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換交易的在中國
(一)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金融國際化過程開始啟動,投資主體多元化,金融機構企業乃至政府的機制、行為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市場得到了長足發展,而衍生金融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一種高級形態也因以上因素有所發展。
衍生金融市場的發展,應具備兩大條件:一是金融深化到一定程度,二是機構參與者的成熟。
目前我國金融深化已經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效:中國人民銀行完全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金融機構多元化,商業銀行體系形成並開始股份制改制;金融服務在質與量兩個方面迅速提高;同業拆借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和股票、基金市場快速發展,匯率市場、利率市場化初見端倪;金融業的管理經營中,經濟手段正逐漸替代行政手段。與此同時,通過一方面普及衍生金融工具知識和市場交易實踐,另一方面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和商業銀行股份制改制,逐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並通過改革健全機構參與者的自我約束機制和風險機制,從而開始培育起了一支較成熟的投資者隊伍。
隨著中國加入WTO,金融市場逐漸全方位、寬領域地向世界開放,金融市場及衍生金融市場將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二)互換交易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金融互換交易的產生是國際金融領域的重大突破,他的誕生不僅帶來了無數的保值和盈利機會,使市場參與者通過運用他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利益;更為國際資本市場的拓展和融資技術的創新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互換交易用於降低資本成本、管理風險、實現規模經濟、在世界市場套利、進入新市場、創新復合性金融工具等,廣泛的應用於工商企業、金融機構、儲蓄機構、銀行、保險公司、世界性組織和主權政府。互換交易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國際互換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其交易額在1996年已達25萬億美元左右,近幾年每年以約3.5萬億美元的速度遞增。
中國加入WTO後,隨著經濟、金融的進一步開放,金融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互換衍生交易也越來越關注,200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泰國銀行簽署了人民幣與泰銖之間相當於20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2年3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與日本銀行在東京簽署了人民幣與日元之間相當於30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中國還與韓國等一些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互換交易在中國金融領域的運用將會越來越廣。
但是,互換交易充分發展所需的條件是利率比較徹底的市場化和金融較完全的國際化。而中國利率雖然有實際的黑市利率和官方利率,但總體上依然處於嚴格的計劃控制之下,真是開放的僅僅是同業拆借利率。要實現存貸款的利率市場化,最終實現利率的全面市場化還有一段路要走。同時,中國加入WTO的時間還很短,金融市場上金融工具種類少、性能差、質量低,互換交易進一步發展所需的開放發達的金融市場和大規模、大范圍的金融活動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和技術環境也尚未形成,可以說中國的金融國際化才起步。