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增加建設用地指標
建設用地指標是土地管理部門統一制定的,每個城市的指標每年都有上限。不是無止境的開發利用。這也是耕地包紅線的有效辦法。
Ⅱ 誰有《江蘇省建設用地指標(2010年版)》 是2010版的!!謝謝
行 業
投資強度(蘇南地區)
容積率
農副食品加工業
≥253萬元/畝
≥1.0
食品製造業
≥253萬元/畝
≥1.0
飲料、煙草製造業
≥253萬元/畝
≥1.0
紡織業
≥253萬元/畝
≥0.8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253萬元/畝
≥1.0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253萬元/畝
≥1.0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
≥253萬元/畝
≥0.8
傢具製造業
≥253萬元/畝
≥0.8
造紙及紙製品業
≥253萬元/畝
≥0.8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
≥260萬元/畝
≥0.8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273萬元/畝
≥0.5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273萬元/畝
≥0.7
醫葯製造業
≥373萬元/畝
≥0.9
化學纖維製造業
≥367萬元/畝
≥0.9
橡膠製品業
≥260萬元/畝
≥0.9
塑料製品業
≥267萬元/畝
≥1.0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253萬元/畝
≥0.7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00萬元/畝
≥0.6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33萬元/畝
≥0.6
金屬製品業
≥293萬元/畝
≥0.7
通用設備製造業
≥300萬元/畝
≥0.7
專用設備製造業
≥300萬元/畝
≥0.7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300萬元/畝
≥0.7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300萬元/畝
≥0.7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450萬元/畝
≥1.1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300萬元/畝
≥1.1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253萬元/畝
≥1.0
Ⅲ 造成土地資源緊張的原因是什麼呢
城市相比於農村,是更加集約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城市化會帶來土地資源的緊張而不相信城市化反而會帶來土地資源的寬松呢?
土地資源的話題永遠是國人最關注的話題。在眼下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各方面對於土地資源緊張的擔心再次成為焦點。正是基於這樣的擔心,宏觀調控也包括房地產調控的一個主導方向便是限制土地的非農化使用,限制土地用於城市建設的增長速度。「新國六條」及實施細則還嚴格規定,各城市年度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總面積建設的70%要限於單套住房的建築面積在90平方米以內的住房。
90平方米,究竟能否滿足人們居住的需要?過去,我們強調得比較多的是這樣面積的普通住房和經濟適用房能夠保障大多數人有房住。主流的理由是說,日本和香港大多數人就住在這樣面積的住房中,尤其是香港,雖然市民非常富裕,但據說90%以上的市民都住在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中。既然如此,收入更低的大多數中國百姓如果能夠有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不也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嗎?
除此需求方面的考慮之外,政府也強調供應方面的考慮。主流的意見認為,中國的土地資源是非常稀缺的,如果從國土面積上來比較,我國(960萬平方公里)與美國(930萬平方公里)相當,但是如果按照人均擁有平原看,我國其實更像日本,中國平原面積只佔國土面積的12%,而這12%平原面積里又有90%集中在沿海地帶,比如東北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等,所以中國人均平原面積比日本多不了多少,總體而言,中國的人均可居住面積與美國相差很大,與日本較有可比性。因此,日本節地型住房解決辦法及其主流套型應該是適合中國的,中國必須及時叫停大戶型建設,果斷地扭轉土地資源的粗放使用和浪費使用的局面。另據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的一項長期規劃研究中對佔用土地的安排指出,計劃到2010年,由於工業化、城市化道路建設等每年大概只能佔掉200多萬畝,10年大概是2000多萬畝土地。但實際上,過去的4年被佔掉的土地已經到達了1600萬畝,每年差不多是400萬畝。這一研究似乎表明過去幾年土地的佔用過快,形勢緊迫,調整是必要的。
在過去幾年中,土地稀缺論和城市化必然造成土地緊張的觀點,同時也經常被開發商強化,與需求上漲論一起用來為房價攀升說事———因為土地供應緊張而需求上漲,所以房價上升就是必然的。
質疑土地資源緊張說
只是我對這一看法一直有所疑慮。最根本的一點懷疑在於,城市相比於農村,是更加集約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城市化會帶來土地資源的緊張而不相信城市化反而會帶來土地資源的寬松呢?
