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城市金融機構的多少對經濟的發展
一個城市金融機構的多少,對經濟的發展影響非常大。
其一,金融作為服務業,其自身的產值對城市直接影響很大;
其二,一國一地的經濟發展,取決於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一定程度上,經濟發展的實質問題是錢的問題。而金融機構較多,對投融資影響很大。投融資越多,越能拉動經濟。
❷ 我國有哪些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對金融發展有哪些貢獻
中國的金融創新: 一、隨著中國加入WTO後金融開放進入程序化、規范化時期,外資銀行的進入與競爭將促進銀行業的制度建設。銀行業將從健全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出發,建立健全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謀發展的內在機制,把銀行辦成真正的現代金融企業。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將建立符合國際發展潮流的銀行控股公司,參股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其他商業銀行),實行業務綜合化、專業化、全球化,以此提高其業務競爭力,增強創新能力。 二、銀行內部機構設置創新 中國銀行業將適應金融創新的要求,在內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於促進金融創新的機構設置。銀行業工具創新要求銀行在機構管理上進行相應調整,根據潛在業務發展的需要,及時增加有利於促進金融創新的部門設置。未來銀行內部將成立金融創新或金融工程中心,專門負責金融市場監測,制定有關金融創新規劃。一般來說,銀行業金融創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種新的金融產品的出現,往往很快就被其他金融機構模仿。不過,率先推行金融創新的金融機構往往可以在客戶資源上獲得比較優勢。因此,率先把握潛在金融工具需求趨勢,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銀行,不僅可以有效開發市場:而且能夠促進相關業務的開展。通過業務的綜合經營,使銀行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來源。 三、銀行業產品創新 20世紀末中國銀行業已經在加強信貸管理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對銀行信貸的需求,積極開展消費信貸、助學貸款,拓展銀行中間業務。加強銀證、銀保、銀企合作,推進金融業務電子化、網路化建設。21世紀,銀行業務創新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與住房、汽車消費、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相關的銀行業務會有新的突破。銀行業傳統的存貸款利差將進一步縮小。存款來源會因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的發展而受到抑制。因此,銀行要適應直接融資不斷擴大的要求,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中間業務服務,外匯交易、衍生交易、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將會有較快發展。同時,銀行業將通過銀行控股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推進綜合業務開展,加強銀行與證券、保險之間的業務聯系與合作。在拓展中間業務時,銀行業將適應客戶對中間業務的需要,注重業務的特色化、專業化,創造高效的金融服務品種。中國銀行業的產品創新也可能面臨一系列困難,除了銀行自身創新動力、技術支持等約束外,還受到國民經濟和客戶群體條件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是銀行業務創新不能離開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現狀。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基礎,銀行業管理制度創新也離不開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而金融工具的推出是國民經濟運行在銀行業的具體體現。比如,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引起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由此產生對金融資產保值和投資的要求,才出現新的金融工具。二是國內企業作為銀行業的主要客戶,其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和完善直接關繫到銀行業的經營,銀行業的產品創新最終要由客戶需求決定,而不在於銀行自身。事實上,銀行業務創新不過是銀行為客戶「量體裁衣」,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務。因此,滿足企業和居民的需求,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歸宿。 四、風險控制機制的創新 金融創新的本質是進行金融風險的重新配置。金融創新也會產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風險,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對經營風險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21世紀,中國銀行業將適應金融市場變化的要求,在推進金融創新過程中,建立穩健的風險控制機制。如在利率、匯率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險工具,保證銀行資產的增值與保值。21世紀,中國銀行業將參照現代商業銀行管理的「CAMEL體系」、「ROCA標准」以及銀行控股公司的「BOPEC標准」,建立動態的風險預警系統,及時跟蹤各種新的金融工具的風險和收益情況,加強銀行管理,在保證銀行業穩健經營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銀行的創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使銀行業在金融創新中得到穩健發展,充分發揮金融創新對銀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金融創新對金融發展有哪些貢獻:1.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金融創新通過提高市場組織與設備的現代化程度,使國際金融市場的價格能夠對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靈敏的反應,提高了金融市場價格變動的靈敏度,使價格快速及時對所獲信息作出反應,從而提高價格的合理性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選擇的金融商品種類。現代創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使金融市場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種類繁多,投資者選擇性增大。面對各具特色的眾多金融商品,各類投資者很容易實現他們自己滿意的效率組合。第三,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金融創新通過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資方式、交易技術,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投資者能進行多元化的資產組合,還能夠及時調整其組合,在保持效率組合的過程中,投資者可以通過分散或轉移法,把個別風險減到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資收益相對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和籌資者進入市場,提高交易的活躍程度。2.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首先,金融創新通過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內涵與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交易方式或融資技術等成果,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同時提高需求者的滿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從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計算機引入支付清算系統後,使金融機構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個新台階,提高了資金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節約大量流通費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機構的資產和盈利率。