隨著企業外部融資、政府市場籌資的擴大和居民儲蓄投資總量增加以及金融意識的增強,資金供求雙方對金融工具的種類、性能和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由此可見,互換交易在中國處於剛剛起步階段,有著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綜上所述,中國的互換交易只是局限於一些簡單的利率互換與貨幣互換等形式,還處於初級階段。但成功案例的存在,表明互換交易在中國很有實踐價值。加入WTO之後,中國的市場和企業逐步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面對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必將更多地面臨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以及如何去拓展融投資渠道以降低融資成本、提高投資效率等難題。因此,在中國發展互換交易,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防範和規避系統,充分發揮金融互換交易功能,規避風險損失,獲取風險受益,勢在必行。從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狀況看,互換交易必將在中國發展並完善。
② 金融互換交易的交易市場
金融互換曾被西方金融界譽為20世紀80年代來最重要的金融創新。從1982年始創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目前,許多大型的跨國銀行和投資銀行機構都提供金融互換交易服務。其中最大的金融互換交易市場是倫敦和紐約的國際金融市場。互換市場是最佳籌資市場。金融互換交易的開拓,不但為金融市場增添了新的保值工具,而且也為金融市場的運作開辟了新的境地。
③ 有什麼金融互換交易的案例
甲公司為建水電站項目,向國外融資了8000萬美元,期限分別為10年和15年。其中10年期5000萬美元為浮動利率LIBOR,15年期5000萬美元為固定利率,合同規定只能在貸款每次提款後針對提款金額確定固定利率。應債權方要求,甲公司對未償債務必須進行利率風險控制。為避免融資成本浮動帶來的投資風險,甲公司與境外銀行(互換的對方)進行了利率互換交易。與互換方進行浮動利率與固定利率的互換,把浮動利率成本轉換為固定利率成本。即對10年期的債務,在每年付息時,向掉期行支付6.2%的固定利率,同時接受互換行按LIBOR支付的浮動利率。實際清算時,則支付6.2%與LIBOR的差額,例如,在LIBOR為4.5%時,甲公司應按6.2%與4.5%之差向互換對方支付;當LIBOR為7%時,互換對方應按7%與6.2%之差向甲公司支付。金融互換交易是為了將風險控制納入資本營運戰略,降低籌資成本,企業越來越積極主動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來規避匯率,利率等風險。
④ 金融互換的舉例(越短越好)
從生活中考慮,某一店鋪購物券對你沒用,但剛好別人要去這店鋪,而你要回去的恰好是那個人有購物答券的店鋪。所以你們兩個人把購物券交換,各自取得最大利益。
以這種思路運用但金融互換上,貨幣,幾率,匯率互換等。相信這么聰明的你應該能夠寫明白把
全手打
⑤ 互換的互換交易
1.利率互換:是指雙方同意在未來的一定期限內根據同種貨幣的同樣的名義本金交換現金流,其中一方的現金根據浮動利率計算出來,而另一方的現金流根據固定利率計算。
2.貨幣互換:是指將一種貨幣的本金和固定利息與另一貨幣的等價本金和固定利息進行交換。
3.商品互換: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金融交易,交易雙方為了管理商品價格風險,同意交換與商品價格有關的現金流。它包括固定價格及浮動價格的商品價格互換和商品價格與利率的互換。
4.其它互換:股權互換、信用互換、氣候互換和互換期權等。 (一)政府
政府利用互換市場開展利率風險管理業務,在自己的資產組合中,調整固定與浮動利率債務的比重。大多數有赤字的政府其大部分的債務融資是固定利率,一些國際主權債券是浮動利率票據。歐洲及歐洲以外的許多政府利用互換市場將固定利率債券發行從一種貨幣互換為另一種貨幣或者從中獲取更便宜的浮動利率資金。
(二)政府機關與市政府
許多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城市與市政機構利用互換市場降低融資成本,或在投資者對其債券需求很大而借款人本身並不需要那種貨幣的市場上借款。借款人可以利用互換市場將融資決策與貨幣風險管理決策分開。外幣借款會產生債務總成本高於或低於利率的可能性,因為所借貨幣的價值變動會改變融資成本。
(三)出口信貸機構
出口信貸機構提供價格有競爭力的融資以便擴大該國的出口。出口信貸機構利用互換降低借款成本,使資金來源多樣化。通過信用套利過程節省下來的費用,分攤給當地借款人,它們構成出口信貸機構的客戶群。一些出口信貸機構特別是來自北歐國家的,一直是活躍在國際債券市場上的借款人。有些成功地創造了融資項目從而能夠按優惠利率借款。互換市場使它們能夠分散籌資渠道,使借款幣種范圍更廣,再互換回它們所需要的貨幣。互換也使借款人能管理利率及貨幣風險。
