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東芝在中國的業績每年平均是多少
東芝公司於2007年11月1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舉辦了「東芝節約能源?環境技術論壇」,其全球總裁西田厚聰專程從日本趕來出席並發表演講。距上次《經濟》獨家專訪西田總裁的時間僅隔幾個月,東芝在能源問題上的思路已經進一步清晰。為此本刊以能源為中心,再次專訪了西田總裁。
《經濟》:非常感謝總裁接受我們的采訪。距上次采訪您的時間不長,我希望這次能把問題更集中在能源上。我們知道,西田先生就任東芝全球總裁以後,很快就收購了美國核能企業西屋公司。請問這是不是意味著在您的經營思路中,要將很大一塊資源集中到能源,特別是核能上?
西田厚聰:我就任總裁以後,在社會基礎設施上做了很多工作,投入也很大。作為這項工作最大的代表項目,就是你剛才說到的對西屋電器的收購。西屋在中國已經拿到了很大的訂單,准備在浙江省建兩個核反應堆,在山東省也是兩個。在中國,東芝將來在核能方面會做更多工作。東芝希望通過電力設備投入和技術革新,為中國電力的基礎建設做出貢獻,同時為中國的節能環保貢獻一份力量。
至於為什麼選擇核能,我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讓企業從對單一業務的依賴上解脫出來。你多次采訪過東芝,對東芝也很熟悉,正像你所了解的,東芝涉及的領域非常復雜,首先有電子零部件業務,其次還有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業務,還有數字產品、家電、消費類產品等等。從企業發展過程來看,我們過去在收益上依賴半導體的現象一直存在著。半導體行業是波動十分大的行業,業界整體好的時候,東芝的業績就非常好;業界整體不好的時候,東芝的業績也就非常的糟糕。現在半導體依然是東芝集團當中收益最好的一個部門。我總在想,東芝應該有其他的支撐起企業收入的部門,我在電子系統以外,對(發電輸電變電等)基礎設施也做了很大投入,也加大了對醫療設備方面的投入。從這些方面的成果看,社會基礎建設給東芝集團的收益貢獻在不斷增長,可以說已經成為目前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半導體這塊價格波動比較大,以前沒有一個其他事業領域的收益能夠平衡半導體收益的波動,目前我們非常高興的是,作為集團第二大收益來源,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塊在半導體整個業界狀態不好時候能夠填這個漏洞。
《經濟》:您談到的社會基礎設施,簡單地說是不是集中精力投資了能源產業呢?
西田厚聰:我要說的第二點是,我們看待能源問題,把二氧化碳減排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
上回我已經談到核能對減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的功能。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各種發電模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在核能發電、火力發電和天然氣發電中,核能發電本身不產生二氧化碳,只是核電站的周邊附屬設施會排放出少量二氧化碳。假設裝機容量100萬千瓦,運轉狀態是80%,核電站一年排放二氧化碳20萬噸,火電站一年排放二氧化碳670萬噸,是核電站的33倍以上;天然氣發電比火力發電凈化一些,但它也要排放出410萬噸二氧化碳,是核電的20倍以上。從二氧化碳排放這個角度來講,核能發電是可以為防止地球溫室化做出很大貢獻的。
《經濟》:但在幾種發電模式中,核電的安全性特別受到了人們的質疑。
西田厚聰:當然,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核能發電一定要在安全、穩定狀態下進行,有讓大家完全信賴的發電設施。核能應用發展到今天,其實已經是一種十分安全的技術,但是為了追求更加完美,應該把安全性提到更高的級別,在這方面東芝通過不斷的投入,已經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即便如此,現實狀況是,不可能把全球的火力發電全部改成核能發電。通過不斷提高發電效率,火力發電也可以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但是這對技術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比如說,把火力發電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通過處理變成固體,然後埋在土裡,這也是零排放。這一類技術都是面向未來的新技術,肯定會出現,但是具體什麼時候出現,現在還說不好。
《經濟》:解決好輸電、用電中的損失,也有利於減少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
西田厚聰:是的。這方面我們公司在中國也有很大的投入。我們在江蘇省常州市有一個變壓器工廠就致力於這方面工作。實際上電力發出來以後,需要把電送出去,這時候需要輸變電設施,在電力輸送過程當中,因為電量有衰減,送出去的電不是100%能夠到達最終用戶那裡,從技術角度來講,為了減少衰減,提高送電效率,我們在技術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說簡單點就是要製造出效率更高的變壓器。
讓東芝變成高收益企業
《經濟》:西田總裁對經營戰略的調整,是否意味著要大大地提高企業收益?
