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費雪交易方程
費雪方程式是貨幣數量說的數學形式,即MV=PQ。其中M為貨幣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價格水平,Q為交易的商品總量。
『貳』 傳統貨幣數量論的費雪交易方程式與劍橋方程式中,如果k=1/v,它們在表述上就沒有區別
的確在數學表述上是沒有差別,但是其中所蘊含的經濟學解釋是不同的。
『叄』 試述費雪的交易方程式
MV=PT 該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時期流通中貨幣的平均數量;V表示一定時期單位貨幣的平均周轉次數即貨幣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勞務價格的加權平均數;T表示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數量。
該方程式表示貨幣數量乘以貨幣使用次數必定等於名義收入。費雪認為,M是一個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決定的外生變數;V由於由社會制度和習慣等因素決定的,所以長期內比較穩定,視為常數;在充分就業條件下,T相對產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體穩定的,也可以視為常數。因此只有P和M的關系最重要。這樣,交易方程式就轉化為貨幣數量論。而且,貨幣數量論提供了價格水平變動的一種解釋:價格水平變動僅源於貨幣數量的變動,當M變動時,P作同比例的變動。費雪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目的在於交易,這樣,貨幣數量論揭示了對於既定的名義總收入下人們所持的貨幣數量,它反映的是貨幣需求數量論,又稱現金交易數量論。
『肆』 費雪方程式的方程意義
本方程揭示了價格的本質,對研究價格定價機理有著奠基石的作用。
MV=PT這個公式當中,M是指貨幣總量,V是指貨幣流通速度,P是指商品的平均價格,T是指總交易商品量。
費雪方程一開始提出的應用范圍是運用在經濟總量的大宏觀層面,故上述四個變數都是總量性變數。 M 即貨幣總量,現在經濟體中形形色色的交換介質很多,比如現鈔、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信用卡、國庫券、糧票、布票、商場代金券、銀行匯票、債券,讓人看的眼花繚亂。費雪方程從考察總量的角度出發,甄別出貨幣總量是非常輕而易舉的事情。在現代社會中,貨幣的靜態總量就是現金+央行存款准備金+商業銀行活期存款這三者的總和,也就是M1。關於這一點的鑒別屬於貨幣定義的簡單概念,再次不加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貨幣 定義。因此,這個總量信息是可以通過央行與商業銀行報表輕松查閱統計,非常方便。
至於V即流通速度,其實更易於理解的說法是貨幣周轉率。打一個比方我有100元錢,一隻西瓜,你有50塊錢,一杯可樂。在初始狀態下,由我們構成的社會里,貨幣總量M=100+50=150元。如果我們兩個就這樣拿著錢什麼也不做,沒有成交,那麼所有物品的價格就都是0。現在我們假設今天我想喝一口可樂,我花了100塊錢從你的可樂瓶里喝一口,那麼今天整個經濟體里M=150因為一共有150塊錢,P=100,因為成交一口可樂的價格是100,T=1,因為成交一口可樂,V=2/3(因為150元里,今天有100元進行了交易)。由上述例子可以直觀的看出,V的意義在於一定時期內(比如一天)參與交易的貨幣占貨幣總量的比例。在現實生活中,每天有無數的人進行著交易進行著貨幣交換,看似復雜,其實和上面的例子是一樣的。M和V的乘積代表了貨幣供應量這個概念,是靜態的貨幣總量加上時間這個概念後的增量概念。因此說到貨幣供應量,潛台詞里一定是設定了一定時間的期限。V這個概念對於研究宏觀經濟定價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說,如果你家裡立刻多出了100萬億人民幣,你是不是馬上得出結論,社會馬上要通貨膨脹了?因為M增加了。但是如果我們加一個條件,這100萬億只能看,不能用,那麼你的結論呢?你肯定會說這不是白搭。這個問題看似無聊,其實對於研究社會價格總量變化非常的重要,正是因為V的存在,我們是沒有辦法簡單的通過M的改變就輕率的對物價變化下定論。 事實上費雪方程在微觀領域的價值比宏觀領域更璀璨。比如,你有100元想在菜場買一個蘋果。經過討價還價,你付了10元。所以M=100,V=0.1,Y=1,P=10。你只需要簡單的將公式變形一下就可以得到P=MV/Y。這就揭示出了價格的根本性真理,即:價格是成交額(貨幣)與商品的一種比值,它體現了付出貨幣方與付出商品方的力量對比關系。
之後的許多學派也對費雪方程提出了很多各自的新的理解,但基本差別只是對闡述上述四個變數論點不同而已。比如費雪認為V由社會觀念和技術決定,是一個變化緩慢的變數,在分析中可以假定為一個固定值。另外的學派會認為V也是會短期大幅波動的,因此不可以假定為一個恆量。但是無論如何的詮釋,都無法改變這個公式黃金般的真理。 劍橋方程式與費雪方程式兩者在形式上基本相同,但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內容上卻有本質的區別;
(1) 對貨幣需求分析的側重點不同。費雪方程式強調貨幣的交易手段職能,側重於商品交易量對貨幣的需求;劍橋方程式強調貨幣作為一種資產的職能,側重於收入y的需求。
(2) 費雪方程式側重於貨幣流量分析,劍橋方程式側重於貨幣存量分析;
(3) 兩個方程式對貨幣需求的分析角度和所強調的決定貨幣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費雪方程式是對貨幣需求的宏觀分析,劍橋方程式是從微觀角度對貨幣需求進行分析。
馬歇爾和庇古不僅僅將交易水平和影響人們交易方式的制度作為研究人們持有貨幣的關鍵要素,還探討了貨幣作為財富的一種被人們選擇所持有的原因和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既然貨幣被人們選擇所持有,就不能排除利率的影響。但總體來說,劍橋方程式和費雪方程式差異很小,體現了貨幣中性論,即經濟中的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的「二分法」思想。
『伍』 費雪交易方程
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歐文·費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貨幣的購買力》一書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T 該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時期流通中貨幣的平均數量;V表示一定時期單位貨幣的平均周轉次數即貨幣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勞務價格的加權平均數;T表示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數量。
『陸』 劍橋方程式和費雪方程式的定義是什麼 謝謝
劍橋方程式:是傳統貨幣數量論的方程式之一。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劍橋學派,在研究貨幣需求問題時,重視微觀主體的行為。該論證認為,處於經濟體系中的個人對貨幣的需求,實質是選擇以怎樣的方式保持自己資產的問題。決定人們持有貨幣多少的,有個人的財富水平、利率變動以及持有貨幣可能擁有的便利等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每個人來說,名義貨幣需求與名義收入水平之間總是保持著一個較為穩定的比例關系。
費雪方程式: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歐文·費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貨幣的購買力》一書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
該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時期流通中貨幣的平均數量;V表示一定時期單位貨幣的平均周轉次數即貨幣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勞務價格的加權平均數;T表示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數量。該方程式表示貨幣數量乘以貨幣使用次數必定等於名義收入。這個方程式的一個結論是:貨幣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或者說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只能是貨幣引起的。
『柒』 傳統貨幣數量論的費雪交易方程式與劍橋方程式中,如果k=1/v,它們在表述上就沒有區別
的確在數學表述上是沒有差別,但是其中所蘊含的經濟學解釋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