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出現黃金使用
具體開始使用時間目前無確切考證,但在西、唐時期,黃金使用開始盛行。
史書中,西漢時期向來有「多金」的記載,當今有種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儲備已經等於中國2003年的41.4%,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
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但從當代出土大量漢代黃金製品來看(例如陝西博物館中的大量金餅),似乎也能從側面印證「西漢多金」的說法。
由於古代國庫中的黃金主要來源於金礦的開發,至少可以推斷,「多金」的西漢是我國進行黃金開採的一個高峰期。
此外,近年來古玩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唐朝「黃金蛙」「黃金龜」據說出自唐朝金庫,但在史料中並未找到明文記載,漢、唐畢竟時代久遠,當時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1)古代中國黃金產量擴展閱讀:
唐代的黃金產量與儲備雖難以考證,但當時廣西與湖南金礦的開發卻是南方金礦開始得到利用的標志。到北宋王朝,西部大片國土丟失,山東半島金礦成為金礦開發的主要來源。
蒙元王朝時期,黃金峰值年產量突破1噸(3萬余兩),有關東北金礦的記載開始出現在史書中。到了明朝,雲南麗江與四川北部成為黃金產量最高的地區,峰值年產量為1.25噸(4萬余兩)。
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戰亂等因素影響,黃金產量一度進入低谷。晚清之際,東北及內外蒙古金礦產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時期年平均產量達13.5噸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噸,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復至15噸以上(48萬兩)」。
由於古代王朝的黃金產量及儲備只能根據文獻與出土文物推測,而每一次王朝更迭時,國庫中儲備的黃金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用,也因缺少文獻而讓後人難以有更直觀的感受。
不過,中國距今最近的一次政權更迭——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的前後,黃金的重要性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就已瀕臨崩潰,尤其在內戰爆發後,國民政府的貨幣發行額無止境狂增,到1947年8月為止,法幣發行量共達6636944億元,比抗戰勝利時增加了約1190.8倍。
貨幣發行的猛增,不但未減輕財政危機,反而造成整個金融系統的崩潰。當信用貨幣出現危機之時,黃金作為天然貨幣的價值便會充分體現出來。
當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國民政府的統治者自然也清楚「亂世藏黃金」的重要性,國府於1948年8月開始發行金圓券,以此方法強制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後收歸國有。
1949年1月10日,自知在大陸敗局已定的蔣介石指派其子蔣經國前往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要求他將中央銀行所存之美金與黃金移往台灣存放。
實際上,這次密運自1948年底就已經開始,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至少450萬兩黃金分裝在木箱內,半年內分7次秘密運抵台灣,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黃金跨海密運事件。
正是因為有大量的黃金作為靠山,蔣介石政府敗守台灣後得以順利實施貨幣改革,新台幣的改制遂於1950年7月1日起實施,穩住了台灣地區的經濟。
在時局動盪的亂世,黃金儲備對於一個政權存亡之影響可見一斑。
❷ 古代各個朝代的黃金儲備有多少
在古代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頻頻發生因搶奪黃金而引發的戰爭,但歷代統治者對於黃金儲備同樣很重視。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後,設有大府、玉府、內府、外府等專司府庫之職,專門負責管理各種財務的出納,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國庫雛形。
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戰亂等因素影響,黃金產量一度進入低谷。晚清之際,東北及內外蒙古金礦產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時期年平均產量達13.5噸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噸,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復至15噸以上(48萬兩)」。