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字,2003年全國城市用地大概是5600萬畝,相當於全國國土面積的0.3%;相比之下,農民佔2.6億畝,是城市所佔用土地的五倍。簡單的測算可知,城市的人口密度為農村的3.4倍。顯然,如果城市化將7億農民都轉移出來的話,那麼全國只要用1%土地就能解決全部人口的居住問題。也就是說,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人和土地的矛盾應該是越來越緩解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擔心土地會日益緊張而不是樂觀地相信大量的土地將會被釋放出來呢?
從土地資源的長期供應條件看,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為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所做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到2030年中國的糧食進口規模保持在5000萬噸,國內耕地的單產提高速度保持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水平,那麼,在目前的18億畝耕地資源中,國家還可以拿出1.5億畝來轉移到非農產業發展,平均到25年中每年約600萬畝,這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耕地轉移規模還要高,也比過去幾年的用地高峰還要高,意味著全國的土地供應雖然緊張,但其實是有一定保障的。
另外,我們知道,有許多辦法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產出效率。比如通過採用新的種植技術可以更高效地使用耕地,通過使用生物技術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率,通過類似於日本都市圈的土地規劃模式、發展城市高層建築的模式,再通過將非平原面積引入城市和居民建築,也可以大大緩解中國的人地緊張格局。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會發現,土地供應實際上是有彈性的,是隨著土地使用方式的改進以及技術的進步日益「增長」,是「無限」而不是有限的。因此,中國的土地供應從城市化和技術進步的角度所得出的結論只能是,中國的土地資源將變得越來越寬松而不是越來越緊張,中國的人地矛盾也將變得越來越減緩而不是越來越加劇。
筆者有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在遼闊的新疆,需要極其寬廣的土地才能養活一個牧民,在我的老家江西農村,大概需要一畝多地才能養活一個農民,但到了浙江,幾分地就能保證當地的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而到了東莞,一個小小的長安鎮,居然容納了60萬人,並創造出巨量財富。顯然,是因為東莞的工業化、城市化的出現,才減緩了中國的人地矛盾。假設沒有東莞的工業化,則新疆也罷,江西也罷,到處都會面臨更大的人對土地的壓力。
中國的「偽城市化」
但是,仍然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土地資源是會越來越緊張的,還有人舉出數據來說,中國的耕地日益減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矛盾性的結論呢?筆者的猜測是,中國的城市化可能含有「水分」:一是城市化率的提高更多的不是靠城市自然的發展,而是靠宣布某個地區劃歸到城市來實現的。這樣的城市化,是「掛牌」式的城市化,是換湯不換葯(至少在一段時間是如此),因此無法帶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城市化過程中,農民進城了,但由於戶籍制度等限制,社會保障制度無法覆蓋,因此大多數農民還是保留了農村的住房,甚至將在城市賺的錢帶回農村建房。這樣,一方面城市土地使用在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土地使用未見得減少,總的土地使用便日益增長。
假如上述推測為真,那麼,中國的城市化就是有「水分」的城市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偽城市化」的特徵。因此,政府需要努力去做的,不是嚴格限制城市土地供應的增長,而是消除「偽城市化」的根源並以此推進中國的城市化。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政府的90平方米的限定主要的意義仍然是保障中低收入者在近期有更多的住房供應,並以此穩定普通住房的價格,緩解社會矛盾。至於節約土地資源的說法其實未必是確切的,甚至節約土地的想法與不讓房價上升的做法是矛盾的。從長遠看,在經過一段激烈的調控(三年到五年)後,在房價上升變得平緩、中低收入者住房問題逐步解決後,政府也許有可能放鬆70%的比例以及90平方米的硬性規定。
Ⅳ 標准樣地設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標准樣地設置的目的
根據農用地分等研究成果,在江蘇全省各省轄市和不同分等指標區設置省級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將可達到以下目的:
(1)通過省級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的設置、樣地土地構成要素的調查和評價,以及各樣地之間的相互比較,以質量最優的地塊代表省轄市所含分等指標區內農用地的特徵,直觀地反映全省不同市域和不同分等指標區農用地等別的質量狀況,揭示江蘇全省農用地質量的空間格局,從而為全省耕地異地佔補平衡標準的建立提供便捷和定量化的依據。
