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哪可以看到路透和彭博的外匯實時報價!
下載期貨軟體上有 http://www.chinagrain.cn/info.asp?type=7004 富遠行情下載就可以看到外匯了
Ⅱ 求 彭博官網下載的 外匯版的博易大師 的賬號和密碼
從下吧,長江期貨里下載,我昨天才下的
Ⅲ MNI數據中的MNI是什麼意思
就是mini,微型、微小的意思, MNI的中國商業景氣調查中這個MNI應該是寶馬MNI
Ⅳ 彭博模擬交易 如何更改賬戶金額
有模擬的[BLACK QUESTION MARK ORNAMENT]哪裏下
Ⅳ 彭博服務的價格是多少
呵呵 我就用著呢。如果不要實時數據服務的話,1500USD一個月。如果要實時服務,根據你要的股票交易所價格付錢,一般一個月幾十美元吧。
Ⅵ 歐債國家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和十年期主權債務CDS的數據在哪找彭博是不是收費的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反而可能是個機會,如果應對得當,將是發展大轉機在這個時候更需要冷靜應對,不能亂了分寸,尤其決策層。既要看到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在短期內不可避免的重大負面影響,加以妥善處理,更要有戰略眼光、高瞻遠矚,不要僅僅想到獨善其身,更要從重重風險迷霧中看到其中給中國蘊藏的長期機遇、戰略性轉折機會,抓住它並利用它。目前全球經濟的格局是,中國已然是世界工廠,生產了全球大部分的實體財富,卻由於金融業的相對弱勢,在全球財富分配上一直處於被剝削的地位。金融財富的暴利,主要依靠對實體財富真實價值的打壓來贏取。如果這種模式延續下去,中國只能一直處於全球價值鏈的底端。但現在美國華爾街因為自己的貪婪而面臨被迫重組、整個歐美金融業都要重新洗盤的時候,給了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經濟雖然目前也出現了很多困難,但相對還是有很多迴旋餘地。最重要的是,中國有非常高的凈儲蓄,而且經過十年來高速增長的出口凈盈餘,積累了全球最多的高達1萬8000億的外匯儲備。雖然外匯儲備的構成一直不對外公布,視為機密,但一般認為,從幣種上65%是美元,25%是歐元,從資產上看,90%是長期國債和長期機構(如「兩房」)債券。總體上看安全性和流動性較高,但收益性很低,用於股權投資的比例極低。資金為王,這是這個金融危機時代最有力的武器,最有談判權的砝碼。金融危機時候最短缺的就是資本,人心惶惶,沒有人敢拿出資本,流動性極度缺乏。萊曼兄弟和美林的倒下,直接原因是因為沒有注資可用。在動用300億美元支持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和背書「兩房」2000億美元國有化方案之後,美聯儲實在不敢也沒有能力再次向商業金融機構注資了。歐洲金融體系也自顧不暇。來自中東等地的主權財富基金曾經在去年為華爾街注資400億美元,但現在也因為石油價格回落、風險不明等原因退卻了。只有中國政府所擁有1萬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被看做美國金融系統能否重新走向穩定的最重要砝碼。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前就多次請求中國繼續持有「兩房」證券,否則「兩房」早就崩盤了。據中金統計,截止08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有4400億「兩房」相關證券,中國央行是「兩房」最大的單一投資者。美國政府一直防範中國的國有資本進入和影響美國經濟,設置了種種阻礙,中國的民營經濟和金融資本又過於弱小。但這次,只有這次機會,恐怕美國不得不低下頭顱,有求中國幫助了。否則美元不僅剛有的強勢肯定要逆轉,財政赤字高速擴大,經濟政策困難重重。個人以為,此次美國金融危機,跟1929大危機還是有本質不同,實體經濟基本沒有出任何大問題,純屬金融泡沫問題,住房市場的問題也是被金融工具放大的,本身沒有那麼嚴重。美國和歐洲金融界的反應過度了,但這也是金融的特點。杠杠作用過高,一有風吹草動就被放大了。雖然金融對實體經濟確有反作用,但沒有那麼厲害。一旦度過難關,美國實體經濟的復甦還是預計會很快,金融危機的過去也是遲早的。所以,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店了。中國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策略性提高要價,打入全球金融圈的核心區,在國際財富分配的頂端佔有一席之地乃至決定性發言權,獲取最大的國家利益。當然,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和戰略手段,絕非易事。再持有美國債券來獲取那麼一點收益毫無價值,哪怕買下一兩家頂級投行、商行都不是目標,因為金融機構的生命在於人才,光有殼子沒有意義,關鍵是要毫不客氣地用手中的砝碼,為自己爭取最大化利益,爭取到金融業的發言權、游戲的主導權、規則制定權,至少也要奪回一批重要商品的定價權。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打個翻身戰,一躍從製造大國升為真正的經濟強國。但不得不說,以現有主事官僚的眼光、境界和能力,和國內現有的人才儲備,來做這樣的大事,難度很大很大。一旦做的不好,反而有可能引火燒身,加大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災難性影響。所以,我只是說「如果」。危機和機遇總是錢幣的兩面。然而,一個大國的躍升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要經歷種種曲折、千錘百煉,但關鍵時候能不能抓住轉折機遇,造就了大國和強國的差別。想想美國1929年大危機之後的鳳凰涅盤、不僅成功擺脫危機反而一躍為世界第一超級強國,興盛至今。