現代金融創新涌現出來的大量新工具、新技術、新交易、新服務,使金融機構積聚資金的能力大大增強,信用創造的功能得到發揮,使金融機構擁有的資金流量的資產存量急速增長,提高了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規模報酬,降低成本,加之經營管理上的創新,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增強。3.金融作用力大為加強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對於整體經濟運作的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過對總體經濟活動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及其作用程度體現出來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再配置效率。現代金融創新使發達國家從經濟貨幣化推進到金融化的高級階段和大幅度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貨幣化程度,導致金融總量的快速增長,擴大了金融資源的可利用程度並優化了配置資源效果;第二,社會融資和投資的滿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現為:一是融資成本降低,有力地促進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二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能夠提供更多更靈活的投資和融資安排,從總體上滿足不同的投資者的籌資者的各種需求,使全社會的資金融通更為便利;三是各種投資與融資的限制逐漸被消除,金融創新後各類投資融資者實際上都進入市場參與活動,金融業對社會投資和融資需求的滿足力大為增強;第三,金融業產值的迅速增長,直接增加了經濟總量,加大了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第四,增加了貨幣作用效率。創新後用較少的貨幣就可以實現較多的經濟總量,意味著貨幣作用對經濟的推動力增大。
❸ 如何理解金融機構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
速度和結構。金融運行得正常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則貨幣資金的籌集,利率,對國民經濟走向良性循環所起的作用也就明顯,聯系每個社會成員和千家萬戶,在穩定物價的基礎上,通過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從國內看,適時地調控貨幣供應的數量、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現代一切經濟活動幾乎都離不開貨幣資金運動、匯率,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發達的貨幣信用經濟或金融經濟,運用各種金融調控手段、結算等金融手段又對微觀經濟主體有著直接的影響,實現國際貿易、信貸,金融連接著各部門,在現代經濟生活中。
其次、各行業。現代經濟是市場經濟,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從而調節經濟發展的規模,其顯著特徵之一是宏觀調控的間接化。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面地反映成千上萬個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金融是現代經濟中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結構和利率,它能夠比較深入、引進外資,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所決定的;從國際看,國家可以根據宏觀經濟政策的需求。
最後,社會資源的配置也就合理,貨幣資金運動導向物質資源運動、各單位的生產經營,貨幣資金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財富、監督和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杠桿和手段,它的運行表現為價值流導向實物流、加強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的紐帶,同時。現代經濟是由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成為溝通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命脈和媒介,金融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金融業是聯結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紐帶,成為國家管理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
首先
❹ 浙江經濟如何
浙江的經濟雖然在總量上一直在全國處於領先狀態,但是我到是認為其實浙江在過去的十年裡基本上是屬於倒退階段,經濟層面沒有任何的進步,我們回頭仔細看看,十年前我們談論浙江企業的時候,談誰?萬向。現在我們談誰?還是萬向。十年前娃哈哈就已經全國聞名,十年後還是娃哈哈,這十年來涌現出多少家大型,超大型的企業了么?可以說這十年,浙江經濟領域幾無作為。反倒在一些負面新聞里大家聽到了很多浙江大型企業,從08年的華聯三鑫,到12年的中江控股。從08年的浙玻,到12年的高盛科技到虎牌控股。尤其到現在的所謂600家企業聯名上書。需要反思的並不只是政府本身。
如果按區域來看,浙江在08年到12年,除了經濟不發達的衢州地區和麗水地區外,基本上每個地級市都已經洗牌過一次了。我們鮮聽說有企業能在這四年來安穩的走過來。為什麼?這個命題很值得思考。
我前幾天接到香港一家媒體的電話,問我怎麼看浙江的這次危機,政府能解決么?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自己總結下來,主要是這么幾個問題吧。
過於發達的金融體系害了浙江。很多人都不贊同這個觀點,但是我覺得我是對的,可能問題出在怎麼理解發達兩個字吧。浙江的金融其實很發達,我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家銀行,其實很少有地方像浙江這個區域體現出兩個特徵:(1)金融機構數量僅次於上海,北京;(2)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風險容忍程度遠超過金融更為發達的上海、北京。
這兩個特徵很有意思,浙江的經濟總量其實在全國列在廣東、山東、江蘇之後,位列第四,大概2011年的數字是31000萬億左右,但是我們仔細來看,浙江的金融機構家數可能是位列全國之首。基本上所有能開設分支機構的金融機構都在浙江開設了分支機構,如果不能開設分支機構的也以辦事處等名義開設,同時更奇怪的是基本上在2002年到2009年前,基本沒有聽說過虧錢的金融機構,誰來都賺錢,而且盆滿缽滿。
還有幾個數字,大概在2010年之前,工農中建,除了中行在系統內排名不靠前外,其他三家都是系統內排名前三,農行長期在系統內排名第一,工行基本差不多,建行有連續兩年在系統內排名第一。在同一時間段內,三家金融機構同時在系統內排名前三,就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另外,更何況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等一些股份制銀行也在各自系統內都佔比極大份額,高者甚至佔到四分之一,那是個什麼驚人的數字?
浙江就因為超強的盈利能力使得各家金融機構都擠盡腦汁想來浙江開設分支機構,許多本不被允許開設異地機構的城商行,也開始陸續進駐浙江,到現在為止,杭州街頭的銀行,堪比公共廁所,只多不少,所以我總是跟人調侃,在杭州,你可能找不到公共廁所,但是你肯定找得到銀行。
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放貸的容易程度,浙江絕對全國第一。我記得06年在銀行當信貸科長的時候,我曾經去北京匯報工作,要求總行增加對浙江貿易流通類企業的扶持力度,當時總行要求對貿易流通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控制在60%以內,但是浙江事實上的貿易流通型企業沒有低於85%的,按照這個標准,如果總行不進行改變的話,浙江基本上就處於無業務可做的范疇。後來總行給予了許可權,允許到85%左右。當時總行說了一句話,全國就浙江一家,別無分號。這段話讓我回到浙江以後想了很久,我所提的要求,到底這么做是對還是不對?