❸ 古代中國金銀產量有多少對我國影響
1、中國長期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以及統治階層實行的重農抑商的制度,導致商品交易的不發達,貨幣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並不通暢。
2、一般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還是以物易物,或者是使用絹帛、糧食等通用產品來作為交易或結算的工具,人們並不歡迎錢幣,甚至不接受錢幣
3、即便是在盛唐時期,絹帛也還是主要的結算工具。長期以來甚至官員的俸祿都是以糧食、絹帛的實物方式來發放
4、金銀從來就不是中國的法定貨幣,錢幣,也就是制錢才是法定的貨幣
5、到了宋朝經濟急劇發展,貿易量劇增,錢幣的需求量加大,中國銅產量的嚴重缺乏在明顯地顯現出來,於是出現了「交子」
6、統治階層為了應對銅的產量不足問題,往往以添加鐵、錫等其他金屬,或者縮小、減薄錢幣體積的方式,導致了貨幣的信用下降,引發了人民的抵制
7、清中後期雖然美洲白銀大量湧入,但是由於鴉片貿易,與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使得中國的對外貿易處於嚴重的逆差當中,白銀大量外流,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白銀依舊不足。光緒後期開始鑄造銀幣,但是清廷已經時日無多了。
❹ 中國古代黃金的產地和黃金的主要來源
中國古代的黃金儲備曾經很驚人,主要還是自身開採得來的。
就黃金產地而言,先秦時期,楚國是有名的黃金產地:雲南有麗水、湖南有洞庭、湖北有漢水、河南有汝河。
漢代黃金產地,見於文獻的有四處:1、豫章郡之鄱陽(今江西波陽縣西南),2、汝、漢流域,3、陵陽(今安徽黃山市太平區西),4、永昌郡之博南(今雲南永平縣西南)。三國、兩晉時,見於史冊的四川、福建產今之地比前代多起來。南北朝時,見於記載的產金地仍然是漢水流域、四川、福建。
唐代產今地頗多,以嶺南為最,嶺南又以邕州(今廣西南寧市南)為第一,其次四川盆地的長江、嘉陵江沿岸,漢水上游又次之,黃河流域很少。
宋代除兩湖、雲南、廣西、四川之外,最大的特點是膠東金礦崛起,僅登、萊兩州就佔了全國黃金產量的大部分。
元明清各朝,金礦產地劇增,河北有遷安、豐潤,山西有忻州,江西有饒州、撫州,山東有棲霞、萊州,安徽有池州,湖南有岳州,陝西有藍田。此外,四川、雲南、兩廣、東北三省皆有金礦產出,且有很多地方延續到現在仍是我國重要的產金基地及重要的產金省。
❺ 古代君王一賞賜功臣就是「黃金萬兩",黃金的產量很高嗎
古代時候所指的黃金萬兩並不是真正的黃金,在最開始的時候,這些黃金指的是銅這種物質,因為銅它的外表顏色和黃金非常的相似,它的顏色都是黃色的,產量也並不高。所以說在古代這些皇帝都經常的說賞賜這位大臣黃金萬兩,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土豪的,因為在現在社會,一克黃金都價值幾百塊,更何況上萬兩黃金啊,正是因為在我國古代銅的開采,以及冶煉技術的提高,所以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主要流通貨幣大多數都是由青銅鑄造而成的。一直到後來古代生產技術的發展,對金礦的開采才逐漸形成規模,但是每年的黃金產量也並不是很多,這些開采出來的黃金一般都是皇室專用,很少賞賜給這些大臣。
再加上在古代這些開采了黃金,他們的純度並不高,黃金萬兩裡麵包含的黃金頂多隻有一半的樣子,其他的全都是其他的礦物質。所以說在電視中我們經常看到這些皇帝說賞賜黃金萬兩,其實真正算下來並沒有多少黃金,我們也不必為這些語言感到驚奇,因為有可能他們賞賜的還並不是黃金,一直在當代社會為止,黃金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因為它的純度更加的高,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衡量指標。
❻ 古代的一兩黃金有多重
古代由於計算方式不同,斤和克的換算在不同朝代也不同。
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據史料和現存古物來看:金錠有一兩、二兩乃至十兩、二十兩之分;銀錠有半兩、一兩、十兩、二十兩、五十兩以至一百兩或三百兩。
(6)古代中國黃金產量擴展閱讀:
黃金在古代的價值
中國古代的黃金儲備曾經很驚人,如王莽時代,僅宮廷貯藏的黃金就在140噸以上,那時候黃金的購買力卻非常低(在漢朝,黃金一鎰,摺合今天300克,才只夠買10袋小米),所以君王們才捨得拿出那麼多黃金來賞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品交易越來越發達,作為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的黃金顯得越來越稀缺。比如說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斤黃金可以換十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了。
從明朝中葉到民國前期,中國一直是一個「銀本位」的國家,白銀價格不斷走低,等於是中國的貨幣不斷貶值,所以晚清以來涌到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投資做生意的外國人必須想辦法讓手裡持有的中國貨幣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