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機遇,越大的危機,越大的機遇。中國能不能抓住這次機遇??這方面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對美林的股份收購可以作為一個成功的經驗案例來借鑒。但作為一個大國的戰略,中國的眼光需要比這大很多才行。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股份收購美林,美林最大股東淡馬鍚控股因而受益,估計賺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新加坡財富基金淡馬錫由去年12月開始,陸續斥資59億美元入股美林,買入約14%美林股權,根據彭博資料,淡馬錫買美林股份,平均作價每股23.11美元。美銀透過股換股方式買美林,出價相等於每股29美元,較美林9月12日收市價每股17.05美元,溢價達70%。 狼 回答採納率:21.0% 2008-09-22 08:35 檢舉雷曼兄弟這家超過150年的金融「巨鱷」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季節,終於支撐不住,落得個「破產申請」慘淡下場,讓國人對大洋彼岸的「次貸危機」重新評估。受該事件影響,昨日中國銀行股大面積跌停,招商銀行也在跌停之列。今日,招行發布了持有雷曼兄弟債券的公告,所持債券即使全部損失,也僅僅影響每股收益0.0324元/股,實質性影響很小。但心理脆弱的投資者是否會理性對待,還得拭目以待。「雷曼兄弟面臨破產!」——這一消息對全球股市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然而其帶來的影響或許才剛剛開始顯現!繼昨日華安基金公司公告旗下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受到雷曼兄弟事件影響之後,今日招商銀行(600036,收盤價16.07元)也發布了受累於雷曼兄弟的消息,公告稱,公司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共計7000萬美元。業內人士指出,面對昨日銀行股的齊齊跌停,這一不利消息的發布,又可能被市場所放大。實質性影響有限今日,招商銀行發布公告稱,截至公告日,公司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敞口共計7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6000萬美元,次級債券1000萬美元。公告同時稱,公司將對上述債券的風險進行評估,根據審慎原則提取相應的減值准備。7000萬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大約相當於4.77億元,這一數字對招商銀行的影響會有多大呢?如果招商銀行對持有雷曼兄弟發行的債券計提10%的減值,那麼損失將會為4770萬元。按照招商銀行總股本147.07億股計算,那麼影響每股收益將僅僅為0.0032元/股;如果招商銀行對7000萬美元計提50%的壞賬准備,那麼對每股收益造成的影響也只有0.0162元/股;即使作最壞打算,對這7000萬美元進行全額壞賬計提,那受到的影響也不過僅為0.0324元/股,這一數字與招行今年中期每股收益0.9元相比,顯然所佔比重是相當之小的。因此,民族證券分析師認為,招商銀行雖然對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債券沒有計提相應減值准備,但這一事件即使作最壞打算,給招行帶來的實質性影響也相當有限。市場可能反應過度「實質性影響有限!」這是業內人士對招商銀行受累雷曼兄弟事件的評價,但市場會理性對待嗎?昨日,受下調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的影響,銀行股幾乎全線跌停,但與其他銀行股全天不小的波動相比,招商銀行算得上是表現最弱的一隻股票。昨日,招商銀行大幅低開5.32%,之後很快就被大額賣單打到了跌停板上。雖然上午還幾度打開跌停,但午後就被牢牢封在了跌停板上,收盤仍有超過千萬的賣單封在跌停板上,顯然空方的力量是相當強大。招商銀行作為機構的重倉股,昨日被牢牢打到了跌停板上,這充分顯現了機構的態度。今日,招商銀行再度發布受累雷曼兄弟的公告,這會對昨日跌停的股價「雪上加霜」嗎?業內人士認為,招商銀行作為銀行股的龍頭,昨日的走勢相當「疲軟」,而近一個月時間內,機構減持的跡象相當明顯。因此,如果沒有機構的介入,而這一不利消息完全有可能被市場放大,而導致的結果自然就是股價繼續下跌。因此短期內,對銀行股仍然需要謹慎,不宜盲目介入搶反彈。
Ⅶ 在彭博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在亞洲的HK office做過intern,公司結構flat,brand好,pantry不錯,活動挺多,員工總體上nice,幹活不辛苦(也可能我是intern,時間大約兩個月),不清楚內部發展,但是希望大家弄清楚一點,它家完全不參與資本市場,所以對於志在做core finance的人來說(如果你就志在於享受生活那可以不要向下看了),工作中積累的技能和sense在市場上非常不marketable,無論是一級還是二級市場,買方或是賣方,這里的平台不太理想,希望慎重,我覺得這方面它家還不如小house或者四大,兩個月下來並沒有培養一點點市場的感覺(周圍的人也沒有任何financial market sense啊真是逼瘋我了,不過他們工作中也不接觸市場,長期以往,情有可原),更沒有豐富扎實的modeling啊,writing啊,或者instry/macro knowledge;倒是感覺到了濃重的美式文化(不知道香港為啥這樣,而且不在美國實習就為了換換文化環境啊)。
Ⅷ 彭博小學學籍號怎麼查
網上查不到,必須到就讀學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