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羅輯思維會員交易

羅輯思維會員交易

發布時間:2021-06-26 00:53:54

㈠ 羅輯思維 怎麼收錢

1)會員費,鐵桿會員會員價1200元,普通會員會員價200元,目前一共招收了兩次會員了。相對普通會員,鐵桿會員名額極少,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的。2)合作商贊助,倒不是一定是錢,其實多是物品——給會員的禮物,幫羅輯思維團隊節省自己花的那一筆錢。3)廣告,羅輯思維的微信公眾號粉絲200萬,每期視頻點擊量都突破百萬,已經達到可以做廣告的級別了。在視頻里還是很低調,基本沒有廣告。4)出版物,書名也叫《羅輯思維》,出了兩本了,賣得不錯。5)給企業做演講,比如最近就在干這事兒,企業家們可不能白聽這課的,入場費不低。6)以後想到再補充。

㈡ 羅輯思維會員感悟

我聽過那麼一句話,是一個老人家跟我說的,他說「你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你對真理的理解就越深,你就真理越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節目,另外,根本上來說,羅振宇和《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是一樣的。他們是商人,不是知識分子和學者。即使你不能成為一個明智的人,至少不要讓你感到困惑。還有一些其他的衍生想法,那些害怕看的人,他們來到這里。

㈢ 邏輯思維親情會員和鐵桿會員的區別

鐵桿會員在親情會員的福利基礎上還享受:「1、每月送上羅輯思維定製的專屬圖書;2、各種優先;3、其他還沒想好的,比如和羅胖一起遊山玩水」

㈣ 羅輯思維普通會員和鐵桿會員有什麼用有什麼不同

羅輯思維普通會員和鐵桿會員繳費不同,鐵桿會員需要更多的年費。
可以優先參加邏輯思維的活動,獲得邏輯思維贊助商的免費服務等。鐵桿會員比普通會員級別更高,更能優先享受限量活動。

㈤ 羅輯思維會員有什麼用

會員應該只是一個符號,表示由衷的認可羅輯思維這個節目.而且原因供養. 據說這就是羅輯思維的互聯網精神.愛就供養. 網路網頁搜一下 羅粉分享 所有羅輯思維資源就都有了

㈥ 為什麼知乎上有一些人對《羅輯思維》的評價很低

先看評價:總的來說,一集節目有營養的部分20%,史料堆疊45%,商業營銷,洗腦內容35%。。。

能在知乎知乎上混開的人肯定有點本事。有營養的部分百分之二十,這是肯定,一檔節目沒點營養還有沒有人看;史料堆疊百分之四十五,有點學識的基本史料肯定懂不少,就普通高中生大學生你跟他慢慢講,也能講幾個小時不帶重復的,熟悉的都知道,晦澀的誰講?誰懂?;商業營銷,我也曾關注過羅輯思維的公眾號,但這羅輯邏輯,講的例子十個有九個是關於商業的;洗腦內容百分之三十五,還是說例子,有些話甭管它新詞新意還是老話俗語,他就告訴你這是錯的,我們得這么理解…不是洗腦是什麼。

羅輯思維確實有點營養,但對於聰明人來說就不需要了,他們有自己的邏輯,有自己的思維,別的不說,光洗腦這一點,有的人慢慢就回過味來了。而且知乎是偏學術性的平台,只談羅輯(非邏輯)思維就不夠了

㈦ 加入羅輯思維成為會員有什麼好處

哈哈,羅的第二批收會員昨天24點剛剛結束,我也加入啦,我喜歡這句話: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一年幾天了,一直堅持下來也不容易啊,他們。今天聽微信的羅~回復~信任,亮底牌。

㈧ 羅輯思維的會員的用戶體驗為什麼這么不爽

關於用戶體驗的話題成為最近幾年越來越熱的話題:作為用戶的我們每天都在關注其使用的產品的用戶體驗;而作為產品設計者也在不斷解決用戶體驗的問題。那麼什麼是用戶體驗,用戶究竟在乎什麼樣的使用體驗,用戶體驗是心理需求還是功能需求……到目前為止,市場上還沒有一本系統研究用戶體驗的書。毫不臉紅地講,這將是一本填補空白的書。

