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Maxtor的160G硬碟緩存的大小但從硬碟外觀看,怎麼看出來
看硬碟左下角條形碼上方的TLA:
看其中的第6位的字母:H\J\L是2M
P\M 是8M
『貳』 請簡要的介紹一下硬碟的各種技術指標
硬碟的性能指標及相關應用技術
(平均)尋道時間:磁碟的磁頭從初始位置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是影響硬碟傳輸速率的重要參數。
磁碟讀取數據過程:硬碟接受到讀取指令,磁頭從初始位置移動到目標磁軌位置,其中經過一個尋道時間,然後從目標磁碟上找到要讀取的數據,其中經過一個等待時間,即硬碟在讀取時間時的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劉挺 06:06 01-10-23
IDE硬碟:把硬碟控制卡建在硬碟電路板上的硬碟。(IDE=Integrated Disk Electronics)
ATA作為IDE介面的標准。
SCSI硬碟可以說是IDE硬碟的一種。
主板對磁碟的容量支持瓶頸為8.4GB、137GB。
硬碟的一些性能指標
1.主軸轉速
硬碟的主軸轉速是決定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決定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同時也是區別硬碟檔次的重要標志。目前7200rpm的硬碟是主流產品,SCSI硬碟的主軸轉速已經高達15000rpm,當然其價格讓普通用戶難以
接受。
2.尋道時間
該指標是指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尋道時間則為磁頭移動到正中間的磁軌需要的時間。注意它與平均訪問時間的差別。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越小性能則越高。現在使用的硬碟平均尋道時間當在10ms以下。
3.單碟容量
因為標准硬碟的碟片數是有限的,靠增加碟片來擴充容量是有限度的。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大容量硬碟採用GMR巨阻型磁頭,磁碟的記錄密度大大提高,硬碟的單碟容量也相應提高了。
4.潛伏期
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其單位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就是碟片轉半圈的時間。
5.硬碟表面溫度
該指標表示硬碟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碟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碟有更穩定的數據讀、寫性能。
6.道至道時間
該指標表示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7.高速緩存
指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大容量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512KB~2MB,2MB緩存是目前IDE硬碟的主流。
8.全程訪問時間
該指標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ms)。而平均訪問時間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
9.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
該指標名稱也叫持續數據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它是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容量)。注意Mb/s或Mbps與MB/s含義的不同,前者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轉換成MB/s(兆位元組/秒),就必須將Mbps數據除以8(一位元組8位數)。例如某硬碟給出的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為131Mbps,但如果按MB/s計算就只有16.37MB/s。
10.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
