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操作雷達指標

操作雷達指標

發布時間:2021-07-01 21:43:45

⑴ 同花順主力雷達怎麼用呀

主力雷達:通過國際清洗技術,獨創的財富數據系統。完整地把握機構、私募、散戶的資金流向,成本分布等情況,而且通過主力能量、主力占盤比等清晰地知道一隻股票的主力操盤程度、籌碼分布情況,對主力動向一目瞭然;
操盤雷達:精準的多空決策系統。自創的主力操盤軌跡、麒麟趨勢、資金生命線、波段擒龍、傻瓜交易等獨特技術指標,精準指導操作。其中主力操盤軌跡——「紅色持股、藍色持幣」,直接提示了股票的買賣時機和價格;麒麟趨勢明確提示投資者股票的頂和底,資金生命線清晰地告訴投資者股票是機構操作還是散戶扎堆;
資訊雷達:利用國際先進的數據抓取技術,精選並深入分析政策、經濟數據、個股資訊和機構研報等數據,掌握市場導向、挖掘熱點板塊;
選股雷達:利用雲計算技術,綜合政策、資金、機構研報、技術分析等多種手段,挖掘市場熱點股票;
異動雷達:實時監控主力盤中的買賣行為,第一時間發現主力正在拉升的投資機會。

⑵ 益學堂推出的操盤雷達里的主力K線指標具體是什麼意思

股市中過早進場往往承擔較大的風險,而後知後覺者卻又只能喝湯甚至被套,主力K線指標明確把握股市脈搏,用三種顏色的K線表示資金量大小,黃色K線:超大資金的流入(超強)、綠色K線:大單進場(強)、粉色K線:小單進場(次強)。
在績優股票底部的橫盤期間,莊家資金一般會以分批上場的形式出現,而主力K線目的就是讓主力抬轎,規避了再次下跌或者被套的風險。這個小小的軟體還是不錯的。

⑶ 股票軟體上的主力雷達指標原理是什麼

股票軟體中顯示的買賣量是指主動性的買單量和主動性的賣單量,他們之和就是當日的成交總量.
復雜點的就是:綠線為短期趨勢線,黃線為中期趨勢線,白線為長期趨勢線。
1、主力買賣與主力進出配合使用時准確率極高。
2、當底部構成發出信號,且主力進出線向上時判斷買點,准確率極高。
3、當短線上穿中線及長線時,形成最佳短線買點交叉形態(如底部構成已發出信號或主力進出線也向上且短線乖離率不大時)。
4、當短線、中線均上穿長線,形成中線最佳買點形態(如底部構成已發出信號或主力進出線也向上且三線均向上時)。
5、當短線下穿中線,且短線與長線正乖離率太大時,形成短線最佳賣點交叉形態。
6、當短線、中線下穿長線,且是主力進出已走平或下降時,形成中線最佳賣點交叉形態。
7、在上升途中,短、中線回落受長線支撐再度上行之時,為較佳的買入時機。
8、指標在0以上表明個股處於強勢,指標跌穿0線表明該股步入弱勢。

⑷ X波段雷達的雷達波段指標

雷達波段代表的是發射的電磁波頻率(波長)范圍,非相控陣單雷達條件下,高頻(短波長)的波段一般定位更准確,但作用范圍短;低頻(長波)的波段作用范圍遠,發現目標距離大。S波段雷達一般作為中距離的警戒雷達和跟蹤雷達。X波段雷達一般作為短距離的火控雷達。

⑸ 如何根據雷達探測性能參數 設計雷達

雷達的工作原理

雷達(radar)原是「無線電探測與定位」的英文縮寫。雷達的基本任務是探測感興趣的目標,測定有關目標的距離、方問、速度等狀態參數。雷達主要由天線、發射機、接收機(包括信號處理機)和顯示器等部分組成。

