下降。「三農」問題成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而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之一,農村金融狀況的好壞對新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影響作用。而農村金融在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過程中,對促進農業產業化飛速發展、農村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等方面作用非常顯著。因此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金融機構貸款有著很高的依存度。因此建議,當前應積極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農村金融發展,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關鍵詞:農村金融 農村經濟 經濟增長 新農村建設 城鄉居民收入 三農
一、緒論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2.實踐意義
(三)研究目的
(四)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基本概念認識
1.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特點
2.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的方式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現狀
(一)農村金融發展 現狀
(二)農村經濟增長 現狀
(三)農村金融影響 現狀
(四)農村經濟增長影響 現狀
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問題及分析
(一)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普遍存在的問題或現象
1、農村金融發展不足
2、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存在「金融抑制」現象
3、農村金融服務的供求矛盾
4、金融有效供給不足
5、一部分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供需失衡
6、其他問題與現象
(二)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普遍存在的問題分析
1、農村金融發展不足分析
2、金融抑制其分析
3、農村金融服務的供求矛盾分析
4、金融有效供給不足分析
5、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供需失衡分析
6、其他問題與現象分析
(三)探討或研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1、圖文分析
(四)農村金融發展優勢和劣勢分析
1、農村金融發展與普通金融發展的區別
2、農村金融發展優勢
3、農村金融發展劣勢
⑷ 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1)農村金融體系結構與運作機制存在嚴重缺陷,機構網點少。農村金融機內構網點分布不均勻。容在東部地區,網點過於集中,但是在中西部有些鄉鎮都沒有設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
(2)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2003年以來,作為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
(3)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比如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平均數達到13.4%,而這個比例高於全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例。
(4)產品和服務單一,支農功能不強,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農民貸款難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問題依然存在。
(5)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政策性金融和商業金融沒有形成合力,在農村地區進行信貸資金投放缺乏寬松的政策環境和信用基礎。
⑸ 淺談金融業如何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的思考
在我國鄉村旅遊業起步較晚,但這種旅遊方式順應了人們注重休閑旅遊與生態旅遊的發展趨勢,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所青睞,也使這種旅遊方式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一些制約因素限制了金融資本的投入,不利於鄉村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筆者針對目前鄉村旅遊融資難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鄉村旅遊的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兩個因素一是鄉村旅遊資源,另一個是資本投資,投資可以發展鄉村旅遊市場的外部環境,提高競爭力,因此,金融資本的投入對鄉村旅遊發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近日,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旅遊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加強和改進旅遊業金融服務,支持和促進旅遊業快速發展。《意見》專門指出,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大對小型微型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的信貸支持。對於融資相對困難的鄉村旅遊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因此,各涉農金融機構應積極採取多種有效信貸模式和服務方式,破解鄉村旅遊業發展的融資難題,努力滿足鄉村旅遊業的資金需求。目前農信社仍是支持鄉村旅遊發展的主角。一、當前制約金融業機構信貸支持鄉村旅遊發展的因素(一)、當前制約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鄉村旅遊總體上處於初級階段,最初由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我們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遊歸類於探親旅遊,鄉村旅遊逐漸由過去的探親旅遊發展到現在依託農村旅遊資源,以農業生產和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這種旅遊方式順應了人們注重休閑旅遊與生態旅遊的發展趨勢,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所青睞。然而我國鄉村旅遊處於初級階段,鄉村旅遊的開發大多是農戶自營發展,文化層次較低,旅遊產品單一,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不少地方沒有將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納入區域旅遊開發,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目前鄉村旅遊現狀「面廣、點散」,季節性差異明顯,尚未形成「片連片、村連村」的新型產業集群,缺乏鄉村旅遊龍頭企業,旅遊企業普遍實力較弱,旅遊投資收益普遍偏低,這些都成為制約鄉村旅遊業投資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二)、當前金融機構信貸支持鄉村旅遊發展的瓶頸 在信貸支持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問題:1、信息不對稱。我們金融部門對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關注度不夠,對旅遊項目的特徵、數量、發展前景、以及國家扶持政策缺乏全面了解,對項目預期收益、風險程度難以作出准確判斷。2、擔保抵押較為困難。由於旅遊項目資金投入大、建設時間長、回收率低,項目單位在申請貸款時很難找到價值足夠大又能長期保值的抵押物,而多數農戶的房產不符合貸款抵押條件,其他可抵貸資產少,因此得不到信貸資金的支持。3、貸款管理難。長期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普遍缺乏財務管理意識,經營「農家樂」的農民或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旅遊酒店的經營者多數都沒有建立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賬簿不健全,銀行機構對其信貸資金的使用情況、經營情況及效益都無法做出准確的評價,從而無法控制貸款風險。二、金融業如何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旅遊業不僅是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金融機構新的利潤增長點。這應引起涉農金融機構的清醒認識,將其作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予以支持,在鄉村旅遊產業鏈上做好文章。要主動破解融資難點,創新符合鄉村旅遊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應適當降低旅遊企業的貸款准入門檻,在利率、期限予以優惠,特別是要優先支持合理利用古村古鎮、民族村寨、農業和農村景觀資源發展觀光、特色和休閑旅遊項目和企業。(一)、不斷探索鄉村旅遊融資渠道。一是支持鄉村旅遊企業或農戶成立行業協會或其他自律組織,並加強與這些組織的合作,運用聯保、擔保基金和風險保證金等方式,積極探索發展滿足這些信用共同體成員的金融需求。二是擴大有效擔保品范圍。依託鄉村旅遊資源和整體開發思路,從探索擴大抵質押標的入手,按照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原則,探索發展大型旅遊生產設備、林權、水域使用權等抵押貸款,原則上,凡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能夠有效控制、可用於貸款擔保的各類動產和不動產,都可以用於鄉村旅遊企業的貸款擔保。(二)、金融機構應探索採取多種信貸模式,支持鄉村旅遊。首先要從區域支持「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並促進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其次是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依託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開發具有影響力的旅遊精品,增加文化內涵,擴大知名度。城市居民遊客出遊的目的之一是體驗不同地域的文化。發展鄉村旅遊要深入挖掘歷史和本地的鄉土文化,做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統一。因此,信貸支持鄉村旅遊業發展要注重增加文化內涵。對於民族風情展示、民族產品開發等項目的資金需求要積極支持。各涉農銀行機構將鄉村旅遊發展與農業緊密結合起來,支持餐飲服務業,促進「農家樂」的發展,「農家樂」的發展體現了一個地區鄉村旅遊的熱度。要通過發放林權抵押貸款、門市房抵押貸款、聯保貸款、農戶信用貸款等多種信貸模式,為農民發展高效觀光農業予以信貸支持。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來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要進一步引導農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鄉村旅遊緊密結合,實現「以旅助農、以旅富農、以旅興農」的目的。(平正分社苟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