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澳門交易量

澳門交易量

發布時間:2021-10-13 14:04:25

A. 香港與澳門經濟比較

摘要:香港和澳門同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它們先後於1997年和1999年回歸祖國。它們就像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戶,顯示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狀況。而在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下,香港和澳門繼續前進的步伐。研究香港和澳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經驗,對祖國內地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香港 澳門 回歸 經濟發展 比較

香港和澳門,由於人緣、地緣的關系,以及彼此經歷過相似的歷史軌跡,共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共同實踐「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使命,因此兩地之間向來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從澳門的立場來看,與之僅相距40海里的香港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向發達經濟的提升,香港在90年代躍到亞洲四小龍之一的位置。絕對經濟實力較小的澳門只有充分依託同鄰近地區的全面合作,才能擴大生存發展的空間,不斷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

作為粵港澳經濟大三角區域的重要一極,香港無疑是除了珠三角之外澳門另一個極為有利的合作對象。而對於香港來說,其自身雄厚的整體實力和較高的發展層次是不容否定的,但無論處於怎樣的發展水平,香港同樣面對著繼續前進的挑戰。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勢頭日益增強的新世紀,作為繼香港之後中國唯一一個特別行政區,澳門同樣是香港尋求經貿合作的主要的對象之一。①

一個地區的環境和位置對當地的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地理優勢以及其自然資源的限制都對兩個地區的經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意義。

香港位於我國珠江口東側,與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相毗鄰,瀕臨浩瀚的南海,扼珠江入海的要沖,為太平洋之重要港口城市。香港由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和230多個島嶼組成。香港區域包括三個部分:南面是香港島,中間是九龍,北面是新界。據1987年統計,香港總面積為1071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島及其鄰近小島約75.6平方公里;九龍(包括昂船洲島)約11.1平方公里;新界連同大嶼山等眾多島嶼約975.1平方公里。自1851年以來,香港一直不斷填海造地,至今已填得土地共60平方公里。所以,香港總面積隨填海造地而增加而擴大。1996年,香港總面積為1095平方公里。香港地區及其狹小,故被稱為「彈丸之地」。

澳門是珠江三角洲南岸的一個小半島,與香港分處於珠江口伶仃洋東西兩側,是珠江三角洲通往海外的一座橋梁。澳門與珠海市拱北緊緊相連。現在所講的澳門地區,主要包括澳門半島、凼(也寫為「氹」)仔島和路環島三部分。據有關資料統計,1912年澳門地區的總面積只有12.69平方公里。到了1994年,澳門地區總面積達到23.5平方公里,其中半島為9.1平方公里,凼仔島為6.33平方公里,路環島為8.07平方公里。到2006年,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至今已擴展到28.2平方公里。

香港和澳門回歸以來,認真實踐「一國兩制」、分別實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不斷探索,積累經驗,在促進香港和澳門的穩定與發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無論從現狀還是從發展變化的角度來看,澳門回歸五年以來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中的國際競爭力一直落後於香港,這不僅與澳門較小的地域面積和人口規模有關,也與澳門社會歷史發展遺留的諸多弊端有關。香港的綜合競爭力水平保持著穩定的上升趨勢,在2004年進入了前十名。②但就澳門特別行政區自身而言,其國際競爭力排名總體上呈較好的攀升趨勢,發展狀態也較香港穩定。所以在肯定香港實力上「大塊頭」地位的同時,絕不能「一葉帳目,不見森林」。澳門早期的輝煌和回歸之後快速的復甦,證明了澳門是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定優勢的。下面是香港和澳門回歸後的經濟發展情況概述:

第一,經濟實力。2004年中國內地在6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六,而香港和澳門作為中國的兩個沿海城市的經濟實力要素得分並未進入前十名。澳門的經濟實力排在第11位,香港則遠遠地落在第22位。這一結果表明,在香港這個「大塊頭」面前,澳門積極把握回歸後的各種機遇,對經濟事務給予了認真關注,努力提升經濟發展實力。而香港的經濟發展相對澳門存在更多的問題,尤其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香港綜合競爭力的強者地位,但由此引發了各種經濟社會問題。而香港和澳門只有主動有效地加強區域經貿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才能互利互惠、各得其所,進一步促進自身競爭力的提升。

第二,國際化。高度發展的國際化程度是香港相對於澳門地區最明顯的優勢所在。自2000年以來,香港的國際化競爭力要素始終保持在前十名的隊伍中,2004年更是在世界61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化競爭力要素中排名第二。盡管澳門地區的國際化競爭力水平也表現出良好的上升勢頭,但是還是落後於香港較多名次。香港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作為一個自由港,它的國際聯系網路是全方位的,其多功能性是國際間的典型,也是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代表類型,不僅受到全國也受到全球的普遍重視。③澳門同樣實行自由港經濟制度,開放和自由的程度甚至超過了香港,如貿易自由方面澳門受關稅管治的商品比香港少,稅率也比香港還低,但是澳門的國際化程度之所以不及香港,主要是因為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和基礎設施來確保經濟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④