08 年工作關繫到上海去,當時也在上海看了幾家企業的情況,然後看到一家企業資產抵押全額抵押打7折,申請1500萬貸款,居然被駁回了好幾次,我當時很納悶問銀行,你們難道這樣的企業也不批,那你們還做什麼業務?銀行同事回問我一句,難道你們有抵押就放貸款么?我想想,好像的確是啊,有抵押就放貸款了啊。別說抵押,在浙江,基本上的企業有個擔保基本上就做了。如果一家擔保不行,那麼在拖一家,差不多總就可以了。到是讓上海的同事很詫異。
浙江的現實狀況就是這樣。可能是因為金融機構太多,競爭極為慘烈,企業總是在各家銀行之間遊走,不斷的擠壓銀行的底線,所以很多企業的貸款條件會不斷的下降。尤其這里有個很大的前提是99年到08年的這將近十年裡,浙江經濟極為快速的發展的同時,貸款質量一直非常高,幾無壞賬,我記得當時去總行匯報,總是帶著優越感的抨擊總行的政策說,你看我們一直就這么做的,從來沒有出過問題,你們總行屁也也不懂,就少干預點吧。在這種盲目樂觀的前提下,各家銀行的確也給了浙江的各家金融機構的分行極大的許可權審批業務。
在眾多的金融機構不斷下降放貸標準的兩重原因疊加下,使得浙江經濟出現了一些很重要的變化,最主要的一點,我認為是實業空心化現象的蔓延。很多人奇怪,為什麼浙江金融發達反倒會導致實業空心化,照理說金融發達應該是促進實業發展才是。但是很可惜,浙江並不是這么一條道路而來。
從2002年開始,經濟不斷上行,大量的實體經濟的確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帶來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現了。很多實體經濟發展到後來,實體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潤遠遠趕不上固定資產所帶來的利潤增長。舉例來說,很簡單就是很多人辛辛苦苦開廠做實業一年才賺一千來萬,但是他當時買的土地蓋廠房的土地可能反倒能賺幾個億。
但是很多人會問,這個跟金融過於發達有什麼關系么?有關系,關系而且很大,因為一旦目標發生了改變之後,經營模式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正因為大量固定資產的升值要高於實體經濟利潤的創造,使得很多企業就會不斷的去得到資金,然後擴大對固定資產的投入。而且得到的資金遠遠大於實體經濟自身所需要的資金,這裡面金融的過於發達就會助推這種情況的發生。很多金融機構變相的給予企業遠超過企業生產所需要的資金,就是幫助企業去擴大和增加對資產的投入。幫助企業圈地,買房,甚至去做房地產。
過去的十年來,這種情況不斷得到惡化,就產生了一個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什麼意思呢?就是大量真正他是干實業的人沒有好結果,而大量沒有專心干實業,不斷通過實業套錢用來做投機的企業卻一個個暴富。使得很多企業自然而然都依樣畫葫蘆走上了投機生涯。
我有個朋友,主業是做建築工程的,06年才東拼西湊買了套房子,花了三百多萬,一年後這套房子漲到了800多萬,一年不到的時間,讓他春心萌動,於是就是利用他的建築工程公司的平台,房子抵押貸了600多萬,這個錢到手後,他又去買了套房子,花了700多萬,評估1200萬,抵押貸了800多萬,又去買房子,大概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他買了四套房子,都是利用他的建築公司的平台貸的款,到了09年下半年的時候,他的資產就過億了,然後有一次吃飯跟我說,早知道賺錢這么容易,他做什麼建築啊,做了二十多年建築,一身病根不算,而且也沒有賺到什麼錢。他就利用建築企業的平台,不到三年,就賺了五六千萬。
在浙江,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02年以來依靠固定資產升值成為暴富的人比實業暴富的要多的多,所以在浙江越來越多的企業陷入到一種怪圈中去,創業,然後請人管理,不求賺錢,只要維系一定的生產量就可以了,然後就開始貸款,貸款來的錢去買地,或者去做別的投資。反倒沒有花錢在實業上,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的實踐都證明了,在當前的趨勢下,土地的升值或者投資的利潤要遠高於實業的經營。實業日益淪落為企業向銀行貸款的一個依據而已。而銀行也都知道,但是受限制於經營壓力也變相的給予了這種支撐。
浙江從而演變成了全民投資或者全民投機的盛宴狂歡之中去,在經濟不發生太大變化或者下行的情況下,這種盛宴有可能維系,但是經濟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噩夢就不期而至。
浙江的金融到底發達不發達,我再舉幾個例子。在浙江的銀行中為了將貸款放出去,無所不用其極。不知道別的省份有沒有。在浙江基本上只要有抵押物,不管什麼公司,都有渠道能拿到貸款。在浙江會有很多的貸款品種出來,一般的抵押物基本上都打六折左右,所以通用的操作方法是高評估,然後在打折的方式,但是在浙江抵押物不但可以不打折還可以上浮120%,也就是1000萬的房子,可以貸到1200萬。你沒有企業平台,銀行會給你找企業平台,你缺乏貸款條件,銀行會給你造貸款條件,你沒有流量,銀行會給你造流量。如果這個銀行不幹,那行,我換個銀行。
在浙江在抵押不行的情況下,也還產生了所謂聯保聯貸,就是幾家企業共同互相擔保的方式貸款,政府還大力推薦企業這種貸款模式,但是這種模式是幫助企業還是害了企業呢?