西田厚聰:我就任總裁以後,在經營方針方面提出了三點:第一點,強調要建設一個有利潤、能夠持續增長的企業,第二點,對創新的乘數效果的追求,第三點,是企業應該對社會負起責任來,也就是通常所稱的CSR(企業社會責任)。
我們企業將來會是什麼樣的?我提出的第一點,跟企業的未來緊密相關。我認為,企業必須能持續發展。1995年,東芝在全球的銷售額是5萬億日元,到2004年為止,(綜合匯率變化的因素)全球業務規模一直維持在5萬億日元這個階段上。從1995-2004年,東芝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長率是1.3%,2005年我出任東芝總裁時正好是東芝創立130周年。我就想,我們的企業已經走過了130年,就要迎來下一個130年,我們將如何做,才能達到一種新的狀態?從數字來看,每年平均1.3%屬於低速增長,這個速度是不能維持未來130年的,我們將會被其他企業超越。我認為,要把整個工作重心移到面向高速發展這個方面,要做進攻性的經營。
2005年,我們取得了8.7%的增長速度,全球營業收入第一次達到了6萬億日元規模,2006年,我們發展速度達到了12.2%,全球營業收入上到了7萬億日元這個台階。我們今年上半年度的數據剛剛發表出來,精確的數字,整個銷售額36899億日元,跟去年同期比較,增長率達到了17%。所以在這個數字的基礎上,我們把全年度的目標又向上調整了一下,這個目標是7.8萬億日元,這意味著我們的增長率是10%。這個數字是公開發表的,我們在企業內部想的是要實現8萬億日元目標。數字給我的感覺是,我們在成長這塊應該說現在剛剛走上正軌。我們公開發表了到2010年的財務數字,目標是9.5萬億日元。
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利潤還是比較低的,2007年的目標利潤率,這次也有所上調,希望稅前利潤達到3500億日元,稅後純利潤1800億日元,在這個數字基礎之上,我們也會在制定2010年預算的時候,把利潤率往上調整。
《經濟》:您是如何調整的呢?
西田厚聰:我這次審核東芝的內部經營狀況用了差不多55個小時。用55個小時左右時間幹了什麼呢?對我們公司集團里45個內部機構進行了審核。各個事業部門、各個戰略機構花費了幾倍時間甚至十幾倍時間做這個工作。
東芝涉及的領域太寬太廣,作為東芝的總裁,花那麼長的時間參與審核,這樣的活動本身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從事業的規模、成長的可能性、盈利性、效率、事業本身的特性這幾個方面我進行了詳盡的考核。我們內部有個考核方程式,給出了銷售額占幾分、利潤率占幾分、在這個標准基礎上看看單個的經濟實體達到沒達到我們要求的數值等等。
我們設定這個台階以後,沒有夠上這個台階的企業,就會成為我們集中和選擇的對象,選擇就是決定一些事業我們或者是不做了,或者是賣給投資方。由於這是跟每個企業的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大家都在非常認真的做這項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也增加一些新業務進來。在內部審核基礎上,我們將做出2008年的總體計劃。從2008年總體計劃中,大家可以看出內容比以往更加具體。
我認為一個企業的總裁應該定期對整個事業進行審核考察,這項工作非常必要。
② 東芝為什麼寧可賣半導體,也要核電
相較下,核電是比較清潔的新能源,押注核電本來就沒有錯。日本各種能源都比較稀缺,唯一靠譜的就是核電,但是不想出了地震福島核事故一發不可收拾,現在東芝是騎虎難下。
③ 中廣核會參與競購東芝在英國核電項目的股權嗎
據報道,針對近日英媒報道的「中廣核公司正考慮競標日本東芝此前在坎布里亞郡獲得的核電項目」一事,中國廣核集團9月18日晚間透露,已接受參與競標NuGen項目公司股權的邀請,願意利用三十多年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的經驗,支持英國核電產業發展。
