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述利率市場化對投融資的影響(適當結合實際)
結合實際的話,10年內不用考慮這個問題,國內沒有施行的可能性。
利率市場化,會帶來銀行利潤大幅縮水(不低於80%)甚至全行業虧損。貸款泛濫成災,物價飛漲,不良率迅速攀升,銀行業破產兼並重組。引爆金融危機,誘發經濟崩潰,失業率攀升,中產階層迅速消失,社會動盪不安,生活水平直線下降。
B. 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有哪些影響
影響不大,反正銀行業一早已是寡頭壟斷,市場化只是減央企、國企利率,轉嫁到百姓身上的借口唄!
C. 利率市場化對民間金融有什麼影響呢
金融體系是市場經濟的血液,其核心功能是優化資源配置。目前,中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市場,間接融資所佔比重高達78%。由於目前銀行以國有資本為主導,新設銀行審批困難,加之銀行融資門檻較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民間金融有了較迅速的發展。
但也要看到,民間金融市場仍存在不少發展的痼疾。比如,市場中有很多游離的「中間人」,他們四處尋覓有錢人,為缺錢的企業牽線搭橋,出於謹慎,通常會拉銀行一起做,自己收取一些中間費。這群人也被外界稱為「資金掮客」。這些「資金掮客」的存在,大大加重了融資企業的負擔。
D. 利率市場化對金融行業就業的影響,是否待遇下降
利率市場化是真正放開金融企業監管,進行市場化競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加大了金融機構的風險,儲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小的金融機構破產的風險加大,從業人員的待遇降低。
E. 急急急,金融學案例分析題,利率市場化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是什麼謝謝!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
1、觸動商業銀行的「核心利益」
「工商銀行作為我國最大的銀行,他們就和我們說,利率千萬不能放開,放開我們就會受不了。」近日,央行某廳局級官員在上海一個內部討論會上表示,「過早地放開利率是我最擔心的問題,特別是在配套措施還沒有安排好的情況下就放開。」
他補充說,「因為我國的金融機構自律性比較差,一放開就會搞利率戰、價格戰,如果明的不行就來暗的,給你買米買油,給你送保姆。」
通常所說的利率市場化,就是將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放開,由銀行自己決定。時至今日,銀行仍然沒有許可權在央行設定的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提高利率。
2010年以來,市場資金面日趨緊張,央行通過存准和利率這兩大貨幣工具回收了銀行間的資金,以期緩解因為巨額貨幣存量及乘數效應刺激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客觀上使得各家銀行的存貸比逼近75%的監管上限。
而銀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各種「高息攬存」的手段吸納存款,另一方面通過以信貸證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財產品,成為「影子銀行」,規避監管。
上海某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相比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吸納存款的方式方法更多,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工、農、中、建會反對利率市場化的最根本原因,它們擔心存款利率一旦放開,國有銀行的存款份額會被蠶食。」
此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對工、農、中、建四大行測算,結果顯示,如果利率市場化完全實現,四大行整體的利息凈收入可能會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2、利率市場化幾乎確定性的擠壓了銀行存貸差的利潤空間。
原來因為國家的政策,老百姓只能苦逼的按規定的很低的利率水平將自己的資金借給銀行,很多時候連通貨膨脹的收益率也達不到。而由於社保體系的不完備,國人缺乏安全感,因此大量的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資金以很低的利率水平借給銀行,銀行吸納大量低成本資金後又以高於基準利率的水平房貸出去,中間的價差空間非常大,而且關鍵是銀行承擔的風險很低。 這幾年信託等其他金融機構開始發展起來。信託公司一方面幫助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達10%-15%左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很低的風險水平(信託公司極少有投資失敗的項目),這側面更說明銀行在制度的保護下的日子是多麼的甜蜜了。 而去年利率市場化賣出重要的可以最高上浮10%之後,應該說銀行業的存貸利差空間幾乎確定被擠壓了:貸款利率和原來變化不大,而吸納資金的成本卻提升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銀行股一直處在非常低的估值水平的重要原因:市場擔心銀行的美好年代即將逝去,能否維持和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存在不確定性。
