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原因有哪些
所謂金融超市,是指將金融機構的各種產品和服務進行有機整合,並通過與保險、證券、評估、抵押登記、公證等多種社會機構和部門協作,向企業或者個人客戶提供的一種涵蓋眾多金融產品與增值服務的一體化經營方式。所謂混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企業以科學的組織方式在貨幣和資本市場進行多業務、多品種、多方式的交叉經營和服務的總稱。金融混業經營是世界金融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最終目標之一。從國內外的情況看,混業經營有諸多公認的好處,比如:為資金更合理的使用、更快的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助於金融各個領域之間發揮協同作用,減少或避免拮抗作用;有助於對風險的系統監管等。只有混業經營才有助於對風險的系統監管。
『貳』 金融機構和銀行機構怎麼形成的
最早的金融業發源於西歐古代社會的貨幣兌換業。
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出現了貨幣兌換業和兌換商。
第二階段:增加了貨幣保管和收付業務即由貨幣兌換業演變成貨幣經營業。
第三階段:兼營貨幣保管、,收付、結算、放貸等業務,這時貨幣兌換業便發展為銀行業。
20世紀以來,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在世界各地陸續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區性的銀行組織,如1930年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1945年成立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1956年成立的國際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開發銀行、1966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等,銀行在跨越國界和更廣泛的領域里發揮作用。
金融機構:
是指專門從事貨幣信用活動的中介組織。我國的金融機構,按地位和功能可分為中央銀行、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僑資、合資金融機構四大類。 第一類,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 第二類,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 第三類,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及股份制的保險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財務公司等。 第四類,在境內開辦的外資、僑資、中外合資金融機構。以上各種金融機構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金融機構體系。
『叄』 分析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並對這場危機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歸納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官方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解釋是由次貸引起的,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美國政府救市資金也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在眾多的金融危機分析文章中,始終沒有看到對這些問題的簡單明了的解釋。本文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幾個假想的例子來了解金融危機的產生和影響。
一、杠桿。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CDS合同。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運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包裝成金融衍生品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 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上面 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
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斷供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 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 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 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 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等到了大量美圓出現在市場上,引起的美圓貶值、人民幣被迫升值,就意味著糧食等初級產品和石油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大量出口型企業利潤減少、定單減少、市場萎縮,不得不瀕臨破產倒閉的風險,市場物價將進一步攀高,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大。
而最艱難的莫過於消費者的觀望引起的市場萎縮。人們不得不減少開支,只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花費,大宗商品(家電、汽車)和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引起連鎖反應,包括鋼鐵、能源、建材、裝飾等行業都將面臨困難,難逃破產和倒閉的厄運。反過來,由於實體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投資減少也會使得商業銀行面臨貸款減少,利潤下滑的金融惡性循環。
這就是經濟規律的神奇所在,當經濟過冷時,需要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當經濟過熱時,就要抑制通貨膨脹、打擊投機行為。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我們要做好准備,來應對這場危機。
作為消費者,始終是更願意看到一些過熱行業能夠理性調整,合理回歸到它價值的本來面目,目前,特別是消費者對樓市的觀望也並不是毫無理由: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香港和日本樓市10年來持續低迷,直到現在還未恢復到98年以前的房價水平。
記住巴菲特的一句話:「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這既是一種理性,也是一種自信。現在,任何拯救危機的措施都顯得蒼白,只有一樣能夠救危機,那就是合理的自信。
『肆』 考題:試述金融機構脆弱性產生的內在和外在原因,我國金融機構是否存在脆弱性試述其表現,應該如何防範
我就知道人類有脆弱性~~=。= 如何防範的話就是不去想
『伍』 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個問答題
當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時,它無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減少負債或變現資產獲取足夠的資金,從而影響其盈利水平,極端情況下會導致商業銀行資不抵債。商業銀行作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隨時持有的、用於支付需要的流動資產只佔負債總額的很小部分,如果商業銀行的大量債權人同時要求兌現債權,例如出現大量存款人的擠兌行為,商業銀行就可能面臨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復雜和廣泛,通常被視為一種綜合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產生除了因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計劃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不足,甚至引發風險擴散,造成整個金融系統出現流動性困難。因此,流動性風險管理除了應當做好流動性安排之外,還應當有效管理其他各類主要風險。從這個角度說,流動性風險水平體現了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狀況。
『陸』 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實體經濟需要有人推動,資本做為一種商品,需要從低價值的窪地尋找高價值的土堆。而金融機構就是搬運工,並從中獲取中間價值蓬勃發展。
『柒』 金融風險管理 簡答題 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流動性風險主要產生於銀行無法應對因負債下降或資產增加而導致的流動性困難。當一家銀行缺乏流動性時,它就不能依靠負債增長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變現資產來獲得充裕的資金,因而會影響其盈利能力。極端情況下,流動性不足能導致銀行倒閉。
『捌』 什麼叫金融機構
金融資產是實物資產的對稱,是以價值形態存在的資產。企業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專型金融資產屬,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及持有到期投資。個人的金融資產包括:個人存款、股票、債券、基金、證券集合理財、銀行理財產品、第三方存款保證金、保險、黃金、信託等。
『玖』 金融機構在實際運行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產生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哪
金融機構在實際運行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產生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不同部門對一些問題的不同看法
(2)各部門的權力之爭
(3)不同部門的利益不同
(4)部門行為不當
(5)營銷部門內存在一定沖突
供參考。
『拾』 試結合美國次貸危機分析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分析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金融危機形成機理:金融市場上各個參與主體流動性突然緊張,而因為金融市場上各個參與主體自有資金比較少,多是以高倍的杠桿在經營,因此,在流動性突然緊張的情況下,得不到流動資金在維持經營,面臨破產。又因為金融市場中參與者眾多,一旦金融機構倒閉,會導致借錢給金融機構的債權人與投資者面臨巨大損失,形成恐慌,進而沖進金融市場撤資,對金融市場已經緊張的流動性形成更大的沖擊,造成流動性枯竭。那時候就是整個金融市場因為缺少維持運營的流動資金而崩潰。
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是次貸危機,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證券被眾多的機構持有。而美國房地產市場突然降溫,導致次級貸款得不到償還,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證券價值大跌,造成瘋狂拋售,給眾多金融機構造成巨量的損失,並且因為損失導致信譽下降,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和銀行都借不到錢,流動性枯竭。因此,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先後被迫出售與破產,這更加加重了市場的恐慌情緒,人們沖進資本市場中贖回自己的投資,造成整個金融市場得不到資金的補充。同時,也造成大量的實體經濟企業在已經流動性枯竭的資本市場上借不到錢,流動資金難以維系,造成破產。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形成雙重打擊。
以上就是整個經濟危機爆發的過程及其原理。一直到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維持了投資者的信心,讓眾多的投資者重新回到資本市場上進行借貸行為與投資行為,才解決了這次金融危機。可以說,金融危機的實質就是借貸活動的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