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財務管理中衡量風險的指標有哪些
在財務管理中經常用來衡量風險大小的指標有收益率的方差、標准差和標准離差率等。財務管理中的風險指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於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業的實際收益與預計收益發生背離,從而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學習之前先來做一個小測試吧點擊測試我合不合適學會計❷ 財務預警六大指標分析
財務預警六大指標分析 你需要找專業的財務部門或者是代理公司去分析一下 肯定是要掏錢的
❸ 財務管理學中盈虧臨界點和安全邊際還有安全邊際率的含義
財務管理學中的盈虧臨界線和安全邊際他們之間的安全邊際率的含義,你直接可以從課本中查到有。概念的,具體呢,我就不在這里給你重復了。
❹ 有關於「財務風險臨界點」
盈虧臨界點的計算,可以採用實物和金額兩種計算形式:
1.按實物單位計算:
其中,單位產 設某產品單位售價為1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6元,相關固定成本為8 000元,則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量(實物單位)=8 000÷(10-6)=2 000(件)。品貢獻毛益=單位產品銷售收入-單位變動成本
2.按金額綜合計算: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量(用金額表現)=固定成本÷貢獻毛益率
這個?
❺ 國家風險的分析指標有幾種
沖天牛為您解答:
1、數量指標
數量指標反映一國的經濟情況,包括國民生產總值(或凈值)、國民收入、財政赤字、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貿易收支、經營收支等)、國際儲備、外債總額等,對不同的國家,數量指標的側重可能不同,通常對一國的關鍵部門(例如石油或其他礦產)的指標也要進行分析和預測。
2、比例指標
比例指標主要反映一國的對外清償能力,是分析國家風險的重要工具,包括以下5個方面比例。
1)外債總額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該比率反映一國長期的外債負擔情況,一般的限度是20—25%,高於這個限度說明外債負擔過重。
2)償債比例。該比例是一國外債本息償付額與該國當年出口收入之比,它衡量一國短期的外債償還能力,這個指標的限度是15—25%,超過這個限度,說明該國的償還能力有問題。
3)應付未付外債總額與當年出口收入之比。該指標衡量一國長期資金的流動性,一般的限度為100%。高於這個限度說明該國的長期資金流動性差,因而風險也較高。
4)國際儲備與應付未付外債總額之比。這一指標衡量一國國際儲備償付債務的能力,一般限度為20%,如果這項指標低於20%,說明該國國際儲備償還外債的能力不足。
5)國際收支逆差與國際儲備之比。該指標反映以一國國際儲備彌補其國際收支逆差的能力,一般限度是150%,超過這一限度,說明風險較大。
3、等級指標
等級指標是對一國政治、社會因素的綜合分析。分析之後,對該國的政治與社會穩定程度作出估價,判斷該國的風險等級。
數量指標、比例指標和等級指標是對國家風險的關鍵因素的不同方面進行衡量。要通過對三類指標進行分析和綜合,通過對一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並通過進行國與國之間的橫向對比,才可能客觀地掌握該國的國家風險的等級和程度。
望採納!!
❻ 政府財政風險評估的模型有哪些
風險評估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的風險評估相當於風險管理,包括目標確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計價、風險分析、風險評價)以及風險應對等主要內容。筆者認為,可以將風險評估直接細化為風險計價、風險分析、風險評價。狹義的風險評估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風險進行計量、分析、判斷、排序的過程,包括風險計價、風險分析、風險評價等步驟,是風險應對、風險控制的主要依據。此外,還有更狹義的風險評估的定義,是指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企業進一步分析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對目標實現的可能影響程度,即風險分析。
需要說明的是,廣義風險評估即為風險管理,也是內部控制中管理控制的重要內容之一。狹義風險評估可作為內部控制構建和實施的一個流程,並要與具體業務流程相結合,離開具體業務的風險評估是沒有現實意義的。筆者認為,風險管理可作為管理控制的內容,風險評估可作為內部控制的流程,且應當以風險管理來統領所有風險評估的內容。
風險評估的內容
簡單來說,風險評估的內容就是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可能性表示一個給定事項將會發生的概率,影響則代表它的後果。筆者認為,對於風險發生概率的估計要考慮以下因素:風險相關資產的變現能力、經營管理中人工參與的程度以及經營管理中是否涉及大量繁雜的人工計算等。影響程度分析主要是指對目標實現的負面影響程度分析。風險影響程度大小是針對既定目標而言的,因此對於不同的目標,企業應採取不同的衡量標准。
基於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主要是對固有風險和剩餘風險進行評估,也就是既考慮固有風險,也考慮剩餘風險。固有風險是在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改變風險的可能性或影響的情況下,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剩餘風險是在風險應對之後所殘余的風險。對剩餘風險的評估是指對企業風險控制或日常的管理活動中採取應對措施之後的風險進行的評估。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風險評估主要是對剩餘風險的評估。明確針對風險應對之後的剩餘風險進行評估,就要樹立一個風險評估持續性和重復性的互動過程,風險評估不是一次性的管理活動。無論是對固有風險的評估還是對剩餘風險的評估,始終不變的是要從可能性和影響兩個方面來進行。
當然,風險評估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危險上,而是既要考慮因危險而退縮的風險,也要考慮未抓住機會的風險。也就是說,在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的同時,還要評估機會失去的可能性和影響。
一般來說,對識別出來的風險,從可能性和影響兩個方面進行評估後,就可以根據評估的結果採取應對措施。
❼ 財務問題請問一下財務分析的抗風險能力應該怎麼算
企業財務分析的抗風險能力指標很多,公式也很多。試舉兩例如下:
一 「阿爾曼」模型。這種方法是由(美國人)阿爾曼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基於多元判別模型的財務預警系統。他利用逐步多元鑒別分析逐步提取五種最具共同預測能力的財務比率,建立起了一個類似回歸方程的Z計分法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營運資金/資產總額;X2=留存收益/資產總額;X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X4=普通股和優先股的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面價值總額;X5=銷售收入/總資產。
該模型實際上是通過五個變數(五種財務比率),將反映企業償債能力指標、獲利能力指標和營運能力指標用一個多元的線性函數公式有機聯系起來,綜合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可能性。阿爾曼認為:若Z值小於1.81,則企業存在很大的財務風險;若Z值在1.81-2.99灰色區域,企業財務狀況不明朗;若Z值大於3,說明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很小。阿爾曼還提出Z值等於1.81是判斷企業破產的臨界值。
二、 利用單個財務風險指標來分析抗風險能力(這是現行教科書上的內容):
(1)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量/負債總額 [這個比率越高,企業承擔債務的能力越強。]
(2)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一般認為流動比率應該在2以上,但最低不低於1.影響流動比率的主要因素有營業周期、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數額和存貨的周轉速度。]
(3)資產凈利率=凈利潤除/資產總額 [它是把企業一定期間的凈利與企業的資產相比較,表明企業資產利用的綜合效果。指標越高,表明資產的利用效率越好,說明企業在增加收入和節約資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則相反。]
(4)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它主要用來衡量企業利用負債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並反映企業對債權人投入資本的保障程度。通常該比率應以低為好,但當企業經營前景較為樂觀時,可適當提高資產負債率,以獲取負債經營帶來的收益;若企業前景不佳,則應減小資產負債率,從而降低財務風險。]
(5)資產安全率=資產變現率 - 資產負債率 [其中,資產變現率是預計資產變現金額與資產賬面價值之比。它主要用來衡量企業總資產變現償還債務後剩餘系數的大小。系數越大,資產越安全,財務風險越小;否則反之。]
❽ 財務風險指標體系都包括哪些指標
我國現行的財務分析指標主要由1999年財政部發布的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主要指標組成,以會計利潤及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指標。企業普遍採用的指標主要有償債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和盈利能力指標。
依賴這些指標分析財務風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8)財政風險臨界值指標擴展閱讀:
財務風險指標的設計原則主要有:
(一)預見性原則
預見性原則是企業財務風險分析的方向,即選取的指標變化應超前於企業的實際財務活動及其產生的問題。這就要求所選指標能准確預測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動及趨勢,並以此有效界定能使企業生產經營處於穩定發展態勢的合理界限。
(二)靈敏性原則
靈敏性原則是企業財務風險分析的根本目的,即所選指標能夠快捷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遵循該原則能夠通過改變財務系統的控制參數和變數,及時調控企業資源分配,使企業財務狀況的異常變動得到收斂和控制,從而使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動始終運行在合理的置信區間內。
(三)配合性原則
配合性原則指各項風險指標能夠相互協調和配合。企業在分析財務風險指標時,要保證將可能產生財務風險的經營領域都納入考察范圍,這就要求所選指標既包括傳統的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的指標,又包括企業成長能力的指標;既包括靜態指標,也要包括動態指標。
(四)穩定性原則
穩定性原則是評價企業財務風險指標運作效果的重要條件。企業應先通過相關的財務模擬操作,對所選指標的變化幅度進行科學、有效地劃分,使指標能夠在較長的經營周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從而更好地揭示風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財務風險指標
❾ 債務風險矩陣各指標意義及其
財政風險矩陣是由國際上財政風險研究的代表人物、世界銀行的高級顧問漢娜(hana polackova brixi)在2002年首先提出的。在風險矩陣中,她從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的角度將政府負債劃分為「顯性負債」和「隱形負債」,從債務責任確定性和非確定性的角度將政府負債劃分為「直接負債」和「間接負債」。
對政府財政風險矩陣的評價:漢娜提出的財政風險矩陣,從政府需要承擔的職責,對政府負擔(或需要負擔)的債務進行了歸類。可以看到,這里所指的債務是廣義的概念,並非會計意義上的債務,而是更多的對政府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以及由此產生的風險進行考察。這樣做的積極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
❿ 財政風險臨界值和財政赤字風險指標是一回事情嗎
一般以3%為警戒線。對財政赤字風險性的評價,國際上通常用四個指標:一是財政赤字率,即赤字佔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3%為警戒線;二是債務負擔率,即國債余額佔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60%為警戒線;三是財政債務依存度,即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財政支出+當年到期國債還本付息),一般以不超過30%為警戒線;四是國債償還率,即當年國債還本付息/當年財政支出,一般以不超過10%為警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