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7金融業有什麼大事件
即將過去的2017年,必然是載入中國金融業史冊的一年。趣店風波、「無現金時代」之爭、資管行業大一統、人工智慧崛起……金融亂象糾偏的背後,無不透露著日漸鮮明的監管信號。
金融開放路線圖:
外資持股比例提高
始於1978年底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金融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中國商業銀行資產名列全球第一,股市市值全球第二,私營部門債券市值全球第三。
近日,銀行、證券基金和期貨等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開的消息,引起外資金融機構高度關注,一些外資私募已開始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這不僅增添中國金融市場的活力、動力,也將有助於提升中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業對外開放對小型金融機構的影響將更為明顯,未來外資控股的證券、期貨、基金公司有望誕生,外商獨資資產管理公司也將越來越多。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
強化調控監管防範風險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其設立強化了統籌協調監管,為對外開放做出制度保障。
金融穩定委員會的設立將統籌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分析研判國際國內金融形勢、做好國際金融風險應對、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處置和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政策。同時指導地方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對金融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業務監督和履職問責等。
金融行業一向欣欣向榮!
⑵ 2017年,中國前30家金融機構總收入是多少
C107000億
⑶ 中國銀行業現狀是怎麼樣2017年下半年中國銀行業現狀將如何
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指導下,中國銀行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歷程,面臨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業競爭加劇、利潤下降,同質化的低效競爭等挑戰。今年以來,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出現回暖,不良率在普遍下降,銀行業賺錢能力整體在回升。不過,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利潤增速下滑、資產不良率高依然沖擊著整個中國銀行業。
據前瞻研究院《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232.3萬億元,同比增長15.8%。在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銀行業信貸資產質量也保持總體平穩。
進入2017年,全球經濟、金融市場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都將擴大。銀行業如果想要突破,就得從客戶服務、產品創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增加客戶的粘度。
⑷ 2017年中國前30家金融機構總收入是多少 A.1070億 B.10700億 C.107000億
c,107000億。
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是指從事金融業有關的金融中介機構,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行業。
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同時亦指有關放貸的機構,發放貸款給客戶在財務上進行周轉的公司,而且他們的利息相對也較銀行為高,但較方便客戶借貸,因為不需繁復的文件進行證明。
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金融機構編碼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從宏觀層面統一了中國金融機構分類標准,首次明確了中國金融機構涵蓋范圍,界定了各類金融機構具體組成,規范了金融機構統計編碼方式與方法。
⑸ 2017年銀行業盤點要點有哪些
嚴監管」是貫穿2017年銀行業的關鍵詞。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可見,嚴監管、防風險是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領域的重中之重。
針對市場上亂象頻出,「套路」橫行,監管重拳層層加碼,相繼落地,擲地有聲。
站在2017年的年尾,本網盤點了一年來銀行業的重點監管事件,每一件都反映了監管趨嚴的態度,每一件都見證了銀行業發展的進程。
一、凈化金融環境,銀監會啟動三三四專項治理
3月29日,銀監會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開展銀行業「違法、違規、違章」行為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全面開展「違反金融法律、違反監管規則、違反內部規章」(「三違反」)行為專項治理工作。
同天,還下發了《關於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的通知》。
4月6日,銀監會繼續下發《關於開展銀行業「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瞄準銀行同業業務、理財業務、信託業務。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王勇認為,監管文件不斷發布,監管措施不斷推進,這代表了監管層對金融業加強監管的決心,目的就是凈化金融環境,使金融進一步為實體經濟服務。
二、銀監會:大中型銀行年內需完成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
5月26日,銀監會印發《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推動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聚焦小微企業、「三農」、創業創新群體和脫貧攻堅等領域的普惠金融事業部。
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有利於相關銀行進一步縮短融資鏈條,提供差異化產品,加大資源保障,增強業務開展動力。
三、防範利益輸送,銀監會規範金融機構吸收公款存款行為
6月26日,銀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吸收公款存款行為的通知》,整頓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吸收公款存款行為。在強化廉潔從業、嚴禁利益輸送、防範道德風險、提升服務水平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通知》的實施有利於銀行業金融機構營造廉潔從業風氣,培育合規文化,並有利於維護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場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四、銀監會等三部委發文整治校園貸
6月28日,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按照「疏堵結合、打開正門、扎緊圍欄、加強治理」的總體思路,防範和化解校園貸風險。
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強調,應針對校園貸加快立法,盡快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對借貸平台的資質審核、資金監管、信息共享、監管主體等作出詳盡的規定,以科學立法引導健康發展。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取締具有欺詐性、不合規的校園貸平台。
五、銀行取消多項收費,中小企業或將獲得實惠
7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取消和暫停商業銀行部分基礎金融服務收費的通知》,取消個人異地本行櫃台取現手續費,暫停收取本票和銀行匯票的手續費、掛失費、工本費6項收費等。
業內人士稱,此次通知調整較大的主要是對公業務,即本票、匯票的費用減免,中小企業或將從此規定中獲得實惠。
六、七部門定性ICO為非法公開融資
9月4日,為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
《公告》稱,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此次七部門聯合發布的《公告》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充分利用了法律的武器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防範化解了金融風險。」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表示。
七、銀監會提高股東准入門檻,隱性股東將被有效監管
11月16日,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總的原則和目標就是要進一步加強股權、股東的管理,避免和杜絕代持、隱形股東,通過穿透的原則識別出最終受益人,要求其真正履行股東的責任和義務。
中信證券研究部研究員肖斐斐、冉宇航認為,《辦法》賦予銀行監督股東的權力,加強對股東行為的管理和信息披露,股權代持、惡意收購、經營干預等亂象有望得到遏制。
十、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加碼,中小行將被有效監管
12月6日,銀監會就《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新引入三個量化指標:凈穩定資金比例、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和流動性匹配率。二是進一步完善流動性風險監測體系。三是細化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相關要求,如日間流動性風險管理、融資管理等。
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指出,新增三個量化指標彌補了之前對資產規模在2000億元以下的中小銀行缺乏有效監管的短板,加強了對銀行同業業務的抑制,有助於鼓勵銀行業務回歸傳統業務本源、服務實體經濟。
⑹ 2017年中國前30家金融機構總收入是多少
2017年中國500家上榜公司的總營業收入達到了33.54萬億元,較2016年大漲9%;凈利潤達2.8萬億元,增長約2.2%;營業收入和利潤增幅較2016年均有明顯回升。2017年企業上榜的年營收門檻為113.23億元,首次突破百億。
⑺ 2017年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或繼續小幅攀升是怎麼回事
2017年銀行業的發展趨勢大致呈現幾個特點。
一是銀行業經營業績進一步下滑。受有效需求不足、凈息差收窄以及信用風險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預計2017年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出現下滑的銀行數量會進一步增加。
⑻ 2017金融業發生哪些大事
即將過去的2017年,必然是載入中國金融業史冊的一年。趣店風波、「無現金時代」之爭、資管行業大一統、人工智慧崛起……金融亂象糾偏的背後,無不透露著日漸鮮明的監管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