分析人士表示,中廣核而言,英國目前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場,若成功中標,中廣核將在不同程度上參與英國核電市場的四個新建項目。
④ 關於中國核電到底值多少
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加上去年每股收益來看,說中國核電值6-7元的說法也不是沒有根據。但是中國股市向來不按常理出牌,何況核電是朝陽產業,用常規的方法進行估值也有失公允
參考在港版上市的中廣核電現在的價格,可以計算出大約值8元左右。考慮到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的一般溢價率30%,大約可以算到10.4元。
和A股市場同樣屬於核電板塊的上海電氣對比我認為中國核電的股價偏低,中國核電再怎樣也應該比上海電氣值錢吧,所以12元以上應該是合理的價位。
考慮到最近有收購題材和南非核電項目題材,股價應該還有向上估值的可能,所以向上到16元還是有可能性的。
有人說能到20元,甚至40元。我只能說中國核電生不逢時,如果在大跌前大盤能一路上攻到6000點以上的話,還真是有可能創造出神話。但是中國中車前車之鑒,不會有人再上這個當了。所以現在別說40元,20元都不可能。
現在中國核電已經到了關鍵時刻。從盤面看昨日尾盤有超過64萬手的賣單把價格壓在跌停板上,而買盤少的可憐。這種現象只有兩個可能,要麼是大家認為估值過高,急於賣出,但是考慮到開板以來價格一路向下,那麼機構在內的所有投資者需要全部認賠。要麼是機構已經布局完畢,手中已經握有大量籌碼,昨天是借勢洗籌。所以接下來的兩天十分關鍵。
周五證監會又連發了幾個利好,雖然沒有達到預期,但確實有了一些實證性的東西。所以如果核電能借勢平開或高開,並借勢上攻的話,還是有盼頭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⑤ 為什麼中國要購買美國ap1000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而不花錢在第四代中國核電技術上
科普一下,所謂第四代核電站主要指的是「快中子反應堆」,簡稱「快堆」,能實現核燃料最充分的利用,反應更持久,還能利用之前傳統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但就理論指標來看,"快堆"的安全性有更嚴苛的要求;
然後AP1000其實只是第三代核電的優化升級,而他的技術先進性和安全性是國際公認的,很多國家都有引進使用,我們要在內陸建設核電站對安全和可靠性有更嚴苛的要求,要能達到新時代的指標我們真的沒有其他選擇,美國的AP系列核電在其內陸有相當成熟可靠的使用經驗,而AP1000隻是他們推出的最新改型,跟他們自用的舊型號沒有本質區別,美國研發AP1000就是為了打開國際市場賺錢用的,而不是有些人所謂的沒有可靠驗證的第一次的新物種,如果我們硬生自己搞一套沒有充分使用經驗的型號用於內陸核電,這才是對國民的極不負責,中央近年來對核電項目審批的謹慎態度足以說明對其重視程度;
我們沒有必要再「嘗試發明輪子」,去走別人早已走過幾十年的彎路,得到的結果還是一樣的,引進最新最成熟的技術是值得的,引進吸收先進技術也是我們的成功經驗,當初國內第一座商業核電「大亞灣核電站」就是充分吸收利用法國核電技術的成功典範,中國引進AP1000後還將推出本土型號「CAP1400」,性能指標將更符合我們的需求,很多技術細節也將得到更充分的改善,這就是我們的自信;
我等「P民」當然應該關注自身安全利益,但廣大國內外核電工程師肯定能比我們考慮地更周全、更專業,對自己不了解的方面妄加質疑或崇拜都是愚昧的
「快堆」技術早已實現,國際社會至今沒有推廣就是擔憂它的安全性,所以我認為引進AP1000的最大目的在於為我們的第四代核電做好鋪墊,充分掌握其技術,可以讓第四代反應堆的安全性得到更大保障。至於為什麼一下子引進那麼多?我認為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利益原因,談生意嘛,要喂飽了美國這頭餓狼他才肯轉讓重要的技術細節;二是,國內需求,處於多方面考慮我們當前確實需要盡快在內陸建設大量可靠的第三代核電,畢竟第四代核電目前還在福建處於工程示範階段。
