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雲南保山核桃坪礦集區鉛鋅銅多金屬礦
雲南保山核桃坪礦集區鉛鋅銅多金屬礦位於保山市北部,主體隸屬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
1966~1990年,雲南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隊開展1∶20萬永平幅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和1∶20萬永平幅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發現了核桃坪鉛鋅礦點。1991~1993年,雲南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開展1∶5萬阿石寨地區物化探測量工作,發現並圈定了金廠河、核桃坪、打廠凹、黑岩凹、黃家地、上廠、陡崖等一批物化探綜合異常,在核桃坪異常區找到中型鉛鋅礦床。2000~2009年,雲南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雲南省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1∶5萬物化探綜合異常區,開展了大比例尺物化探和異常查證、地質找礦勘探工作,先後發現金廠河鐵銅鉛鋅多金屬礦、打廠凹鐵金鉛鋅多金屬礦、黑岩凹鉛鋅多金屬礦、黃家地金礦、陡崖鐵礦、鉛鋅多金屬礦,累計探明資源量:鐵達到大型礦、鉛鋅達大型礦、金達中型礦、銅達中型礦規模。
一、礦床地質背景
(一)區域地質特徵
礦區位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福貢-鎮康褶皺帶,保山-永德褶皺束北段及伯舒拉嶺高黎貢山褶皺帶南段。屬於瀾滄江以西的六庫-保山-鎮康成礦帶及波密-騰沖錫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
按成礦帶劃分屬保山-鎮康有色金屬成礦帶,該成礦帶南段有龍陵猛糯、鎮康蘆子園兩個大型鉛鋅礦,中北段有施甸東山、瀘水鳳凰山鉛鋅多金屬礦,區域成礦條件良好。
區內出露地層自新到老為:下泥盆統(D1)鈣質細砂岩、泥灰岩;上志留統(S3)沉積條帶狀灰岩與灰白色純灰岩,中志留統(S2)灰色泥質條帶砂岩,下志留統(S1)灰黑色頁岩夾粉砂岩;上奧陶統(O3)粉砂岩、泥岩,中奧陶統(O2)粉砂岩夾泥質灰岩,下奧陶統(S1)粉砂岩、泥質灰岩;上寒武統保山組(3b)頁岩、砂岩夾灰岩,上寒武統沙河廠組(3sh)上部為砂岩、粉砂岩,下部為砂、頁岩、灰岩,上寒武統核坪組(3h)上部為灰岩、板岩,中部為板岩、灰岩,下部為板岩。核桃坪組(3h)是區內主要含礦層位(圖4-5-1)。
圖4-5-1 核桃坪礦集區區域地質圖
礦區及西部、南部有輝綠岩、輝長岩體,呈岩珠、岩脈分布,總體呈南北向排列。礦區東部沿瀾滄江帶見花崗岩、石英斑岩岩體,呈北西向展布。
兩條區域性構造分別由礦區東、西兩側通過,西側為怒江深斷裂,近南北向展布;東側為瀾滄江深斷裂,呈北西向展布,兩者相距50km,向北逐步靠近,向南散開。
(二)礦集區地質特徵
核桃坪礦集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上寒武統碳酸鹽岩、鈣質泥岩、砂岩,奧陶系粉砂岩、頁岩,志留系泥質條帶灰岩、頁岩,泥盆系灰岩、粉砂岩、頁岩。褶皺主要為核桃坪復背斜,斷裂以北北東向木瓜樹-朱石箐斷裂和北北西向木瓜樹-阿石寨斷裂為主,形成一馬蹄形構造,次一級為北西和南北向斷裂發育。岩漿岩主要為華力西期呈脈狀產出的輝綠岩。重力測量結果顯示在茅竹棚—核桃坪存在隱伏花崗岩,魏家大山有隱伏基性岩體存在。區內主要礦產有核桃坪、上廠、陡崖、黑岩凹鉛鋅礦,金廠河銅鉛鋅鐵礦、黃家地金礦。
1.地層
礦集區主要出露寒武系核桃坪組、沙河廠組地層。
核桃坪組下段(ξ3h1)。上部為灰綠色鈣質粉砂岩,下部為粉砂岩夾泥質粉砂岩。矽卡岩化發育,局部具鉛鋅銅礦化。
核桃坪組中段(ξ3h2)。為一套青灰色紋層狀鈣質板岩夾大理岩化灰岩及板岩,局部具硅化,矽卡岩化。有脈狀鉛鋅礦體產出,如上廠鉛鋅礦。
核桃坪組上段(ξ3h3)。下部由大理岩化泥質條帶灰岩、紋層狀鈣質板岩,紋層狀泥質灰岩夾中層狀大理岩化灰岩組成。上部為大理岩化泥質條帶灰岩及板岩,是鉛鋅多金屬礦主要含礦層位,如核桃坪礦段,打廠凹礦段。
沙河廠組下段(ξ3sh1)。為灰黃、黃綠、紫紅色變質含長石石英細砂岩和粉砂岩,白雲母板岩,變質粉砂岩。具矽卡岩化、硅化及銅鉛鋅礦化。
沙河廠組上段(ξ3sh2)。下部為淺白、淺灰色含石英岩屑白雲質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頂部夾變質砂岩透鏡體。層間裂隙發育,具矽卡岩化及銅鉛鋅礦化,是礦區主要含礦層之一。
2.構造
礦集區位於核桃坪背斜的北傾狀端,背斜及其兩翼呈向南開口的馬蹄狀分布。背斜軸向為5°~20°,北部在觀音寺、茅竹棚一帶傾伏,兩翼地層分別向東、西兩側傾斜,東翼傾角為40°~77°,西翼傾角為27°~45°。核部為核桃坪組下段(ξ3h1)地層,兩翼為核桃坪組中上段和沙廠河組(ξ3sh)地層。東翼金廠河一帶核桃坪組地層(ξ3h3)上隆,形成一個穹窿構造。
礦集區斷裂發育,沿背斜軸及東西兩翼分布的近南北向及北西向、東北向斷裂與成礦關系密切。其中,南北向、北北西向斷裂多沿背斜軸及東翼分布,具先張扭、後壓扭的特點,斷裂兩側縱張性裂隙和破碎帶發育,為礦集區主要導礦和容礦構造。北東向斷裂為核桃坪背斜近軸部的左行張扭斷裂,走向上被近南北向斷裂限制,屬礦區次要導礦及容礦構造。
3.岩漿岩
地表僅見華力西期輝綠岩,呈岩脈、岩珠產出。長幾米到數百米,寬幾厘米至數十米,接觸帶局部見金屬礦化。中比例尺重力異常反映沿背斜軸部及其東翼存在隱伏中酸性岩體,呈北東向展布,為鉛鋅銅多金屬礦的形成提供礦源和熱源。