我以前做銀行的時候,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如果一個企業確實需要錢,那麼錢要給到位,給少了也是風險。第二個觀點就是給一個企業超過它自身所需要的錢,那不是幫企業,那是害企業。
浙江一直在喊中小企業融資難,我覺得這個提法有問題,我沒有做過統計,我只是自己瞎琢磨的,我可以說浙江的企業所用到的貸款90%是被挪用到生產經營以外的,換句話說,浙江的企業其實不缺錢。那不缺錢為什麼要貸款?因為浙江的老闆有天然的敏感性和賭性。
所謂敏感性就是能賺錢的事情,浙江老闆能先天下人知道,所謂賭性就是只要有1%賺大錢的機會,就會願意去博,結果先不管,幹了再說。這兩種性格是浙江人能闖天下的根本,也是浙江老闆總出事情的根本。
浙江中小企業到底多缺錢,有時候是個偽命題,對於貸不到款的人去擴大資產投入的人,鐵定說自己是缺錢的,因為眼紅人家,也希望能貸到款去做投機,所以會不斷提融資難的情況,從而形成了看上去都缺錢的樣子,但是靜下心來看看,他們應該是缺錢去投資,而不是缺錢做生意。我在干信貸調查的時候,總是發現要幫助客戶去想錢借來干什麼用這個事情,對於有些客戶還要勸他們去貸款,有些心平點的老闆,會說,給我錢干什麼,又沒有什麼用,還要付利息。小日子過的挺好,懶得折騰。你也沒有辦法,但是大多數浙江老闆,卻會很直接的跟你說,他缺錢,因為他要買房子,他要拿地,他要干一票等等。
有段時間我在義烏小商品城裡想開發一個貸款叫商戶貸,其實很多銀行現在都在做了,但是真的很好玩,走訪下來,其實商戶們,如果只是做生意的話,壓根不缺錢,因為他們本身的現金流都很好。除了可能臨時性的進貨的時候,會用到一些錢的話,基本上平時都是賬上一堆存款,他們缺的反倒是理財通道,而不是貸款渠道。所以我對市面上很多銀行打的商戶貸款,很不看好,弄到最後又是一個變相害人的方式。
那麼在去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浙江企業明明不缺錢,為什麼還會這么多銀行拚命給他們貸款呢?還幫助他們去造假以獲得貸款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年輕時候也問過很多次我的領導,我領導說,歸功於浙江人民神奇的賺錢能力吧。浙江人民過去幾十年裡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率先創富成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同時浙江人民也還是很講究信譽,一般來說刻意違約的情況是很少的。所以08年以前浙江的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壞賬指標一直是全國第一。前面也論述過這個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銀行明明知道浙江的企業可能並不是實質需要用錢,但是也是樂意給浙江企業家錢,一方面是相信浙江企業家有賺錢的能力,所以能還得起錢,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因為的確全國范圍內來看,可以給貸款的地區並不多。
我接觸過很多地區,因為當地根本貸款貸不出去只能變相跑到浙江來收銀行承兌匯票來解決放貸問題的地方。相對任何一個地區而言,浙江的風險度還是低的。所以這就能理解為什麼個別股份制銀行會將全國的信貸規模的一半投放到浙江市場上來的原因了。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浙江真的吃得下這么多貸款規模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大規模的風險事件就爆發了。
當一個區域內都只是個別性的投機的事件的話,影響其實總歸是有限的,但是一旦區域內的群體性的投機的時候,問題就大了。再加上中國的金融機構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制度缺陷的時候,兩者疊加的情況一旦出現,那麼山雨欲來風滿樓就很自然了。
我這里談談自己的幾點對風險的理解,我是09年離開銀行的,當時我就寫過一篇文章抨擊銀行貸款跟企業需求不匹配的現象,導致企業一直在做短貸長用的事情,所以,我認為當貸款的期限與企業的實際用途期限不匹配的情況下,其實企業的風險是巨大的而不確定的。
浙江的企業,賭性很重,膽子很大,敢用短期的資金去做中長期的事情,於是不可測的事件就會非常多,再加上浙江的金融普遍接受擔保貸款,那麼就自然衍生很多外圍事件。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在有個工廠,年產值4個億,利潤大概3000萬左右。廠因為建的比較早,所以土地價值前幾年升的很快大概值2個億左右。維持廠的擴大在生產,大概也就需要五六千萬貸款就足夠了,甚至都不用。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來跟我說,他在東北某個省會城市拿了塊地,准備造大型商用物業,他自己測算利潤可以有10來個億。
於是他自己土地抵押貸款1.5億,擔保貸款1億。都是用公司的平台貸款的,給銀行的用途是擴大在生產,其實銀行都知道他是准備投資去搞房地產,但是都睜隻眼閉隻眼給批了。貸款期限都是一年期的。因為用途是流動資金,流動資金的測算怎麼來的,就是銷售收入要增加,所以導致采購增加,庫存增加等等,理論上是銷售完畢之後,就可以用現金流歸還的,所以自然期限都不會長,而且在我國的銀行體系內,大家都知道批中長期貸款很難。許多銀行為了省事,都是以短期貸款來替代中長期貸款的,在貸款之前都信誓旦旦的會說,沒事,第二年會繼續給你貸款的。
我這朋友就拿了這2.5億到了東北,買了地,造了房子,到最後造造停停,造了七年。他說他這七年生不如死,每年為了繼續貸款,不斷的找擔保單位也就算了,靠著圈子裡的人脈,每年還都能找到人給他擔保,擔保找到後,他每年都要先還後貸,讓他疲於奔命,耗費很多心血而且成本極高,在浙江轉貸一天的成本是千分之三。一般轉貸過程都在五天左右。那麼就是百分之一點五的成本。一個億的轉貸就是要150萬。還不算利息成本。等他把房子造好弄好,等銷售的時候,其實他所設想的利潤沒有賺到還是虧的。錢都給銀行和高利貸給賺走了。
但是我想說的是他還算是幸運的,悲慘的人在那裡呢?悲慘的人是那些被抽貸的企業,企業都在控訴銀行如何不負責任,隨意的抽走資金。但是我們要問的問題是,企業自己准備好足夠的流動性來應付銀行隨時發生的抽貸了么?
