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神巴菲特為什麼在大牛市屯現金
巴菲特的投資之道一直被業績稱頌,但在本周,一位伯克希爾哈撒韋(BKR.A.US)的老股東David Rolfe極為不滿,責備巴菲特在大牛市「不作為」屯現金,且又不砍掉卡夫亨氏(KHC.US)的倉位。話說,在股市不斷創新高的背景下,近幾年巴菲特出手的次數確實屈指可數。
Global Macro Monitor 博客專欄作者Gary Evans 表示,在任何時刻衡量美股估值的最佳指標顯示,估值處於20年前互聯網泡沫以來從未出現過的高水平。也就是說,在當前的估值水平下,「向上的空間有限,向下的空間很大」。
Gary Evans 認為是靠著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降息購買國債都是股市得以維持的大利好。比起市場普遍的樂觀情緒,資深投資人可能更關注美聯儲降息和買國債本身,因為這種行為已經說明了經濟出現問題,需要通過「有形的手」來調節。
B. 巴菲特竟然開始買黃金了,是什麼改變了他之前的想法
一方面美股十幾年的上漲風險不可謂不高,另一方面,在疫情席捲全球的形勢下很多未來變得模糊,變得不容易看清,無形的風險也在增大,所以巴菲特也開始求穩了,風險之下,連巴菲特也開始求穩了。
要知道,以前的巴菲特向來是對黃金嗤之以鼻的,認為黃金毫無投資的價值,屢次在致股東的信中,也勸股東們規避黃金這種投資品,甚至放言:最多黃金就是做多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就能從中抓取到獲取財富的機會。
一向瞧不起黃金的巴菲特如今也開始買黃金了,這是否意味著美國股市入頂的信號?
通俗來說,基金是買入一攬子股票,賺取平均收益的品種。其好處是,不需要精挑選個股,只要看好某個行業買入就好了,只要行業買對了基本就可以賺取到該行業的平均收入,十分適合上班族沒時間研究股票的人,不需要看盤,買入一個看好的行業長期持有就好了。
C. 巴菲特說忘掉黃金買股票,那如何去炒股呢請高手授課。
巴菲特沒有騙人,前幾年黃金暴漲太多蘊藏著巨大的風險,所以這段時間就大跌下來了。大漲必有大跌,大跌必有大漲。其實你應該學會不隨大眾思維且很有個人見解獨立思考的精神。其實真正好的優質成長型股票只要不是買在高高的山頂上買在相對的低位套下真沒有什麼大不了,股票不就是由套到賺的過程嗎?所以要淡定從容的對待由套產生的浮虧,浮虧而已,沒有賣出就不算真實的虧,浮雲而已。股票只是持股者的游戲。沒有秘訣,大跌後的相對低位開始買入,越跌越買。記住一定要是在大跌後的相對低位。因為主力也是這么做的,散戶只有和主力的方法思維理念保持一致才可能戰勝市場。中國股票是什麼,說直白點就是10元跌到5元再從5元漲到10元的資本輪回遊戲,如是如是也。那麼顯然你該知道當下10元跌到5元後你該做什麼了。所以我覺得現在A股正是中長線買入的好時機,別人恐懼時我們要貪婪。做股票正是在低迷時入市在高潮時退出。最後嚴重建議請中長線投資尚處於低位或者相對低位優質良好成長性中小盤股票,那種大幅上漲過的股票就要謹慎再謹慎了最好迴避。祝你好運。 大善知識改變命運,如有心學習請網路股道若禪登入本人新浪博客閱讀學習。最後忠告一句股票投資最好不要用有壓力的資金,千萬不要抱著短線心態,他是個長期的投資行為,從概率上講你長期堅持做好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比較容易成功。股票也一樣。你長期做好一隻優質的股票也是比較容易成功。
D. 巴菲特為什麼說不要在黃金上面做投資呢
公司是可以盈利的,黃金放在哪裡不會自己升值,這個漲幅已經過分透支了
E. 有句話一個名人說的,忘記是李嘉誠還是巴菲特,說買黃金抵禦貨幣風險
可惜這兩個人都靠買黃金發家的啊
F. 為什麼巴菲特不買黃金
巴菲特不買黃金這和你現在不經常使用毛筆寫字,或者富裕的時候不在為自己打造一架馬車一樣,從貨幣的角度,黃金是過去的產物,之所以被人類淘汰必然是有更好的替代,而前者必然存在某些缺陷所致。從金屬角度,黃金的工業價值不大,更可怕的是它永遠會存在,不會被氧化,而這又是過去人類從成千上萬商品中選擇黃金為貨幣的重要原因之一。巴菲特不投資黃金並非是你或人們想像的那樣,是它不會生息,從本質上來說是它不能創造實際的財富,這意味著可以衍生到巴菲特可能也不太喜歡投資古董之類的,這和其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有關。簡單說一些。
求採納
G.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價值投資
股神巴菲特與彼得林奇是被投資者廣為熟知的,前者被稱為美國股神,五十幾年平均年復利率20%左右,後者被稱為傳奇基金經理,13年平均年復利率29%。
巴菲特沒有開宗立著是投資者的損失,不過我們依舊可以從巴菲特歷年致股東的信中,挖掘到投資的真諦。
如果不喜歡文字,那麼2017年的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是非常好的選擇。
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周期更長,也更為穩健;在這期節目中,將揭露巴菲特的普通生活與專注的復利投資。
彼得林奇提前退休,否則,與股神將會是非常激烈與精彩的收益比較。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林奇,那麼《成功投資》、《戰勝華爾街》、《教你理財》。
第一本系統性自述自己的投資理論,第二本繼續深化,第三本是封筆之作,曾被巴菲特力薦,稱這或許是送給孫子最好的禮物。錯過任意一本,都是投資者的損失。
雖然巴菲特與彼得林奇都是價值投資的代表,不過,卻是截然相反的投資方式。
1、股神的復利