4.礦床地質特徵
通過1990~2009年物化探、地質工作,核桃坪鉛鋅礦、黃家地金礦、打廠凹鉛鋅金礦、黑岩凹銅鉛鋅多金屬礦、陡崖鐵銅鉛鋅多金屬礦找礦取得了重要新進展,金廠河銅鐵鉛鋅多金屬礦實現了隱伏礦床找礦重大突破。
礦集區內礦化及礦物組合復雜,按礦物組合可分為鉛鋅礦體、鉛鋅銅礦體和鉛鋅金礦體、銅鐵礦體、金礦體等;含礦地層以矽卡岩為主,次為大理岩,鈣質泥岩、角礫岩等;礦體受斷層破碎帶控制明顯。現簡述核桃坪、金廠河兩礦段的礦床特徵。
1)核桃坪鉛鋅礦。礦體產於上寒武統核桃坪組上段的薄—中層狀大理岩化灰岩、泥質條帶灰岩內的斷層破碎帶及層間破碎帶中,呈脈狀、似層狀產出,礦體走向近南北,傾向東,傾角一般為30°~43°,與頂底板地層產狀基本一致。礦石類型以硫化鉛鋅礦石為主,金屬礦物主要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及少量黃銅礦;非金屬礦物有陽起石、透輝石、方解石、石英、重晶石等;氧化礦物有水鋅礦、菱鋅礦、白鉛礦、異極礦、孔雀石、褐鐵礦等。礦床類型為具一定層控特徵的矽卡岩型鉛鋅多金屬礦。
2)金廠河隱伏銅鐵鉛鋅多金屬礦。礦體呈丘狀或板狀—囊狀產於ξ3h2底部的陽起石矽卡岩中。礦體垂向和側向分帶明顯。垂直分帶:上部為鉛鋅礦、中部銅礦和銅鐵礦、下部為鐵礦。側向分帶:中心為鐵礦、中部為銅礦、外側為鉛鋅礦,在中部,銅逐漸過渡為鉛鋅礦,其外側可能為金的分帶。
據礦體產出形態、特徵、分布,可分為矽卡岩型鉛鋅礦體、大理岩型銅礦體、矽卡岩型銅鐵礦體、矽卡岩型鐵礦體四個礦體群,各礦體特徵分別描述如下。
A)矽卡岩型鉛鋅礦體。呈脈狀—板狀產於ξ3h2強大理岩化泥質灰岩、鈣質板岩中的矽卡岩內,形態嚴格受其控制。礦體總體形態與隆起形態相似,北西側向北西側伏,側伏角為3°~5°,南東側向南東側伏,南西翼傾向南西,傾角為12°~16°。礦石礦物為閃鋅礦及方鉛礦、黃銅礦等,脈石礦物為黑柱石、透閃石或陽起石及石英、方解石等。礦石類型為硫化矽卡岩型鉛鋅礦石。
B)大理岩型銅礦體。礦體呈扁豆狀產於隆起側翼基性岩與3h2的外接觸帶,隆起中心礦化明顯減弱。礦體總體形態與隆起形態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側伏,側伏角為3°~5°,南西翼傾向南西,傾角為14°。礦石礦物以黃銅礦為主,脈石礦物為黑柱石、石英、方解石及透閃石、綠泥石、綠簾石等。礦石類型為硫化矽卡岩型銅礦石。
C)矽卡岩型銅鐵礦體。礦體呈板狀—似層狀產於ξ3h2-1與基性岩的內接觸帶,呈脈狀,分多層產出。礦體總體形態與隆起形態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側伏,側伏角為3°~5°;南西翼傾向南西,傾角為5°~10°,礦體具分枝復合現象。礦石礦物以磁鐵礦、黃銅礦為主,脈石礦物為黑柱石、透閃石或陽起石及石英、方解石、透閃石、綠泥石、綠簾石等。礦石類型為矽卡岩型銅鐵礦石。
D)矽卡岩型鐵礦體。礦體呈丘狀—板狀產於矽卡岩體內,岩體即為鐵礦體。礦體總體形態與隆起形態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南東側伏,側伏角分別為30°~40°。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脈石礦物為黑柱石、透閃石-陽起石、鈣鐵榴石及少量石英、方解石、透閃石、綠簾石。礦石類型為矽卡岩型鐵礦石。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一)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1∶50萬重力異常的分布特徵。礦區周邊表現為強烈的起伏變化的重力場,主要異常帶有:中部的曹澗-保山-姚關重力低值帶,南北長20km,反映保山古生代坳陷帶的基底特徵。其兩側,西為怒江重力高值帶;東為雲龍-龍街重力高,沿瀾滄江東側北西向分布,瀾滄江以西為柯街重力高值帶。瀾滄江以西的三個條帶狀重力高、低值帶近南北向平行排列,向北有收攏之勢,南部為北東向勐波羅河重力高。顯而易見,保山古生代坳陷帶周邊被重力高所圍限。
航磁異常的分布特徵。全省1∶50萬航磁圖上,保山地區表現為變化較大的磁場特徵,異常呈條帶狀分布,主要有:礦區及其西側向南經保山至姚關為緩變負磁場帶,強度在-50nT上下,與曹澗-保山-姚關重力低值帶對應。其東側為鐵廠-大寺高值帶,沿瀾滄江北西向展布,強度在+50nT上下,與沿江分布的中酸性岩體及其接觸帶有關;西側上江-草皮坡磁力高值帶,強度為+30nT,沿怒江東岸呈南北向分布,位於怒江重力高東側的轉換帶。磁力高低值帶呈明顯的向北收攏,向南散開,南部猛波羅河出現大片平穩負磁場區,強度在-50nT上下。
1∶20萬航磁在核桃坪、陡崖、金廠河等地出現橢圓狀局部正負異常,強度為5~10nT;東側木瓜樹-瓦窯一帶,為強度+50nT的較強異常帶,沿瀾滄江西側呈北西向分布。
1∶20萬地球化學水系沉積物測量,在保山地區多種元素含量變化較大,異常成帶分布。大致可劃分為兩個異常帶,位於保山古生界沉積區東西兩側,呈南北向分布,主要元素Pb、Zn、Ag、Cd,伴生Au、As、Sb以及Cu等元素。西側為沙河廠-水銀廠異常帶,東側為瓦窯-東山異常帶,兩個帶在核桃坪一帶交會,在礦集區及周邊形成范圍大、元素組合復雜、強度高的綜合異常,並出現Sn、W異常。南部兩異常帶也有合並之勢,酒房—猛棒一帶的異常為北東向,Au異常的數量多,如里嘎、章龍等Au異常即位於該異常帶。
(二)礦集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1.地球物理特徵
礦區內主要岩礦石的物性參數特徵如下。
1)岩礦石磁性測定結果。以矽卡岩及矽卡岩型鉛鋅多金屬礦的磁性最強,其磁化率為(6300~19000)×10-6SI,剩磁為(440~6200)×10-3A/m,它能引起數百納特的磁異常,可與其他岩石如大理岩、砂板岩(弱磁性或微磁性)引起的異常相區分。