雷達發射機產生足夠的電磁能量,經過收發轉換開關傳送給天線。天線將這些電磁能量輻射至大氣中,集中在某一個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傳播。電磁波遇到波束內的目標後,將沿著各個方向產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電磁能量反射回雷達的方向,被雷達天線獲取。天線獲取的能量經過收發轉換開關送到接收機,形成雷達的回波信號。由於在傳播過程中電磁波會隨著傳播距離而衰減,雷達回波信號非常微弱,幾乎被雜訊所淹沒。接收機放大微弱的回波信號,經過信號處理機處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顯示器,顯示出目標的距離、方向、速度等。
為了測定目標的距離,雷達准確測量從電磁波發射時刻到接收到回波時刻的延遲時間,這個延遲時間是電磁波從發射機到目標,再由目標返回雷達接收機的傳播時間。根據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可以確定目標的距離公式為:S=CT/2

其中S為目標距離,T為電磁波從雷達發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標回波的時間,C為光速

雷達測定目標的方向是利用天線的方向性來實現的。通過機械和電氣上的組合作用,雷達把天線的小事指向雷達要探測的方向,一旦發現目標,雷達讀出些時天線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標的方向角。兩坐標雷達只能測定目標的方位角,三坐標雷達可以測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測定目標的運動速度是雷達的一個重要功能,雷達測速利用了物理學中的多普勒原理:當目標和雷達之間存在著相對位置運動時,目標回波的頻率就會發生改變,頻率的改變數稱為多普勒頻移,用於確定目標的相對徑向速度,通常,具有測速能力的雷達,例如脈沖多普勒雷達,要比一般雷達復雜得多。

雷達的戰術指標主要包括作用距離、威力范圍、測距分辨力與精度、測角分辨力與精度、測速分辨力與精度、系統機動性等。
其中,作用距離是指雷達剛好能夠可靠發現目標的距離。它取決於雷達的發射功率與天線口徑的乘積,並與目標本身反射雷達電磁波的能力(雷達散射截面積的大小)等因素有關。威力范圍指由最大作用距離、最小作用距離、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圍確定的區域。

雷達的技術指標與參數很多,而且與雷達的體制有關,這里僅僅討論那些與電子對抗關系密切的主要參數。
根據波形來區分,雷達主要分為脈沖雷達和連續波雷達兩大類。當前常用的雷達大多數是脈沖雷達。常規脈沖雷達周期性地發射高頻脈沖。相關的參數為脈沖重復周期(脈沖重復頻率)、脈沖寬度以及載波頻率。載波頻率是在一個脈沖內信號的高頻振盪頻率,也稱為雷達的工作頻率。

雷達天線對電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寬度來描述,波束越窄,天線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設計和製造過程中,雷達天線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內,在其它方向上在在著泄漏能量的問題。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們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稱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為了覆蓋寬廣的空間,需要通過天線的機械轉動或電子控制,使雷達波束在探測區域內掃描。
概括起來,雷達的技術參數主要包括工作頻率(波長)、脈沖重復頻率、脈沖寬度、發射功率、天線波束寬度、天線波束掃描方式、接收機靈敏度等。技術參數是根據雷達的戰術性能與指標要求來選擇和設計的,因此它們的數值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雷達具有的功能。例如,為提高遠距離發現目標能力,預警雷達採用比較低的工作頻率和脈沖重復頻率,而機載雷達則為減小體積、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較高的工作頻率和脈沖重復頻率。這說明,如果知道了雷達的技術參數,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出雷達的種類。

雷達波段的分類和種類介紹:

事實上有兩種雷達波段的劃分系統。老版本的劃分規則是根據波長來劃分,在二戰時制定的。它的規則是這樣的:
最初的搜索雷達使用23厘米的波長。他就是人們常聽說的 L-波段 (英文Long的縮寫).
當更短一些的波長雷達出現時(10cm), 這種雷達通常被人們叫做S-波段, S 是比標準的L波段短的意思(Short).
當火控雷達雷達出現時 (3cm 波長),它被人們叫做 X-波段雷達,因為生活中X通常用來指定和標示地點 .
人們對於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的折衷波長的雷達叫做C-波段 (C 是英文單詞 Compromise折衷的意思).
德國人發展了更短波長的雷達,它的波長是1.5厘米.德國人叫它K-波段雷達 (K 是 Kurtz, 德語中短的意思).
但不幸的是,由於德國人特有的日爾曼式的嚴謹,他們選擇雷達頻率是完全通過水蒸氣試驗方式求得的,致使K-波段雷達在雨天和霧天時無法使用. 戰後人們選定頻率略大於 K 波段 的波段為Ka波段(Ka 是 K-above大於K的意思)和頻率略小於K 波段 的波段為Ku波段 (Ku是 K-under小於K的意思).
最後,最早的使用米波長的雷達人們叫它P-波段雷達 (P代表英文單詞 Previous原先的意思).
但是這個系統十分復雜和繁瑣,很難使用. 因此它被合理的系統替代了。新的系統就是按波長的長--短從A排到K。
老的 P-波段 = 新的 A/B 波段
老的 L-波段 = 新的 C/D-波段
老的 S-波段 = 新的 E/F 波段
老的 C-波段 = 新的 G/H 波段
老的 X-波段 = 新的 I/J 波段
老的 K-波段 = 新的 K 波段

現在的雷達波段如下:

D,波長0.3-0.15米 1GHz~2GHz
E,波長0.15-0.1米 2GHz~3GHz
F,0.1-0.075米 3GHz~4GHz
G,0.075-0.05 4GHz~6GHz
H,0.05-0.0375米 6HGz~8GHz
I,0.0375-0.03米 8Ghz~10GHz
J,0.03-0.015米 10GHz~20GHz
K,0.015-0.0075米 20GHz~40GHz

所謂長波的波長是3000米到30000米,頻率是10kHz~100kHz,屬於地波,沿地表面傳播,用於遠程通訊與無線廣播還可以,用於做雷達,實在有些不妥。估計是與超視距預警雷達搞混了,超視距雷達是利用短波波段不能穿透電離層,而被反射的原理製造的(電離層對於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實驗證明,波長短於10m的微波能穿過電離層,波長超過3000m的長波,幾乎會被電離層全部吸收,對於中波、中短波、短波,波長越短,電離層對它吸收得越少而反射得越多)所以一般是使用短波波段做預警雷達(波長50m~10m,頻率6MHz~30MHz) 。

而相控陣只是說明雷達天線的形式,而雷達的波長是由發射信號的工作頻率決定的,這是兩個基本不相關的概念。
目前,相控陣的頻率主要取決於組件所能達到的頻率,有源相控陣目前能夠達到X波段,無源相控陣可以達到毫米波頻段。

決定一部雷達探測距離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波長。在平均功率相等的情況下,波長越長的雷達,其探測距離越遠。

由於火控雷達需要對導彈進行控制引導,所以波長不會太大,"宙斯盾"系統的雷達波長接近10厘米,相信我國的170艦的火控雷達波長不會超過這個值。因此,如果沒有功率強大的發射機,其探測距離可能會受到相當的限制。

以探測飛機為例,飛機調整外形以及現用RAM,只能有效對抗工作頻率在0.2~29GHz的厘米波雷達。當雷達波長與被照射目標特徵尺寸相近時,在目標反射波與爬行波之間產生諧振現象,盡管沒有直接的鏡面反射也會造成強烈的信號特徵。例如,某些陸基雷達的長波(米級波)輻射能在飛機較大的部件(平尾或機翼前緣)上引起諧振。在波長很短(毫米波)的雷達照射下,則飛機的不平滑部位相對波長來說顯然增多,而任何不平滑部位都會產生角反射並導致RCS增大。大多數RAM都含有「活性成分」,經雷達波照射後其分子結構內部產生電子重新排列,分子振盪的慣性會吸收一部分入射能量。但是,照射波的波長越長,分子振盪越慢而吸波效果越不明顯。雷達跳出目前隱身技術所能對抗的波段,將使飛機的隱身性能大大降低或失效。