⑥ 東芝內存晶元業務收購方如何警告西數
據北京時間10月24日報道,由私募投資公司貝恩資本牽頭的東芝晶元業務收購財團(以下簡稱「收購財團」)警告西部數據,如果想繼續合作關系,就放棄推翻這一交易的嘗試,和解法律訴訟。
收購財團與東芝達成斥資180億美元收購後者晶元業務的協議,但西部數據在尋求在美國訴諸法律手段阻止這一交易。西部數據稱,作為東芝合資企業合作夥伴,任何出售晶元業務的交易都需要徵得其同意。
格羅斯-洛表示,「收購SanDisk時,西部數據可能並不完全理解它獲得了哪些權利。我們進行了大量研究,真正理解了相關合同。雙方當時的合作僅限於設備采購和融資,如果雙方達不成新的協議,屆時合作就將結束。」
格羅斯-洛說,工廠和生產技術都是東芝的,員工也是東芝招聘的。當協議到期後,合資企業的設備就該報廢、一文不值了。在快速變化的半導體產業,新投資和達成新協議是必要的,「這就是時間沒有站在西部數據這邊的原因」。
東芝已經表示了獨自對名為Fab 6的新工廠投資的意向,但西部數據稱,這違犯了它們的合作協議。西部數據稱,它對合資企業的貢獻遠遠超過為采購設備提供資金。
西部數據就東芝出售晶元業務提起訴訟的目的,是阻止SK海力士和希捷等對手染指東芝晶元業務。格羅斯-洛表示,SK海力士和希捷同意不參與新公司管理,10年內不會尋求增持股份。他說,財團所有成員均希望東芝內存業務健康發展和保持獨立,交易和投資新工廠跳票只對三星有利,「對此感到高興的只有三星」。
⑦ 收購東芝近況
東芝公司於2007年11月1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舉了「東芝節約能源?環境技術論壇」,其全球總裁西田厚聰專程從日本趕來出席並發表演講。距上次《經濟》獨家專訪西田總裁的時間僅隔幾個月,東芝在能源問題上的思路已經進一步清晰。為此本刊以能源為中心,再次專訪了西田總裁。《經濟》:非常感謝總裁接受我們的采訪。距上次采訪您的時間不長,我希望這次能把問題更集中在能源上。我們知道,西田先生就任東芝全球總裁以後,很快就收購了美國核能企業西屋公司。請問這是不是意味著在您的經營思路中,要將很大一塊資源集中到能源,特別是核能上?西田厚聰:我就任總裁以後,在社會基礎設施上做了很多工作,投入也很大。作為這項工作最大的代表項目,就是你剛才說到的對西屋電器的收購。西屋在中國已經拿到了很大的訂單,准備在浙江省建兩個核反應堆,在山東省也是兩個。在中國,東芝將來在核能方面會做工作。東芝希望通過電力設備投入和技術革新,為中國電力的基礎建設做出貢獻,同時為中國的節能環保貢獻一份力量。至於為什麼選擇核能,我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讓企業從對單一業務的依賴上解脫出來。你多次采訪過東芝,對東芝也很熟悉,正像你所了解的,東芝涉及的領域非常復雜,首先有電子零部件業務,其次還有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業務,還有數字產品、家電、消費類產品等等。從企業發展過程來看,我們過去在收益上依賴半導體的現象一直存在著。半導體行業是波動十分大的行業,業界整體好的時候,東芝的業績就非常好;業界整體不好的時候,東芝的業績也就非常的糟糕。現在半導體依然是東芝集團當中收益最好的一個部門。我總在想,東芝應該有其他的支撐起企業收入的部門,我在電子系統以外,對(發電輸電變電等)基礎設施也做了很大投入,也加大了對醫療設備方面的投入。從這些方面的成果看,社會基礎建設給東芝集團的收益貢獻在不斷增長,可以說已經成為目前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半導體這塊價格波動比較大,以前沒有一個其他事業領域的收益能夠平衡半導體收益的波動,目前我們非常高興的是,作為集團第二大收益來源,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塊在半導體整個業界狀態不好時候能夠填這個漏洞。