2)岩礦石電性測定結果。矽卡岩型鐵金多金屬礦石電阻率比灰岩、砂板岩低 極化率是其他岩石的3~5倍,鐵金多金屬礦極化率最強、電阻率低,所以是區內引起激電異常的主要地質體。
3)岩礦石密度測定結果。中酸性岩為2.6×103kg/m3,大理岩為2.72×103kg/m3,砂板岩為2.65×103kg/m3。因此,區內隱伏中酸性岩體可引起重力負異常。
2.地球化學特徵
礦區內土壤、岩石樣品元素分析統計研究結果表明,上寒武統核桃坪組(3h)地層中Pb、Zn、Cd、Cu、Au、Sb等元素均高於其他地層,說明該組地層是主要含礦層。因子分析結果,Sb與Pb、Zn可能賦存於同一礦物中,即中低溫階段富集成礦。聚類分析結果,Cu、Cr、Ni、Co歸為同一類,與輝綠岩關系密切。
三、物化探方法技術運用
核桃坪礦集區在靶區選擇、立項和礦產普查、評價全過程中,合理地運用、部署了物化探勘查工作。在各階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在找礦勘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1∶50萬重力、1∶20萬航磁及1∶20萬區域化探資料為礦集區的靶區選擇、立項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1∶50萬重力異常反映了保山古生代坳陷帶的基底特徵及礦集區的構造特徵;1∶20萬航磁在核桃坪、陡崖、金廠河等地出現橢圓狀的局部正負異常,顯示在核桃坪地區有局部磁性體存在。1∶20萬區域化探在核桃坪圈定出多元素綜合異常,主要元素有Pb、Zn、Cd、Cu、Au等,面積30km2,異常位於核桃坪背斜軸部。對異常進行踏勘性檢查,發現了鉛鋅銅礦化線索。異常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上寒武統核桃坪組(3h)泥岩、粉砂岩、泥質灰岩,厚層狀灰岩,成礦地質條件好,具良好的找礦意義。
根據1∶50萬重力、航磁及區域化探異常,結合區域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究認為核桃坪地區是找礦的遠景地段。
(二)1∶10萬重力、1∶5萬磁測及化探工作在礦產普查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1∶10萬重力測量
核桃坪礦集區1∶10萬重力測量結果,在茅竹棚—岔河一帶發現了起伏變化的重力場,重力正負異常相向分布,進一步劃分為茅竹棚、陡崖重力低異常,阿依寨重力高異常等;以西為近南北向重力梯級帶(圖4-5-2)。
茅竹棚重力低異常走向北東,北東部膨大,延伸至木瓜樹以北;南西變窄,延伸至核桃坪以南,分布於核桃坪背斜軸部及北傾沒端。陡崖重力低異常為北東向的兩個小異常,南西有低緩異常,可延伸至朱石箐,北東有與茅竹異常相接之勢,位於背斜軸的南部。
以上兩個重力低異常,推測均由隱伏中酸性岩體引起。
圖4-5-2 雲南核桃坪礦集區重、磁(nT)異常示意圖
1∶10萬重力測量,在茅竹棚—岔河一帶圈定重力低異常;結合地質情況,經綜合分析研究認為由隱伏花崗岩體引起。該花崗岩體為核桃坪礦集區成礦提供了熱源。
1∶10萬重力勘查的成功,打開了核桃坪礦集區找礦的新局面。
2.1∶5萬磁測工作
1∶5萬地面垂直磁測結果,在平靜的區域磁場中圈定陡崖、上廠、核桃坪、打廠凹、黑牛凹、黑岩凹、金廠河、草山8處強磁異常,強度為-1100~4800nT,正負伴生,面積為0.5~4km2。異常面積以金廠河為最大,次為上廠、陡崖。磁異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西翼,草山、金廠河磁異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東翼,黑牛凹磁異常位於核桃坪背斜的北傾沒端,有規律地排列成馬蹄形(圖4-5-2)。推測該磁異常是由矽卡岩或矽卡岩型鉛鋅多金屬礦引起。范圍小、強度高的異常一般反映淺部磁性體;范圍大、強度中等的異常反映深部磁性體,如金廠河、上廠南段等。
經地表工程和鑽孔驗證,證實陡崖、上廠、核桃坪、打廠凹、黑牛凹、黑岩凹、金廠河7處強磁異常由矽卡岩型鐵銅鉛鋅金多金屬礦體引起。
3.1∶5萬地球化學土壤測量
礦集區及外圍1∶5萬地球化學土壤測量結果表明,多元素異常發育、濃集中心清晰。全區共圈定28處異常。礦集區的異常主要有:核桃坪、上廠、打廠凹、陡崖、黃家地、木瓜樹、茅竹棚、新廠、黑岩凹、金廠河等。核桃坪、上廠、打廠凹、陡崖、黃家地異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西翼,茅竹棚、新廠、草山、金廠河異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東翼,木瓜樹異常位於核桃坪背斜北傾伏端。礦集區的化探異常圍繞核桃坪背斜有規律地排列成馬蹄形。核桃坪、上廠、打廠凹、陡崖、草山、金廠河化探異常與磁異常相對應,主要元素Pb、Zn、Cu、Ag、Cd等彼此疊合,而Au、Sb、As、Hg等元素異常多出現在主元素異常外側,具明顯的分帶性(圖4-5-3)。
圖4-5-3 雲南核桃坪礦集區地質及化探異常圖
礦集區內化探綜合異常面積為6km2,元素含量較高,以上廠化探異常為例最高含量Zn5000×10-6、Pb7000×10-6、Cu350×10-6。目前勘探評價中,核桃坪、上廠、陡崖、黑岩凹、黃家地等銅鉛鋅金多金金屬礦體均位於化探多元素異常內;金廠河化探、磁測綜合異常與該異常內鑽孔中見到的厚大鉛鋅銅鐵多金屬礦體相對應。
化探綜合異常是鉛鋅銅多金屬礦的直接找礦信息,當礦體埋藏深度增大時,異常強度減弱,可結合磁測、電法成果綜合判斷含礦性。
1∶5萬地面垂直磁測和地球化學土壤測量,圈定磁異常13處、化探組合異常28處。結合地質情況,經綜合分析研究認為:分布在核桃坪背斜兩翼的核桃坪、上廠、打廠凹、陡崖、黃家地、木瓜樹、茅竹棚、新廠、黑岩凹、金廠河異常具有良好的找礦意義。及時進行查證,在核桃坪、上廠、陡崖、新廠、黑岩凹等地發現了多條矽卡岩型銅鉛鋅礦、鐵多金屬礦體,提出了金廠河綜合異常由隱伏礦引起的意見。