抽貸的問題很難准確描述,但是我想說的是合理使用資金做實業的企業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因為企業不會借入超過自己現金流的資金的,當然排除一些大型固定資產投入或者重大並購等資金使用,但是這些資金的使用,負責任的企業也都是必須保證長期資金的借入,也不會去做短期的拆解,因為一旦項目啟動上馬,而資金如果無法持續,那麼隨時面臨流動性問題。我自己也走過很多企業,企業總是說,不這么干,企業得不到發展。其實我想說的,很多時候往往想趕在人家前面,但是事情的最後往往是你走到了最後。
而事實也恰恰證明,對資金有所要有所不要的企業,往往發展的最好,對資金來者不拒的企業,到最後都是死路一條。這個論斷,我不需要去調研都知道。我看過太多的企業家,暴富是因為資金來的容易,死掉也是因為資金來的太容易。
實業空心化的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呢?前面說的資產增值過快讓企業無心實業是一個原因,那麼第二個原因,就是金融機構的責任了。
在浙江金融機構眾多,理論上照理說應該使得浙江的中小企業都應該獲得比較低廉的貸款資金的,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浙江,金融機構可以在信貸審批條件上不斷的放寬條件,但是兩點是出奇的攻守同盟。第一是要求足夠的存款,第二是貸款利率。
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要求企業配套存款,第二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利率都要上浮較高的利率。
據說溫總理去溫州調研的時候很納悶一個事情,就是銀行的配套存款,他說,企業貸款一千萬,為什麼還要存款一千萬,有能力存款了,那還貸什麼款?
是啊,總理說的很對,我能在銀行存款一千萬了,我干什麼還要貸款?吃飽了撐著么。但是事實上浙江的銀行這個慣例已經很多年了。所謂1:1配套已經還好了,很多銀行都要求1:2配套,貸一千萬要存二千萬。當然現在普遍的是貸一千萬,存五百萬。
這樣的操作手法,變相的推高了企業的貸款成本,在浙江,如果說高利貸橫行的話,某個意義講,銀行是最大的高利貸,因為按照我前面說的哪怕1:1配套,基本上貸款利率這算下來都要到12%以上了。還不算別的各項費用。
這個情況直接帶來的後果有兩個,實體更加空心化,因為實體經濟一年的利潤毛利也就在10%左右,去那裡來的利潤支付利息?所以企業貸款之後更多的都投入到比實體經濟更賺錢的行業中去——房地產或者別的投機性領域。如果自己實在沒有能力的怎麼辦?借出去。借給誰?借給願意出更高利率的人。也就是說12%銀行借來,然後20%或者30%借給別人。這個過程無形中又極大的加大了風險的疊加。
所以,在浙江,我可以說90%的貸款其實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留到了兩個領域中去,一個是房地產,另外一個就是投機性行業,這個投機性行業,在某個意義上也更把實業推到了一個很難維系生存的地步中去。
浙江的游資很出名,炒房團我們就不去說了,在許多生產資料方面,浙江游資其實也幹了很多事情,主要在流通領域,浙江的游資喜歡囤積各種東西,然後推高價格,白菜、大米、豬肉、大蒜、鋼材、銅、鐵、鹽等等,反正你想的出來的東西,浙江的游資都曾經囤過,推高了價格之後,使得這些東西的下游產業,根本沒有空間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在這些領域里做實業的企業家很可憐,弄到最後也被逼的不得不去做投機性事情。
前些日子有人說,武漢鋼鐵養豬的事情,我反過來說,其實那真不算什麼,在浙江大型國企因為背靠政府信用,長期都在從事影子銀行的事情,他們從銀行以極低的價格拿到貸款,然後到市場上較高的價格出去,已經十多年了。這種資金最後的趨向在那裡呢?還是我剛說的要麼房地產,要麼投機性的機會中去。因為能支撐如此高利息的行業實在不多。