第三,金融體系。對於澳門和香港來說,都有高度自由和高度開放的金融政策。資金、外匯、黃金自由進出,自由買賣,沒有任何外匯管制,外幣和本幣存款完全自由,金融市場完全開放,有力地推動了港澳金融業的發展,這是中國內地遠遠比不上的。⑤而香港作為繼倫敦和蘇黎世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黃金自由市場和世界最大的外匯交易市場之一,它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巨頭」地位也是澳門望塵莫及的。香港金融體系競爭力要素的排名從2000年的12位逐步攀升到2003年的第六位,2004年稍有回落,但仍位於前十名(第8位);澳門金融體系競爭力要素的排名則一直在20位之後。其實澳門具備與香港同樣優越的條件,同樣是中國內地其他地區艷羨的對象,澳門的金融機構擁有相當現代化金融體系的基本條件。但是,受本地市場規模的限制,澳門金融業難以實現規模發展,再加上鄰近的香港和深圳兩大金融市場,進一步增加了澳門金融業發展空間開拓的難度。

第四,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大潮的挑戰下,科學技術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與發展的重要性,高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領導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缺乏科學儲備和創新能力的國家或地區,將錯失知識經濟帶來的各種機遇。而無論是香港還是澳門或者是中國內地,科學技術競爭力均處於世界中等偏下的水平。

香港和澳門有限的資源條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區內高科技的發展,香港雖然已經具有了較為現代化的產業結構,金融、航運、信息等系統業已臻於世界一流水平,但仍急需發展對土地、勞務、能源等需求不高的高附加值製造業和適宜的高技術。從中國內地來看,盡管平均水平還不及港澳地區,但很多城市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對於人才、科技的重視程度也是聞名於世的,與港澳地區應積極推進由依靠區位和政策先行等優勢向依靠人才、科技優勢轉換的進程,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大力引進與興辦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產業。⑥

第五,人本素質。人本素質是除自然資源以外的另一個影響港澳經濟力量的重要因素。其實一直以來的調查顯示,香港和澳門人本素質競爭力部分指標受制於人口、勞動力和教育方面的弱勢。香港在人口和勞動力規模上具有的先天優勢是澳門無法企及的,但香港對公共教育事業的重視和較大投入則是澳門應該學習的對象。盡管從21世紀80年代開始,澳門有了自己的高等學府,但在培育各項專業人才方面,仍然顯得勢單力薄、收效甚微。從未來的發展看,與香港和澳門鄰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具有相對較強的人力資源優勢,將成為香港和澳門一個重要一托點,而珠江三角城市對著知識人才相對充分的尊重和教育事業的建設經驗也對港澳地區乃至全國極具啟發性。

以上五點是站在澳門和香港區域競爭力發展的比較上展開論述的,這些方面深刻地影響了港澳地區經濟的發展。而香港和澳門經濟對西方國家的依賴性都比較大,因而經濟基礎也比較脆弱,兩個地區內部也存在著一些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抑制因素。雖然,它們憑借前述多種積極因素,使它在發展經濟方面獲得了遠遠超過自身所具有的能量,並且避開了有些固有的不足和弊端,取得了不同凡響的成就。然而,其固有的弊端和不足畢竟是一直存在的問題。而且,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它們對經濟發展的抑製作用便日益突出了。地域狹小,是兩個地區本身無法解決的致命弱點,它對經濟發展所起的抑製作用是人所共知。⑦

其實同為中國南部的沿海小城,香港和澳門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更重要的是,歷史上香港和澳門都曾有西方國家管治的地區,直接接受了外來民族殖民文化的影響,而如今,它們先後於1997年和1999年回歸祖國,成為中國僅有的兩個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保留了原來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同屬於國際自由市場經濟體系,同是全方位開放的國際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作為祖國領土上的兩塊寶地,港澳的協調發展與經濟整合將深深影響到華南經濟圈乃至國家的繁榮興旺,是全球人士關注的焦點之一。

注釋:

①趙彥雲等編.澳門特別行政區國際競爭力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55-56.

②⑦張恭德著.現代香港經濟發展概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9-80.

③孫茂輝著.回歸後香港經濟效率的動態研究[J].世界政治與經濟論壇,2005,(3):97-98.

④王亞寧著.澳門地緣經濟論析[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9,(3):9-10.

⑤ 西爾梟, 王齊茂主編. 港澳台演義[M].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4.101-102.

⑥ 吳志良著.澳門政制[M]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6.123-125.