(三)1∶1萬磁測、直流激電及化探工作在礦產評價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1∶1萬磁測、直流激電及化探工作在核桃坪、上廠、打廠凹、陡崖、黃家地、黑岩凹、金廠河等礦段的勘查評價中,為探礦工程的布設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在物化探異常區布施的探礦工程大多見礦。
現以金廠河鐵銅鉛鋅多金屬礦床物化探工作成果(見圖4-5-4)為例介紹如下。
圖4-5-4 雲南保山核桃坪礦集區金廠河礦段地、物、化綜合異常圖
1.金廠河礦區地質特徵
金廠河礦區總體上為一向東傾,傾角19°~53°的單斜構造;在測區中南部F8斷層附近約0.5km2范圍內表現為一個小的穹窿構造。該構造軸向為120°~300°,核部出露ξ3h3-1灰白色泥質條帶灰岩、鈣質板岩。穹窿構造可能為岩漿上侵引起或為原始海底噴發形成的丘狀構造,對成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見圖4-5-4)。
礦區主要發育北西向F1、F2、F8和北東向F9兩組斷裂。F2走向北西,傾向南西,推測傾角為30°~35°,為一逆斷層。上盤為核桃坪組地層,下盤為沙河廠組地層,沿斷裂構造角礫岩帶寬達15m,角礫岩帶顯示出明顯的Pb、Zn、Au原生暈異常,與成礦有密切聯系。F8斜切穹窿構造,局部見雜色硅化角礫岩帶,含Au(50~670)×10-9,具有明顯的金原生暈異常。F9的形成明顯先於F1、F2、F8,推測為平移斷層,北西傾,傾角50°~60°,推測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交會部位的成礦條件較好。
沿斷裂及層間破碎帶常見華力西期輝綠岩出露,輝綠岩為區內金背景值最高的岩石,與金礦體形成有一定關系。
2.物化探工作成果及解釋推斷
1)1∶1萬磁測。由圖4-5-4可見,金廠河磁異常面積大、強度高,異常面積約3km2,極大值達1480nT;異常形態規則,總體形態呈橢圓形;以正異常(ΔZ≥600nT)為主,北東面有比較弱的負異常出現。異常走向北東,長650m。異常北東、南東、南西梯度大,北西梯度小。據上述磁異常特徵,金廠河磁異常具有標準的斜磁化特徵,垂直於磁異常中心剖面上的有效磁化傾角Ii=55.2°。推測異常磁性體為近地表端在磁異常的中心部位(ΔZ≥600nT),呈走向北東,傾向北西的厚板狀體。通過磁異常向下延拓轉換,下延100m的異常形態與0m的異常形態一致;下延至150m、250m時,異常在走向上明顯出現兩峰值,說明磁性體在F2、F9交會部位向上突起;下延至500m時異常出現起伏跳動的振盪現象,說明下延深已超過磁性體埋深。通過對磁異常做導數換算,顯示出磁性體走向長650m,傾向延伸800m,與反演計算結果相符。經切線法、特徵點法計算,磁性體埋深為250~270m,反演模擬計算結果顯示磁性體傾向300°,傾角45~55°,厚130m,頂部埋深250~260m(圖4-5-4、圖4-5-5)。
2)1∶1萬激電測量。在礦集區重點礦段開展了1∶1萬直流激電(中梯、對稱四極、偶極)測量,各種裝置的直流激電測量均在矽卡岩型鉛鋅多金屬礦礦體上出現明顯的低阻高極化異常(圖4-5-4、圖4-5-5)。圍岩的視充電率低,無干擾因素,礦體視充電率異常大於圍岩的兩倍;礦層視電阻率一般為500Ω·m左右,與圍岩差異較大,形成明顯的低阻、高極化異常。(MS/ρS)比值GS在礦層異常更加突出,與非礦異常存在較大的差異。
激電中梯測量結果,在推測的磁性體部位有一視充電率異常(MS>2%)與之對應。對稱四極測深結果顯示,存在一向北西傾的低阻高極化體與推測磁性體相吻合,充分說明磁異常與強激電異常為同一礦體引起。
3)地球化學土壤測量。金廠河磁異常傾斜方向的上方上坪子一帶,土壤測量結果表明低溫元素(前緣暈元素)Au、As、Sb、Hg異常非常明顯,而中、高溫元素Cu、Ni、Fe異常表現不明顯,僅在局部地段出現。岩石地球化學測量顯示,Cu、Pb、Zn、As、Sb、Hg、Au、Ag、Bi元素異常在F8、F2斷層或斷層附近非常明顯,其異常值高於克拉克值幾倍至幾十倍,推測形成磁異常的磁性體為硫化物多金屬礦引起。
綜上所述,金廠河磁異常形態規則、面積大、幅值高,經空間轉換計算和半定量、定量計算,推斷形成磁異常的磁性體為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55°,頂部埋深250m、厚130m,走向長650m,傾向延伸800m左右的板狀體;也可能是多個板狀體組合。磁性體產在3h2地層的鈣質板岩中,且受多期次構造控制,圍岩介質環境和構造條件對成礦有利;從地球化學特徵及化探異常特徵看,成礦元素在溫度、空間上具明顯的分帶性,顯示了在淺部(低溫)形成Au,中深部(中溫)形成Pb、Zn,深部(高溫)形成Fe、Cu、Ni富集之特徵。
金廠河物化探異常經鑽孔驗證,在孔深280.38~710.62m見到厚大的鉛鋅、銅、鐵礦體,所見礦體空間形態與物探推斷結果基本一致。
圖4-5-5 核桃坪礦集區金廠河礦段0線地質、物探綜合剖面圖
四、工程驗證及取得成果
經工程驗證,在核桃坪礦集區金廠河、核桃坪、打廠凹、黑岩凹、黃家地、上廠、陡崖等物化探綜合異常,勘查到鐵、銅、鉛鋅、金多金屬礦體。現以金廠河礦段工程驗證情況為例加以說明。
結合地質、物探、化探等成礦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測金廠河磁、電異常是由多金屬硫化物礦體引起,經多次研究論證,決定對其進行鑽探工程驗證。
首個驗證孔(ZK1)選擇在磁性體的中心部位,在推測磁性體埋深地段見到了礦體,且與推測埋深基本一致。ZK1控制鉛鋅礦體厚2.36m,銅礦體厚19.67m,鐵礦體厚82.05m。第二個驗證鑽孔ZK2亦見到了較好的鉛鋅銅鐵多金屬礦體(銅礦體厚65.42m,鐵礦體厚264.65m)。就此打開了金廠河隱伏鐵銅鉛鋅多金屬礦的找礦局面。