隨著經濟形式的惡化,大量投機性行業的萎縮,房地產行情的持續萎靡,那些利用短期銀行資金從事投機的企業,面臨當下的現狀,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裡面剛才說的幾個問題都集中性爆發,山雨欲來片刻之間的事情。
總的來說,貸款條件的過於寬松,使得銀行一旦開始嚴格條件之後,企業的資金勢必被抽走。而事實上按照當前浙江的企業的狀況是沒有一家企業經得起銀行抽走一分錢的貸款的,因為浙江的企業的杠桿用的很高,同時,都不在實體經濟中流轉,大量資金都挪用到了別的項目投資中去,流動性很差,所以一抽貸款,必然出事情。這個是當前最直接的導火線。
這次所謂六百家聯名上書的表面原因是因為龐大的擔保鏈使得企業被抽貸了,但是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企業的資金都被挪用到別的地方去了,流動性不夠。
其實,我一直想表達的是擔保是個惡制度,擔保制度是連坐制度的衍生,擔保無助於風險的控制的同時,反倒極大的加劇了風險的產生。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企業是否出風險,其實跟有否追加擔保本身沒有必然的關系。擔保是一種事後風險追償的機制,但是並不是風險的防範措施。為什麼說加劇了風險是,因為擔保鏈條,你不知道會牽扯到多少人,而且極大的加劇了整體性的風險,你給我擔保,我給他擔保,他在給他擔保,不斷衍生下去,其中鏈條上任何一家擔保出問題,整個鏈條跟著完蛋。我見過很多不少好的企業,都因為給人擔保,留下無盡遺憾。
經濟形勢的急劇惡化,是導致浙江今年大事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我不想說是根本原因,因為別的省市其實都沒有浙江厲害,其實我們回頭看,每次經濟形勢的惡化,浙江都會出大事,為什麼呢?還是我前面說的,浙江的企業太喜歡用杠桿了,喜歡把自己綳的特別緊,尤其在資金挪用到投機性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等這些資金密集型行業上的時候,出事情成了定律。今年浙江的很多企業,普遍碰到了被套牢的情況,加上,經濟形勢的不好,使得銀行發放貸款更為謹慎,浙江企業今年的出事也就是必然可以預料到的事情了。我在銀行的時候,挺極端,我一直想說的一個問題是,銀行是周期性行業,大勢判斷很重要,其實大勢看好的時候,你放開手腳做,怎麼做都是對的,有沒有擔保,有沒有抵押,都不關鍵,因為周期向上,出事概率不高,這個時候要多賺錢。在周期下行的情況下,就要嚴格貸款條件,盡量少做,甚至不做,只有賺錢的時候拚命賺錢,才能在虧錢的時候少虧錢。
前面說了金融加劇了實體的空心化,但是其實,實體空心化反過來也導致了金融無法進一步發展,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潤滑劑,但是替代不了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空心化,某個意義上講又將浙江金融推到了風口浪尖,在浙江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空心化的實體經濟,讓浙江金融其實真有心去做實體貸款,也沒得做。浙江省內,遍看全省居然找不出一個大型和超大型的企業,而反觀江蘇、山東、廣州,浙江是應該低頭反思的。
其實,我不是很認同當前金融改革的策略,因為前面我說了,金融是過於發達,而當前的金融改革卻是在推動金融的進一步民營化以及新設金融機構制度上下文章,我到覺得路走反了。對於過於發達的金融,我們要壓制要收縮才是,怎麼可以還不斷放開呢?我們的金融體制要在鼓勵金融差異化發展上下道路,同時也鼓勵創新金融產品發展上下文章。
現在小額貸款公司很火熱,但是新設小額貸款公司或新設村鎮銀行,能解決我前面說的這些問題么?中國的銀行以及類銀行,數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美國雖然幾千家銀行,但是大量都是規模很小的社區銀行,是不能跨區域經營的,但是我們的銀行呢?