該指標是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為小時。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時以上。
11.外部數據傳輸率
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它是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的硬碟已經全部
採用UltraDMA/66/100技術,外部數據傳輸率可達66MB/s或100MB/s。
硬碟應用的一些技術
1.Drive-TIP技術
Drive-TIP是英文Drive Temperature Indicator Processor的縮寫,中文含義是硬碟溫度監測儀。該技術是一項旨在提高硬碟可靠性和使用性能的技
術。它通過溫度感應器來監測並報告驅動器溫度是否明顯超過預先設定的溫度閾值,一旦明顯超溫,即採取相應的措施,如關閉驅動器來降低溫度。這對於空間有限的筆記本專用硬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2.Ultra ATA/66/100技術
此技術把ATA介面的最高傳輸速率提升到了66MB/s和100MB/s,在提高傳輸速率的同時,Ultra ATA/66/100還通過改進信號的時鍾邊沿特性並使用CRC循環冗餘糾錯技術,保證了在高速傳輸過程中數據的完整性。Ultra ATA/6/100向後兼容
Ultra ATA/33,IDE介面同樣為40線,但使用的電纜為80芯,比原來的IDE電纜增加了40根地線,這種設計可以降低相鄰信號線之間的串擾。如果支持Ultra ATA/66介面的硬碟接在了40芯的老式電纜上,硬碟自動能以Ultra ATA/33模式工作。為了使用UltraATA/66/100介面,硬碟、主板和操作系統都必須提供相應的支持。
3.Load/Unload技術
適合筆記本電腦硬碟使用,因為筆記本電腦硬碟在工作時,磁頭在碟片表面飛行,與碟片距離僅為約十萬分之一英寸(比灰塵或指紋還要小)。光滑的磁碟表面和日趨降低的飛行高度增加了讀寫頭和磁面碰撞的幾率,也使硬碟的損壞幾率隨之而增加。而Load/Unload技術可使硬碟磁頭在不工作時停泊在磁碟外面的專用槽中,大大降低了磁頭與磁面的碰撞幾率,從而延長硬碟的使用壽命。
4.SPS技術
SPS是英文Shock Protection System的縮寫。硬碟非常怕震動,不管電源是否已經啟動,只要硬碟受到了撞擊或震動,或多或少總有數據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如果處於運轉狀態的硬碟受到震動或撞擊,所造成的"傷害"會更大。SPS這種
技術可以把硬碟因沖擊而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5.ABLE技術
ABLE是英文Adaptive Battery Life Extender的縮寫,該技術一般也用於筆記本硬碟之中,它的優點是可以使筆記本電腦硬碟的耗電量降低大約20%,從而有效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使用戶不必被電池使用時間問題困擾。
6.IEEE1394技術
IEEE1394又稱為Firewire(火線)或P1394技術,它是一種高速串列匯流排,現有的IEEE 1394標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傳輸速率,將來會達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為硬碟、
DVD、CD-ROM等大容量存儲設備的介面。IEEE1394將來有望取代現有的SCSI匯流排和IDE介面。
7.S.M.A.R.T技術
該技術的英文全稱是Self-Monitoring Analysis&&Reporting Technology,中文含義是自動監測分析報告技術。這項技術指標使得硬碟可以監測和分析自己的工作狀態和性能,並將其顯示出來。用戶可以隨時了解硬碟的運行狀況,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採取適當措施,確保硬碟中的數據不受損失。採用這種技術以後,硬碟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8.GMR技術
該技術的英文全稱是Giant Magnetoresistive,中文含義是巨磁阻磁頭。GMR技術的磁頭與MR磁頭一樣,是利用特殊材料的電阻值隨磁場變化的原理來讀取碟片上的數據,但是GMR磁頭使用了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和多層薄膜結構,比MR磁頭更為敏感,相同的磁場變化能引起更大的電阻值變化,從而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MR磁頭能夠達到的碟片密度為3Gbit-5Gbit/in2(千兆位每平方英寸),而GMR磁頭可以達到10Gbit-40Gbit/in2以上。
