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金崇拜,中國人從何時開始的
我們永遠無法准確地知道,在何時何地,混雜在溪流底部卵石中閃閃發光的天然金塊,第一次引起了一個男人(或者是女人,或者是孩子)的注意,但至少在人類最早的一些聚居地,比如遠東,就尚未發現有黃金,而在這些地方,銅和某些有色金屬當時已被人搜集和珍視。
中國人的黃金崇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黃金質地太軟,無法用於實用目的,以其來製造耐用工具和武器等遠不如石頭和銅。所以,在人類早期歷史中,黃金被人們所忽視也就不足為奇了。直到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才將其與地位和炫耀聯系起來。
中國人的黃金崇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然而並非所有的權力精英都選擇黃金來彰顯他們的地位。中國古代的許多時期,黃金白銀的地位並不像其他文化中那樣崇高,中國也從未有過一段以黃金為主要貨幣的時期。
中國人的黃金崇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商朝(公元前 1600 年至前 1046
年)統治者由一支強大的戰士精英隊伍組成,他們將青銅鑄造提升到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用於祖先祭祀儀式中供奉的容器,同時他們將玉視為最高級別的材料。
中國人的黃金崇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中國的這段早期歷史中,黃金一般很少被使用,除了鮮為人知的少許例外。與中原的商朝大致同期的四川省三星堆文化則大量使用了黃金。在其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製品,但除此我們對這一文化的人和事所知甚少。盡管他們必定與商朝有過聯系,但在同時期和之後的文獻中均未提及。
② 古法黃金和普通黃金區別
1、工藝不同
古法黃金在製作工藝上和普通的金有著很大的不同,古法黃金的工藝多為古代傳統製作工藝,如篆刻、浮雕、花絲等等,普通黃金的製作工藝就沒什麼講究了,不管是現代工藝,還是古代工藝都可以得到體現。
2、製作方式
真正的古法黃金都是匠人純手工打造的,但市面上很多古法黃金都只是有著古法黃金的噱頭,並沒有純手工打造,還是脫離不了機器化生產。普通黃金除了定製的,大多都是製作間流水線生產的,在款式以及設計上基本上一模一樣。
3、價格
古法黃金的賣點應該就是它的工藝,而且市面上的古法黃金基本上都是足金打造,有著重量高、價格高的特點。普通黃金的價格一般來說都沒有古法黃金貴,當然是在黃金重量相同的情況下比較的,要是不同的重量,那就沒有可比性。
(2)黃金與中國文化擴展閱讀
古法黃金的三大特點:
1、整體呈啞光質感,紋理均勻平整,古色古香。
2、表面採用鏨刻工藝,紋路清晰自然,層次豐富。
3、專用工具,純手工製作。
此外,在古法黃金中具有代表性的磨砂工藝,可以造成「色澤溫潤,華而不炫,貴而不顯」的啞光效果。
選購指南
1、首先要選擇有信譽的品牌企業,絕不要貪圖便宜選擇無品牌商販,而且黃金價格比較透明,明顯低於市場價格的要提防;
2、其次,購買黃金製品時,切記要發票,這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核心;
3、如有疑問可以及時檢測,國家技監部門下屬的黃金珠寶檢測機構在各大城市都有分布,檢測黃金珠寶飾品成分比較容易;
4、選擇投資金條、金塊等黃金製品,要選擇承諾回購的正規商家,質量可以保證。
③ 四大文明古國的黃金起源以及黃金文化
四大文明古國創造的科學技術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它們有著眾多的相同點和差異。它們都起源大河流域,這些地方自然地理條件都比較優越,尤其是河流提供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從而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其它科學技術,創造出偉大的古老文明。同時,它們的科學技術都產生於社會實踐,屬於同一類型,即青銅時代的農業實踐模式。這使它們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地方,在許多方面都獲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由於生產實踐的差異,它們科學技術仍有許多差異。埃及由於尼羅河泛濫後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對幾何學比較重視,同時人們為了保存屍體,其醫學也比較發達,金字塔也體現了其工程學的偉大成就;巴比倫則因為農業生產依靠天文歷法,因此其天文歷法比較發達,算術成就也非常突出;印度則受宗教影響較大,其醫學比較發達,而且人們重視純粹的思辯,佛教是世界上哲學水平最高的宗教。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實踐基礎上,創造了發達的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卻沒有或者很少受宗教思想的支配和滲透。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出四大文明古國科學技術成就的對比情況:
四大文明古國都曾經取得了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它們的科技成就遠播世界各地,長期以來,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尤其是傳到了希臘和地中海沿岸以後,在那裡又創造出了更加輝煌的科技文明,不僅如此,它們的許多科技成就到今天還為世人所熟悉,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星期制,印度的佛教,中國的陶器,絲綢和針灸術等。因此可以說,現代科技文明是建立在四大文明古國的科技文明和基礎之上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科技成就光耀古今,永垂不朽!
