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衡量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指標有哪些
通貨膨脹:我等窮b買不起東西。失業指標:找吧失業大軍飆升。
2. 解釋勞工統計局度量失業總量的兩種方法
據人民論壇雜志調查,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國就業形勢,並非以勞動力市場沖擊這種簡單和單向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在就業沖擊與勞動力短缺、農民工返鄉與回城、失業率上升與下降等一系列撲朔迷離的現象中展現。如果不加分析地追循瞬息萬變的表面現象,就很難准確地把握當前和未來的勞動力市場變化大勢。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農民工就業狀況瞬息萬變,總體勞動力市場壓力下的勞動力短缺現象,等等。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現象,我們該如何認識2010年的就業形勢?在經濟回穩的背景下,如何認識2010年就業形勢?筆者認為可用「周期性失業+勞動力市場分割」這一分析框架來尋找答案。觀察變化莫測的農民工就業形勢人們注意到,關於農民工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有多大,官方發布的信息發生多次變化。從2009年年初到9月份,分別有春節前後2000萬農民工因失去工作返鄉、包括直接受金融危機影響1200萬人在內的7000萬農民工返鄉、7000萬返鄉農民工的95%已經返城就業、農民工失業率不到3%、外出農民工總規模已經從2008年的1.4億增加到1.5億、返鄉農民工的96%已經回城就業,以及農民工再次出現短缺等消息,經過官方渠道發布。從一個時間序列看,這些消息串聯起來,足以構成了農民工對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反應過程。我們可以運用「周期性失業+勞動力市場分割」這樣一個分析框架解說上述變化。經濟增長的周期造成就業增長的周期,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實體經濟下行,就會產生周期性失業。既然遭受危機打擊最大的是出口部門的中小企業,而這些企業僱用的主要是解僱成本低的農民工,他們最先丟掉工作就是意料之中的了。雖然戶籍制度到了今天,已經不再起到直接限制人口異地工作和居住的作用,但是,人戶分離使得失去工作的農民工,難以享受工作地的社會保護和就業扶助,因此,失去工作的農民工並不必然留在原地尋找工作。由於春節在即,提前返鄉也是合乎邏輯的。農民工的形成是因為農村存在剩餘勞動力,意味著農村的崗位不能滿足他們的就業需要,換句話說,他們本來就不是農村有需求的勞動力。此外,還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使他們難以回到農村的崗位上。例如,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得農業不再是剩餘勞動力的蓄水池;新一代農民工大多是80後90後青年,既不會務農也不願務農。因此,春節過後,無論有無工作合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要回城尋職。農民工沒有失業保險,也不能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由於承受不起長期失業,他們抓住任何就業機會的願望比城市勞動者要迫切得多。製造業崗位減少了,他們就轉到服務業;當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第一輪效應的經濟刺激方案啟動時,他們就加入建築業。不難理解,他們中的大多數,很快地就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通過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自我調節恢復了就業狀態。無論是由於中國國內消費的持續增加,各國經濟的初步復甦,還是政府經濟刺激政策效果擴展到更多的產業,經濟增長總會或多或少回到它的軌道上來,周期性失業問題也會相應緩解。這時,在我們的經濟學分析鏈條上再加上一條,即勞動力市場分割,這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對勞動力的額外需求,比如說聖誕節訂貨單的增加,都會形成勞動力供求的短期失衡,導致民工荒重現。例如,最近廣東的東莞也發生了民工荒,勞動力市場上的求人倍率已經從最低時的0.76回升到1.51。如果沒有戶籍制度,沒有享受公共服務機會的城鄉差別,因而沒有勞動力市場的地理分割,就業對經濟周期的反映是通過以下機制進行的。當經濟處於下行區間時,一方面,是周期性失業率上升,失業者一邊領取失業保險一邊積極尋找工作;另一方面,則是一部分勞動者因工作難找和工資下降而退出勞動力市場,表現為社會總體的勞動參與率下降。當經濟處於上行區間時,對勞動力需求增加,在降低失業率的同時,也會通過獲得工作機會的容易程度和工資水平,把退出勞動力市場的那部分人重新召喚回來,甚至吸引新的經濟活動人口,社會總體勞動參與率提高,從而增加勞動力供給。但是,在存在戶籍制度的條件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需求(通常是發生在城市和沿海地區)與勞動力供給(存在於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在地理上被割裂了,勞動力供給對需求的反應,比正常的勞動力市場條件下要緩慢得多,常常導致特定地區勞動力供給的大起大落。可見,人們所看到的農民工就業形勢的瞬息萬變,以及民工荒與返鄉潮的空間並存,合理的解釋就是要在上述「周期性失業+勞動力市場分割」框架中尋得。認識宏觀經濟波動中的就業2004年以後出現的勞動力短缺現象,沿海地區外向型企業曾經有過切身感受與劇烈反應。而當全球范圍金融危機以出口產品訂貨減少的方式,開始沖擊沿海地區的外向型經濟時,勞動力市場劇烈波動現象則從相反的角度表現出來。對中國的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來說,認識宏觀經濟形勢,也許主要不是依靠失業率等勞動力市場指標,但是,對於企業和勞動者來說,與就業相關的各種切身體驗,恐怕比GDP增長率等宏觀經濟指標,都來得更加及時、准確和重要。在美國,聯邦政府每個月都會公布就業形勢的最新數字,主要指標分別是基於家庭調查和企業調查得出的機構就業和失業信息。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早晨,一批被挑選出的記者准時獲得勞工統計局獨家發布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並給予報道後,常常給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在中國的勞動力統計項目中,雖然同樣包括家庭調查和企業調查,由於調查結果匯總和發布較慢,不能滿足判斷宏觀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形勢的需要。