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有什麼區別
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區別還是挺大的,出口競爭力指的是一樣產品,而不是,所有的產品。而國際競爭力則指的是很多的產品,除了對產品的競爭之外,還有對國際地位的競爭,所以區別還是蠻大的。
2. 出口商品的定價策略主要有哪幾種
我國出口商品的作價原則是:在貫徹平等互利的原則下,根據國際市場價格水平,結合國別(地區)政策,並按照購銷意圖確定適當的價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按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作價。
出口商品的定價策略主要有六種:1.高價定價策略這種策略主要是針對技術水平不高、工藝要求不是很復雜、容易被其他企業仿冒的產品而言的,這樣可以求得在最短的期限內收回預期利潤。2.滲透定價策略該策略主要是將己方的產品推向已經強手如林的市場,採取低價低利的策略可以排斥其他企業,肅清競爭對手。3.尾數定價策略就需求價格彈性較強的商品可以採取該策略。4.整數定價策略主要針對某些有檔次感的商品而言。5.聲望定價策略對於已經成名的企業、商品和經銷商而言,維持或制定較高 的商品價格往往能夠為消費者所接受,並且容易在市場上形成價高質優的形象。6.習慣定價策略日用品、服裝、禮品、食品等通常存在著消費者業已習慣或認可的價格水平,如果企業隨意變動就可能會導致消費者產生疑慮而影響銷售。
3. 出口低價競爭造成了多少損失
出口低價競銷,國內資源大量外流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趙丹陽 高級國際商務師
2004年10月9日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您好!我是78屆外貿專業,畢業後就分配到國有外貿專業公司,剛工作時,看到許多國有外貿專業公司為了完成出口任務,不惜低價出口,深感痛心,後來也麻木了。八年前,黨中央提出增長方式的轉變。我興沖沖寫了「出口低價竟銷探源」向一家刊物投稿,結果還是不合潮流。出口創匯,追求出口規模本質是計劃經濟思維後遺症。市場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2百年前已否定過「重商主義「。美國經濟學家說美國印美鈔,換取和享受廉價的亞洲貨物有何不好。我平常經常注意國內經貿文章,20年沒有任何一篇文提出此觀念。看到您的《中國要實物,還是要美鈔?》一文深為激動。我這篇文章是8年前寫的,有些現象已經改變,但國內出口創匯思維並沒有改變。如您認為該文現在還有價值,請予登出。
外貿出口低價競銷和出口低價問題是少數出口企業破壞出口經營次序還是普遍的現象。先從中國商品在國外市場賣價看起,拿我出口第一大類商品紡織和服裝來說,93年我在美國唐人街時看到一件真絲夾克賣16至20美元,約折人民幣140元,等於當時國內的零售價。據查,我國絲綢產品價格只相當於義大利產品的1/10,韓國的1/2不到。澳大利亞市場的中國服裝價格更是低的令人難以置信。中國的T恤衫,10澳元可買4件。有的進口商把產地標簽剪掉,換上澳大利亞產地標簽,價格可成倍提高。我國第二大類出口商品鞋類更令人擔憂,名牌塑料拖鞋十年前出口價每雙賣壹美元多,現在降到60美分。麻底鞋在歐洲市場的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10。運動鞋由於賣價太低,已遭到紐西蘭,墨西哥,阿根廷等國的高反傾銷的限制和歐共體,巴西,智利等國的反傾銷起訴。
在出口商品價格逐年下降情況下。我出口商品總值的增加依賴於數量規模的擴大。中國對美國鞋類市場的佔有率約60%,玩具月70%以上。對日本服裝市場佔有率約60%。對澳大利亞針織品市場約50%,家用紡織品約40%。低價和高佔有率加深了當地產家與中國出口商的利益沖突和對中國產品實行限制的借口。高佔有率以及伴隨之不斷的反傾銷說明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的容納量已近極限。
