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科技股上市帶來什麼影響
臨
近年末,金融科技公司接連IPO引發市場熱議。眾安在線在9月28日登陸港交所主板後,股價連漲3天市值突破千億港幣,成為港交所金融科技第一股。而上周
在紐交所敲鍾的趣店,當天股價也相較發行價上漲了22%,市值接近100億美元。用投行人士的話說,就是「市場都搶瘋了」。
針對這波金融科技企業上市潮,意見領袖「秦巴武少」在老虎證券社區中發帖分析稱:「趣店的上市是個開始,好行情會延續一段時間。後續一大波新金融機構的上市,帶給市場的正向情緒將不是一點半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受到追捧的互聯網券商老虎證券也是全球金融科技的代表公司之一。2015年8月,其推出自主研發的交易軟體Tiger
Trade,上線後用戶量井噴,當月交易額便突破6億人民幣。2016年其全年交易額超過1200億人民幣,目前是華人地區最大美股券商。根據公開資料,
老虎證券剛剛獲得美國互聯網券商巨頭Interactive Brokers (NASDAQ:IBKR) 的戰略投資。
蝴蝶效應大。
2. 為什麼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都要在國外上市,本來打算買它們的股票 結果不好買.
國內上市?一個互聯網公司要是能在國內上市,起碼也是網路或者騰訊這樣的級別了。你沒聽說浙江溫州老闆紛紛跑路?那就是因為缺少正規融資渠道導致資金斷裂,上市本來是個好辦法,可惜國內要求高黑幕多。在國外通過上市融資救活了很多有潛力的中小公司,使它們有機會發展壯大。而大公司在國外是有銀行直接貸款的。
3. 互聯網公司為什麼在境外上市
其實這是個非常技術性的原因。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初期非常缺資金,銀行不給貸款,所以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天使投資+VC+PE,而這些投資機構一般都以境外的為主。也就是說,互聯網企業基本上從設立之初,絕大多數就是中外合資的。
但是我國法律又規定,境外資金投資電信相關企業(含互聯網在內)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合資企業基本上不可能獲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合資企業紛紛採取VIE架構,繞過這一層政策監管。
但是到了上市的時候,中國證監會就不管這么多了,把VIE架構視為規避法律政策,合法性有問題,不給境內上市。
所以就成了這個局面:缺錢——引入外資——變成合資企業——採取VIE架構——沒法在境內上市。
這是為什麼早期互聯網企業都跑到國外去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強調早期,是因為那時候人民幣基金還很少,境外投資者只能用外資基金來投,現在有了人民幣基金以後好多了。
後期的互聯網企業仍然去境外上市,境內外的審批差異確實是主要原因。
互聯網企業成長很快,所以總是非常缺錢,在C輪融資以後就要准備上市做大規模籌資了,但是多數企業這時候可能才剛剛開始盈利,不符合境內上市連續三年盈利的條件。要是等兩三年後再去上市籌資,早就錯過最好的發展時機了。為了搶這個業務發展的時間,提前上市籌資,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多數仍然瞄準NASDAQ等市場。
4. 為什麼很多互聯網公司都要去美國上市
其實這是個非常技術性的原因。
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初期非常缺資金,銀行不給貸款,所以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天使投資+VC+PE,而這些投資機構一般都以境外的為主。也就是說,互聯網企業基本上從設立之初,絕大多數就是中外合資的。
但是我國法律又規定,境外資金投資電信相關企業(含互聯網在內)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合資企業基本上不可能獲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合資企業紛紛採取VIE架構,繞過這一層政策監管。
但是到了上市的時候,中國證監會就不管這么多了,把VIE架構視為規避法律政策,合法性有問題,不給境內上市。
所以就成了這個局面:缺錢——引入外資——變成合資企業——採取VIE架構——沒法在境內上市。
這是為什麼早期互聯網企業都跑到國外去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強調早期,是因為那時候人民幣基金還很少,境外投資者只能用外資基金來投,現在有了人民幣基金以後好多了。
後期的互聯網企業仍然去境外上市,境內外的審批差異確實是主要原因。
互聯網企業成長很快,所以總是非常缺錢,在C輪融資以後就要准備上市做大規模籌資了,但是多數企業這時候可能才剛剛開始盈利,不符合境內上市連續三年盈利的條件。要是等兩三年後再去上市籌資,早就錯過最好的發展時機了。為了搶這個業務發展的時間,提前上市籌資,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多數仍然瞄準NASDAQ等市場。
5. 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不再熱衷於在納斯達克上市了