①《漢謨拉比法典》中有許多關於科技的論述,是古代巴比倫科技成就的體現。
②哲學為社會科學,但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對科學技術影響很大。
但它們畢竟都建立在農業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是農業文明的代表,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商品經濟迅速出現,而四大文明古國的農業文明卻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18世紀以後不約而同的落後於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當然,四大文明古國的衰落還有許多歷史原因,如宗教的影響,外族的入侵等等。了解祖先所創造出的偉大科技成就,反思世界科技發展的歷程,認識發明創造的規律,從而更加自覺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民族和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是我們今天義不容辭的責任。
④ 中國黃金的六個優點
1.雙向交易,賺錢機會多。股票投資只有漲才能賺錢,而黃金可以買漲,也可以買跌,只要選對交易方向就能賺錢。在股市中空頭行情的時間遠遠多於多頭行情的時間,投資機會不容易把握,因此股市不是一個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市場,這也是導致很多股市投資人虧損的原因。
2.24小時全天候交易,隨時可以買賣。黃金期貨交易時間:每周一在上午9:30到第二天凌晨的4:00點,每周二至周五在上午8:30至次日凌晨4:00點,周六周日停止交易;股市只能在白天特定時段交易,一般為早9:30到下午3:00,不適合上班族操作。
3.黃金交易對中國投資者最有利。黃金的交易黃金時間在北京時間的晚上8點至晚上12點。這期間是歐洲和美洲市場的白天也是市場交易最活躍,匯率變動最大的時候,這個時間段中國投資者有充裕的時間投入到黃金交易中。
4.投資少,起點低。最低投資500美元(摺合人民幣約4000元)就可以開戶炒金。成功的投資者,在一年內可有幾倍的投資獲利。
5.市場客觀公正,不容易受人為操縱。黃金市場每天成交量有2兆億,有先進科學的網上交易平台,行情和數據都是公開的,是最透明的市場。
6.黃金是一種自由方便的投資方式。只要有一台電腦,接通互聯網,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自行買賣交易,適合喜歡獨立自由工作的年輕人。很多人選擇黃金交易作為終身職業。
⑤ 現在有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設計元素的黃金珠寶飾品嗎
FERN是以國潮為概念的黃金飾品設計師品牌,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嶄新的方式將匠心與傳承、古典與現代完美地融合在每一件黃金飾品中,FERN國潮黃金所塑造的「國粹臉譜」、「東方韻」、「東方美學」等系列都運用了韻味十足的中國風元素,如「蓮花、祥雲、鎖、葫蘆」等充滿古風古韻的元素,鐫刻華麗圖騰,琺琅彩繪點睛上色,集工匠技藝與東方古韻為一體,為年輕消費者帶來持續的新鮮感,用創意黃金去釋放年輕人對於黃金的需求。
⑥ 黃金的歷史文化是怎樣的
黃金的歷史文化是怎樣的:黃金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自從人類在一萬兩千多年前發現黃金之後,人類對黃金的狂熱就被點燃了,在人類的意念中,沒有什麼東西比黃金更能體現純潔與神聖。
對黃金本身來說,它已經成為一種跨越種族、文化,甚至是統治世界的另一種物質。黃金就像一條金色的血脈,貫穿於整個人類的歷史。
從古埃及的金權杖到中國的三星堆金面罩,從皇帝的寶冠到普通人的首飾,從可醫治百病的「萬能之葯」到科技領域的大量應用,黃金用它特有的尊貴傳達著人類對財富和權勢的至高追求。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逐漸離開自給自足的年代,邁向商品經濟時代。在人類需要錢幣來作為交易的媒介,以使買賣進行的更加簡便的時候,黃金自然成為了最優的選擇。
自從英國採用金本位之以來,美國和歐洲的國家也都爭相仿效。美國在1792年,已採用復本為制度,規定19.3美元即可換取一盎司的黃金,但是這並沒有引發任何的黃金熱潮。
直到1848年的某一天,一名叫約翰馬歇而的年輕木匠,在今日的加洲境內建造鋸木廠的時候,不經意的發現了金箔片,由而引發了西部淘金熱。這也使曾經荒涼的西部,迅速的發展起來。
⑦ 中國什麼時代出現真正的黃金
-----中‖國先祖與黃金的結緣,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相傳,三皇五帝也曾以黃金為原料,煉制金丹,作長生不老之葯。此說雖流傳甚廣,但不論在古代文獻還是考古學上,迄今還沒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黃金製品被發現。
目前所見資料中最早的一例,要數1976年在甘肅玉門市火燒溝遺址的墓葬中‖出土的黃金製品,有黃金制‖作的「鼻飲」和齊頭合縫的金耳環,與彩陶、石器、青銅器和銀器共存,其年代大致與夏代同時,相當於齊家文化的後期。除此而外,在中‖國其他地區尚未發現夏代的黃金製品。
出土文物顯示,黃金製品已較多地出現於3000多年‖前的商代。而文‖字記載表明,大約在2000年‖前的周代,朝中已設置掌管生產和加工金、玉、錫的專職官‖員了。
商代的黃金製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主要發現於北‖京、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和山西,在南方則集中發現於四川。