通常,我們可以不定期地獲得季度登記失業率,以及反應更加遲鈍的在若干勞動力市場上收集的崗位供求信息。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宏觀經濟調控決策是在相對遲緩的就業判斷之下做出的。隨著用下崗補貼的方式進行失業保障這個歷史使命的完成,到2003年下崗職工這個群體在統計意義上就不復存在了。那些尚未實現再就業的人員,則轉而領取失業保險金。因此,這一年登記失業率達到最高水平4.3%。隨後逐年下降,直到2007年的4.0%。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顯現在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登記失業率上升到4.2%,2009年第一季度又提高到4.3%。同樣地,在2008年以前,用勞動力市場上崗位數與求職人數之比表示的求人倍率,呈現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就業沖擊中日益恢復的趨勢,2007年和2008年高達0.98。但是,2008年開始的就業沖擊導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下降到0.85,到2009年第一季度為0.86。值得討論的是,應該如何認識就業指標,即這類指標究竟是宏觀經濟中的先行性指標,還是滯後性指標呢?眾所周知,勞動力需求是一種引致性或派生性需求,是由經濟增長本身引起的。更具體地說,認識中國特有的就業形勢與宏觀經濟的關系,我們首先要認識的是兩者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既然經濟增長引致勞動力需求,宏觀經濟的周期必然反映在就業波動上面。美國經濟學家羅斯基就曾經利用這種相關關系,根據1998年就業的「零增長」現象,質疑當年GDP增長率7.8%的真實性。與就業增長一起用來質疑經濟增長率的指標還包括如用電量和運輸量增長等。不過,撇開就業「零增長」是一個錯誤結論不說,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被用來間接佐證宏觀經濟的指標,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就業、能源使用、運輸量等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十分大——當經濟處於上行趨勢時,這些投入的增長勢頭更為強勁;當經濟處於下行趨勢時,它們的跌落也格外顯著。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是有其特殊性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城市的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以及大部分處於非正規就業狀態的農民工來說,經濟高漲固然產生對於他們的巨大而急切的需求,但是,一旦經濟處於下滑狀態,這些就業群體也往往首當其沖。也就是說,非正規就業對於宏觀經濟景氣的反應彈性,比穩定的正規就業要大,因而在勞動力市場上處於更加脆弱的地位。認識這一點,對於了解中國的就業在宏觀經濟中的位置和作用,理解變幻莫測的農民工就業形勢,是有很大助益的。理解勞動力市場長期與短期特徵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有周期波動,周期性失業可以治理,不能根絕。但是,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現象及其所放大的社會影響,卻可以通過改革予以消除。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和整合,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世紀以來,外出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總量大體上翻了一番。按照6個月以上常住人口概念統計城市人口的話,勞動力流動對城市化的貢獻是顯著的。但是,農民工不能在城市永久定居,不僅導致勞動力供求關系的不穩定,也扭曲了農村人口的年齡結構。因此,迄今為止所發生的城市化,由於沒有實現農民工及其家庭的市民化,因而是不穩定的城市化。開掘經濟增長可持續源泉,不僅提出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要求,而且需要一個穩定的城市化,從而呼喚戶籍制度改革。不過,戶籍制度不是一張紙片。如果不能獲得市民的公共服務,就算農民工獲得了名義上的城市戶口,也並不能改變事情的本質。因此,通過實現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務的統一化和均等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不啻為一條正確的改革路徑。一方面,城鄉公共服務的逐步均等化,可以降低人口向城市蜂擁而至帶來的社會風險,提高城市化的有序程度。另一方面,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或者廣義上的社會福利體系,以及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對農民工及其家庭的接納,增加了他們的選擇機會,不僅使市民化成為一種漸進的過程,也達到了分享公共服務的市民化目的。這樣推進的城市化,是穩定的、以人為本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穩定的城市化是培養人力資本,解決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治理自然失業的關鍵。2004年普遍出現的民工荒現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暫時性的,有其背後不可逆轉的人口動因,意味著勞動力長期供大於求態勢的根本性改變,用發展經濟學的語言就是,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徵開始消失,中國經濟迎來了劉易斯轉折點。由於劉易斯本人對二元經濟的基本定義在於農業中存在的大量剩餘勞動力,考察和估算農業中究竟還剩餘多少勞動力,是論證劉易斯轉折點到來,回應各種疑慮和批評的最好方式。由於城市新增勞動力需要依靠農村勞動力轉移給予滿足,推動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導致按照常住人口定義的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實際上已經呈現絕對減少的趨勢。又由於那些年齡偏大的以及在校學生並不參與勞動力市場,出自農村的勞動力總量已經大幅度減少。雖然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30年的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鑒於人均收入仍然處在較低水平,以及中西部地區的蓄勢待發,今後10-20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仍然是可能的。作為最先展示了擺脫本次金融危機的國家,中國經濟在2010年將恢復到常規的增長軌道上,因金融危機影響而暫時中斷的普通勞動力短缺現象,將以區域性、結構性和摩擦性的方式繼續出現。治理這類勞動力市場矛盾的終極出路,是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整合水平、改善勞動者的素質。因此,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和就業,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等一系列改革,具有前所未有的緊迫性
