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金融機構統計指標體系

金融機構統計指標體系

發布時間:2021-06-29 21:28:33

A. 統計指標體系的分類

為了對統計指標體系有進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標體系包括的范圍、內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類 。
按指標體系反映內容的范圍不同,可分為宏觀指標體系和微觀指標體系。宏觀指標體系是指反映全國范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特徵體系,如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建立的指標體系,反映全國工業狀況的指標體系,等等。微觀指標體系是指反映基層單位運行和經營管理情況的指標體系,反映一個科研單位基本情況的指標體系,等等。
按指標體系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國民經濟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及科學技術指標體系三類。國民經濟指標體系是反映整個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和條件的指標體系,如我國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的國民經濟新的核算體系基本框架及補充表所列的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是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為中心,反映社會狀況的指標體系,如人口統計的指標體系、居民收入和消費的指標體系等等。科學技術指標體系是反映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變化等情況的指標體系,如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人、物、財條件,科研成果數量及質量等指標體系。
按指標體系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基本指標體系和專題指標體系兩類。基本指標體系是指反映社會經濟基本情況的主要指標所構成的指標體系,如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基本框架形成的指標體系。專題指標體系是指反映某方面社會經濟問題的指標體系,如能源指標體系、運輸指標體系、教育指標體系等。

B. 什麼是統計指標一個完整的統計指標體系的六個要素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統計指標簡稱「指標」,是反映社會經濟總體現象數量特徵的概念和數值。一個完整的統計指標包括指標名稱和指標數值兩個部分。

如工業總產值9000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820億元等。指標名稱反映一定的社會經濟范疇,指標數值是根據指標名稱的內容所計算的統計數字,同一名稱的指標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可以表現為不同的指標數值。

統計指標體系的六個要素包括:指標名稱,計量單位,計算方法,時間限制,空間限制,指標數值。

(2)金融機構統計指標體系擴展閱讀

統計指標體系分類

1、按指標體系反映內容的范圍不同,可分為宏觀指標體系和微觀指標體系。宏觀指標體系是指反映全國范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特徵體系,如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建立的指標體系,反映全國工業狀況的指標體系,等等。

微觀指標體系是指反映基層單位運行和經營管理情況的指標體系,反映一個科研單位基本情況的指標體系,等等。

2、按指標體系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國民經濟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及科學技術指標體系三類。國民經濟指標體系是反映整個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和條件的指標體系,如我國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的國民經濟新的核算體系基本框架及補充表所列的指標體系。

社會指標體系是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為中心,反映社會狀況的指標體系,如人口統計的指標體系、居民收入和消費的指標體系等等。科學技術指標體系是反映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變化等情況的指標體系,如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人、物、財條件,科研成果數量及質量等指標體系。

3、按指標體系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基本指標體系和專題指標體系兩類。基本指標體系是指反映社會經濟基本情況的主要指標所構成的指標體系,如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基本框架形成的指標體系。專題指標體系是指反映某方面社會經濟問題的指標體系,如能源指標體系、運輸指標體系、教育指標體系等。

C. 舉例說明社會統計指標體系

1、統計指標體系統計指標是指反映總體現象數量特徵的概念。它包括三個構成要素:指標名稱,計量單位,計算方法.這是統計理論與統計設計上所使用的統計指標涵義。統計指標體系是指用來刻畫於描述總體基本狀況和各個變數分布特徵的綜合數量。
2、區別
1)統計指標都可以用數量來表示;標志中,數量標志可以用數量來表示,品質標志只能用文字表示。
2)標志的說明總體單位屬性的,一般不具有綜合的特徵。
3)指標是說明總體綜合數量特徵的,具有綜合的性質。