另外,目前的雷達波隱身技術主要是針對微波雷達的,飛機的紅外輻射可以減弱並限制在一定的方位角內但卻不能完全消除。發展可見光或接近可見光波段的探測器,以及提高紅外感測器的探測性能,也可作為探測隱身飛機的措施及手段。長波雷達可以對付隱身飛機的外形調整設計及現用的RAM,使得隱身飛機外形設計與RAM塗層厚度有難以實現的過高要求。近年來,一些國家重新重視研製長波雷達。目前發展很快的長波雷達是超地平線雷達(OTH),其工作波長達10~60m(頻率為5~28MHz),完全在正常雷達工作波段范圍之外。這種雷達靠諧振效應探測大多數目標,幾乎不受現有RAM的影響。

國外還非常重視發展毫米波雷達,目前已有可供實用的毫米波雷達。但是,頻率越低波束越難集中,而頻率越高波束傳播損耗越大。美國空軍曾在1990年有關反隱身對抗的總結報告中稱,甚高頻(VHF)雷達(頻率160~180MHz、波長1.65~1.90m)在探測低飛目標或對付人工干擾時存在嚴重問題;OTH雷達提供的跟蹤和定位數據不夠精確;毫米波雷達(頻率約為94GHz)探測概率不高。所以多應用於制導和地面人員搜索警戒雷達。

⑹ 航海雷達指標

目視航標又稱視覺航標,是供直接目視觀測的固定或者浮動的助航標志。視覺航標具有易辨認的形狀與顏色,可裝燈器及其它附屬設備。視覺航標具有設備簡單、維護方便、投資小、使用直觀等優點,廣泛設置於海區和內河,是一種最重要、最基本、數量最多的助航標志。

視覺航標包括燈塔、燈樁、立標、燈浮標、浮標、燈船、系碇設備和導標。視覺航標是人們視覺可直接觀察到的助航標志,因此,常用其標身的形狀、顏色和頂標供航海人員白晝觀察;而用燈質,即用燈光顏色、燈光節奏和燈光周期作為夜間識別的特徵。目前,海事機關負責維護的海上干線航標中視覺航標已達到2137座。

音響航標是指依靠產生的音響傳遞信息以引起航行人員注意其概位的助航標志。音響航標,在能見度不良的天氣或在水中,發出具有一定識別特徵的音響信號,使船舶知道其概略方位,起警告危險作用。 根據傳播介質,音響航標可分為空中音響航標和水中音響航標兩種。

空中音響航標以空氣作為傳播介質,是使用最早、最普遍的音響航標。空中音響航標包括有霧鍾、霧鑼、霧角、霧哨、霧炮和霧號。

水中音響航標以水為傳播介質,常用的有水中鍾、水中定位系統和水中震盪器。水中音響航標使用極少。
無線電航標包括雷達反射器(Radarreflector)、雷達指向標(Radarbeacon)、雷達應答器(Radarresponder)、無線電.指向標(Radiobeacon)、羅蘭A(LoranA)、羅蘭C(LoranC)、台卡(Decca)、奧米加(Omega)、子午儀衛星導航系統(TRANSIT)、全球導航星系統(GLONAS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差分全球定位系統(DGPS)。

導航的基本含義是引導運載體(船舶、飛機與車輛等)運行,利用無線電技術對運載體運動進行引導,稱為無線電導航。能夠完成一定的無線電導航任務的技術裝置總體,稱為無線電導航系統。
在船舶導航技術發展初期,人們只是憑視力觀測岸上和島上的目標或天空中星體的相關參數來確定船舶的位置,後來出現了羅經、計程儀、天文鍾和六分儀等普通船舶導航設備。用這些普通導航設備進行觀測,往往在條件和能見距離或精度上要受到限制。
無線電導航系統是利用無線電波傳播特性測量目標的相關參數,一般來說,不受氣候條件 影響,因而它是在復雜氣象條件及能見度不良情況下的一種很有效的導航方法,可以在近、中、遠距離上較順利地完成導航任務。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簡稱GPS,是美國1973年開始研製的衛星定位系統,屬於雙頻測距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它可在全球、全天候情況下,為陸海空用戶提供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時間信息。
1973年12月,美國國防部批准了GPS的研製計劃。研製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1973年~1979年)為系統可行性驗證階段;第二個階段(1979年~1984年)為系統研製與試驗階段;第三個階段(1985年開始)為系統實用組網階段,並於1993年全面組網實用。
系統由空間星座、地面監控和用戶設備三部分組成。