9.DPS技術
DPS是英文Data Protection System的縮寫,適合Quantum品牌Enhanced IDE介面且支持S.M.A.R.T.規格的硬碟,它可以讓用戶確定自己的硬碟是否真正發生了問題。用戶可以在Quantum的網站上下載qdps.exe軟體,如果覺得硬碟似乎有問
題時,就可以用軟盤開機,執行qdps.exe,以測試一下硬碟到底有沒有問題。
10.OAW技術
該技術是英文Optically Assisted Winchester的縮寫,它的中文含義是光學輔助溫氏技術。它把傳統的磁讀寫頭和低強度激光束結合在一起,激光束通過光纖進入磁頭,再通過一個微電機驅動的鏡子反射到磁碟表面,從而實現磁頭的精確定位。OAW技術能夠在1英寸寬的范圍內寫入105000個以上的磁軌,硬碟單碟容量可達36GB以上。
11、SB技術
SB是英文Shock Block的縮寫,是Maxtor硬碟所採用的一種技術。這種設計的目的就是在於盡量降低讀寫磁頭彈離碟片的可能性,如果讀寫磁頭沒有彈離碟片,就不會有碟片被讀寫磁頭敲擊而產生屑片的情況發生。
12、Ultra160/m
Ultra160/m是SCSI介面硬碟的高一級標准,它以Ultra3 SCSI為基礎,傳輸速率高達160MB/s。
『叄』 計算機外部設備的性能指標是些什麼
指的是同一台計算機,執行不同的運算所需時間可能不同,因而對運算速度的描述常採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CPU時鍾頻率(主頻)、每秒平均執行指令數(ips)等。
微型計算機一般採用主頻來描述運算速度,例如,Pentium/133的主頻為133 MHz,PentiumⅢ/800的主頻為800MHz,Pentium 4 1.5G的主頻為1.5GHz。一般說來,主頻越高,運算速度就越快。
(3)maxtor指標說明擴展閱讀:
處理器主頻有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外頻,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
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
主頻、外頻、倍頻,其關系式:主頻=外頻×倍頻。早期的CPU並沒有「倍頻」這個概念,那時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隨著技術的發展,CPU速度越來越快,內存、硬碟等配件逐漸跟不上CPU的速度了。
『肆』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最關注的就是品牌、容量、轉速、緩存、介面、磁頭數、單碟容量等等。
品牌:主要有西部數據、希捷、日立、三星
容量:主流是80GB-160GB,最大1TB(1024G)
轉速:普通硬碟現在主流轉速是7200轉,伺服器硬碟主流轉速10000轉。
緩存:越大越好,主流8MB。
介面:只有兩種,IDE和SATA。現在流行後者,因為傳輸速度快。
『伍』 硬碟(MAXTOR STM380811AS)溫度44 ℃,電腦是否正常
正常。33-44度屬正常值。
『陸』 移動硬碟抗沖擊指標是什麼5000G是什麼概念
開場白:
目前,市場上的硬碟品牌既有大家熟悉的IBM、希捷(Seagate)、邁拓(Maxtor) 、 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等著名品牌,又有人們不那麼面熟的三星(Samsung)、富士通(Fujitsu)、、JTS、IBM、日電(NEC)。而這些硬碟的型號則不勝枚舉,令人眼花繚亂。
其實,這些型號均有一定的規律,表示一些特定的含義。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從其型號來了解硬碟的性能指標。掌握了這一點,在選購硬碟時,就方便得多。以下舉例說明,供朋友們參考。
1、Maxtor(邁拓)
XX-XXX-X-X
第一部分表示產品系列型號。2R--Fireball 531DX美鑽一代,2B--Fireball 541DX美鑽二代,2F--Fireball 3,4W--Diamondmax 536DX星鑽二代,4D、4K、4G--Diamondmax 540X星鑽三代,4R--Diamondmax 16星鑽四代,5T--Diamondmax Plus60金鑽六代,6L--Diamondmax Plus D740X金鑽七代,6E--Diamondmax Plus8,6Y--Diamondmax Plus9。
第二部分表示容量,單位是GB。