《經濟》:您談到的社會基礎設施,簡單地說是不是集中精力投資了能源產業呢?西田厚聰:我要說的第二點是,我們看待能源問題,把二氧化碳減排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上回我已經談到核能對減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的功能。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各種發電模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在核能發電、火力發電和天然氣發電中,核能發電本身不產生二氧化碳,只是核電站的周邊附屬設施會排放出少量二氧化碳。假設裝機容量100萬千瓦,運轉狀態是80%,核電站一年排放二氧化碳20萬噸,火電站一年排放二氧化碳670萬噸,是核電站的33倍以上;天然氣發電比火力發電凈化一些,但它也要排放出410萬噸二氧化碳,是核電的20倍以上。從二氧化碳排放這個角度來講,核能發電是可以為防止地球溫室化做出很大貢獻的。《經濟》:但在幾種發電模式中,核電的安全性特別受到了人們的質疑。西田厚聰:當然,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核能發電一定要在安全、穩定狀態下進行,有讓大家完全信賴的發電設施。核能應用發展到今天,其實已經是一種十分安全的技術,但是為了追求更加完美,應該把安全性提到更高的級別,在這方面東芝通過不斷的投入,已經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即便如此,現實狀況是,不可能把全球的火力發電全部改成核能發電。通過不斷提高發電效率,火力發電也可以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但是這對技術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比如說,把火力發電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通過處理變成固體,然後埋在土裡,這也是零排放。這一類技術都是面向未來的新技術,肯定會出現,但是具體什麼時候出現,現在還說不好。《經濟》:解決好輸電、用電中的損失,也有利於減少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西田厚聰:是的。這方面我們公司在中國也有很大的投入。我們在江蘇省常州市有一個變壓器工廠就致力於這方面工作。實際上電力發出來以後,需要把電送出去,這時候需要輸變電設施,在電力輸送過程當中,因為電量有衰減,送出去的電不是100%能夠到達最終用戶那裡,從技術角度來講,為了減少衰減,提高送電效率,我們在技術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說簡單點就是要製造出效率更高的變壓器。讓東芝變成高收益企業《經濟》:西田總裁對經營戰略的調整,是否意味著要大大地提高企業收益?西田厚聰:我就任總裁以後,在經營方針方面提出了三點:第一點,強調要建設一個有利潤、能夠持續增長的企業,第二點,對創新的乘數效果的追求,第三點,是企業應該對社會負起責任來,也就是通常所稱的CSR(企業社會責任)。我們企業將來會是什麼樣的?我提出的第一點,跟企業的未來緊密相關。我認為,企業必須能持續發展。1995年,東芝在全球的銷售額是5萬億日元,到2004年為止,(綜合匯率變化的因素)全球業務規模一直維持在5萬億日元這個階段上。從1995-2004年,東芝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長率是1.3%,2005年我出任東芝總裁時正好是東芝創立130周年。我就想,我們的企業已經走過了130年,就要迎來下一個130年,我們將如何做,才能達到一種新的狀態?