參考文獻:

[1].趙彥雲等編.澳門特別行政區國際競爭力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彬著.話說澳門 [M].長春: 吉林攝影出版社. 1998

[3].張恭德著.現代香港經濟發展概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西爾梟, 王齊茂主編. 港澳台演義[M].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4.

[5].陳瑜老師講義

B. 澳門現有多少汽車

人民網澳門2015年8月1日報道: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最新統計資料,截至今年6月底,澳門行駛車輛總數為147,237輛,其中74,921輛為電單車,66,003輛為輕型汽車,平均3.2人口就擁有一部機動車。 來源: 人民網

C. 澳門有多少人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3月31日,澳門的居住人口估計約為520,000人,當中以華人為主,占總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門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則佔3%,其中外地雇員有71,182名。

居住人口中48.8%為男性,51.2%為女性。女性人口的比例較男性為高,主要原因是外地雇員及來澳的移民當中,女性約佔六成。居住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5.3歲,在居住人口的年齡結構方面,0-14歲的青年人口佔15.2%;而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7.0%。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而出生人數相對較少,澳門跟世界很多國家/地區一樣,人口步入老齡化。澳門半島的居住人口有43.3萬人,佔86.4%,而氹仔的居住人口有6.3萬人,佔12.6%。路環居住人口3292人約佔0.7%。按堂區分析,花地瑪堂區的居住人口達20.1萬人,占總數40.0%,其次是聖安多尼堂區,有11.3萬人,佔22.5%。澳門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2006年的澳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7,55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聖安多尼堂區,每平方公里超過十萬人,而路環的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433人。

D. 澳門的流通貨幣是什麼

澳門的流通貨幣是澳門幣。

澳門幣(澳門元;Pataca de Macau;貨幣代碼:MOP;貨幣符號:MOP$),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法定貨幣。

澳門的貨幣政策由澳門金融管理局管理。1澳門幣可被分成100仙 (Avos)。澳門幣的葡語名字「Pataca」源自曾在亞洲廣泛使用的銀圓「墨西哥的八個雷亞爾」(葡語:Pataca Mexicana)。

(4)澳門交易量擴展閱讀

澳門幣在澳門和香港的民間,常被俗稱為「葡幣」,很多人認為「葡幣」是澳門幣的不恰當稱呼,認為該稱呼帶有殖民色彩,以為「葡幣」一詞是「葡萄牙幣」的簡稱,這是錯誤的認識。實際上「葡幣」是民間對澳門元的英文單詞「pataca」的音譯簡稱。

這與葡萄牙本國使用的貨幣無任何關聯,與澳門回歸前後更無關聯。葡萄牙在加入歐元區之前,本國使用的貨幣是「埃斯庫多(Escudo)」,澳門稱之為「士姑度」或「盾」,而並非「葡幣(Pataca)」。「Pataca」是澳門元特有的貨幣單位,不像「Dollar」一樣用的地區特別廣泛。

E. 澳門的消費比香港的高

簡單吃頓飯的話要看你要有多簡單, 還有要看地區 如果在北區的話 吃碗面要$1X或$2X, 吃飯要$1X或以上 如果在中區的話就不止了 澳門消費不比香港高, 但吃飯方面我認為不比香港便宜 香港是量多所以比較貴, 澳門是量少所以相對好像比較便宜 但最近價錢升很多, 量很少價錢卻和香港的差不多 澳門基本上很多地方都收港幣的, 但就1比1

F. 香港澳門回歸後經濟發展情況,請用詳細數據(經濟數據,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收入)說明

一. 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在回歸前幾年,澳門經濟持續下滑,連續多年負增長,1996年至1999年本地生產總值連續四年負增長;失業率高企,1999年失業率高達6.4%;居民收入下降,1999年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比1996年還低。整體經濟低迷,營商環境惡化,治安不靖,投資者卻步。

經濟連續七年保持正增長。澳門回歸後,大約經過兩年的發展,到2001年本地生產總值基本恢復到回歸前的最高年份,即1995年的水平。2000~2005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約為10%,其中2004年更高達28.3%。2005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已達到約2.4萬美元。2006年本地生產總值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預計將實現雙位數增長。回歸以來公共財政年年保持盈餘,2000~2005年5年間財政盈餘合計約180 多億澳門元,而1999年前澳葡政府留給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歷年財政盈餘只有20多億澳門元;2005年政府財政收入達282億澳門元,比1999年約翻了一番。

就業狀況逐步改善。臨近回歸,前澳葡政府展開了一系列公共工程,回歸時,這些政府公共投資工程陸續完成,建築業失業人員一時大量增加,加上當時澳門經濟尚處復甦初期,致使失業率一度大幅上升。2000年失業率曾高達6.8%,特別是建築工人失業問題較為嚴重,並引發了規模較大的工人遊行示威活動。但隨著經濟逐步復甦和好轉,加上政府推行促進就業的措施,失業率逐步下降。2005年失業率下降到4.1%,目前基本上在4%以下。與此同時,居民收入也有所提升,如2005年就業人口月均收入為 5765澳門元,比1999年增長約20

