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有哪些分析方法
金融分析一共有以下這些方法
1、套利是指利用一個或多個市場上存在的價格差,在不冒任內何風險(或風容險極小的)情況下通過踐買貴賣賺取利差的行為。套利是市場無效率的產物。在有效的金融市場上,金融資產不合理定價引發的套利行為,最終會使市場重新回到不存在套利機會的均衡狀態,這時確定的價格就是無套利均衡價格。
2、風險中性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投資者並不需要額外的收益來吸引他們承擔風險;所有現金流量都可以通過無風險利率進行貼現求得現值。無套利定價法與風險中性定價法可謂殊途同歸。
3、狀態價格定價技術是無套利原則以及證券復制技術的具體運用。如果我們知道某種資產在未來各種狀態下的回報狀況以及市場無風險利率水平,我們就可以對該資產進行定價。
4、積木分析法主要以圖形來分析收益/風險關系以及金融工具之間的組合/分解關系。
『貳』 金融機構手機銀行未完成任務原因分析
一、同類產品較多,市場趨於飽和,營銷難度較大。
二、某前儲蓄類業務份額佔比較大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對新型金融產品尤其是手機銀行安全性信任度不足,支付習慣不適配。
三、很多老年人配備的是老年機,沒有手機銀行的操作載體,且學會操作存在難度。
四、歸根結底,要讓一款手機銀行產品獲得客戶的認知並獲取認可需要產品的本身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了解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設計什麼,樹立用戶為中心的「用戶思維」來進行產品研發,並就優勢設計宣傳方案,加大宣傳力度,設定科學的營銷績效考核以提高基層員工的營銷積極性,這樣才能把手機銀行做好,而不是為了任務而任務。
『叄』 分析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並對這場危機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歸納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官方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解釋是由次貸引起的,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美國政府救市資金也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在眾多的金融危機分析文章中,始終沒有看到對這些問題的簡單明了的解釋。本文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幾個假想的例子來了解金融危機的產生和影響。
一、杠桿。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CDS合同。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運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包裝成金融衍生品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 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上面 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
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斷供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 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 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 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 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等到了大量美圓出現在市場上,引起的美圓貶值、人民幣被迫升值,就意味著糧食等初級產品和石油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大量出口型企業利潤減少、定單減少、市場萎縮,不得不瀕臨破產倒閉的風險,市場物價將進一步攀高,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大。
而最艱難的莫過於消費者的觀望引起的市場萎縮。人們不得不減少開支,只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花費,大宗商品(家電、汽車)和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引起連鎖反應,包括鋼鐵、能源、建材、裝飾等行業都將面臨困難,難逃破產和倒閉的厄運。反過來,由於實體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投資減少也會使得商業銀行面臨貸款減少,利潤下滑的金融惡性循環。
這就是經濟規律的神奇所在,當經濟過冷時,需要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當經濟過熱時,就要抑制通貨膨脹、打擊投機行為。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我們要做好准備,來應對這場危機。
作為消費者,始終是更願意看到一些過熱行業能夠理性調整,合理回歸到它價值的本來面目,目前,特別是消費者對樓市的觀望也並不是毫無理由: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香港和日本樓市10年來持續低迷,直到現在還未恢復到98年以前的房價水平。
記住巴菲特的一句話:「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這既是一種理性,也是一種自信。現在,任何拯救危機的措施都顯得蒼白,只有一樣能夠救危機,那就是合理的自信。
『肆』 金融機構發展的重大影響因素有哪三個
第一,金融機構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金融機構存在於經濟社會中,在獲取利潤的同時,首先需要明確自己是個"社會人",正確處理自身與社會環境及其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是取得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保障。杜曉榮和張玲(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金融機構是否積極適應包括經濟、產業和市場等宏觀、微觀環境,並協調好其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是影響金融機構實現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金融機構的內部運作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在各類金融機構競爭的時代,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發展勢頭迅猛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運作能力(包含了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等)與風險管理能力是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 Ajai(2005)、Hudon (2007)、Adrian(2011)、衛嫻(2008)、蔡秀和肖詩順(2010)、葛永波等(2011)研究中都有體現。第三,制度因素、人才培養、金融生態環境等。除此之外,近年來的相關研究還有從制度因素、利率市場化水平、人才培養、金融生態環境、法制監管等綜合方面分析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如 P r a m o d(2012)在其研究中,強調了對金融機構人員的重視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其研究明確指出了,是否對機構中的管理人員以及基層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是金融機構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且這一影響因素的效果並不是短期便可實現的。
『伍』 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分析
1、金融危機一般都是由泡沫經濟引發的,不論是日本金融危機還是美國的次級貸金融危機誘發原因都是泡沫過重,一旦破碎,經濟崩潰。
2、由國際財團而已操控某些國家或者地區貨幣,引發金融危機,九十年代泰銖事件以及香港金融海嘯都是由金融大鱷索羅斯主導的。
3、當金融危機出現以後,市場恐慌心理加劇,各類金融產品價格暴跌,實體經濟受到連帶影響。比如股票下跌過多,只是銀行提前追討貸款,讓企業陷入資金短缺危險。企業面臨倒閉,裁員成為常態。從而又發消費危機,因為失業過多,消費能力驟降,企業產能過剩,再次裁員....這樣將會陷入一些列的惡性循環當中。
『陸』 金融機構制定本機構的交易監測標准時,應當參考以下哪些因素
1、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發布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規定及指引、風險提示、洗錢類型分析報告和風險評估報告。
2、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出具的反洗錢監管意見。
3、公安機關、司法機關發布的犯罪形勢分析、風險提示、犯罪類型報告和工作報告
4、本機構資產規模、地域分布、業務特點、客戶群體交易特徵,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評估結論。
請採納,全是一個一個字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