在國內,出口低價競銷造成國家財力和物力的極大浪費,加劇了交通和能源的緊張。96年全國換匯成本在銀行匯率上下徘徊,每美元收匯需8.3元人民幣成本。出口企業已無利潤可言,資金不如存銀行生息。市場經濟是無法解釋的。同時國家每年財政需拿出上千元人民幣退稅給出口企業。這對國家財政是一個極大的負擔。中國出口商品是否需要退稅才有競爭力?許多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中國與其他競爭國印度,墨西哥比,價格已遠低於他們。因此,退稅對中國與他國競爭已無意義,只會加劇國內出口企業之間的低價競爭。中國每年成百上千億的退稅等於補貼國外進口商和消費者。
中國許多個體戶和倒爺在俄羅斯、東歐,不要國家一分退稅,用最原始的貿易方式出售中國產品賺回數十億美元,存入中行莫斯科分行、匈牙利分行。其效益遠超過有現代通信設備、大量專業人才的、國家給與資金和退稅扶持的國有外貿出口企業。據我所知,美國沒有實行退稅。美國的小汽車在日本賣價高於本土。只有農產品,因為生產過剩,給予補貼。西歐實行在零售環節上對外國人出口退稅,總退稅數量和規模都非常有限。
有人認為在國際市場上不實行低價銷售,不搞出口退稅,我國產品就無法同國外產品競爭。這要從二方面來看,第一,我在國際市場上佔有壟斷地位的商品,沒有,或者幾乎沒有外來的競爭。價格也一跌再跌。如中國生絲出口量約佔世界貿易量的85%,完全可左右國際市場絲綢價格。但是,從1990年開始,占我國絲綢服裝出口量50%以上的絲綢男、女襯衫平均單價逐年下跌。據海關統計,1990年絲綢男襯衫平均單價為11美元,1993年為6.40美元,1994年降到5.50美元以下。1990年絲綢女襯衫平均單價為9.40美元,93年為6.4美元,94年降到5.90美元以下。另據報道,93年我對美出口絲綢梭織女襯衫達9696萬件,美國婦女人均一件。單價只有歐洲貨價的1/10,韓國貨的1/2。
93年下半年,美國對中國絲織品實行配額限制。美國《商業日報》曾發表署名文章說:「美國的絲綢服裝進口配額實際上將給中國帶來好處,因為中國一直為海外市場服裝下跌以及本國絲綢生產商之間的無序競爭困擾。」可見,我有能力賣好價,低價完全是我們內部競爭造成的。對這類我佔主導地位的商品,沒有必要給予退稅補貼,退稅只能助長低價賤賣。第二,即使國際市場上競爭性較強的商品,因我勞動成本低,不退稅,大部份產品還是有競爭力的。如在澳大利亞,我方巾、浴巾等家紡產品的質量好於印度、巴基斯坦的產品,價格只是他們的3/4。
為什麼外貿出口企業最低價競銷?為什麼他們要違背人類社會自有商品經濟以來一直遵循的市場經濟利潤規律,低價賤賣,做虧本生意。十幾年來,出口數字和完成出口計劃幾乎作為衡量國有出口企業業績的唯一標准。企業的出口效益則少提或不提,通常說的以出口數量論英雄。早期的國家統負盈虧,後來的地方掛帳,都圍繞著一個出口中心轉。這種抽筋式的拼成本的粗放式經營,在一段時期內,達到出口規模擴大的目的。隨著外貿企業的增多,客戶、市場變的越來越狹小。每個國有外貿企業為了完成出口任務,只得在低價上拉住客戶。造成你賣十美元,我賣八美元;你微利,我無利,他甚至虧本接單的現象。全國平均換匯成本跟著銀行匯率走。有的地區、省的換匯成本大大超過銀行匯率,不能說是少數低價競爭造成的。這里有地方政策的原因。
雖然,國家取消了給地方的出口計劃,各的地方主管部門也改為指導性計劃下達給出口公司和企業,但又強調必須完成。觀念和指導思想沒有變化。在處理出口規模和效益關繫上,十多年來我們一直把規模放在主要位置,效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現在中國在邁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已承諾向國際市場經濟接軌。企業自營出口沒錯,台灣、韓國、日本企業自營出口較為普遍。外貿放開也符合國際慣例。香港上萬家貿易公司,並沒有出現盲目競爭的現象。香港洋行的毛利通常在20%左右,利潤低於10%的買賣是不會做的,而我們接單的利潤能達5%已是非常理想了。
關鍵是我們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規范我國的經貿制度,真正做到外貿企業自負盈虧,公平競爭。才能根本解決低價競銷現象,才能被國際經濟所容納。以出口數量為導向的模式違背國際貿易比較利益原則,對外貿易主要是節約社會勞動,以我強項商品換取對方強項商品。如果觀念停留在創匯上,就會出現我們的出口商品在外轉一圈,又被進口回來,在國外買made in China 產品比國內便宜的怪現象。有的出口換匯成本高的不如直接拉壹車皮人民幣到香港換外匯,省的勞民傷財。