D. 經濟指標的指標體系

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經濟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在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各種經濟事物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不同而存在不同聯系。與之對應的經濟指標可劃分為不同的體系。 按照經濟指標在社會產品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分為下列前後銜接、計算配套的指標體系:
①生產要素和生活條件指標體系。分為人口、自然資源、勞動力、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消費資料、物資儲備等指標體系。
②社會生產成果指標體系。即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包括郵電業)、商業(包括外貿)五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實物產量或實際工作量、總產值、凈產值(即國民收入)等指標體系。
③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標體系。前者包括生產部門勞動報酬和構成社會純收入的利潤、稅收等指標體系,後者包括國家財政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收支、非生產部門的經費收支等指標體系。
④國民收入的最終使用指標體系。包括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後形成可以用於購買實物的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指標體系。前者又分為居民個人消費基金和社會集體消費基金;後者分為生產性積累基金和非生產性積累基金等指標體系。
⑤社會產品實物的流通和消費指標體系。包括運輸和交換指標體系,以及表明最後用於補償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資產維修和更新、擴大再生產需要增加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非生產性固
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增長、物資儲備的擴大、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集體消費、出口等各種用途的產品指標體系。
⑥人民生活指標體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費水平和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指標體系。
以上各種經濟指標體系既有實物量的又有價值量的,兩套指標體系應該各自綜合平衡並相互對應。為了考核經濟效益和實際管理的需要,還應該按性質、時間、空間等因素層層細分和補充,成為各種互相獨立而又互相聯系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
①為綜合計算全部物質財富和實物產品價值的各種產品的價格指標體系;
②為綜合對比不同時期物質財富和實物產品達到的實際水平的各種產品的不變價格指標體系;
③表明事物實際規模或水平的絕對數指標體系;
④表明事物發展速度、構成或比例的相對數指標體系;
⑤反映事物個別水平或總量的指標體系;
⑥反映一般水平的平均數指標體系和指數體系;
⑦考核生產成果的實物量和價值量指標體系;
⑧考核素質和效益的各種指標體系。 主要有:
①說明社會經濟過去發展狀況、現有實際情況和當前經濟活動成果的
統計指標體系;
②根據統計指標體系反映的國情、國力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對未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擬定的近期、中期和遠景戰略計劃指標體系。這兩種指標體系不僅在時間上有差異,在范圍上也有區別。計劃指標體系只包括計劃部分,而統計指標體系除包括計劃調節部分以外,還包括不作計劃的部分。但兩者都包括綜合平衡、質量、效益、速度、構成、比例等指標體系,在針對共同事物時,在涵義、口徑和計算方法上應該一致,以便相互對比。 主要有:
①按省、市、自治區以至地、縣的塊塊系統劃分的區域性指標體系;
②按部、司(局)、專業公司到企業的行政領導條條系統劃分的指標體系;
③按經濟部門、經濟類型層層下到企業的業務領導系統劃分的指標體系。

E. 統計指標體系的介紹

統計指標體系是各種互相聯系的指標群構成的整體,用以說明所研究的社會經濟現象各方面互相依從和互相制約的關系。

F. 中國金融統計體系包括幾大部分

為重建國際貨幣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內容包括:(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自牙買加協定簽訂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在許多基本問題上至今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近30年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事實上處於一種「無體系」的狀態。不過,伴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經濟區域化的快速發展,該體系也發生了一些局部性變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國際匯率制度呈現出以浮動匯率安排為主、多種匯率安排並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類基本的匯率安排:一是獨立浮動匯率安排,實行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二是固定匯率安排,包括實行貨幣局制度和傳統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貨幣國家(如歐盟內部和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三是「中間道路」安排,即各種介於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之間的安排,如爬行釘住制、區間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較高或國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發展中經濟體。據統計,2002年,在IMF的186個成員經濟體中,實行上述三類匯率安排的國家分別佔22%、48%和30%。

由於美、歐、日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浮動安排對國際匯率制度的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單個國家而言,浮動匯率安排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可以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但從國際金融穩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兩個缺陷:一是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大大增加全球經濟活動的匯兌成本和風險;二是容易引起匯率政策沖突,即運用本幣貶值政策推行貿易擴張,以犧牲他國利益的方式維護本國利益。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全球范圍沒有發生20世紀30年代那種競爭性貨幣貶值,但局部的沖突卻時有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情形是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而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從80年代後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到最近一個時期美元強勢政策的調整,都充分顯示美國在緩解其經常賬戶逆差時對於匯率貶值政策的依賴。

固定匯率安排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全部或部分讓渡貨幣主權,換取匯兌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強的國內財經政策約束。各種形式的「中間道路」則有可能兼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優點,並使本國貨幣當局具有一種相機抉擇的自由。然而,在美、歐、日等大國貨幣頻繁波動的情況下,無論固定匯率還是「中間道路」安排,實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少研究顯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後美元相對於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國等實行釘住美元安排的國家貨幣急劇升值,並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競爭能力。