金廠河礦區共完成鑽孔16個,總工作量11000m。所控制礦體呈丘狀—似層狀產於寒武系核桃坪組中段(ξ3h2)底部,礦體垂向和側向分帶明顯,由上往下依次為鉛鋅礦、銅礦和銅鐵礦、鐵礦,由內向外依次為鐵礦、銅礦、鉛鋅礦,在中部銅與鉛鋅礦過渡,其外側可能為金的分帶。據礦體產出形態、空間分布、礦物組合,分為矽卡岩型鉛鋅礦體、大理岩型銅礦體、矽卡岩型銅鐵礦體、矽卡岩型鐵礦體。金廠河銅、鉛鋅、鐵多金屬礦床目前礦床的規模,鐵達大型礦,銅、鉛鋅為中型礦。
以上驗證結果表明「地物化集成技術」在金廠河探尋隱伏礦床是成功的。
(本節供稿人:官德任李芹楊茂齊鄭小龍劉傑)
㈡ 雲南思茅大平掌銅多金屬礦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位於思茅市西,直線距離40km,隸屬於思茅市竹林鄉。思茅—瀾滄公路由礦區南側通過,由該公路段竹林鄉向北有礦區公路,50km可到達礦區。礦區西距瀾滄江15km,其支流小黑江由東向西流經礦區。礦區海拔高程約1200m。
1995年雲南省地礦局第五地質大隊在指導群眾開礦過程中發現大平掌銅礦點,次年由該隊立項進行勘查,1997年列入地礦部重點勘查項目,承擔單位為地礦局五大隊。1997~2000年配合地質勘查相繼開展物探化探工作,各方法取得明顯地質效果,在地質勘查各個階段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尤其在隱伏礦找礦中,激電、瞬變電磁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礦床地質背景
(一)區域地質背景
大地構造單元屬昌都-蘭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礦床位於蘭坪-思茅陸塊,景洪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火山弧。成礦帶屬西南三江礦產資源富集區南段,即瀾滄江成礦帶的中南段。瀾滄江深斷裂東側,構造發育,礦區夾持於北西向兩條斷裂間,主要出露上石炭統火山岩系,兩側分布有三疊系、侏羅系地層,兩者呈斷層或不整合接觸。
(二)礦區地質特徵
圖3-7-1 大平掌礦區地質圖
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為:上石炭統龍洞河組(C3ln),中三疊統下坡頭組(T2x)、大水井組(T2d)、臭水組(T2c)、中侏羅統花開左組(J2h)。其中,上石炭統龍洞河組為一套深海相火山岩,由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等組成細碧角斑岩建造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圖3-7-1)。
火山岩是龍洞河組最主要的岩石類型,可分成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兩大類。熔岩包括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熔岩。超基性熔岩岩石呈黑綠色,具鬣剌結構,分布於4號采場構造破碎帶,向四周追索很快消失,為古板塊俯沖過程中從深部帶到地殼淺部的熔岩。火山噴發晚期,沉積有硅質岩。根據火山岩岩石化學成分、稀土及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徵,推測火山岩原始岩漿主要形成於下地殼—地幔,為洋盆發展階段晚期形成的細碧角斑岩建造。
三疊系為一套陸相碎屑沉積,局部夾火山碎屑;侏羅系為紅色碎屑建造,與上石炭統呈斷層或不整合接觸,分布於礦區周邊。
2.構造
礦區總體為一北西走向的背斜構造,受斷裂、斜長花崗斑岩及流紋斑岩侵入破壞,核部出露龍洞河組(C3ln)。區域上的酒房斷裂從礦區南西側穿過,李子樹斷裂沿礦區東側分布。酒房斷裂、李子樹斷裂規模大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
3.岩漿岩
礦區出露有花崗斑岩、流紋斑岩。花崗斑岩呈岩株或岩枝侵入於上石炭統和中三疊統地層中,岩性為灰綠、淺灰色斜長花崗斑岩,外接觸帶圍岩局部具蝕變退色現象。流紋斑岩、角礫狀流紋斑岩普遍具硅化、黃鐵礦化、絹英岩化,形成時代屬三疊紀的可能性較大。圍岩蝕變強烈,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重晶石化、碳酸鹽化等。其中前3種蝕變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
4.礦床特徵
礦區內主要銅多金屬礦體有V1、V2兩條。其中,V1礦體因受次火山岩侵入和構造的影響,沿礦區中部呈北西向斷續分布,由V1-1、V1-2、V1-3組成。V1-1礦體呈不規則長條狀,長軸方向290°,傾向50°,長400~665m,寬70~400m,厚2~6.3m,平均銅品位2.90%,伴共生鉛1.68%、鋅7.55%、金2.18×10-6、銀125.45×10-6。金、銀與銅、鉛呈正相關關系。礦石類型以塊狀硫化物為主。銅資源量為15.20萬t。
V2礦體走向北西,向北呈波狀緩傾斜,傾角10°~25°,長2600m,中部寬700m,兩端寬約100m,平均厚度為13.4m。銅平均品位0.95%,伴生組分總體含量低。銅資源量達37.33萬t。
礦體直接頂板為英安岩、流紋斑岩等,與上石炭統為斷層接觸。礦床規模已達大型。礦床類型為火山熱液型礦床。