投資,並非是巴菲特最喜歡的事,其實他最喜歡的是復利。這是他小時候就發現的有趣游戲,為此痴迷了一輩子,通過投資,可是理想的實現復利,所以巴菲特喜歡投資。這也被他稱為,幸運的人生,跳著什麼舞去工作。
復利,也被愛因斯坦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
從1900年1 月1 日到1999年12 月31日,道瓊斯指數從65.73 點漲到了11497.12 點,足足增長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觀?那它的年復合增長是多少?只有5.3%。
這個增長率意味著,你有一萬塊錢,每年才新增530塊錢。不用巴菲特,每個普通人都能做到這個增長,但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巴菲特,因為只有他能持續數十年地堅持。
所以巴菲特會說: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彼得林奇所言:投資越早越好。
2、股神買入的不是股票
巴菲特熊市很忙,是在忙著買股票;牛市相對悠閑,往往捨不得賣股票。
1998年,可口可樂約48倍估值,對於業績穩定的大盤藍籌股,這明顯是高估了;或許是因為董事會席位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現金流的原因,巴菲特沒捨得賣。
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中,可口可樂回落到了18倍低估值。
相比於普通投資者,巴菲特整日閱讀,並不悠閑,這也是他的樂趣。相比於彼得林奇,那是無比悠閑。
並且,巴菲特的投資真諦,是普通投資者學不來的。
因為他買入的不是股票,而是自由現金流。
受到了黃金搭檔芒格與費雪的影響,巴菲特拋棄了導師格老的煙蒂股投資法;轉而開始買入優質企業。其實隨著資金量的增長與美國經濟的復甦,巴菲特遲早會走上這條路;同樣,按照他所言,如果沒有芒格,會比現在窮的多......
此後喜詩糖果是買入優質企業的第一次試水,很成功,股神嘗到了甜頭,再也收不住手。
當年巴菲特收購喜詩糖果,只給留下了1800萬美元的利潤,維持生產使用。此後喜詩糖果大約20年的時間中,為伯克希爾上繳了4億元左右的利潤,通通被巴菲特拿來買股票。
喜詩糖果的成功,令巴菲特欲罷不能。從此,他主張,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上市公司。
有兩點原因:
1、優秀的上市公司股價很難被打倒低估值。
2、巴菲特賺取利潤的方式已經改變,並非股價的波動,而是收購上市公司,掌握背後的現金流,拿來繼續投資,等同於獲取了沒有代價的資金。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說,股市關門也沒事。他掌握的已經不是股票,而是背後的公司,以及所能提供的自由現金流。無論牛熊,都賺錢......
這也是普通投資者所做不到的,也是彼得林奇不得不嘔心瀝血的原因。
3、勤奮的兔子
如果說股神巴菲特是一隻永不停歇的烏龜,那麼彼得林奇就是一隻勤奮的兔子。
有這樣一組數據:他一年的行程10萬英里,也就是一個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閱讀。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談。
他大約要聽取200個經紀人的意見,通常一天他要接到幾打經紀人的電話,每10個電話中他大約要回一個,但一般只交談90秒鍾,而且還好幾次提示一點關鍵性的問題。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個月要對將近2000個公司檢查一遍,假定每個電話5分鍾,這就需要每周花上40個小時。
4、彼得林奇的無奈
相比於股神巴菲特,彼得林奇簡直忙到「死去活來」,這也是為了追求業績沒有辦法的事情。 他退休後,可以擔任其他公司的基金經理,不用工作就可以獲取大概四千萬左右的年薪(1991年),為了名譽,他拒絕了。
彼得林奇退休的年齡是46歲,正直壯年,事業的巔峰時刻。原因在於,陪伴家人,以及受夠了高強度的工作。
的確,彼得林奇13年29%的年化復合增長,是嘔心瀝血換來了;在這樣下去,實在受不了。
賺再多的錢,搞再多的慈善,也要有命去進行......
他有著無奈的,號稱無股不買的稱號;據統計,他每天大約賣出一百隻股票,買進一百隻股票,換手率在300%+。
由此,很多投資者認為彼得林奇是做短線的;其實,林奇是做中長線的,只不過操作更加靈活。
熱點,不追;
題材,不買;
無業績;不買;
林奇玩轉了六類上市公司的股票,看重的還是業績。
這種操作,有風格原因,也有行業原因,存在無奈。
與巴菲特不同,基金買股票,有著倉位限制;對於房利美的投資,林奇買到了基金的資產的5%,這已經是所能購買的上限了。
否則,他還想買更多。
反觀股神,可以隨便買,看好之後,直接買下來......
受到行業的限制,這就是彼得林奇的無奈。
5、截然相反的價值投資
縱然彼得林奇不會買入沒有業績的題材垃圾股,可從頻繁的交易可以看出,他賺取的其實是股價的波動,也就是短線投資者口中的差價。
有些股票甚至因為怕錯過,買入後在觀察......
畢竟,他最多投資過上千家股票,不可能將每一隻股票的商業邏輯都看的透徹。
這點與股神巴菲特不同,他買入的每一隻股票,都是完全明確其中的商業邏輯,所以買入就是重倉。
也有很多投資者說,巴菲特是分散投資,這種說法很扯淡。
的確,巴菲特買過幾十隻甚至上百隻股票,畢竟資金量龐大,且買入就是大手筆。看好後要麼買下來,要麼買成大股東......賺取的是更多的自由現金流(免費投資資金)。
這就是巴菲特與彼得林奇的截然不同,前者重倉買入,真正目的是掌控公司,獲取自由現金流;後者分散投資,賺取的是價值投資的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