第二,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具有顯著的作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由於各國實行嚴格的金融管制,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作用比較有限,許多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調節主要依靠財政貨幣政策。在發生嚴重逆差時,也可有限地運用匯率政策,並從IMF獲得一定的短期信貸支持。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各國可以方便地通過商業性國際融資彌補其經常賬戶逆差,從而避免採用財政緊縮等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穩定的調節措施。作為一種基於市場的安排,國際金融市場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各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代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產生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國家放鬆內部約束,濫用財政擴張政策,延誤必要的國內經濟改革和調整。結果是不僅經常賬戶逆差最終變得難以控制,而且常常為沉重的外債負擔所累,甚至成為金融動盪的根源。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監管,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不穩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資本管制的不斷放鬆,國際資本流動迅猛擴張。目前,全球各類國際資本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國際資本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許多國際投資和信貸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在資本流向的國別選擇上,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常常發生「飽飢綜合症」,即當看好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湧向那裡,而當這些國家因為資本過度流入而出現危機跡象時,國際資本又快速離去。因此常造成這些國家內外經濟失衡,並最終導致貨幣和金融動盪。此外,在危機發生的前後,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大規模投機性短期資本的參與更是加劇了有關國家危機的深度,並在危機的國際傳遞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功能存在嚴重缺陷,並且具有明顯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1973年後,該組織已不再具有對各國匯率安排進行約束的權力,其主要功能是對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國家提供短期信貸,以增強其清償能力。然而,由於該組織長期以來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因此對於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動遲緩,就是力不從心,而且常常附加緊縮開支和經濟自由化等不切實際的條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對亞洲金融危機處理過程中所顯示的,由於明顯受到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利益集團的影響,該組織對於美洲以外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往往顯得十分冷漠。這表明了該組織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進展顯著。目前,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國首腦和財長會議。總體上看,這個協調機制常常流於形式和務虛,很少具有實質性內容。近年來,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也在試圖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或者成效並不顯著,或者對各國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相比之下,區域性貨幣合作進程卻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歐元於1999年成功面世,歐元區內部也已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歐元的誕生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最近幾年來,在拉美、中東歐等地區,一些國家開始採用美元化和貨幣局制度,或者在區域內實行固定匯率安排。盡管兩年前的金融危機迫使阿根廷放棄了貨幣局制度,但似乎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基本依舊,但正在面臨挑戰。自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本位時代以來,一直沒有誕生獨立的世界貨幣,因此,國際經濟交易始終依賴少數幾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來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美元正是這些貨幣中最主要的一種。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藉助美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權地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美元在國際支付和儲備資產體系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達60%左右。依靠這種地位,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鑄幣稅」收入,可以通過輸出美元不斷佔有別國的實際經濟資源。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學術界對於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改革建議和方案。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建議包括:增強發達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建立匯率目標區,以減少大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對投機性資本流動的限制(如實行「托賓稅」,即各國對外匯交易征稅);改革和重塑IMF,增強其資金實力,提高貸款決策的透明度,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該組織的表決權;加強區域性貨幣金融一體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建議,如回歸金本位體系、恢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銀行。

G. 如何區分統計指標和統計指標體系

首先,我們要明白兩種的含義:
1、 統計指標是指反映總體現象數量特徵的概念.它包括三個構成要素:指標名稱,計量單位,計算方法.這是統計理論與統計設計上所使用的統計指標涵義. 統計指標是反映總體現象特徵的概念和具體數值.按照這種理解,統計指標除了包括上述三個構成要素外,還包括時間限制,空間限制,指標數值.
2、統計指標體系是指用來刻畫於描述總體基本狀況和各個變數分布特徵的綜合數量。
區別:
1.標志的說明總體單位屬性的,一般不具有綜合的特徵;指標是說明總體綜合數量特徵的,具有綜合的性質。
2.統計指標都可以用數量來表示;標志中,數量標志可以用數量來表示,品質標志只能用文字表示。

H. 統計指標體系是什麼如何構造

統計指標體系是根據統計任務的需要,能夠全面反映統計對象數量特徵和數量關系,互相聯系的一套指標。不同的統計指標所反映的內容不同,根據其內容的不同統計指標可分為基礎指標和特徵指標。基礎指標是反映總體基本狀況的指標,由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構成。

為了對統計指標體系有進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標體系包括的范圍、內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類。

按指標體系反映內容的范圍不同,可分為宏觀指標體系和微觀指標體系。宏觀指標體系是指反映全國范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特徵體系,如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建立的指標體系,反映全國工業狀況的指標體系,等等。微觀指標體系是指反映基層單位運行和經營管理情況的指標體系,反映一個科研單位基本情況的指標體系,等等。

按指標體系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國民經濟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及科學技術指標體系三類。國民經濟指標體系是反映整個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和條件的指標體系,如我國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的國民經濟新的核算體系基本框架及補充表所列的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是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為中心,反映社會狀況的指標體系,如人口統計的指標體系、居民收入和消費的指標體系等等。科學技術指標體系是反映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變化等情況的指標體系,如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人、物、財條件,科研成果數量及質量等指標體系。

按指標體系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基本指標體系和專題指標體系兩類。基本指標體系是指反映社會經濟基本情況的主要指標所構成的指標體系,如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基本框架形成的指標體系。專題指標體系是指反映某方面社會經濟問題的指標體系,如能源指標體系、運輸指標體系、教育指標體系等。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統計指標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杠桿之殤華為員工落淚事件 瀏覽:712
房貸金融服務費合不合法 瀏覽:5
11月鋼管價格會回落嗎 瀏覽:18
伊利股東劉春海 瀏覽:590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
銷售貴金屬經驗分享 瀏覽:343
杠桿收購融資財務模式 瀏覽:871
傭金和技術服務 瀏覽:96
湖北融資租賃管理辦吧 瀏覽:208
信託銀監會證監會 瀏覽:752
微店分銷傭金 瀏覽:970
美國期貨指數杠桿率 瀏覽:801
報一淘設置多少傭金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