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常用來衡量財務流動性狀況指標
流動性比率是最常用的財務指標,它用於測量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其計算公式為:流動性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其計算數據來自於資產負債表。
一般說來,流動性比率越高,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越強。一般情況下,營業周期、流動資產中應收賬款數額和存貨的周轉速度是影響流動性比率的主要因素。
衡量財務流動性狀況需要從資產負債整體考量,最常用的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銷售周轉率等。
㈡ 銀行流動性比例指什麼
流動資產比例指標是在側重資產管理方針下,商業銀行衡量流動性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該比例越高,表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越小,但同時也意味著其盈利能力的降低。其計算公式為: 1、人民幣指標、本外幣合並指標: 流動性資產期末余額/流動性負債期末余額≥25% 2、外幣指標: 外匯各項流動性資產期末余額/外匯各項流動性負債期末余額≥60% 流動性資產是指1個月內(含1個月)可變現的資產,包括:庫存現金、在人民銀行存款、存放同業款、國庫券、1個月內到期的同業凈拆出款、1個月內到期的貸款、1個月內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其它經中國人民銀行核準的證券。 流動性負債是指1個月內(含1個月)到期的存款和同業凈拆入款。
㈢ 銀行流動性比例公式
~~
(1) 流動性需求預測=貸款變化的預測值+法定準備金變化值-存款變化的預測值
(2)負債流動性准備公式如下:
負債流動性准備=95%(游資負債-法定準備)+30%×(易變負債-法定準備)+15%×(穩定資金-法定準備)
(3) 商業銀行的總流動性需求公式如下:
流動性總需求=
負債流動性需求+貸款流動性需求=
95%×(游資負債-法定準備)+30%×(易變負債-法定準備)+
15%×(穩定資金-法定準備)+100%×預計新增貸款
(4) 流動資產比例指標是在側重資產管理方針下,銀行衡量流動性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
其計算公式為:
1.人民幣指標、本外幣合並指標: 流動性資產期末余額/流動性負債期末余額≥25%
2.外幣指標: 外匯各項流動性資產期末余額/外匯各項流動性負債期末余額≥60%
流動性資產是指1個月內(含1個月)可變現的資產。
㈣ 流動性覆蓋率和流動性比例有什麼不同分別是怎樣去計算
流動性覆蓋率(LCR):等於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和未來30日資金凈流出量估計值的比,協議規定大於等於100%。
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等於可用的穩定資金和商業銀行穩定經營所需資金的比,協議規定要大於100%。
㈤ 流動性比率的簡介
計算出來的流動性比率,只有和同行業平均流動性比率、本企業歷史的流動性比率進行比較,才能知道這個比率是高還是低。一般認為,生產企業合理的最低流動比率是2。這是因為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金額約占流動資產總額的一半,剩下的流動性較強的流動資產至少要等於流動負債,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
在運用流動比率指標進行經營評價狀況時,債權人大多認為流動比率越高越好,但從管理的角度來看,該指標應該有一個上限,流動比率過高,有可能表明公司資金的運用效率不高。 流動比率指企業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式中流動資產包括:現金、應收帳款、有價證券、存貨;流動負債包括:應付帳款、應付票據、期內到期的長期債務、應付稅款及其他應付費用。
流動比率是衡量企業財務安全狀況和短期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流動比率應維持二比一才足以表明企業財務狀況穩妥可靠,但也不是越高越好。例如,存貨積壓、產品滯銷、應收賬款已經過期等雖是流動比率提高,但並不反映企業具有較高的償債能力。因此,考察流動比率必須同時注意流動資產的構成及其長期負債所佔份額的情況。 流動性比率(例)是商業銀行風險監管的核心指標之一。指標分別計算本幣及外幣口徑數據。
計算公式為:
流動性比例 = 流動性資產 ÷ 流動性負債 × 100%
指標釋義:
流動性資產包括:現金、黃金、超額准備金存款、一月內到期同業往來款軋差後資產凈額、一月內到期債券投資、在國內外二級市場可隨時變現債券投資、其他一月內到期可變現資產(剔除不良資產)。