外貿企業在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香港的中資公司和廣東的一些出口公司已做出了良好的開端,不再片面強調出口數量,低價競銷也自然消失。顯然,解決低價競銷應從宏觀著手,微觀上行政管理難以達到治本的目的。
低價經銷,盲目追求出口數字造成許多出口公司為了拉信客戶,不惜答應對方苛刻,在收匯無安全保障情況下,把出口貨物白白送給外商。據香港「大公報」95年5月24日報道:「1991年至94年間,中國涉外企業逾期未收外匯總額達89億美元,其中有意欺詐的拖欠佔60%。」
最後,算一筆帳。外貿出口如向效益為中心轉化,出口利潤勢必由零走向正常。按我國實際情況,10%的利潤率已較理想。要是不再實行平均7%的出口退稅,出口價格可總共可提高約17%。這1/6的提價,既未達到以往我出口價格最高水平,也未超過其他國家同類出口商品價格,我出口商品還是有競爭力。但這1/5的提價可帶來一系列正效果,國家卸去了每年幾百億的退稅負擔。以96年一千多億美元出口來算,可增加二百多億美元的收入,或減少付出約一千多億元人民幣的出口物質。
我國外匯體制改革後,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同時,我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進口用匯的逐年寬裕為我國對外貿易全面向市場經濟轉化創造了良好條件。國家應改為從匯率、關稅、稅收等宏觀手段為主來調控外貿出口數量和質量。中國外貿易處在面向國際經濟的前沿,理應最早邁入國際市場經濟。
4. 出口產品如何定價
一、出口價格構成
國際貿易中的價格主要是由成本,費用,利潤三部分構成。
1.成本(Cost)
成本是整個價格的核心。它是出口企業或外貿單位為出口其產品進行生產,加工或采購所的產生的生產成本,加工或采購成本,我們通過稱之為含稅成本。
2.費用(Expenses,Charges)
出口報價中的費用主要有國內和國外費用兩部分。其中國內費用主要包括:包裝費,倉儲費,國內運輸費,認證費,港口費,商檢報送費,捐稅,購貨利息,經營管理費,銀行費用等;國外費用包括出口運費,出口保險費,傭金等。
3.預期利潤(Expectedprofit)
二、核算要點
1、成本核算
一般來說,人們掌握的成本是采購成本或含稅成本,即包含增殖稅。但很多國家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強其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往往對出口商品採取增值稅全部或部分退往的做法。在實施出口退稅制度的情況下,在核算出口商品價格時,就應該將含稅的采購成本中的稅收部分根據出口退稅比率予以扣除,從而得出實際采購成本。
因為:實際采購成本=含稅成本-退稅收入
退稅收入=含稅成本X出口退稅率/(1+增值稅率)
由此得出實際采購成本的公式:
實際采購成本=含稅成本[1-出口退稅率/(1+增值稅率)]
例如:某產品每單位的購貨成本是28元人民幣,其中包括17%的增值稅,若該產品出口有13%的退稅,那麼該產品每單位的實際采購成本=含稅成本[1-出口退稅率/(1+增值稅率)]=28[1-13%(1+17%)]=24.89元人民幣/單位。
2、運費核算
一般是算每一個個體的運費=運費÷[(櫃體積÷每一個大箱體積)×每箱數]
3、保險費核算
保險費=保險金額×保險費率
保險金額=CIF貨價X(1+保險加成率)
CIF報價=CNF/[1-(1+保險加成率)X保險費率]
4、在出口報價中,有時對方要求包含傭金。這時稱為含佣價。
含佣價=凈價/(1-傭金價)
5、預期利潤核算
利潤是出口價格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出口價格包含利潤的大小由出口企業自行決的。利潤的確定可以用某一個數額表示,也可以用利潤率即百分分表示。用利潤率表示時應當注意計算機的基數,可以用某一成本作為計算利潤的基數,也可以用銷售價格作為計算利潤的基數