在反過來看,小額貸款公司和新設村鎮銀行走到最後,我可以說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勢必走到比銀行還黑的高利貸之路上去,逐利性是所有企業的本能。現在小額貸款公司的平均放貸利率在18%左右,他們的貸款客戶會是誰?用腦子想想就知道會是誰了。能解決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么?只會加劇。
中國的金融機構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到最後都會形成同質化競爭,典當、小貸、村鎮銀行、城商行、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甚至租賃公司,走到最後居然都是放貸款,或者都放高利貸。你新設再多的金融機構,也是到這條路上來,有意義么?我覺得毫無意義。
浙江的這次事情出的不是壞事情,讓浙江的企業回歸到合理的發展道路上去,不然下一次危機會更大,總的來說,我覺得利用巨大杠桿進行擴大投資固定資產,在未來十多年裡這條路已經很難在走下去了。未來的十年,中國的GDP會逐步的從8%降到4-5%之間,這個曲線下滑基本成趨勢,換句話說,利用資產的大幅度升值來獲得收益的可能性逐步在降低。
這次事件最後的解決,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企業家自己表現最大的誠意,當然也許要銀行的配合,結果怎樣,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這種情況遲早要來。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翻出我去年給投資人寫的一封信,看到我去年說的這段話:
「有時候,夜深人靜看金融史,很多時候也在想,中國的經濟2012年最壞的趨勢是什麼?大蕭條的時代會到來么?悲觀一點的看,的確也有類似的可能,政府一直在試圖引導和調控經濟,在適當的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加大了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這個程度上也意味著明年的考驗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如果一旦政府無法有效控制通貨緊縮的邊際,外需不振,內需未起的情況下,引起一定程度上的蕭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現金可能比任何理財產品都要更值得投資。明年合適的配置個人反倒認為在上半年持有較高比例的現金,應該是首選策略。 」
如果今年二季度我還跟人提這個觀點,或許很多人會笑我,但是到了三季度來看,我擔心的趨勢在逐步顯現,大面積的通貨緊縮,經濟衰退跡象已經很明顯了。而政府手裡可打的牌在日漸減少,今年三月份,我寫過一個微博說,今年是凱恩斯主義破產的一年,我不是堅定的原市場教旨主義者,我還是很迷信政府的干預措施的,但是我對今年政府的干預手段表示很沒有信心,不是不相信政府,而是因為在很多時候,政府作為市場的一個主體,他能做的也相當有限。未來的幾個月很考驗執政能力。
我悲觀的想,經濟大面積下滑的情況下,動盪和社會不穩定會成為常態,大家要習慣接受一個不安分的2012或者2013,當然,如果還有明年的話。
❺ 金融活動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 簡單來說,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金融對經濟的作用是通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
① 通過金融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
② ②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③ ③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來提高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
④ ④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在經濟發展中,金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表現在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因金融運作不善使風險加大,一旦風險失控將導致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因信用過度膨脹而產生金融泡沫,膨脹虛擬資本、刺激過度投機、破壞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上。
註:金融運行的特點:信用交易的應有特點
a. 一方以對方償還為條件,向對方先行移轉商品(包括貨幣)的所有權,或者部分權能;
b. 一方對商品所有權或其權能的先行移轉與另一方的相對償還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
c. 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擔一定的信用風險,信用交易的發生是基於給予對方信任。
金融的功能:金融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1)便利投資和籌資。
(2)合理引導資金流向和流量,促進資本集中並向高效益單位轉移。
(3)方便資金的靈活轉換。
(4)實現風險分散,降低交易成本。
(5)有利於增強宏觀調控的靈活性。
(6)有利於加強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
❻ 論述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表達為:二者緊密聯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體來說,(1)經濟發展對金融起決定作用,金融則居從屬地位,不能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金融在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經濟發展對金融的決定性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並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二是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
(2)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通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①通過金融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②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③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來提高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④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在經濟發展中,金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表現在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因金融運作不善使風險加大,一旦風險失控將導致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因信用過度膨脹而產生金融泡沫,膨脹虛擬資本、刺激過度投機、破壞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上。
正確認識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重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防範金融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擺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應有位置,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❼ 金融機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哪些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國家的經濟發展版要依靠現代企業權,現代金融使企業的融資變得快速和高效,使得企業有了雄厚的資金來促進企業的發展。其次,債券作為各級政府融資的金融工具,可以由政府發行債券,供公民認購,吸收社會分散資金來用於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直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第三點,現代金融工具諸如央行票據的適度發行,存款准備金率的適度變化,商業銀行提供適當的信貸額度,銀行利息率的適時升降等,這些都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
參考資料:www.jinhuicaijing.com/
❽ 談談金融機構體系是如何發揮在一個經濟體(或國家)的金融穩定中的職能作用
那些歸屬國家的經濟學家不斷研究分析,定期相關領導開會,對經濟格局形式做出判斷,做出文件向更高層領導匯報,然後領導批示,然後央行調控的各種相關政策就出來了,然後執行,如果要很明確的那種說法建議網路,咱也不是經濟學的
❾ 浙江經濟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發展一、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浙江省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17,屬於高等水平,同時他也是中國大陸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除直轄市),可見他的可發展水平甚高。 1.三大產業協調發展。2008年,全省生產總值為2148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95.4億元,增長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1580.3億元,增長9.4%,增幅回落6.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8811.2億元,增長11.8%,增幅回落3.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為5.1∶53.9∶41,三產比重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一、二產增加值比重分別下降0.2和0.1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為4221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6078美元,增長8.6%。 服務業較快發展。2008年,服務業增加值增幅高出GDP增幅1.7個百分點。 2.三大需求較為均衡。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增幅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投資8523億元,增長10.6%,增幅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非國有投資56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2%,佔65.8%。基礎設施投資2370億元,增長7%,佔27.8%。房地產開發投資1999億元,增長9.8%,增幅比上年的15.7%回落5.9個百分點,佔23.5%,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積分別增長3.9%和0.8%,其中新開工面積下降3.3%,房屋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下降36.6%和30.9%。年末限額以上施工項目25892個,比上年增長6.1%,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12227個,下降0.7%,一批重大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成為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力量,各項在建工程進展順利。 進出口總額為211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進口568.6億美元,增長17.0%,出口1542.9億美元,增長20.3%,出口增幅扣除人民幣升值因素增長9.9%。出口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1個百分點,也高於廣東(9.4%)、上海(17.6%)、江蘇(16.9%),但低於山東(23.9%)。全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858家,合同外資178.2億美元,下降12.6%,實際外資100.7億美元,下降2.8%。 3.財政、居民收入保持增長。