流動性負債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財政性存款)、一月內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政策性存款)、一個月內到期的同業往來款軋差後負債凈額、一月內到期已發行債券、一月內到期應付利息及各種應付款、一月內到期央行借款、其他一月內到期負債。
監管標准值:
流動性比例指標應「大於等於25%」 速動比率,又稱「酸性試驗」。反映企業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是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通用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速動資產是指企業擁有的現金,由有價證券和應收帳款構成,不包括存貨。因而速動比率比流動比率更可以反映出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一般認為速動比率以一比一為好。比率過低表示企業對償付短期負債可能有困難。反之,比率過高則表示企業閑置資金過多。但實際上考察速動比率仍需視企業的性質、速動資產的構成和運用情況以及其他因素作綜合判斷。
㈥ 流動性比率的問題
根據財務管理學的要求,企業的流動比率通常是考察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一個主要指標,其含義是企業承擔的短期負債可以用企業具有較強流動性即即期變現能力的資產作為保證的比率.由此聯繫到個人的流動性,應該是有工作保障的人,因收入相對穩定,因此,對短期內承擔的負債是具有較高的還款保證能力,實踐中,商業銀行對個人的借款服務,一般都要求有穩定的收入,有關方面透露,國家公務員的信用借款的信用度要高於一般的普通公民的,所以說商業銀行也是嫌貧愛富的.並且也說明了有收入保障的人,其資產的流動性比率高是有道理的. 補充: 你補充的個人財務報表當中的 流動性比率=流動資產/每月支出,應調整為 流動性比率=流動資產+(每月有保障的收入-每月支出)/流動負債
㈦ 流動性比率怎樣算,有什麼用啊
企業流動性比率計算公式為:流動性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其計算數據來自於資產負債表。一般說來,流動性比率越高,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越強。一般情況下,營業周期、流動資產中應收賬款數額和存貨的周轉速度是影響流動性比率的主要因素。用於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
家庭流動性比率計算公式:流動性比率=流動性資產/每月支出
銀行流動性比率是商業銀行風險監管的核心指標之一。指標分別計算本幣及外幣口徑數據。
計算公式為:流動性比例 = 流動性資產 ÷ 流動性負債 × 100%
計算出來的流動性比率,只有和同行業平均流動性比率、本企業歷史的流動性比率進行比較,才能知道這個比率是高還是低。一般認為,生產企業合理的最低流動比率是2。
這是因為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金額約占流動資產總額的一半,剩下的流動性較強的流動資產至少要等於流動負債,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
在運用流動比率指標進行經營評價狀況時,債權人大多認為流動比率越高越好,但從管理的角度來看,該指標應該有一個上限,流動比率過高,有可能表明公司資金的運用效率不高。
(7)流動性比例是月度考核指標擴展閱讀:
流動比率是衡量企業財務安全狀況和短期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流動比率應維持二比一才足以表明企業財務狀況穩妥可靠,但也不是越高越好。
例如,存貨積壓、產品滯銷、應收賬款已經過期等雖是流動比率提高,但並不反映企業具有較高的償債能力。因此,考察流動比率必須同時注意流動資產的構成及其長期負債所佔份額的情況。
流動性資產包括:現金、黃金、超額准備金存款、一月內到期同業往來款軋差後資產凈額、一月內到期債券投資、在國內外二級市場可隨時變現債券投資、其他一月內到期可變現資產(剔除不良資產)。
流動性負債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財政性存款)、一月內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政策性存款)、一個月內到期的同業往來款軋差後負債凈額、一月內到期已發行債券、一月內到期應付利息及各種應付款、一月內到期央行借款、其他一月內到期負債。
㈧ 流動性分析的常用指標有哪些
你好!
流動性覆蓋率(LCR)
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
流動性缺口率
流動性比例
核心負債依存度
存貸款比例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