⑧ 泰國黃金首飾和中國有什麼不同
泰國首飾文化的特色與其它國家不一樣,一是專用成色,二是標准重量。泰國的黃金首飾成色不是中國那樣的千足金、足金,而是用泰國本國專用的965成色。更有意思的是飾品的重量,不論是戒指、耳環、手鐲,還是吊墜、手鏈、項鏈,都是標准重量。輕的3.8銖、7.6銖;重的15.2銖、30.4銖;再重便是45.6銖、60.8銖;也可以重到76銖或88.5銖。總而言之,都是成倍數的標准重量。就象我國上海黃金交易所交易黃金,重量都是標准化的,可我們是黃金原料,而他們是黃金飾品。戒指的指環可以有大有小,項鏈手鏈可以有長有短,而大的小的、長的短的各類金飾品,重量仍然都是標准化的,不會改變標准重量。
⑨ 關於中國古代對黃金的崇拜
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黃金崇拜最早始於閃族人
通常認為,黃金崇拜與太陽有關。遠古人對太陽充滿了狂熱的崇拜,在他們看來,只有太陽才能給人帶來光明。而和太陽一樣散發著神秘光芒的黃金就是太陽的化身,擁有了黃金也就擁有了太陽,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財富。因此古代君王都要身披黃袍,用貴重的黃金來裝飾自己的殿堂,希望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一統天下。大約到了鐵器時代,隨著黃金在交易過程中的使用,黃金的貨幣價值開始超過其圖騰意義,但無論怎樣,黃金仍然是權力和財富的化身。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時代背景設在了政權更迭頻繁的五代十國。那雖然是一個混亂不堪的年代,王宮貴族們推崇的仍然是紙醉金迷的生活。盛唐留給他們的記憶太深刻了,極盛之後的人們是很難接受平庸的生活的。無限放大的黃金崇拜可以說是填補這種由盛至衰、極度失落的最好表現。
盡管對黃金的推崇和迷戀是世界范圍的,但黃金崇拜的歷史並非源於中國,而是始於古代紅海沿岸的閃米特人,這是個崇拜太陽的民族。隨著閃族人的不斷外遷,形成了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迦南人、希伯萊人、腓尼基人等等,黃金崇拜的觀念也隨之進入古代兩河流域、埃及半島、希臘半島等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黃金飾品就是在古代兩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發現的,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而古代的埃及人更是把黃金視為可以保護生命、延續生命的神聖器物。
距今4000年古埃及就有黃金儲量的地圖,上面准確地標出了尼羅河與紅海間的金礦位置。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年至前2494年)麥列魯布法老的陵墓中,曾發現有一套金匠製作金器的雕畫,這些雕畫展示了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進行黃金加工的情景。而最為人所知的,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金器則是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國王圖坦卡蒙(約公元前1360年)的黃金面具、黃金座椅等黃金器物。
除此以外,考古工作者還先後發現了以黃金陪葬為主的古代中亞地區的「大夏寶藏」,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的色雷斯王陵寶藏和貝內村青銅時代黃金文化寶藏。而在古代希臘,更是存在著由色雷斯人創造的、黃金製造業高度發達的邁錫尼文明。從某種意義上講,黃金崇拜和黃金文化可以看成是古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古代「黃金甲」實為用金線和黃緞製成的禮儀盔甲
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黃金製品是甘肅玉門火燒溝夏墓(距今4000多年)出土的鑄造粗糙的金耳環。多數學者認為,同古代西方顯著的黃金文化和崇拜相比,古代的中國人似乎更迷戀玉石,盡管在青銅器時代(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1200年)我國就已經比較普遍地利用黃金來加工精巧的製品了。
從目前的考古出土來看,除了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了較為大件的黃金面具和金權杖等器物以外,我國出土的大部分金器為小件飾品。如同聞名中外的馬王堆「金縷玉衣」,完全是以玉片為衣,金只為線用。這同西方的金衣裹身是完全不同的。做工精美,工藝精湛可以說是我國黃金文化的主要特點。尤其在佛教器物的製作上,以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黃金法器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⑩ 中國金子文化和英國紳士文化的差異500字作文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中的傳統佳節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
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間,一直都有一個關於「年」的傳說故事。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守歲放鞭炮貼春聯拜年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