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業農村部稱多數農產品價格呈下跌走勢嗎
2018年7月17日,農業農村部就上半年重點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表示,2018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供給總體充裕,多數農產品價格呈持續下跌走勢。
四是生豬產能階段性過剩,價格大幅下跌後反彈。受市場供需寬松的基本面影響,今年春節後豬價下跌快、跌幅大,5月底以來過剩局面有所緩和,價格止跌反彈。6月份,全國豬肉批發均價每公斤16.63元,比1月份跌20.6%,環比漲4.2%,同比跌16.6%。
五是「菜籃子」產品季節性波動,跌的多、漲的少。春節後蔬菜價格總體保持季節性下行態勢,價格變化基本符合往年規律。6月份,農業農村部監測的28種蔬菜全國平均批發價每公斤3.48元,環比跌1.7%,同比漲9.4%。部分地區個別蔬菜品種出現滯銷,大蒜受面積、單產增加影響,新蒜上市後價格出現跌幅較大情況。春節過後肉類總體處於消費淡季,牛羊肉、禽肉市場供需關系階段性寬松,價格環比持平略跌,同比處於較高水平。原料奶收購價連續6個月環比小幅下跌。水果、雞蛋、馬鈴薯等少數鮮活農產品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價格出現不同程度上漲,但菠蘿、荔枝等部分水果品種主產區出現了價格大幅下跌和滯銷情況。
唐珂指出,從下半年走勢看,受供需基本面、政策調整和國內外市場聯動等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市場走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特別是夏秋季節是我國多數農產品的上市旺季,市場供給壓力明顯增大,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產銷對接、信息引導和市場調控,多措並舉促進農業生產和市場穩定,也希望廣大農民朋友密切關注市場行情,合理安排生產和農產品銷售,有效防範市場風險。
② 最近農產品價格下降的原因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官員表示,在接連調控之下,物價整體水平已經開始回落,對於一些農產品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 國家發改委1稱,近期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大幅下跌。據對國內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價格的監測,國內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國內、橡膠、棉花、豆油、白糖等大宗商品期貨價格跌幅均超過10%。棉花跌幅最大,跌幅達23.6%。農產品如小麥、玉米、秈稻價格跌幅平均為6%左右。 國家發發改委分析稱,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快速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連續的物價調控措施,抑制了市場的過度投機,市場預期對此作出了反映。二是受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的影響。三是前期市場存在過度炒作行為,價格脫離了供求基本面,資金獲利回吐,快速撤離。 據了解,隨著期貨價格的下跌,棉花、白糖、豆油的全國現貨市場價格整體下降,部分平穩。但整體看,現貨價格下降態勢並不如期貨明顯。尤其最近一段時間內,國內蔬菜、水果、雞蛋、肉類等基本生活用品價格下降態勢並不明顯。中部地區部分大豆價格價格甚至出現了上漲的局面。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官員表示,此前開始的和目前的價格調控重點首先是要把投機和通脹預期打消掉,此後還將通過「菜籃子」、「米袋子」的政府負責制、增加供給的手段平抑物價水平。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承認,進一步降低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物價水平並不容易,因為蔬菜等農產品的價格存在季節性波動、成本等諸多原因,因此,農產品的價格水平整體回落還需要一段時間。 農業部監測到的全國主要農產品價格顯示,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小麥、麵粉、大豆、豆油、玉米等產品市場報價,均與昨天持平。部分小幅上漲的產品,被農業部監測報告評價為「成交清淡」或「市場觀望濃厚」。 這意味,國家發改委的一系列物價干預政策,正在市場起到作用。國家發改委的物價督查小組目前正在全國各地展開農產品價格大檢查
③ 大蕭條糧食和農產品價格暴跌,難道人都不吃飯了嗎還是吃不起飯
應該是市場供大於求,買方市場,價格下跌。
④ 經濟學問題農民怎麼應對農業大豐收了,但是農產品價格下降了
市場價格以供求關系為為基礎上下波動,一般農產品豐收,會在局部造成供大於求,價格滑落,這時如果沒有暢通的市場信息,物流,就很可能造成產品滯銷、甚至爛市,所以農民很可能損失更大。
⑤ 經濟學解釋為什麼農戶擴大種植面積卻帶來價格下跌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
農戶擴大種植面積就是在減少農作物的稀有性,所以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
即供給增加,價格下降。
所謂供給是指個別廠商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條件下,對某一商品願意並且有商品出售的數量。兩個條件:一是廠商願意出售;二是廠商有商品出售,二者缺一不可。
供給曲線是以幾何圖形表示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之間的函數關系,供給曲線是根據供給表中的商品的價格—供給量組合在平面坐標圖上所繪制的一條曲線。
一般而言,供給量與價格會呈正相關。影響供給的因素包含:相關財貨的價格,生產因素的價格,生產技術,對未來價格的預期。
⑥ 有人說近幾年農村農產品價錢低迷,是不是供大於求
自去年以來,由於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我國農產品價格整體處於低迷狀態。幾乎每個人都在喊著生意不能繼續了。
農產品也是商品,但有一條商品規則,那就是,東西很少但很貴,價值越來越低。希望農民和朋友以市場為導向,理性種菜,而不是盲目跟風。
⑦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為何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跌
「瘋狂的20年代」暗藏危機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跡。從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產率增長幅度達4%。與此同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雖然清教徒傳統的價值觀念仍在農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導道德觀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以及享樂之風盛行。相當一部分人終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而精神生活則體現出浮躁和粗鄙,以至於許多美國歷史學家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
上個世紀20年代的繁榮雖然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首先是美國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佔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佔全部國民收入的8.8%,農場主紛紛破產。此時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制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有;另一方面,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扎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為嚴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應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1920年,民主黨總統威爾遜離任。繼威爾遜後的3屆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後執政。有美國史學家認為,「這3屆政府在美國歷史上構成了一個時代」,「在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連負責公眾利益的影子也說不上了。」
「美國往地獄里沖」
1929年上台的總統胡佛是一位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美國英雄」。他在競選演說中對人民許諾,「美國人家家鍋里有兩只雞,家家有兩輛汽車」。但由於胡佛在經濟領域頑固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典理論,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危機中應對無力,從而使他的諾言成為一張永遠無法兌付的空頭支票。當年10月24日,一場經濟危機風暴席捲美國。這次危機使生產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圍之廣,失業率之高,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的。
從10月29日開始的一周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到1932年,鋼鐵工業下降了近80%,汽車工業下降了95%,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佔全國勞工總數1/4的人口失業。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意在諷刺胡佛總統。除此之外,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被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身上蓋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紐約大街上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細細看來竟然有點像中國現在在經歷的呀
⑧ 經濟大蕭條為什麼會使農產品價格下跌,是怎麼樣由銀行倒閉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的
經濟發展得快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農產品本身只要做好就行了,可人們現在喜歡追求時尚的腳步,而農產品對於很多富裕而且愛追潮流的人連看都不看,更喜歡進口的事物。
銀行是取錢,儲存錢的地方,倒閉後肯定帶來種種不愉快的事,比如銀行卡可看不可用,裡面的錢不知道拿,辦理一個個需要銀行的業務那是不可能的,給人們生活帶來許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