以前互聯網公司去國外上市是因為:
1、大部分互聯網公司上市時還未實現盈利,國內不管是主中小板都要求盈利才能上市,創業板雖說可以不盈利上市,但現實操作還是選擇盈利的上市,沒盈利的公司不得上市。就單單這個要求就把眾多優秀但是急需資金投入研發的互聯網公司攔在門外。
2、許多互聯網公司都是在國外的避稅天堂注冊的,像開曼群島這些可以享受當地稅收優惠。國內監管部門要求股東穿透式調查監管,互聯網公司監管起來有一定難度。
3、因其特殊的股權結構,回來上市要採用VIE模式,而這模式還沒在國內被認可。
現在,中國出了個科創板,上市規則的放寬,允許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允許VIE結構公司試點上市。國內A股流動性強,股東更容易觀測股價變動,所以只要後面放開很多規則,估計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會退出美國股市,回A股上市。
6. 目前已經上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有哪些
上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很少的,主要都是一些上市公司參股了互聯網金融平台,或是上市公司通過子公司運營互聯網金融平台。
7. 為什麼很多互聯網公司都要去美國上市
互聯網公司個別都是輕資本企業,不足夠的固定資產用以從銀行取得典質貸款。所以資金起源常常是危險投資。而風險投資又時常來自於境外。例如阿里巴巴的重要投資方雅虎跟軟銀。風險投資的主要獲利道路是在被投資企業上市時套現。
斟酌到中國目前制止外資把持信息企業,外資風投普通都會謝絕被投資企業在海內上市(事實上,被Google眼鏡:終於能夠裝上近視鏡片了外資實際節制的互聯網企業不可能在國內上市,可變實體在中國證監會看來股票配資長短法的)吊牌槍。所以被投資企業正常是在海外注冊。
進一步考慮資本流動的本錢和稅收問題,終極大局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都注冊在開曼群島或者相似的,對企業管理構造監管極松的處所。所以,從互聯網公司的角度,能夠問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良多美元基Facebook仍是社交媒體的將來嗎?金投資,注冊在開曼群島,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都愛好在中國做生意?
從監管的角度看,中國對於上市企業的請求比擬高(底本是出於掩護投資者的目標,然而實際證實有許多弊病,但這不在本題的探討范疇內)。例如要求企業持續盈利。這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義務。
例如,豆瓣在上線6年之後發布,如果不進一步研發,即可盈利,但是至今豆瓣的盈利都不明顯。假如等到盈利才幹進入股市融資,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會餓逝世。而美國證監會是容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的。這須要完美的法律與監管環境相配合來維護非機構投資者。而這種環境在寰球規模內都是常見的。
從企業注冊的角度,中國目前是工商登記,而美國事商事登記,後者對於企業自身的要求很低。在上市環節,國內審批時光十分長。而2009年紐交所向納斯達克看齊之後,上市要求比國內低得多。作為全球最激進的交易所,納斯達克甚至許可雙重股權(阿里巴巴沒有在香港上市的主要起因之一就是港交所保持同股同權)。
8. 現在為何很多公司要上市都是去國外上市而不是再A股呢
1 國內股市對上市公司的利潤都有明確要求。
不管是創業板還是主板都對企業盈利能力和營業收入提出了明確要求,但是科技互聯網公司上市之初,往往達不到這樣的條件,很多公司上市時甚至還是年年虧損的,最典型的就是京東,連虧了多年之後在美國上市。
但對於很多追求上市的科技互聯網公司來說,需要上市融資的時候正好還在發展初期,盈利模式還不太清晰,業務還在虧損。
如果等到盈利了再上市,很可能發展的時間窗口就過去了。
2 國內上市要求同股同權
很多科技互聯網公司,由於需要大量的融資,需要多輪融資,為了保證創始人團隊對經營的絕對控制權,避免大權旁落或者被資本裹挾,會設置一種AB股制度。比如1股B股,相當於10倍A股的投票權。這樣,即便創始人團隊只有很少的股權,那麼也能完成對公司的絕對控制。
國內的阿里巴巴、京東、網路等等公司都採用了類似的股權結構設計。
不過這倒不是大陸資本市場股市獨有的,就連世界金融中心香港也有同樣的要求。
正是此項要求,又把大量的科技互聯網公司隔絕在了門外。
3 國內股市很不穩健,動不動就暫停IPO。
自股市建立以來,已有有多次暫停IPO,有些科技互聯網公司不堪其擾,就跑國外上市。准備上市了,遭遇暫停IPO,一停就是一年半載,最佳融資時間可能就錯過了。
而且科技互聯網公司,快是很重要的,排隊排隊很可能就被友商超越了。
4 排隊排隊還得排隊
國內企業眾多,中小企業總數已經超過8000萬家,大多數都有融資需求,上市熱情很高漲,然後排隊的企業就多了。導致要上市的企業太多,排隊要排隊很久。而相比國內,在國外很快就能通過,顯然不願意在國內排隊漫長等候。
5 回歸A股也充滿不確定性
盡管有不少科技互聯網公司也希望能夠回歸A股,但是回歸A股不僅要從美國退市,進行股改,更重要的還得抓准時機,不然又是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