從回歸前的連續4年負增長,到回歸後的連年跨越式增長,澳門的本地生產總值令人矚目,與此同時,澳門的失業率5年間大幅下降,令澳門居民真正享受到了經濟增長帶來的實惠。

據權威部門的統計,2000年至2002年,澳門經濟總量年平均增長率為5.6%, 2003年為15.6%,2004年上半年高達36%,預計全年將達到創歷史記錄的20%,增長速度令海內外刮目相看。同時,澳門的失業率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從回歸之初的7.1%,降至2004年8至10月的4.7%。

2003年與1999年相比,GDP總額由490億澳門元(以下簡稱元)增長到633.7億元,增長30%,預計五年平均增幅超過10%。政府財力穩定增長,財政收支連續四年保持盈餘,累計達182億元(含土地基金110億元)。進出口總額由338億元增至428億元,增長26%;外匯儲備逐年增長,到今年8月,達到388億元。居民存款總額由842億元上升到1087億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博彩旅遊業穩步增長,入境遊客總數由744萬人次增加到1189萬人次,今年有望達到1500萬人次;房地產市場活躍,成交量激增且價格持續上升。

二.

回歸十年以來,香港經濟增長近50%。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實際增長4%左右。由於回歸之初的幾年經濟動盪,又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波動較大,因而十年來年平均增長率被拉低。近幾年香港經濟維持強勁擴張勢頭,增長層面廣闊。過去三年所見的增長,較1987年以來任何連續三年高於趨勢的增幅都要快。在貿易方面,回歸以來,香港貿易總額基本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受惠於內地經濟蓬勃發展和美元轉弱令價格競爭力有所改善,香港的整體貨物出口(包括轉口和港產品出口)在2006年同比增長10.2%。除貿易激增的推動力外,內部需求亦保持堅挺,整年均提供穩定而重要的增長動力。

香港服務業發展蓬勃,在東亞地區可謂首屈一指。在1990年至2004年間,香港服務業平均每年增長7%,達11289.39億元,而同期間的名義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5.6%。因而,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有所增加,從1990年的75.4%增至2004年的90.0%。在各主要服務行業中,以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和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增長最快,平均每年增值6.7%和8.8%,分別佔2004年本地生產總值的27%和21.1%。
2000年至2005年,受到區域和全球經濟環境不斷改變,以及與內地進一步融合所推動,香港經濟結構持續向服務業轉移。內地經濟發展蓬勃尤其為香港服務業提供了無限商機,同時,內地擁有大量低廉的土地和勞工資源,以及內地生產力不斷上升,也推動了香港經濟朝高增值發展。2000年至2005年期間,整體服務行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比率由86.6%增至90.7%,而製造業及建造業則分別由5.4%和4.9%下跌至3.4%和2.9%。

G. 澳門每年給國家帶來多少收益

澳門不須向中央政府交稅。 但澳門政府也相當自覺,不時適時向內地作出回饋。
如08年四川大地震,澳門向當地捐款52億元賑災 ,相比之下,無論人口經濟實力都比澳門大10以上的香港政府,給四川賑災的撥款總額也不過是93.5億。
【地震後香港特區政府撥款3.5億元,兩個月後追加20億元,2009年2月20日,再次撥款40億元。共63.5億港元,合人民幣55.5億(根據立法會文件: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託基金「2008年12月31日匯率100港元兌87.40元民幣計算」)。因基金網站的更新不及時,其實還有第三批撥款30億,故港府撥款總額是93.5億港元!】
09年舟曲泥石流、10年玉樹地震,澳門政府都有撥出大筆款項賑災。
此外,

閱讀全文

與澳門交易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八方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1000
在建行app上買的買的理財產品怎麼找不到 瀏覽:880
應收租賃款保理政府融資 瀏覽:239
大的金融公司資產 瀏覽:980
商品交易所 瀏覽:139
市場匯率是中間價嗎 瀏覽:290
人民幣匯印尼盾匯率 瀏覽:88
郵儲銀行2020年理財考試題庫 瀏覽:184
金融服務收費合同 瀏覽:329
酒鋼宏興股份怎麼樣 瀏覽:732
那種理財基金收益好 瀏覽:936
汕頭建設銀行金融機構代碼 瀏覽:50
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績效評辦法 瀏覽:95
金融業法律服務方案 瀏覽:715
20萬短期投資理財項目6 瀏覽:345
川融匯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怎麼樣6 瀏覽:141
融資融券50萬不買股票 瀏覽:580
個私業主融資需求 瀏覽:188
對理財公司發展合理化建議 瀏覽:363
融資融券配資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