第三部分表示緩存容量、介面及主軸馬達類型。H--Ultra ATA100介面、2MB緩存,J--Ultra ATA133介面、2MB緩存並使用滾珠軸承馬達(Ball Bearing Motor),L--Ultra ATA133介面、2MB緩存並使用液態軸承馬達(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P--Ultra ATA133介面、8MB緩存並使用液態軸承馬達,M--串列ATA/150介面(Serial ATA/150)、8MB緩存並使用液態軸承馬達。
第四部分表示使用的磁頭數,也就是記錄面數量,由此也能推算出單碟容量。
2、Western Digital(WD,西數)
西部數據(WD)的IDE硬碟包括Caviar(魚子醬)和Experl(專家)兩個系列,不過後者早就已經停產。目前WD硬碟基本分為三類:高端的BB系列,中端的AB系列,低端的EB系列,其中只有BB系列硬碟才是7200轉的產品。西數硬碟的編號通常由主編號和附加編號構成,但西數公司沒有對零售市場公開附加編號的具體含義。
主編號部分:WD-XXXX-X-X
第一部分WD表示Western Digital西數公司的產品。
第二部分表示容量,單位是GB。
第三部分的英文字母表示轉速及緩存容量。A--5400,B--7200,J--7200並具有8MB緩存。
第四部分表示介面類型。A--Ultra ATA66,B--Ultra ATA100。
附加編號部分:XX-XX-XX
第一部分為OEM客戶標識,00為零售市場,其它則為OEM客戶代碼。
第二部分為同系列的版本代碼,對應單碟容量,CP--Protg系列(即通常所說的EB系列)40GB單碟容量的版本,CB--Caviar5400系列(即AB系列)40GB單碟容量的版本,CA--Caviar7200系列(即BB系列)40GB單碟容量的版本,CR--Caviar SE 7200系列(即具有8MB緩存的JB系列)40GB單碟容量的版本。
第三部分為Firmware版本。
3、Seagate(希捷)
希捷硬碟目前主要有U5、U6和酷魚(Barracuda)三、酷魚四等系列產品,其中U5、U6系列是5400rpm的產品,而酷魚三和酷魚四系列是7200rpm的產品。希捷硬碟的編號比較簡單,無論什麼系列和型號的硬碟,命名規范有一樣,例如:ST330620A,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詳細解釋:
1999年1月1號後生產的IDE系列:
ST-X-XXXXXX-X-XX
ST代表希捷公司產品
第二部分表示硬碟外形。3代表3.5英寸、低外形、1英寸高
第三部分的數字表示容量,單位為MB。
第四部分表示介面類型。A--Ultra ATA,AS--Serial ATA
4、IBM
IBM的新編號規則如下(適用於Ultrastar 73LZX後的SCSI硬碟和Deskstar 60GXP後的IDE硬碟):
IC FF H CAP IF xx SP-X
IC:IBM公司
FF:外形尺寸,35表示3.5英寸(88.9毫米),25表示2.5英寸(63.5毫米)
H:高度,L代表1英寸(25.4毫米),T代表0.49英寸(12.5毫米),N代表0.37英寸(9.5毫米)
CAP:容量,單位為GB
IF:介面類型,AV--ATA介面,UW--Ultra160 SCSI 68-pin Wide,UC--Ultra160 SCSI 80-pin SCA,XW--Ultra320 SCSI 68-pin Wide,XC--Ultra320 SCSI 80-pin SCA,F2--FC-AL-2(2 Gbit)。
XX:特定編碼,表示產品系列型號,ER表示Deskstar 60GXP系列,VA表示Deskstar 120GXP系列,V2表示Deskstar 180GXP。
SP:轉速,單位是RPM/分。04--4200,05--5400,07--7200,10--10000,15--15000。
X:表示緩存容量,從Deskstar 180GXP開始啟用,0--2MB緩存,1-8MB緩存。其中使用一個碟片的60GB產品緩存為2MB,使用兩個碟片的80GB和120GB產品緩存有2MB和8MB兩種,使用三個碟片的180GB產品緩存都為8MB,購買時要注意區分。
5、富士通(FUJITSU )
M 在富士通的所有硬碟型號中固定在第一位. 是表示OEM產品的意思,以區別於富士通的其他產品。
A 第二位的字元表示了硬碟的技術類型。
A 表示 3.5" SCSI H 表示 2.5" ATA
P 這一位的字元表示了產品升級換代的代數。
2. 碟片直徑
2.5英寸用「2」 表示 3.5英寸用「3」表示
3. 容量
對於富士通SCSI硬碟的 AL7LE, AL7LX, AL8LX and AL8LE系列 (除了 147 GB):
在第二位和第三位間加入小數點既是以GB為單位的容量。
對於富士通筆記本硬碟 HN16L, V40 系列和SCSI硬碟的 AL8LE系列的 147 GB: 這三位數字是直接表示以GB為單位的容量。
如:147 = 147 GB.