從數字來看,每年平均1.3%屬於低速增長,這個速度是不能維持未來130年的,我們將會被其他企業超越。我認為,要把整個工作重心移到面向高速發展這個方面,要做進攻性的經營。2005年,我們取得了8.7%的增長速度,全球營業收入第一次達到了6萬億日元規模,2006年,我們發展速度達到了12.2%,全球營業收入上到了7萬億日元這個台階。我們今年上半年度的數據剛剛發表出來,精確的數字,整個銷售額36899億日元,跟去年同期比較,增長率達到了17%。所以在這個數字的基礎上,我們把全年度的目標又向上調整了一下,這個目標是7.8萬億日元,這意味著我們的增長率是10%。這個數字是公開發表的,我們在企業內部想的是要實現8萬億日元目標。數字給我的感覺是,我們在成長這塊應該說現在剛剛走上正軌。我們公開發表了到2010年的財務數字,目標是9.5萬億日元。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利潤還是比較低的,2007年的目標利潤率,這次也有所上調,希望稅前利潤達到3500億日元,稅後純利潤1800億日元,在這個數字基礎之上,我們也會在制定2010年預算的時候,把利潤率往上調整。《經濟》:您是如何調整的呢?西田厚聰:我這次審核東芝的內部經營狀況用了差不多55個小時。用55個小時左右時間幹了什麼呢?對我們公司集團里45個內部機構進行了審核。各個事業部門、各個戰略機構花費了幾倍時間甚至十幾倍時間做這個工作。東芝涉及的領域太寬太廣,作為東芝的總裁,花那麼長的時間參與審核,這樣的活動本身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從事業的規模、成長的可能性、盈利性、效率、事業本身的特性這幾個方面我進行了詳盡的考核。我們內部有個考核方程式,給出了銷售額占幾分、利潤率占幾分、在這個標准基礎上看看單個的經濟實體達到沒達到我們要求的數值等等。我們設定這個台階以後,沒有夠上這個台階的企業,就會成為我們集中和選擇的對象,選擇就是決定一些事業我們或者是不做了,或者是賣給投資方。由於這是跟每個企業的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大家都在非常認真的做這項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也增加一些新業務進來。在內部審核基礎上,我們將做出2008年的總體計劃。從2008年總體計劃中,大家可以看出內容比以往更加具體。我認為一個企業的總裁應該定期對整個事業進行審核考察,這項工作非常必要。
⑧ 日本核電出口為何又要涼
日媒稱,由日立製作所、三菱重工等日本企業參與的向海外出口核電設施和技術的業務,紛紛遭遇延期甚至被迫凍結。立陶宛的核電站建設計劃在全民公投中被否決。越南則因為建設資金過高導致的財政重負而放棄。安倍政府雖然致力於擴大核電出口,但生產商方面很可能不得不調整出口計劃。
報道稱,出口目的地的民意也讓一些核電項目遭遇逆風。2012年,日立有望中標的立陶宛核電站建設項目被該國民眾投票否決。在台灣也發生了類似事情,日本企業參與的核電站建設項目被凍結。台灣當局還提出未來將實現零核電。
據報道,2011年的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導致了全球性的核電站安全措施成本激增。政府預估的核電站建設成本約為每座4400億日元,實際建設過程中則已經膨脹到一萬億日元的規模。另一方面,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卻在世界范圍內呈現下降趨勢。
報道認為,即便如此,日立、三菱重工等企業眼下仍以海外業務為抓手,謀求擴大對亞洲和東歐新興經濟體的出口。雖說屢屢受挫,但畢竟仍有國家在積極謀求「能源自立」。
⑨ 東芝旗下的美國核電業務為什麼虧損
因為東芝旗下的西屋公司是個大坑。設計沒有固化,工程拖期嚴重。
坑完中國業主坑美國業主,中國業主有難言之隱,花錢換技術,美國業主可不幹了,告到他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