出口成本核算圖解3
例如:
出口某商品,生產成本為每單位185元。出口的各項費用為13.5,如果公司的利潤為10%,公司對外報FOB價,試分別按生產成本、出口成本和出口價格為基數計算利潤額。
按生產成本為基數計算的利潤為:
185X10%=18.5
按出口成本為基數計算的利潤額為:
(185+13.5)X10%=19.85
按FOB出口價格為基數計算的利潤額為:
(185+13.5)/(1-10%)-(185+13.5)=22.06
6、FOB、CFR、CIF三種價格的報價核算
FOB報價=(實際采購成本+各項國內費用之和)/(1-預期利潤率)
CFR(CNF)報價=(實際采購成本+各項國內費用之和+國外運費)/(1-預期利潤率)
CIF報價=(實際采購成本+各項國內費用之和+國外運費)/[1-預期利潤率-(1+投保加成率)X保險費率]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zmNSwqgIxpnpdij-
5. 如何測算出口競爭力
出口競爭力是一個涵蓋范圍很大的概念,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出口競爭力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他包含產業競爭力、市場佔有率、出口產品結構轉換率、出口技術競爭力、出口價格競爭力等等很多方面因此無法有一個綜合的指標體系把所有這些都包含進去。國內常見的出口競爭力分析主要側重於價格競爭力視角。
6. 舉例說明出口企業應如何定價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由於國際市場營銷環境的差異性、特殊性,出口定價決策已成為一個非常復雜且極為重要的關鍵環節。我國中小企業該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出口價格呢?首先要採取流通性比較強的硬流通貨幣結算,例如歐元、美元、日元等。
其次要注意匯率的變化風險,在定價的時候就要把匯率變化的因素考慮進去。第三,盡量不要用生產成本加利潤這種簡單的定價方法。因為除了生產成本,還有管理成本等成本沒有加入。著名營銷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當國際上對我們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我們已經吃了相當大的虧。例如溫州的打火機遭遇反傾銷一案。
7. 什麼是競爭性環節價格
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出口商以略低於國際市場價格水平出售商品的價格。是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各國壟斷集團為奪取國外市場採取的最重要的競爭手段之一。
國際市場上某種或某類商品往往由許多國家的不同賣主提供。為了使自己的商品取得最大的銷路,並獲得高額利潤,他們不得不採用競爭手段。在同一時間、同一市場上,當各個賣主所提供的商品在質量、支付條件、售後服務等方面都大體相同時,略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平均水平的競爭性價格,就是爭奪買主的關鍵性手段。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日本的壟斷集團在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的過程中,就曾以低於其他西方國家價格水平的辦法出售商品。
競爭性價格在以下條件下適用:①當出口商品遇到國外同類商品競爭,特別是壟斷性商品競爭時;②為使國內的新產品能夠打入國際市場;③出於政治斗爭或其他某種需要。
為了使競爭性價格的策略得以實行,許多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對執行這一價格策略的出口企業採取種種優惠政策,如減免企業稅收、向其提供優惠貸款等,以保證這些企業在執行這一價格策略期間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