礦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狀、固溶體、包含、次文象、交代殘留等結構,為塊狀、細脈-浸染狀、局部條紋條帶狀及角礫狀構造。礦石自然類型為塊狀硫化物銅多金屬礦石和細脈浸染狀銅礦石兩類。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白鐵礦、孔雀石、褐鐵礦、銀黝銅礦等。非金屬礦物為石英、方解石、絹雲母、重晶石及綠泥石、磷灰石。塊狀硫化物銅多金屬礦石是V1礦體的主要礦石類型,礦石中金屬礦物含量達83%以上;浸染狀、細脈浸染狀銅礦石是V2礦體的主要礦石類型,金屬礦物含量約36%。
V1礦體多賦存於英安岩與次火山岩之間,總體氧化程度不高。局部出露於地表的塊狀礦石,已氧化成褐鐵礦鐵帽,Cu、Zn、S多已淋失,金相對富集。V2礦體賦存於次火山岩頂部的角礫岩中,未直接暴露地表,礦石基本未氧化。硅化、黃鐵礦化強度與銅含量呈正相關,由上往下,出現硅化、黃鐵礦化減弱,銅含量變低的趨勢。上部斷續分布的塊狀礦石,呈透鏡體順層產出,中下部為細脈浸染狀。伴生鉛、鋅、銀、金等礦產。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一)區域地球物理特徵
1.區域重力場特徵
區域重力異常(圖3-7-2)呈近南北向條帶狀分布,以瀾滄江斷裂為界,西側為雲縣-臨滄-勐海重力低值帶,東側為無量山(安定)-民樂-景洪重力高值帶,其間的重力異常轉換帶為瀾滄江深斷裂帶的反映。重力高值帶東側的轉換帶與近南北向酒房斷裂相對應,北由無量山(安定)向南經景東、和平直至基諾山,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恰位於此斷裂帶上。
2.航磁異常特徵
1∶20萬航磁異常(圖3-7-3)呈串珠狀近南北向分布,沿瀾滄江斷裂為邦東-景洪磁力高值帶。局部異常有邦東-文玉、圈內、半坡、謙六-丫口,景洪等,一般強度為+50~60nT,最高達+100nT,與沿斷裂侵入的基性、超基性岩有關。東側為無量山-勐養低緩的正磁異常帶,局部異常有永秀、雲盤、大平掌-竹林、三達山等,強度為30~50nT,與無量山(安定)-民樂-景洪重力高相對應,主要由古生界至中生界中酸性火山岩引起。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地處該磁異常帶大平掌-竹林局部正磁異常內;瀾滄江斷裂以西臨滄—小黑江段為強度較小的緩變負磁異常區。瀾滄—勐海段為緩變正磁異常區,異常強度為10~20nT,與雲縣-臨滄-勐海重力低值帶相對應。
圖3-7-2 大平掌地區布格重力異常圖數字為山的高度,單位為m
圖3-7-3 大平掌地區航空磁測ΔT異常圖數字為山的高度,單位為m;零為航磁零線
(二)礦區地球物理特徵
為了深入了解區內各種岩礦石的激電性、導電性和磁性,對含銅多金屬礦石和圍岩進行了充電率(M)、電阻率(ρ)和磁參數測定,在已知的各種地質體上統計計算了視充電率( )和視電阻率( )。結果如下。
1)礦區內含銅多金屬礦石為低阻、高充電率,其ρ<73Ω·m,M>30%;浸染狀含黃鐵礦、黃銅礦礦石的充電率較高,一般為10%~12%,電阻率與圍岩無差別;凝灰岩、英安岩、流紋岩、灰岩、砂泥岩等圍岩的充電率很低,為3%~4%,花崗閃長岩充電率為5%。圍岩的電阻率除凝灰岩較低外,均為高阻(286~678Ω·m)。由此可見,各種礦石具有較強的激電效應,與各種圍岩存在明顯的差別,它們是引起激電異常的主要地質因素。
在野外可測得含礦蝕變帶5%~10%的視充電率異常。浸染狀礦化帶有較高充電率(MS為10%~25%)、較高電阻率(ρS為100~400Ω·m)的異常特徵。緻密塊狀富礦則出現高充電率(MS為25%~39%)、低視電阻率(ρS為50~100Ω·m)的異常。激電測深曲線在礦層上呈G型,在礦體邊部呈K型。
2)礦區內正常侵入岩的激電效應較弱,野外可測得平穩的低充電率背景值(MS<5%)。這對圈定侵入岩體的邊界、研究其分布狀態提供了前提條件。本身含礦(化)岩體或經後期熱液礦化作用的侵入岩,則有較高的視充電率值。因此,可藉助極化場的強弱評價侵入岩體的含礦性。
3)岩、礦石磁性特徵。銅多金屬礦磁性為中等磁性,κ=199×4π×10-6SI、Mr=55×10-3A/m;凝灰岩、英安岩、流紋岩等火山岩亦為中等磁性,κ=138×4π×10-6SI、Mr=55×10-3A/m,灰岩、砂泥岩磁性微弱。礦體與圍岩磁性差異較小。可見,磁測難以發現或判別礦致異常。
(三)地球化學特徵
1.地球化學參數特徵
含礦地層中Cu、Zn、Ag等元素含量偏高,見表3-7-1。
表3-7-1 大平掌礦區地球化學元素參數統計表
注:Au含量為10-9,其餘元素含量為10-6。地(岩)層參數來自1∶20萬化探資料,礦區參數來自1∶5萬化探資料。
2.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礦區位於瀾滄江火山岩帶Cu、Pb、Zn地球化學分區中民樂-大平掌Cu、Pb、Zn、Ag異常帶,異常強度普遍較弱,其中民樂、大平掌兩地存在明顯的多元素綜合異常,分別與兩個中型銅多金屬礦套合,兩者之間有弱異常分布於火山岩地層。岔河、芒海銅礦點異常較強。民樂-大平掌異常帶廣泛分布有中生代、新生代地層,背斜部位出露三疊紀、二疊紀、石炭泥盆紀火山岩系地層,Cu、Pb、Zn、Ag、Au、Sb等元素綜合異常多分布於火山岩系,Sn、W含量相對偏高,而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各成礦元素均為低值區。
3.礦床地球化學特徵
礦床上出現Cu、Pb、Zn、Ag、Au等元素組合的高強度綜合異常。異常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和三級濃度分布,濃集中心彼此套合。
火山岩系地層、侏羅系和三疊系地層上,也出現較低強度的綜合異常。
三、物化探方法技術運用
(一)目的任務及工作部署
1.目的任務
物探化探工作是配合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勘查評價而部署的。通過礦區及周邊的物探、化探工作,圈定異常,結合地質資料提出找礦有利地段,提供深部找礦信息。
2.工作部署