3. 美國為什麼把失業率作為衡量經濟復甦的重要指標
失業率是個重要的指標,美國也會參考GDP的。之所以重視失業率,是因為美國GDP中有60%到70%是由消費貢獻的,而消費的來源,就是普通百姓的收入,所以如果失業率持續上升,那麼老百姓的消費是上不來的,GDP也是上不來的。所以失業率非常重要。
4. 什麼是失業它是如何衡量的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
5. 衡量失業者應該同時具備的兩個條件是什麼
一個是是否處在應該工作的年齡,一個是目前沒有找到工作。
6. 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險的模擬題 什麼是失業率失業程度可以從哪幾個方面測量
你好我來回答你吧:
1、失業率定義:失業人數占勞動力總人數的百分比。具體點講失業率是指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率(一定時期全部就業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而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旨在衡量閑置中的勞動產能,是反映本國家或地區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當然現在來講,這個數字的統計非常的不科學,所以數字並不是太准確。
2、就業水平是用失業率來衡量的。這里失業按照原因不同可以分為四類: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等。由於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是一個經濟社會所難以完全消除的,更應該關注的是周期性和結構性的失業。
3、失業程度的測量是給一個比較復雜的課題:簡單說說吧。首先相同的失業率可能隱含著不同的問題,在相同的失業率水平下,不同類型的失業反映的是完全不同的經濟內容,解決失業問題的手段也應有所不同;其次,失業率反映的是失業規模而不是失業的程度,因此,相同的失業率水平對社會的影響程度及解決失業問題的難度也可能不同。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搞清楚原因、長期失業、短期失業。
以上的回答可能比較簡單,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7. 我國失業的衡量標准
就業水平是用失業率來衡量的。失業率是指正在尋找工作的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百分比。這里事業按照原因不同可以分為四類: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等。由於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是一個經濟社會所難以完全消除的,對於理財規劃師而言更應該關注的是周期性和結構性的失業。
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 參水的數字啊別當真!
日本整體失業率 5.5%
美國失業率上升到6%
這是最近統計資料.國家的政策會使這些數字上下浮動,
各國都積極想辦法將失業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穩定發展.
城鎮 失業率對衡量國家發展水平有重大意義,
如果只談到失來率一般指的就是城鎮人口失業率,
而農村人口失業率的統計標准不好判斷,例如中國的農民工,
耕種時節就回家種地,而其他時間很多人都到城鎮務工.
大的流動性,失業的標准對他們很難定製.
一句話,城鎮人口失業率對 國家發展水平有重大意義
以上是我的回答.
8. 什麼是衡量一定范圍內勞動力失業程度的重要指標
失業率
是衡量一定范圍內勞動力的失業程度的重要指標
9. 說明中國目前所使用的失業率指標
失業率對經濟的影響有:通過失業率指標可以判斷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所以失業率指標通常被稱為所有經濟指標的「皇冠上的明珠」,是經濟市場上最為敏感的經濟指標。一般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利於貨幣升值。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不利於貨幣升值。若將失業率配以同期的通脹指標來分析,則可知當時經濟發展是否過熱,會否構成加息的壓力,或是否需要通過減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所以世界各國一般都會統計失業率。(9)衡量失業的指標擴展閱讀:造成影響:失業率通過失業率指標可以判斷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一般認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自願性失業都是難以避免的,它們與經濟社會的總需求水平、與經濟周期無關。因此,它們也被統稱為自然失業。自然失業與總勞動的比率就是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一般被認為是經濟社會所難以消除的,因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自願性失業總是存在的,它與周期性失業、經濟運行周期及總需求水平無關,因而是相對穩定的,是一個國家能夠長期持續存在的最低失業率。當經濟中不存在周期性失業時,所有失業都是摩擦性、結構性、季節性和自願失業時,便認為經濟達到了充分就業,即消除了非自願性失業或周期性失業以後的社會就業狀況。因而又可以說,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就是自然失業率。充分就業既意味著一個國家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意味著一個國家所有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當實際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時,一國經濟處於長期均衡狀態,所有的經濟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實現了充分就業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