GPS目前的工作衛星為27顆

2004年7月,GPS在軌工作衛星又少了一顆,目前只有27顆工作衛星,整個星座的衛星序號為1-32,現在空缺的為2號、12號、16號、30號和32號。在A、B、C、D、F、E六個軌道面內,只有D和F軌道面內布有6顆星,其餘的A軌道面內有四顆星(A5、A6空缺),B軌道面內只有兩顆星(在B3、B4)位置上,C軌道面內有五顆星(C6空缺),E軌道面內有四顆星(E5、E6空缺)。27顆工作衛星中,有九站使用的是銫鍾,其餘的使用銣原子鍾。

歐洲和美國簽署GALILEO-GPS協議

世界新聞(2004年6月29日):歐盟和美國長達四年的跨大西洋爭辯終於結束,在GALILEO-GPS方面達成協議,這對推進、形成兩個衛星導航系統的結合及其應用無疑會起到積極作用。協議是由歐洲委員會副主席佩拉西和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兩人簽署的,允許每個系統單獨工作,相互間互不幹擾。

佩拉西說,這個協議允許歐洲的GALILEO成為世界民用和商用衛星導航標准,有可能為所有用戶提供水平最好的服務。

漫長的四年的艱巨談判所取得的結果,對於全世界的GALILEO和GPS用戶而言是個好消息。協議確認,兩個星座的服務完全兼容,能實現互操作,能聯合使用GPS和GALILEO,設備製造更為容易和便宜。協議對GALILEO頻率結構也作了規定,關鍵的是對任何一方的干擾信號(如有必要,即在戰區),在不沖擊整個系統的前提下,也作了允諾。

GALILEO現在事實上已經成為GNSS批量市場上公開信號的世界標准。GALILEO可以並不僅僅是GALILEO的用戶群,而是數以百萬計的GPS用戶也能馬上進入。這意味著衛星無線電導航的所有用戶,用單個接收機便可實現對單個系統的使用,也可同時使用兩個系統。

GALILEO除了是笫一個專門的民用系統外,它還一個特徵是其商用性質。與美國的協議能很快地將GALILEO引入到全球的所有的用戶段(批量市場和專業市場)。市場研究的可能分析認為:至2010年全球的接收機容量可達30億個,每年的收入達2500億歐圓,在歐洲創造的高品位的職業崗位15萬個。

協議指出,系統部署的費用的三分之二(14億歐圓)是來自於市場經濟方式,三分之一(7億歐圓)來自於政府。這樣的良好前景增強了三個預選的公司群體的競爭,它們都希望贏得系統運營的特許權。

這種競爭的結果是由GJU來掌管,年底成定局,進人計劃的後續階段,為2005年最終達成特許權合同開辟了道路。

這一協議使系統性能指標的最終確定成為可能,這對GALILEO迅速投入運營是至關重要的。在目前的開發階段後(兩顆衛星已在建造,在2005年底發射,其後不久另兩個衛星也將入軌),有望在2008年前部署其它的24顆衛星和相關的地面站。屆時,系統將投入工作。