2008年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2008年,全省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730.1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933.4億元,增長17.2%,按可比口徑增長15.3%。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208.3億元,增長2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727元,比上年增長10.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增長12%,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幅分別為5.4%和6.2%。 4.各類價格大幅回落。1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下降0.4%,我省金華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5.1%,從年初的第66位前移至第3位,溫州、寧波分別上漲1.6%和0.8%,居第32和40位,杭州下降0.1%,居第49位。 2009年浙江省財政收入2142.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稅收收入1983.67億元,增長10.7%;非稅收入158.70億元,增長12.3%。 二、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 1.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2.民生繼續得到改善。2008年,地方財政對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城鄉社區事務、環境保護支出分別增長31.1%、29.2%、27.2%、25.4%和48.2%,教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分別增長18.3%、14.9%和13.2%。新增城鎮就業7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平安浙江」建設成效顯著,據調查,2008年群眾安全感達95.65%。全面小康建設取得新進展,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實現度為89.6%,比2006年提高2.4個百分點,按全國統一的指標體系測算,我省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2個百分點,列北京、上海、廣東之後,居第4位。2007年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81.2%,居各省區第1位。 浙江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對外開放省份。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綜合性的農業高產區域,以多種經營和精耕細作見長,大米、茶葉、蠶絲、柑桔、竹品、水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綠茶產量佔全國第一,蠶繭產量佔全國第二,綢緞的出口量佔全國的30%,柑桔產量名列全國第三,毛竹產量居全國第一。 浙江也是全國的一個重點漁業省,漁業已由傳統的生產型,逐步過渡到現在的捕澇、養殖,加工一體化,內外貿全面發展的產業化經營。舟山漁場是全國最大的海洋漁業基地,海洋捕撈量居全國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國三大淡水養魚中心之一。 浙江工業基礎較好,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5年底,鄉鎮工業已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絲綢工業歷史悠久,產品精美,傳統工業聞名遐邇,電力工業發達,秦山核電站為國家第一座核能電站。新安江電站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和施工安裝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浙江境內交通條件日趨改善。 2004年全省進出口852.3億美元,其中出口581.6億美元,進口270.7億美元。批准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3824家。合同金額145.6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66.8億美元。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咨詢新簽合同額16.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5.3億美元。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0600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902.5億元。境外入境旅遊者276.7萬人次,其中外國人177.6萬人次,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99.0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3億美元。全年國內國際旅遊總收入1010.1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7855.1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4982.5億元。年末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7741.7億元。全年保費收入291.0億元,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197.9億元,財產險保費收入93.1億元。各類賠款及給付支出88.3億元。 全年城鎮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096元,實際增長7.4%。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城鎮家庭人均購建房支出達到1844元,比上年增長21.7%,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3.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799元,增長3.1%,人均居住面積達51.3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2%和39.5%,分別比上年降低0.4個百分點和上升1.3個百分點。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家用汽車擁有量為3.6輛。 浙江省各類市場蓬勃發展。1996年底統計,全省有專業市場4388個,年成交額達2545億元。其中消費品專業市場3886個,生產資料專業市場502個,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專業市場286個(內有超10億元的大型專業市場57個,超100億元的2個),並有43個被評為「全國文明市場」。1994年國家工商局排名的全國百強專業市場中,浙江省就佔了24個,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名列榜首,紹興中國輕紡城位居第二。浙江省創下了專業市場成交總額,超億元市場、單個市場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的新紀錄。專業市場的興起,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全省有21個縣市成為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浙江外向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國家批準的一類口岸10個,省級批準的二類口岸10個。有67個市縣對外國人開放,37個市縣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國家先後批准建立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包括對外國人開放市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浙西南和浙西北廣大腹地的梯度推進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1995年,已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家客商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國家設立了貿易公司或辦事處。先後建立了30家省級專業進出口公司。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作領域廣泛。來浙江投資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合作項目涉及多種領域,「三資」企業遍布全省各市地。進入90年代以來,對外友好交往發展也很快,已同9個國家結成了23對友好城市(縣、州)關系和4對友好交流關系,與10多個國家的40多個民間組織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 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也與國外建立了近百對友好關系,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相互進行科技交流,聯合國等有關組織在浙江建立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等26個項目。 浙江城市名片: 杭州-中國旅遊休閑之都 浙江長興-2008年國際花園城市D類金獎、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第 一名 汽車萬向節世界生產基地(蕭山) 海寧中國皮革城(海寧) 寧波-中國模具城(餘姚) 中國小機電之都(慈溪) 溫州-中國皮革之都(平陽) 中國電器之都(柳市) 中國皮鞋之都 世界打火機、文具城 紹興-世界輕紡交易中心(紹興縣) 中國黃酒之都 珍珠、領帶之都(諸暨、嵊州) 金華-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 中國五金城(永康) 舟山-中國水產城 麗水-哥窯瓷器城(龍泉) 中國竹炭產業基地(慶元) 蝦仁王國(溫嶺) 橫店影視城(東陽)
❿ 金融機構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
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表達為:二者緊密聯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體來說,(1)經濟發展對金融起決定作用,金融則居從屬地位,不能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金融在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經濟發展對金融的決定性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並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二是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
(2)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通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①通過金融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②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③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來提高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④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在經濟發展中,金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表現在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因金融運作不善使風險加大,一旦風險失控將導致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因信用過度膨脹而產生金融泡沫,膨脹虛擬資本、刺激過度投機、破壞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上.
正確認識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重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防範金融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擺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應有位置,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