4. 介面類型
AT = PATA, 4,200 rpm, Ultra ATA 100 2M
AH= PATA, 5,400 rpm, Ultra ATA 100 8M
BT = SATA, 4,200 rpm 8M
BH= SATA, 5,400 rpm 8M
MP = Ultra160 SCSI / 68 PIN
MC = Ultra160 SCSI / SCA-2 80 PIN
FC = FCAL-2
NP = Ultra320 SCSI / 68 PIN
NC = Ultra320 SCSI / SCA-2 80 PIN
以上就是富士通硬碟的命名規則。
6、三星(SAMSUNG)
〔1〕 〔2〕 〔3、4〕 〔5〕 〔6〕 〔7〕
〔1〕代表硬碟產品系列。「S」代表了「SpinPoint」,而目前市面上的三星硬碟都是SpinPoint系列。
〔2〕代表不同硬碟轉速的產品系列。「V」代表5400轉/分的V系列,而「P」則代表了7200轉/分的P系列。
〔3、4〕代表硬碟容量,其單位是GB;如果系列中可能出現超過100GB的產品,則採用三位數的標志,如「080、120」,但如果緩存是8MB,它們的標志大多會變成「081、121」。
〔5〕表示採用不同技術的相同容量產品的編號序列,它們的區別通常在單碟、緩存容量或單/雙頭設計上。一般來說「0」代表2MB緩存,「1」代表8MB緩存,但也有例外。
〔6〕代表硬碟磁頭數。我們同樣可以據此推算出其硬碟的單碟容量。
〔7〕代表硬碟介面類型。「D」代表了早期的Ultra ATA66介面,H代表Ultra ATA 100介面,「N」代表Ultra ATA33介面,「C」代表Serial ATA150即串列ATA 1.0介面
三星硬碟編號新命名規則:
〔1、2〕 〔3、4〕 〔5〕 〔6〕 〔7〕
〔1、2〕代表硬碟產品家族系列,HD代表桌面型,HE代表商業性,HM代表筆記本硬碟,HX代表外置型。
〔3、4〕代表硬碟的容量,其單位是GB,這點與傳統命名法則一致。
〔5〕 暫不具備任何意義
〔6〕 代表容量單位/磁頭數
第1個英文字元三星系列硬碟。
第2個英文:代表三星硬碟的各系列
V代表V系列硬碟
『柒』 maxtor硬碟電路板上的大寫字母縮寫代表什麼意思
數據,電源,跳頻
『捌』 硬碟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硬碟的性能指標:
一、容量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
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單位,1GB=1024MB。但硬碟廠商在標稱硬碟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二、轉速
轉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
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三、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
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四、傳輸速率
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五、緩存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
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8)maxtor指標說明擴展閱讀
硬碟保養注意事項
1、讀寫忌斷電
硬碟的轉速大都是5400轉和7200轉,SCSI硬碟更在10000到15000轉,在進行讀寫時,整個碟片處於高速旋轉狀態中,如果忽然切斷電源,將使得磁頭與碟片猛烈磨擦,從而導致硬碟出現壞道甚至損壞,也經常會造成數據流丟失。
所以在關機時,一定要注意機箱面板上的硬碟指示燈是否沒有閃爍,即硬碟已經完成讀寫操作之後才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關閉電腦。硬碟指示燈閃爍時,一定不可切斷電源。如果是移動硬碟,最好要先執行硬體安全刪除,成功後方可拔掉。
2、保持良好的環境
硬碟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有時候嚴重集塵或是空氣濕度過大,都會造成電子元件短路或是介面氧化,從而引起硬碟性能的不穩定甚至損壞。
3、防止受震動
硬碟是十分精密的存儲設備,進行讀寫操作時,磁頭在碟片表面的浮動高度只有幾微米;即使在不工作的時候,磁頭與碟片也是接觸的。硬碟在工作時,一旦發生較大的震動,就容易造成磁頭與資料區相撞擊,導致碟片資料區損壞或刮傷磁碟,丟失硬碟內所儲存的文件數據。
因此,在工作時或關機後主軸電機尚未停頓之前,千萬不要搬動電腦或移動硬碟,以免磁頭與碟片產生撞擊而擦傷碟片表面的磁層。此外,在硬碟的安裝、拆卸過程中也要加倍小心,防止過分搖晃或與機箱鐵板劇烈碰撞。
4、減少頻繁操作
如果長時間運行一個程序(如大型軟體或玩游戲),或是長期使用BT等下載軟體,這時就要注意了,這樣磁頭會長時間頻繁讀寫同一個硬碟位置(即程序所在的扇區),而使硬碟產生壞道。
另外,如果長時間使用一個操作系統,也會使系統文件所在的硬碟扇區(不可移動)處於長期讀取狀態,從而加快該扇區的損壞速度。當然,最好是安裝有兩個或以上的操作系統交替使用,以避免對硬碟某個扇區做長期的讀寫操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硬碟的性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