GPS提供兩種定位服務,即精確定位服務(PPS)和標準定位服務(SPS)。
精確定位服務(PPS)將提供水平為17.8m(2dRMS)和垂直為27.7m(2口)的預測定位精度,三維中的每維為0.2m/s(2口)的速度精度,90ns的時間精度。精確定位服務(PPS)採用P碼調制雙頻發射和接收。它僅提供於美國和其盟國的軍事、聯邦政府的用戶及有限的獲準的民用用戶。
標準定位服務(SPS)採用C/A碼調制、單頻發射和接收。它公開提供於民用、商用和其他用戶。盡管標準定位服務(SPS)可提供優於30m(2dRMS)的定位精度,但出於美國國家的利益,美國國防部人為地引人選擇可用性(SA)使其水平定位精度降低至100m(2dRMS),垂直定位精度為156m(2a),時間精度為175ns。
由於精確定位服務(PPS)不公開提供,而標準定位服務(SPS)又人為地降低了定位精度,致使需要高精度定位的民用用戶使用差分技術,提高標準定位服務(SPS)的定位精度,從而形成了差分全球定位系統,簡稱DGPS。DGPS簡單的工作原理:把已知的測定點作為差分基準點,在差分基準站安裝基準GPS接收機,並用GPS接收機連續地接收GPS信號,經處理,與基準站的已知位置進行比對,求解出實時差分修正值,以廣播或數據鏈傳輸方式,將差分修正值傳送至附近GPS用戶,以修正其GPS定位解,提高其局部范圍內用戶的定位精度

⑺ 雷達有哪些指標

為了對抗電子干擾,現在雷達一般是變頻雷達多稱跳頻雷達,首先是它的跳頻范圍。跳頻規律,二波段,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微波 三輻射強度,以及探測距離

⑻ 雷達指標公式改為選股公式

{OK.測試通過}
LC:=REF(CLOSE,1);
VARB:=SMA(MAX(CLOSE-LC,0),7,1)/SMA(ABS(CLOSE-LC),7,1)*100;
VARC:=SMA(MAX(CLOSE-LC,0),13,1)/SMA(ABS(CLOSE-LC),13,1)*100;
VARD:=BARSCOUNT(CLOSE);
底部雷達:=(VARB< 20 AND VARC< 25 AND VARD> 50)*30;
RSI:=SMA(MAX(CLOSE-LC,0),6,1)/SMA(ABS(CLOSE-LC),6,1)*100;
主力:=EMA( (CLOSE-MA(CLOSE,7))/MA(CLOSE,7)*480,2);
散戶:=EMA( (CLOSE-MA(CLOSE,11))/MA(CLOSE,11)*480,7);
(CROSS(主力,散戶) AND 主力<-10) OR CROSS(100,底部雷達) OR (CROSS(18,RSI)AND 散戶<-20 AND 底部雷達);

⑼ 如何正確操作雷達發現和確定sart的位置

雷達所起的作用和眼睛和耳朵相似,當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傑作
FMCW測速測距原理
,同時,它的信息載體是無線電波。 事實上,不論是可見光或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別在於它們各自的頻率和波長不同。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測量距離原理是測量發射脈沖與回波脈沖之間的時間差,因電磁波以光速傳播,據此就能換算成雷達與目標的精確距離。
測量目標方位原理是利用天線的尖銳方位波束,通過測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從而根據仰角和距離就能計算出目標高度。
測量速度原理是雷達根據自身和目標之間有相對運動產生的頻率多普勒效應。雷達接收到的目標回波頻率與雷達發射頻率不同,兩者的差值稱為多普勒頻率。從多普勒頻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雷達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變化率。當目標與干擾雜波同時存在於雷達的同一空間分辨單元內時,雷達利用它們之間多普勒頻率的不同能從干擾雜波中檢測和跟蹤目標。

閱讀全文

與操作雷達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1月鋼管價格會回落嗎 瀏覽:18
伊利股東劉春海 瀏覽:590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
銷售貴金屬經驗分享 瀏覽:343
杠桿收購融資財務模式 瀏覽:871
傭金和技術服務 瀏覽:96
湖北融資租賃管理辦吧 瀏覽:208
信託銀監會證監會 瀏覽:752
微店分銷傭金 瀏覽:970
美國期貨指數杠桿率 瀏覽:801
報一淘設置多少傭金 瀏覽:553
廣東貴金屬交易是期貨嗎 瀏覽:40
貴金屬延期保證金賬戶明細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