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融服務「三農」主力軍是農業銀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銀行充分發揮國有大行的金融主力軍作用,在「三農」、實體經濟、脫貧攻堅、小微企業、國家重大戰略和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等多個方面積極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大力推進自身改革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作為一家以服務「三農」為使命和最大社會責任的國有控股大型上市銀行,農業銀行始終堅守面向「三農」總體定位,堅持高舉服務「三農」、做強縣域旗幟不動搖,用情、用力、用心做好「三農」金融服務。
(1)服務農村金融主力軍事擴展閱讀
農業銀行大力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把握「大三農」「新三農」「特色三農」的發展趨勢和特徵,不斷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旅遊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農業農村新產業、新主體、新業態加快發展,助力「三農」轉方式、調結構、增收入。
農業銀行創新「政府增信+銀政共管」、特色產業帶動、光伏扶貧帶動、龍頭企業帶動等金融扶貧模式,扎實做好產業金融扶貧、精準到戶金融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確保每年對扶貧開發重點縣新增貸款不低於700億元,新增精準扶貧貸款高於400億元,帶動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
B. 為什麼說農村信用社是支農主力軍
農村信用社 就是服務三農的 農村 農民 農業 所開展的業務比如說 農戶小額貸款都是針對農民開展的 網點普及到每個鎮
C. 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1)農村金融體系結構與運作機制存在嚴重缺陷,機構網點少。農村金融機內構網點分布不均勻。容在東部地區,網點過於集中,但是在中西部有些鄉鎮都沒有設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
(2)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2003年以來,作為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
(3)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比如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平均數達到13.4%,而這個比例高於全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例。
(4)產品和服務單一,支農功能不強,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農民貸款難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問題依然存在。
(5)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政策性金融和商業金融沒有形成合力,在農村地區進行信貸資金投放缺乏寬松的政策環境和信用基礎。
D. 農信社如何做好「農村金融主力軍」
�,一方面農信社需要培育市場敏感度,打造更多符合利率市場化環境的、靈活的貸款產品,另一方面,也要盡快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完善農業保險機制,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力度。 利率市場化是把「雙刃劍」 央行在近兩次降息中「試水」了利率市場化改革。面對大部分中小銀行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選擇,大部分農信社也選擇將存款利率上浮10%。 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永發對此表示,利率市場化對中國農村金融機構既是考驗也是挑戰,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在整體資金偏緊的情況下會增強議價能力,但在資金寬松或經濟回調的過程中議價能力會削弱。」周永發說。 山西壽陽農商行行長鄭俊生說:「兩次降息我們都選擇將利率上浮10%。一方面,在壽陽中小銀行不多,大部分銀行存款利率沒有一浮到頂,通過價格優勢我們能爭取到更多的存款;另一方面,資金成本增加了,有一部分壓力就轉嫁到我們的客戶,這對『三農』金融未必是件好事。」 而在一些金融競爭相對充分的發達地區,大量股份制銀行、城商行都選擇將利率一浮到頂,農信系統就未必有優勢可言。此前,廣東省銀監局副局長劉為霖就曾透露,由於利率市場化,廣東地區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存貸款利率上都很難與大銀行競爭,再加上經濟形勢整體下行的壓力,這些機構日子「不好過」。 「農村金融機構比較小,單個實力不夠雄厚,法人機構超過3000個,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尤其要加強研究戰略規劃,如果不緊跟市場,對市場敏感度不夠,就有可能被淘汰。」周永發說。 完成自身轉型 加強產品創新 農信社系統一直是我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根據銀監會數據,農信社發放的涉農貸款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三成以上。 專家指出,「利率市場化」大趨勢下,農村信用社應積極應對:要做更多的金融創新,打造更多符合利率市場化環境的、靈活的貸款產品;建立健全產品風險定價能力;完善符合自身優勢的徵信體系,並做好加入存款保險制度的准備等。 「與此同時,農信社自身要團結合作,在資金、業務、技術上互補互助,形成穩定的團隊組織合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融系教授韓立岩說。 專家指出,在農信社從「避風港」走向「大海」的過程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有的機構面臨虧損、倒閉的風險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制度就非常必要。 「小微銀行沒有政府靠山,破產風險突出,存款保險制度成為前提。」韓立岩說。 在農信社自身轉型、加強產品創新的同時,要推動農信社在利率市場化的環境下堅持投放更多的支農資金,繼續做好「支農主力軍」,還需要補充一些政策上的「短板」。 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紅宇認為,「農業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但我國的農業保險覆蓋面較窄、補貼品種少,而且保額低、保費高,農民投保積極性不高。另外,在農業大災面前,又缺乏巨災風險機制。」張紅宇說,「這些,都制約著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信貸的投入。」 對此,張紅宇建議,一方面要加緊研究改善我國農業保險體系,另一方面,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大,比如推出對涉農政策單獨的考核機制,考慮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邊遠地區的農村金融機構執行特殊的財稅補貼政策等。