1)物探方法試驗。礦區勘查初期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缺乏物探工作經驗,正式工作前開展了方法技術試驗。主要方法有:直流激電(中梯)、高精度磁測、充電法、自然電場法等。試驗結果,激電法找礦效果明顯,其他方法效果不好。因此,選擇了激電法配合找礦開展工作。
2)面積性物探化探工作。自1997年列入地礦部勘查項目以後,先後在礦區及其周邊部署了如下的物探、化探工作:①1996年完成1∶20萬思茅幅區域化探掃面,包括了大平掌礦區。②1997年在礦區布置1∶1萬激電中梯測量,面積9.3km2,測網100m×40m,激電測深剖面6km;礦區外圍1∶2.5萬激電中梯45km2、激電測深剖面11km;與此同時開展幅頻激電剖面性測量。③1997年在礦區及其外圍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面積100km2;礦區1∶1萬土壤測量,面積為10km2。④2000年在礦區完成4條剖面瞬變電磁測量,總長7.3km。上述物探、化探工作,除幅頻激電由成都理工大學完成外,均由雲南省地礦局物化探隊承擔。
(二)物化探工作方法與技術參數
1.直流激發極化法
採用儀器為加拿大IP-7型發射機、上海廠SJJ-1接收機,供電極距AB為1000m左右,MN極距40m、點距40m。測網採用經緯儀全儀器法測量。
2.瞬變電磁法
儀器為加拿大克隆公司中功率PEM瞬變電磁系統,發射回線邊長80m×80m,採用中心回線裝置,點距40m,供電電流平均8.5A,電瓶供電。測線點採用全儀器法定位。
3.地球化學勘查
礦區及外圍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網格法均勻布點,樣品初加工取小於40目為樣品,采樣密度平均6件/km2,分析Cu、Mo、Pb、Zn、Ag、Au等元素。
礦區開展1∶1萬土壤測量,一般取樣深度30cm,採用規則網取樣,測網100m×40m,與物探測線點重合,樣品初加工粒級-40目,分析Cu、Pb、Zn、Au等元素。
通過主礦體10號勘探線的鑽孔,進行了岩石測量(圖3-7-8),分析Cu、Mo、Pb、Zn、Ag、Au、As、Sn、Bi等23種元素。
(三)物化探勘查成果
1.直流激電測量
1)激電中梯。激電中梯在礦體上方出現明顯異常(圖3-7-4),視充電率為高異常,MS>10%,最高35%;視電阻率較低,ρS=50~100Ω·m。激電測深曲線呈G型,在AB/2=200m時接近飽和。MS斷面圖在中淺部表現為高異常(圖3-7-5)。礦區圍岩視充電率背景較低,在5%左右,干擾因素小,因此礦異常清晰。該區銅多金屬礦多為隱伏礦,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或礦層變薄,充電率降低。塊狀礦體的MS比浸染狀礦體的MS高。
圖3-7-4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視充電率(MS,%)
圖3-7-5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電法綜合剖面圖
在礦區內共圈定5處MS異常(圖3-7-4),呈串珠狀北西向展布。中部的兩個異常范圍大,強度高,一般為25%,最高達39%;兩端的異常范圍小、強度弱,MS約14%。MS異常范圍內,ρS表現為低值帶。
幅頻激電異常與直流激電異常相吻合,異常與含礦地層上石炭統龍洞河組火山岩相對應。
礦區北西部、南東部1∶2.5萬激電中梯異常強度弱,呈零星分布。
幅頻激電在礦體邊部出現明顯異常,頻散率P(0.5Hz,4Hz)為15%左右,圍岩為3%左右;視電阻率ρS=70Ω·m左右,而圍岩大於100Ω·m,差異較明顯。偶極-偶極測深剖面可顯示礦(化)體的形態和埋藏深度。
2)直流激電測深(圖3-7-5)。在礦層上視充電率曲線呈G型,即MS隨供電極距的加大,由低到高,AB/2為500m時達到飽和;視電阻率(ρS)異常呈低阻,與MS高異常相對應。礦體邊部的MS曲線呈K型,即低—高—低型;MS斷面圖上礦體異常強度大,向下延伸大,MS由礦層向傾斜方向漸次減弱,異常向下延伸減小。視電阻率異常表現為低阻。
2.瞬變電磁測量
瞬變電磁響應曲線(dB/dt)對應礦化體反映為高異常帶(圖3-7-6)。由於激電效應的影響,在礦體露頭部位,瞬變電磁響應晚期道有明顯的負異常;ρS斷面反映了銅多屬礦體的空間形態、分布范圍和埋深,並可以有效地劃分地層界線和構造。
圖3-7-6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瞬變電磁法剖面圖
礦區上部塊狀硫化物礦體引起的瞬變電磁響應為明顯的高值異常(dB/dt),與此對應的視電阻率ρS斷面顯示為低阻異常,與礦體形態基本一致。
3.地球化學測量
礦區及其周邊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圈定了Cu、Zn、Ag、Au、Mo、Pb等元素綜合異常(圖3-7-7)。異常規模大、含量高,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和三級濃度分帶,彼此相套合,總體呈北西向排列,與地層走向基本一致。賦礦地層和已控制的礦體位於異常中部。各元素極大值:Cu575×10-6、Zn657×10-6、Ag1.3×10-6、Mo14.0×10-6、Pb30×10-6、Au12×10-9,指示元素Mo異常明顯,局部顯示As、Sb、Hg、Sr等元素異常,而Ni、Co則為負異常。
圖3-7-7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剖析圖
元素相關分析結果表明,Cu與Zn、Au、Ag呈正相關,Cu與Pb相關性極差。
鑽孔岩石測量結果,Cu、Zn、Ag、Mo異常斷面與銅多金屬礦體對應性強(圖3-7-8)。顯示異常展布形態、規模與礦(化)體密切對應,但范圍稍大。
圖3-7-8 大平掌礦床10線原生暈剖面圖
四、物探、化探效果與驗證結果