(2)通過對省級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土地質量特徵值進行分析,並將其與標准樣地控制區及相鄰控制區的其他農用地進行比較,可以快速並較為准確地進行全省農用地等別評價結果的更新,實時掌握江蘇全省農用地質量時間變化及其空間格局,保證農用地等別評價結果的現勢性,避免各市、縣分別評價再全省匯總之傳統方法所存在的等別結果更新耗時、費錢、花人力,而且成果現勢性差等問題。
(3)通過對省級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土地質量進行長期動態監測,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全省農用地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分析和探討引起這些變化的自然、經濟和政策等因素及其作用過程和機理,從而為提出切實可行的保障及提高農用地質量的土地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二)標准樣地設置的要求
1.代表性要求
每個標准樣地都必須具有明顯的代表性。這些代表性包括:①所屬農業區劃、地形條件、水文特徵的代表性;②地理位置和區位條件的代表性;③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的代表性,如農業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示範區改善土地質量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發展、工業發展通過土地污染等致使土地質量變差的影響等。
2.質量最好的要求
根據標准樣地需作為其他地塊等別評價和校正參照標準的目的,標准樣地設置時應該選用其代表性類型質量最好的農用地作為標准樣地,建立其土地特徵描述和資源質量等別衡量的統一尺度和標准,代表區內其他地塊與之進行比照,將能快速、准確地衡量其土地質量與等別。另一方面,以質量最好作為代表性區域標准樣地設置標准和尺度,比以中等質量或平均質量作為標准和尺度,更便於進行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不同代表類型區域之間土地質量、土地等別的比較。因為對於區域土地質量而言,由於土地質量高低組合的差異,不同區域(縣、市)間土地「中等質量」往往不具可比性。而質量最好的土地的生產力實際上就是光溫生產潛力,也就是說,不同區域(縣、市)質量最好的土地間通過光、溫條件的比較即能建立其優劣對比關系,因此操作性強。
3.實用有效要求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研究以市為工作區域進行分等的有關計算、結果確定和面積統計,標准樣地設定後的日常管理也將由各市國土資源局具體負責。而國土部門的日常土地管理工作已相當繁忙,因此標准樣地設置必須少而精,做到實用有效。設置時,標准樣地的代表控制性既要覆蓋農業區劃、地形條件、水文特徵、土地利用及其影響因素的主體區域,同時也要覆蓋其境內仍然有足夠代表性的非主體、但又具特色和較大面積范圍的區域。根據這些標准樣地,可以通過比照和訂正,快速、全面、准確地確定境內全部農用地資源的質量、等別及其變化。
Ⅳ 用地規劃指標只是高度發生變化是否需要評估
從指標來說是可以進行發生變化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評估來測定它的相關
Ⅵ 如何加強建設用地指標管控拜託各位大神
(一)嚴格工業用地准入管理。市經信部門應會同發改、科技、國土資源、環保等部門制定工業項目准入指導意見,提高工業用地准入門檻,進一步提升工業用地產出效率,國家級開發區、省級產業集聚區新增工業用地投資總額不低於1億元,投資強度不低於500萬元/畝,產值不低於850萬元/畝,稅收不低於40萬元/畝;省級開發區、市區[包括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拱墅區、西湖區、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杭州經濟開發區,下同]新增工業用地投資總額不低於5000萬元,投資強度不低於400萬元/畝,產值不低於720萬元/畝,稅收不低於30萬元/畝;其他新增工業用地投資總額不低於3000萬元,投資強度不低於350萬元/畝,產值不低於630萬元/畝,稅收不低於25萬元/畝。 嚴格執行工業項目投資總額、投資強度、畝均產值、畝均稅收等准入指標,建立招商引資項目聯合審查制度,對於未達到規定標準的項目,一般通過租賃土地或廠房解決,不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單獨組織供地,具體項目評估准入及審查辦法由各區、縣(市)政府(管委會)另行制定。 (二)引導工業用地向開發區(園區)集中。市區原則上停止向開發區(園區)以外供應零星工業用地;市區以及國家級開發區、省級產業集聚區停止向高能耗、高污染、科技含量低的一般性傳統工業項目供地。鼓勵開發區(園區)建設標准廠房,標准廠房可以分幢、分層轉讓,中小企業原則上通過標准廠房解決生產用房。 本意見下發前已經辦理農轉用的零星工業用地,原則上應調整用地性質。特殊情況經各區政府(管委會)批准後,可作為歷史遺留問題繼續公開出讓,但必須在2014年6月30日前成交完畢。 (三)嚴格土地使用標准。提高建設用地強度指標,工業用地容積率不得低於1.2,標准廠房用地容積率不得低於1.8,工業用地中企業內部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面積不得超過總用地面積的7%、建築面積不得超過總建築面積的15%。 對安全、消防等有特殊規定或行業生產有特殊要求的項目,按有關規定辦理;對歷史文化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或建築設計有特殊要求的山邊、湖邊、河邊等地域,經規劃部門充分論證並報有權一級人民政府同意後,用地規模、容積率、建築密度等指標在本行政區域內允許實行動態平衡。 文章出處:http://www.jie08.com/news/zcfgui/3443.html