3、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升級。
銀行是逐利的。原先的主營業務利潤空間被壓縮後,銀行不會坐視過去告訴的業績增速下滑,而是試圖利用自己已經積累起來的優勢,發展和深挖其他業務,比如中間業務,具體的如基金代銷等。
4、利率市場化推動了銀行之間更大程度的競爭,有利於銀行差異化的出現。
現在國內的銀行普遍業務模式比較簡單,主要收入還是依賴於存貸差。利率市場化後,這么多銀行不天可能還是就靠這一塊吃飯,需要拓寬思路,爭奪更細分的市場。 當銀行逐步走向特色化之路後,對於消費者無疑是好消息,能夠獲得更好的服務和體驗。
F. 利率市場化對和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以及商業銀行的轉型方向(希望能區分一下大型與小型的銀行)
首先你要了解銀行收入來源:
以2015年全年,16家上市銀行為例,銀行凈利潤的核心驅動因素是生息資產規模、凈利差(傳統經紀業務)和不良率(風險成本)。其他因素還包括管理費用、手續費收入和所得稅。
其中:利息差凈收入佔比72%(表內),手續費和傭金收入佔比22%(表外),合計95%左右。
支出中,管理費占營業支出的50%左右,資產減值損失(貶值)佔比32%左右。
因此:凈利潤佔比約為營業收入的39%左右。
而利率市場化對和金融脫媒(以前可以開展通道業務,現在都要「穿透」了)
對小銀行:表外業務減少,利潤下降。
對於大銀行:利息差佔比72%,而成本較貴,競爭不過小銀行。
所以利率市場化對和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利潤有很大影響,因此鼓勵金融創新,多開展如:
資管業務、代銷代理業務等,同時利率市場下,利率下行,經濟低迷,還需特別提防不良資產率上升的風險。
望採納,謝謝!
G.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
1、觸動商業銀行的「核心利益」 「工商銀行作為我國最大的銀行,他們就和我們說,利率千萬不能放開,放開我們就會受不了。」近日,央行某廳局級官員在上海一個內部討論會上表示,「過早地放開利率是我最擔心的問題,特別是在配套措施還沒有安排好的情況下就放開。」 他補充說,「因為我國的金融機構自律性比較差,一放開就會搞利率戰、價格戰,如果明的不行就來暗的,給你買米買油,給你送保姆。」 通常所說的利率市場化,就是將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放開,由銀行自己決定。時至今日,銀行仍然沒有許可權在央行設定的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提高利率。 2010年以來,市場資金面日趨緊張,央行通過存准和利率這兩大貨幣工具回收了銀行間的資金,以期緩解因為巨額貨幣存量及乘數效應刺激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客觀上使得各家銀行的存貸比逼近75%的監管上限。 而銀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各種「高息攬存」的手段吸納存款,另一方面通過以信貸證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財產品,成為「影子銀行」,規避監管。 此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對工、農、中、建四大行測算,結果顯示,如果利率市場化完全實現,四大行整體的利息凈收入可能會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2、利率市場化幾乎確定性的擠壓了銀行存貸差的利潤空間。 原來因為國家的政策,老百姓只能苦逼的按規定的很低的利率水平將自己的資金借給銀行,很多時候連通貨膨脹的收益率也達不到。而由於社保體系的不完備,國人缺乏安全感,因此大量的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資金以很低的利率水平借給銀行,銀行吸納大量低成本資金後又以高於基準利率的水平房貸出去,中間的價差空間非常大,而且關鍵是銀行承擔的風險很低。 這幾年信託等其他金融機構開始發展起來。信託公司一方面幫助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達10%-15%左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很低的風險水平(信託公司極少有投資失敗的項目),這側面更說明銀行在制度的保護下的日子是多麼的甜蜜了。 而去年利率市場化賣出重要的可以最高上浮10%之後,應該說銀行業的存貸利差空間幾乎確定被擠壓了:貸款利率和原來變化不大,而吸納資金的成本卻提升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銀行股一直處在非常低的估值水平的重要原因:市場擔心銀行的美好年代即將逝去,能否維持和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存在不確定性。 3、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升級。 銀行是逐利的。原先的主營業務利潤空間被壓縮後,銀行不會坐視過去告訴的業績增速下滑,而是試圖利用自己已經積累起來的優勢,發展和深挖其他業務,比如中間業務,具體的如基金代銷等。 4、利率市場化推動了銀行之間更大程度的競爭,有利於銀行差異化的出現。 現在國內的銀行普遍業務模式比較簡單,主要收入還是依賴於存貸差。利率市場化後,這么多銀行不天可能還是就靠這一塊吃飯,需要拓寬思路,爭奪更細分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