用了都說「爽」就是好的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最早的說法來源於,IT領域里用戶和人機界面的交互過程。

在早期的軟體設計過程中,人機交互的界面被看作是一層包裹於功能核心之外的「包裝」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就像我們製作好一張光碟後,再去做這個光碟的封面一樣,那時候,對人機交互界面的開發是獨立於功能核心之外的開發,而且往往是在整個功能開發完了,需要上市前才開始的。

很顯然,這種方式極大地限制了我們對人機交互的設計,其結果往往是界面和裡面的功能不搭界,導致用戶體驗差。因為這種交互設計是被動地在適應核心功能上的設計。為了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修改核心功能,只能以犧牲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或者說是以犧牲用戶體驗為代價。

後來,我們逐步認識到了用戶體驗的重要性,於是在核心設計功能的同時,我們也開始讓我們的前端人員參與交互界面的設計。這樣看上去是很美的,因為前端人員全程參與了核心功能的設計,那麼就能讓功能和前端交互產生實現無縫對接。

但是真正的問題現在才出現了,我們並不全面了解對於用戶來說,他究竟需要體驗什麼?
最簡單的說法是,好看——既然是設計,首先得好看;還有人說還好用,如果一個網站不好用,肯定是體驗不好;也有人說,用戶體驗就是要讓用戶感到親切。

上面的這些說法也許都是對的,在過去幾年的互聯網運營生涯中,我也經常對我的設計和技術人員提類似的要求。看上去也有一些效果。

但是經歷了下面這樣事情後,我終於明白也許用戶體驗不全是上面講到的這些:

我一朋友圖方便想在網上買滑鼠。於是我推薦了一家著名的B2C網站,我說網上有一大堆講如何購買的資料。

一天以後,他居然在QQ上告訴我,他在裡面迷路了。我馬上迷糊了,直觀感覺,這個網站的用戶體驗還不錯的。於是,把他叫到我旁邊操作,不懂我就給他講。

這下問題出來了:先是頁面上到處是產品的閃動,讓他根本無法快速篩選到自己想要的滑鼠;然後在購買流程中的注冊上又遇到問題、最後因為打開的新窗口太多,找不到她所需要的那個窗口了。於是,就關閉所有窗口,重新來過。更郁悶的是,原來注冊的信息需要重新輸入、重新登陸。

三個小時後,在我這個准專家的指導下,他所喜歡的滑鼠下單成功。但是事情還沒有完,第二天,他就打來電話,叫我陪他去電腦城買。
他說下單快一天了,對方還沒反應。我以為是訂單已配送,或者正在路上,於是打開他會員中心看一下,沒什麼變化,還是原來的那些內容。

於是,帶他去一家商場買了一個滑鼠。網上,他給我打來電話:「會員中心有反應了:訂單顯示貨正在路上,預計明天到達。」問我咋辦?我立即昏死!

這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我的這位朋友從此再也不會上網買東西了,問他為什麼?答案如下:看清爽(不能開始找到自己需要的產品),不方便(在網上找不著北)、不被尊重(下了訂單沒有回應)、被強奸(已經不想購買了,但是產品卻送來了)……總之,這些都是互聯網用戶體驗不好的基礎表現。

而更深層次來理解,我的這位朋友從此再也不會上這家網站買東西的原因在於,在這家網站買東西不爽。

於是,廣而言之,我們就可以把用戶體驗理解為:用戶使用你的產品爽不爽的問題。如果用戶用了你的產品感覺爽,那麼就說明你的用戶體驗做得不錯,如果不爽,就肯定是用戶體驗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於任何產品來說,用戶體驗與其說是一個功能模塊不如說是一個心理感受。

如何讓用戶「爽」起來

既然用戶體驗好不好的實質是用戶用了你的產品爽不爽的問題,那麼,什麼樣的產品才能讓用戶用起來爽呢。這將是本書後面的核心內容。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告訴大家,關注產品的用戶體驗的問題已經不只是產品經理的事情——他只是事實上的執行者,更應該是企業負責人的核心工作。