Ⅶ 關於江蘇省土地徵用補償的規定
一. 江蘇省已經頒布《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
1. 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由市、縣人民政府統一負責。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征地補償和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的解繳;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具體負責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發放管理,具體工作由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農保經辦機構辦理;
2. 根據土地價值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省劃分為四類地區,執行相應的征地補償和基本生活保障標准。基本生活保障標准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適時調整。
3. 依法徵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按照規定足額補償。
江蘇省有沒有關於這種土地徵用的補償辦法征地補償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
二. 具體補償金額為:
(1)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
前款規定的耕地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最低標准為:
1.一類地區每畝1800元;
2.二類地區每畝1600元;
3.三類地區每畝1400元;
4.四類地區每畝1200元。
(2)征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補助費最低標准,一、二、三、四類地區分別為20000元、17000元、13000元、11000元。
(3)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徵收耕地的,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單位人均耕地數計算;徵收其他農用地的,按照該土地土地補償費總和的70%除以當地人均安置補助費計算。
Ⅷ 求江蘇省建設用地指標(2010年版
行業投資強度(蘇南地區)容積率農副食品加工業≥253萬元/畝≥1.0食品製造業≥253萬元/畝≥1.0飲料、煙草製造業≥253萬元/畝≥1.0紡織業≥253萬元/畝≥0.8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253萬元/畝≥1.0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253萬元/畝≥1.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253萬元/畝≥0.8傢具製造業≥253萬元/畝≥0.8造紙及紙製品業≥253萬元/畝≥0.8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260萬元/畝≥0.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273萬元/畝≥0.5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273萬元/畝≥0.7醫葯製造業≥373萬元/畝≥0.9化學纖維製造業≥367萬元/畝≥0.9橡膠製品業≥260萬元/畝≥0.9塑料製品業≥267萬元/畝≥1.0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53萬元/畝≥0.7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300萬元/畝≥0.6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333萬元/畝≥0.6金屬製品業≥293萬元/畝≥0.7通用設備製造業≥300萬元/畝≥0.7專用設備製造業≥300萬元/畝≥0.7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300萬元/畝≥0.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00萬元/畝≥0.7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450萬元/畝≥1.1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300萬元/畝≥1.1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253萬元/畝≥1.0
Ⅸ 如何解決地規劃中建設用地指標超過規劃指標的問題
他媽的。知道我是誰不?我是整容包(鄭榮寶)啊。我叫你們找資料。你們居然網上求答案?當我死的啊?提問的人那個叫什麼名字?作業你不用寫了。直接來我辦公室。我讓你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