1)大平掌地區地處亞熱帶,地表覆土厚,森林茂密,露頭少。因此,根據礦區及其外圍Cu、Zn、Ag、Au、Mo、Pb等元素化探異常,圈定了銅多金屬礦富集地段,為物探工作布置、勘查初期地質工程布置提供了依據。
2)激電成果在銅多金屬礦評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平掌礦區勘查評價中,開展了1∶1萬直流激電工作,以中梯為主,部分測線布置激電測深。激電工作結果,異常明顯,推斷的激電礦異常與已知鑽孔揭示的礦體部位相對應,為深部找礦提供了重要信息。
此後,勘查單位在激電異常內布置鑽孔,5個異常鑽孔驗證均無例外見到工業礦體,而非異常區施工鑽孔(4個)均未見到礦體。少數在弱異常區的鑽孔打到薄礦層。
3)瞬變電磁測量結果,低阻異常與礦體對應性強,視電阻率斷面上低阻異常與礦體形態相吻合,有效地圈定了礦體的空間位置與形態。
㈢ 雲南省最著名的銅礦產地
銅礦最多的地方已建成東川(銅都鎮)、易門、牟定、大姚、4個大中型銅礦生產基地。新平大紅山銅礦,探明儲存量155.64萬噸
㈣ 當年發現最大的金礦石,重45噸值120億,放在路邊展覽現在怎樣了
黃金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是耀眼的,是金燦燦的,這種貴金屬因為稀有,所以它具有儲存價值,並且能夠流通和儲備。在古代,黃金是一筆巨額的財富。全世界生產黃金的國家有80多個,我國黃金的產量就達到了7%,不過世界上黃金的支援量也僅僅只有8.9萬噸,被人們開發的有4.8萬噸。雖然黃金的資源量非常的少,但是人們的技術不發達所能夠生產出來的黃金量卻非常的少。18世紀100年,卻只有200噸黃金被生產出來,在古代能產出黃金更是不容易。中國有十大金礦,其中就有紫金山金銅礦,以及雲南鶴慶北衙金礦的金礦,在這些金礦當中會發現很多金礦石,因此當初發現最大的金礦石中45噸,價值120個億,放在路邊展覽,如今怎麼樣了呢?
三、如今怎樣
如今過去5年了,這一個巨大的金礦石,仍然陳列在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的門口,很多人都非常的驚奇這一塊含金量如此高的石頭居然沒有被盜取,這個疑問也得到了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的回應,之所以這一塊石頭沒有被偷,是因為石頭夠重,如果沒有用到特殊的搬運機器,這一塊石頭是動不了的,第二景區有全面的安全監控系統,根本就不用擔心有人會偷走它,並且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這一塊金礦石,如今這一塊金礦石是國家金礦的名牌,它的意義超過了金錢的價值。
㈤ 如何從帶有金的銅礦石里提煉出金子
初中化學裡面講的
由銅製作成液態硫酸銅的步驟
如果你清楚的話
就不用我講了吧?
㈥ 黃金是哪個國家先發現的
話說18世紀,各國貨幣非常混亂,金銀銅鐵紛紛上場,其中銅最重。瑞典因為有大銅礦,所以用銅當貨幣,好處是小偷少了,因為偷一點點錢就要裝一麻袋,逃跑不方便;但這個國家被迫重修全國的公路系統,要不然裝錢的載重馬車來來往往,會把路壓得一塌糊塗。
慢慢的,金和銀佔了主流,世界貨幣體系成了bimetallism, 金子和銀子通過相對固定的比例可以兌換,富人大宗交易用黃金,菜市場買菜等日常交易用銀幣。1774年,英國率先採用單一的gold standard。 這倒不是英國國王高瞻遠矚,順應歷史潮流,完全是皇家鑄幣廠主管伊薩克.牛頓看走了眼,一不留神把金子兌換銀子的比例定低了,這下相對於國際市場,在英國金貴銀賤,大家紛紛把銀子藏起來不花(原因後面講),市場上銀子消失了,英國只能用金子當貨幣了。
㈦ 銅礦石有像黃金顏色的嗎
高純度黃金不會,發銅色也不是太確切,應該是紅銅色。主要出現在18K黃金里,因為黃金的純度是75%,其它25%里,摻雜的礦物元素不一樣,也就顯現出不同的顏色。銀多了會變白,銅多會變的紅銅色,還有其他很多種顏色,統稱K金,也叫彩金。
㈧ 雲南省最著名的銅礦產地
雲南省最著名的銅礦應該是東川區了,只是開采時間很長,目前資源已經枯竭了。
㈨ 誰先發現了黃金
http://www.responsiblegold.org/
話說18世紀,各國貨幣非常混亂,金銀銅鐵紛紛上場,其中銅最重。瑞典因為有大銅礦,所以用銅當貨幣,好處是小偷少了,因為偷一點點錢就要裝一麻袋,逃跑不方便;但這個國家被迫重修全國的公路系統,要不然裝錢的載重馬車來來往往,會把路壓得一塌糊塗。
慢慢的,金和銀佔了主流,世界貨幣體系成了bimetallism, 金子和銀子通過相對固定的比例可以兌換,富人大宗交易用黃金,菜市場買菜等日常交易用銀幣。1774年,英國率先採用單一的gold standard。 這倒不是英國國王高瞻遠矚,順應歷史潮流,完全是皇家鑄幣廠主管伊薩克.牛頓看走了眼,一不留神把金子兌換銀子的比例定低了,這下相對於國際市場,在英國金貴銀賤,大家紛紛把銀子藏起來不花(原因後面講),市場上銀子消失了,英國只能用金子當貨幣了。
㈩ 古人科技落後,那麼銅礦金礦是如何被發現的
相比於現代古人雖然科技落後,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去尋找金礦和銅礦,以滿足生活需要。他們尋找銅礦最常見的辦法是看地面是否有慈石或者銅草花,如果有的話地下很可能就有銅礦;尋找金礦的方法則是看地面是否有丹沙,或者是在河灘里撿狗頭金、淘金沙,然後逐步摸索到地下的金礦。
在撿到狗頭金的地方,往往也會有很多細小的金沙,於是古人們就開始在沙子里淘金沙。時間久了以後,人們發現淘金沙的河流附近土地里會含有金沙石,繼續在附近尋找的話,還可能發現山體里的黃金礦脈,也叫作岩金,這就是古代人一步步找到金礦的大概程序。由於古時候金礦比現在要多一些,還沒有得到大量開采,所以雖然古人不懂得現在的探測技術,但只要細心仍然能夠找到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