因為你不關心用戶體驗,用戶就不關心你的產品,更重要的是,你不關心你的產品的用戶體驗,總有你的競爭對手會關注他的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的設計與該井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解決的是產品的粘性問題。因為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產品再是獨一無二的。當年微軟一手遮天,強調一切都能按照他的規則辦事,現在也出現了谷歌等對手,所以,當用戶趕到微軟用起來不爽的時候,他自然會選擇谷歌或者其他。自然,谷歌或者其他某款產品會成為這個用戶的長期使用產品,換一個角度就是,谷歌或者其他某款產品對這個用戶產生了粘連。

我在寫作《蘋果CEO斯蒂芬·喬布斯的腦子在想什麼》的時候也發現,蘋果的產品一直以個性化、超乎你的想像等著稱,但是喬布斯也不止一次強調,任何個性化的前提都是滿足人們的需要,這個需要就是要做好用戶體驗——讓用戶因為使用蘋果的產品而爽起來。

於是我們看到了喬布斯的如下做法:

·沒有B計劃。對於斯蒂芬·喬布斯來說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他只會傾注全力打造一款產品或服務,他從來只制定A計劃,永遠沒有B計劃。在他看來,一旦為自己的選擇制定了備選方案,那就是在為自己留下退路,這會讓人產生懈怠。而只有堅持A計劃,所有的人力、財力才能聚焦,才能將最好的創意、技術、設計傾注到一款產品上。而實事上,iPod、iPhone等等產品無不如此。
·軟體永遠是核心技術。眾所周之,蘋果是以硬體起家的,但是多年來的發展正在逐步改變斯蒂芬·喬布斯的很多認識。他越來越認識到,對未來的消費類電子產品而言,軟體都將是核心技術。所以,蘋果堅持做操作系統和那些悄無聲息的後端軟體,比如iTunes。
在斯蒂芬·喬布斯看來,只有有了軟體的堅實基礎,蘋果才不至於受制於人。事實上,像DELL、惠普或索尼那樣的硬體廠商,常常就會因為等待微軟最新操作系統的發布而延遲推出硬體產品。
這些廠商看著微軟干著急的時間,蘋果卻有自己的時間隨意修改系統,還可以為iPhone和iPod製作特別的版本。當然,如很多人總結的一樣:這也是為什麼索尼在隨身聽市場會敗給後起之秀蘋果的原因。
·做行業產品的減法。和IT行業長期追求產品線的多而全不同,斯蒂芬·喬布斯在產是做減法的高手。他非常擅長減縮產品線和同時也簡化產品的額外功能(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做更深入的交代)。於是,我們看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蘋果公司最多僅涉及6大產品生產線:兩大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顯示器、iPod和iTunes。
縮短產品線最大的好處當然是節約了研發成本,同時能把某一具體產品做到極致。
·產品從包裝開始。這個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一個CEO會像斯蒂芬·喬布斯一樣在乎產品的外包裝了。這並非只是因為他的愛好使然或雅緻追求——盡管這也是原因的一部分。對斯蒂芬·喬布斯來說,從機器的包裝箱里拿出產品的過程實際是用戶體驗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斯蒂芬·喬布斯要求他的員工,必須像研發和生產產品一樣對待這個過程,從而設計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包裝出來。要讓用戶從打開包裝盒開始就愛上蘋果的產品。

從喬布斯的故事中,我們也不能看出,解決用戶爽不爽需要解決兩個層次的問題:一個是功能上的,一個是心理上的。

在功能方面,除了產品的核心功能外,我們必須強調使用流程通暢、易用、友好。沒有核心功能和好的使用流程的產品,就是空中樓閣,就像一棟房子有再好的環境,但是不能住人,所以,根本無法談用戶體驗的問題。而如果用戶體驗依然還是只關注人機交互的界面的體驗問題,而不在乎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流程問題,也會讓用戶用起來非常不爽——比如,我的那位朋友,定了滑鼠之後,看到訂單沒有動,也不知道下一步究竟是怎麼做,他只有等,但是不知道能等多久,當超出他的心理極限之後,卻發現滑鼠正在到來的路上。

心理需求對於用戶體驗的設計來說至關重要,而這也是很多設計者忽略了的,下面我會做深入的分析。

用戶體驗被忽略的用戶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murray)列出的人的21種社會心理需要:

廉卑:被動地屈從於外部勢力。接受傷害、責備、批評與懲罰。屈服投降。順從於命運。承認自己的低劣、錯誤、過失或失敗。懺悔。指責、貶低甚至摧殘自己。尋求並欣賞痛苦、懲罰、疾病的不幸。

成就:完成一些艱難的任務。主宰、操縱或組織一些物體,人或思想。盡可能快、盡可能獨立地從事某項工作。克服障礙,達到高標准。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通過成功地發揮自身能力而提高自我評價。

親和感:與他人建立友誼和聯系。與他人接觸並一起生活。在社交活動中與他人合作和交流。愛他人。參加社團組織。

進攻:戰勝敵對勢力。格鬥。報復別人的傷害。攻擊、傷害甚至殺死另外某個人。強烈地反對或懲罰某個人。

獨立:甩開束縛,打破限制,自由自在。躲開或放棄權威人士或當局規定的活動。為所欲為。不依附於人,不受制於人,不向上承擔責任。蔑視陳規陋習。

避免責難:拋棄、遏制一切不合時俗、不合傳統的想法和沖動,以避免批評責難和懲罰。行為規矩,遵紀守法。

逆反行為:傲慢地拒絕承認失敗,而重新嘗試,繼續奮斗。選擇最艱難的任務。以行動捍衛自己的名譽。採取與別人期待相反的行動,以此否定別人、肯定自己。

自我防護:護衛自己不受責難與貶損。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找借口為自己開脫。抑制敲詐。

敬慕:羨慕並維護一個比自己優越的人。誇獎、贊美他人。易於接受名人的影響。仿效榜樣。與風俗習慣保持一致。

控制欲:影響和控制他人。說服、禁止、使喚他人。領導或指導他人。限制他人。組織群體活動。

表現欲:給他人留下印象。公開露面或講話。使他人興奮,使他人吃驚,使他人震驚,吸引他人,娛樂他人,取樂他人,捉弄他人,迷住他人。

避免危害:避免痛苦,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逃避危險處境。採取謹慎預防措施。

保護面子:避免羞辱。避開尷尬處境。迴避可能導致貶損、輕蔑、嘲諷或冷落的安置。由於害怕失敗而按兵不動。

養育:滋養,幫助和保護無依無靠的人。向他人表達同情。撫養孩子。

秩序:整理東西。保持生活工作環境干凈衛生,井井有條,注重組織感、平衡感、整潔和准確。

玩耍:放鬆、娛悅自己,參加娛樂活動換換口味。玩玩游戲找樂。放聲笑,嬉戲。避免緊張。

抵制:冷落、不理睬甚至排斥他人。保持高傲、冷漠態度。採取歧視敵對行為。

知覺:尋求並欣賞感官印象。

性:建立並加強與他人的性愛關系。進行性交。

依賴:尋求他人的援助,保護和同情。呼救。乞求憐憫。依戀溫存的撫養者。依靠他人。

理解:分析經驗,進行抽象思維,區分不同概念,界定關系,綜合歸納思想。

我們在用戶體驗的設計中,能照顧到人的那些心理需求呢。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當然也是不可能照顧到每一種心理需求的。而我們需要做的是,選擇一種或者兩種心理需求,做到極致即可。這就如同51.com解決了「和你聊天的人是否是條狗的問題」這個核心功能一樣,我們的某一款產品的用戶體驗如果解決了人的某一中心理需求,就一定會贏得。比如:為什麼網路偷菜那麼火,因為它滿足了人們的幾種心理需求:一是心裡空虛的人,尋找心理寄託。二是有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一些東西,比如私家車、別墅、菜地,只能通過網路游戲來滿足。三是對農村出來的都市人,現實的都市生活很難讓他們滿足,可能會讓其有成就感,很容易賺錢。

必須強調的5種基礎體驗

為了讓我們的讀者能更全面系統的理解用戶體驗的設計,我將在本書中強調5種用戶的基礎體驗。

首先是感官體驗。這是呈現給用戶視聽上的體驗,強調的用戶使用產品的舒適性。關於感官體驗的問題,我將講述諸多有意思的發現,比如:在沒有任何規定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的網頁都會使用幾種常規的規格;為什麼我們的網頁的頁面布局都有規律可以探索;為什麼我們的色彩不是越花哨越好。