E. 如何提升支行團隊執行力,當好農村金融主力軍
提升支行團隊執行力,當好農村金融主力軍:
一、加責任。責任心是執行力的先導。通過加強思想教育、標桿引導、加大員工績效考核等方式,引導每一位員工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增強責任心。結合各專業特點,認真梳理崗位職責,區分崗位邊界,將責任切實融入每一項工作、每一個崗位。
二、減低效。效能是執行力的衡量標尺。為此,全面梳理各專業工作流程和工作點,重點查找重復、低效工作,通過整合工作流程、依託MOVA定製數據模板、強化專業內部協作等手段,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方式,提升整體工作效能。
三、乘協作。協作是執行力的潤滑劑。對需要部門、專業配合的工作,要求每位員工增強集體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多溝通,多交流,增進理解,加強合作。通過部內會議、培訓等方式引導注重溝通技巧,減少溝通障礙,提高協作效果。將團結協作和執行落實納入員工績效考核,促進員工重協作、會溝通、快落實。
四、除具體。每一項具體工作落實到位是執行力的題中之義。為此,全面梳理工作職責,明確每一項工作的要求和執行者,對重點、難點工作建立備忘錄、推進時間表和具體責任人,引導每一位員工從小事著眼、具體工作入手,一個個落實,一項項創新,在具體工作中提升工作執行力、創新力,形成專業執行合力。
F. 我國金融服務「三農」的主力軍是下列哪一類金融機構是不是農村信用社
是農村信用社。
農村信用合作社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由社員入股組專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屬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目前由銀監會和國務院雙重領導的部門。其宗旨是「農民在資金上互幫互助」即農民組成信用合作社,社員用錢可以貸款。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務是籌集農村閑散資金,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組織和調節農村基金,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綜合發展,支持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和社員家庭經濟。信用社的建立與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發展直接相關。
(6)服務農村金融主力軍事擴展閱讀:
農村信用合作社雖然定義上是社員入股組成,從來都不是農民自願組成的,而是官方一手操辦的。最初的信用社,大部分出資來自國家,農民的出資只佔很少部分。
50多年來信用社的體制經歷了無數次的改革,但「官辦」是一以貫之的。2004年,央行和地方政府曾拿出大量資金給農村信用社的虧空買單。所以說信用社的所有人就是政府。
我國「三農」主要是指農業、農村和農民,它是一個從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
G. 農信社如何做好「農村金融主力軍」
保
H. 為什麼說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村金融主力軍,有什麼經典實例
少了個「是」!從這樣的思路開始寫:首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都有些什麼樣的為農村而開發出的產品。其次,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體系的建設都作出了哪些貢獻。第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對農戶的生產收獲有沒有幫助。第四,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相比其他商業銀行有什麼優勢所在。最後,為以上四個標題作出總結。
I. 我國三農主力軍是指什麼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
1、農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條件,也叫版鄉村。指以從事農業權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於城市、城鎮而從事農業的農民聚居地。
2、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
3、農民,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語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農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農工商四民」
(9)服務農村金融主力軍事擴展閱讀:
1、為增添「三農」發展活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順利進行,中央財政積極安排相關支出,勇於承擔取消農業稅收制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等所帶來的必要成本,構建了促進農業農村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2、「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中共十六大後,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施政思路的概貌。
3、取消面向「三農」的各種收費,包括取消、免收或降低標準的全國性及中央部門涉農收費項目150多項,取消農村「三提五統」、農村教育集資等收費項目。
4、減免涉及「三農」的稅收。除免徵農業稅外,還對農機、化肥、農葯實行免稅政策,制定實施了與農產品有關的進口稅收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