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 )
75%.在商業銀行法第39條第2款規定:
第三十九條 商業銀行貸款,應當遵守下列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規定:
(一)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百分之八;
(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
B. 貸款余額與待收金額到底有什麼區別
貸款余額與待收金額的區別如下:
1、影響因素不同
貸款余額是直接影響市場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而待收金額一方面受制於宏觀經濟狀況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國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費政策的影響。
2、認股權證和股份期權不同
貸款余額等的行權價格低於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時,應當考慮其稀釋性。 計算統賬結合,作為分子的凈利潤金額不變;
而待收金額的調整項目為按照本准則第十條中規定的公式所計算的增加的普通股股數,同時還應考慮時間權數。 當期發行認股權證或股份期權的,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應當自認股權證或股份期權的發行日起計算。
3、計算方法不同
貸款余額計算公式為: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
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凈收入 計算公式為:轉移凈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而待收金額計算公式表示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 (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4、作用不同
貸款余額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待收金額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貸款余額
網路-成交金額
C. 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超過75%
這是指銀行的存貸款比例不能超過75%,如果超過了,支付風險就會大增,而這里所說的存款余額是指個人儲蓄存款加企業(公司)存款的總和,貸款是指銀行發放給貸款人的款項的總和。
D. 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多少
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
E. 貸款余額與貸款額的區別
簡單說,貸款金額指的發放貸款的金額,貸款余額指的剩餘的貸款金額。比如你貸款100萬,你過了一個月還了10萬元。貸款金額是100萬元,貸款余額是90萬元。
F. 銀行裡面所說的銷貸比是指什麼
銷貸比是銷售和貸款比例,其學名為「貸款銷售率」。
其計算公式為:貸款銷售率=銷售收入總額×資金貸款率/貸款平均佔用額。
貸款銷售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銷售額與銀行貸款之間的比值。反映一元貸款實現多少銷售額,或本企業貸款經營中的周轉速度 。
存貸款比率等於各項貸款余額與各項存款余額的比率。按照人民銀行的規定:各項貸款余額包括——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逾期貸款、應收押匯和貼現;總存款包括——活期存款、應解匯款、保證金、長期存款和長期儲蓄存款。
G. 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
商業銀行的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超過漆5%的意思是:貸款總額與吸收的存款這比要小於漆5%。比如某銀行總共吸收了依億元存款,則該銀行最多可以放款漆500萬元貸款。 「存貸比」應該稱為「貸存比」,是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率。從銀行盈利的角度講,貸存比越高越好,因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謂的資金成本,如果一家銀行的存款很多,貸款很少,就意味著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銀行的盈利能力就較差
H. 貸款余額總額是什麼意思
這個意思就是指至某一節點日期為止,借款人尚未歸還放款人的貸款總額。
I.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是多少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國內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國內銀行業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歷史最高,達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的今天,中國的銀行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再超110%,達到112%。2009年4月末,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超過同期國內GDP總額(約31.8萬億元)。
就在歐、美等銀行業面對經濟衰退,金融被流動性緊縮的陰霾所籠罩時,國內的銀行業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半年時間里共新增貸款超過6萬億元,這一數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當前,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這與近年來主要商業銀行完成了改制上市,並獲得了巨額的資本補充有關,目前國內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資本為信貸支持經濟提供了保障。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中國銀行業貸款佔GDP比重超過了100%
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數據。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仍有繼續增加的空間。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儲蓄總額已經達到53萬億元,仍然有17萬億的存貸差,以及1.6萬多億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當前存貸比為67%,低於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時至今日,美國、英國、日本的銀行體系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國的銀行資產佔GDP的比例卻達到150%,與美英等國家相比,德國以外向型企業和穩健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比例,成為抗國際金融危機較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