第二個基礎體驗是交互體驗,這是呈現給用戶操作上的體驗,強調易用和可用性。這里的交互不僅包括我們常規的人機交互,也包括現在的人人交互。關於交互的體驗,我會對這樣一些問題提出我們的研究:注冊是先簡後易還是一次性注冊就收集用戶數據;表單的提交如何設計最能吸引用戶;意見反饋的交互流程究竟該如何設計……

第三個基礎體驗是情感體驗,這是偏向於呈現給用戶心理上的體驗,強調產品的友好度問題。《新華字典》對「友好」一詞的基本解釋有三:1.友誼。2.親近和睦。3.指朋友。
如此推算,互聯網的用戶體驗要達到友好的境界得做到如下工作:一是和用戶建立友誼,最好是一見如故,或者是過目不忘;二是親近和睦,在中國都講禮尚往來。用季羨林摘錄香港《公正報》上的話來說就是:富者有禮高質,貧者有禮免辱,父子有禮慈孝,兄弟有禮和睦,夫妻有禮情長,朋友有禮義篤,社會有禮祥和。三是最終要真正地讓大家變成朋友。當你的用戶是你的朋友的時候,就是雙方都:「有事兒你說話」的時候。
在這個部分中,我還將舉例講述用戶體驗種前端用戶友好、開發者友好和機器友好的意義。

關於第四個基礎體驗——瀏覽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有點和第一個基礎體驗——感官體驗相近,但是並不完全相同。我將強調的是如何讓頁面上的東西更具有吸引力。

其實用戶的第五個基礎體驗——信任體驗應該是放在第一章就講述的。任何產品,信任才是基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也是將安全需求放在第二層的。對於互聯網來說,要讓用戶真正信任,是需要突破很多心理障礙的。我之所以將這一章放在最後講,也是要告訴用戶,互聯網讓用戶信任應該是最高目標之一,當然也是前面幾種基礎體驗的結果。

盡管這本書系統地闡述了用戶體驗的設計,但我必須說明的是,用戶體驗的設計工作是一個個性化,不具備復制性的工作。我們不同的產品,面對不同的人群,我們同樣的用戶體驗設計,面對同一個人不同的心情,都會有不同的效果。

要真正做好用戶體驗的設計,除了掌握本書中講到的基礎要點和技巧外,如何拿捏用戶不同時段的需求,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過程,當然這也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就如喬布斯現在就能准確地拿捏用戶需要什麼產品一樣。

㈨ 《羅輯思維》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邏輯思維」2012年底上線,由羅振宇和獨立新媒體創始人申音推出幾個月後,他們上網、支付會員系統推出更震驚了業界內外,「思考」突然就佔了160萬元,這個邏輯,以其強大的商業實現的功能公開展示。


他們可以相互合作以產生「難以想像」的價值。這是傳統媒體在這一立場上從未考慮過的,也是一種創新的地位。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劇,人們生活在一個社區,但由於不同的家庭環境和個人追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越來越不同社會群體變得多樣化和支離破碎。」受眾定位的邏輯構建平台的整合思維」,在這個平台上有相同的價值觀的人不僅可以找到對方,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朋友,愛情,婚姻,事業,成為一個社區,等等,「邏輯思維」的社會個體的發現他們的社區有相同的價值觀,提供了一系列的願景,使他們充滿了好的想法和社區生活的期望,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發展,實現願望。

閱讀全文

與羅輯思維會員交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杠桿系數說法 瀏覽:699
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467
微金所是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997
錸本股票 瀏覽:499
pp基金官方理財下載 瀏覽:514
薩斯病毒股票 瀏覽:9
高杠桿之殤華為員工落淚事件 瀏覽:712
房貸金融服務費合不合法 瀏覽:5
11月鋼管價格會回落嗎 瀏覽:18
伊利股東劉春海 瀏覽:590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
銷售貴金屬經驗分享 瀏覽:343
杠桿收購融資財務模式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