(四)超國家機構
超國家機構是由一個以上政府共同所有的法人,由於有政府的金融扶持,通常資產負債表良好,有些超國家機構被一些機構投資者認為是資本市場最佳信用之一。超國家機構通常代表客戶借款,因為它們能夠按十分優惠的價格籌集資金,能把節省的費用與客戶分攤。
(五)金融機構
使用互換市場的金融機構范圍很廣,包括存貸協會、房屋建築協會、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保值基金、中央銀行、儲蓄銀行、商業銀行、商人銀行、投資銀行與證券公司,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是互換市場的活躍分子,它們不僅為自己的帳戶,同時也代表自己的客戶交易。銀行利用互換作為交易工具、保值技術與做市工具。
(六)公司
許多大公司是互換市場的活躍分子,它們用互換保值利率風險,並將資產與負債配對,其方式與銀行大抵相同。一些公司用互換市場交換它們對利率的看法,並探尋信用套利的機會。
互換市場還有其他參與者,它們包括各種交易協會、經紀人、系統賣方與出版商。 互換與其他衍生工具相比有著自身的優勢
1、互換交易集外匯市場、證券市場、短期貨幣市場和長期資本市場業務於一身,既是融資的創新工具,有可運用於金融管理。
2、互換能滿足交易者對非標准化交易的要求,運用面廣。
3、用互換套期保值可以省卻對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所需頭寸的日常管理,使用簡便且風險轉移較快。
4、互換交易期限靈活,長短隨意,最長可達幾十年。
5、互換倉庫的產生使銀行成為互換的主體,所以互換市場的流動性較強。
互換交易中的缺點
互換交易本身也存在許多風險.信用風險是互換交易所面臨的主要風險,也是互換方及中介機構因種種原因發生的違約拒付等不能履行合同的風險.另外,由於互換期限通常多達數年之久,對於買賣雙方來說,還存在著互換利率的風險.
互換交易的風險
互換交易風險的承擔者
互換交易風險的承擔者包括:
①合同當事者雙方。在互換交易中他們要負擔原有債務或新的債務,並實際進行債務交換。
②中介銀行。它在合同當事人雙方的資金收付中充當中介角色。
③交易籌備者。他的職責在於安排互換交易的整體規則,決定各當事者滿意的互換條件,調解各種糾紛等。它本身不是合同當事者,一般由投資銀行、商人銀行或證券公司擔任,收取(一次性)一定的互換安排費用,通常為總額的0.125%~0.375%。 互換交易風險的類型包括:
①信用風險
②政府風險
③市場風險
④收支不對應風險
⑤結算風險
⑥ 互換交易的風險
1.互換交易風險的承擔者
互換交易風險的承擔者包括:
①合同當事者雙方。在互換交易中他們要負擔原有債務或新的債務,並實際進行債務交換。
②中介銀行。它在合同當事人雙方的資金收付中充當中介角色。
③交易籌備者。他的職責在於安排互換交易的整體規則,決定各當事者滿意的互換條件,調解各種糾紛等。它本身不是合同當事者,一般由投資銀行、商人銀行或證券公司擔任,收取(一次性)一定的互換安排費用,通常為總額的0.125%~0.375%。
2.互換交易風險的類型
互換交易風險的類型包括:
①信用風險
②政府風險
③市場風險
④收支不對應風險
⑤結算風險
⑦ 什麼是商業銀行的互換業務
俺正好有本書上有,根據書上打字的,辛苦哇~~~
商業銀行的互換業務是一種金融衍生品業務,分為利率互換和貨幣互換。
利率互換:
是交易雙方在一定時期內交換以相同的本金數量為基數的不同利率的利息,如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互換(利率互換又稱為利率掉期,是過去較為通用的叫法。中國人民銀行在2006年1月24日發布的《關於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中將此稱為利率互換)。在利率互換中,固定利率是指一筆貸款或一項投資的利率在整個貸款或投資期內保持不變。浮動利率是指一筆貸款或投資按照商定的利率指數(例如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或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等)每隔一段時間重新確定的利率水平。
貨幣互換:
貨幣互換通常涉及兩種貨幣,持有不同貨幣的交易雙方兌換各自持有的一定金額的貨幣,並約定在未來某日進行一筆反向交易。比較常見的貨幣互換結構包括本金的初始交換;利息分期支付,按照交換的本金數量和初始交易日的匯率計算;本金在到期日按照相同的匯率再交換。
⑧ 金融互換交易什麼意思,說的通俗些 ,最好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概念
兩個單獨的借款人,從不同或相同的金融機構取得貸款。在中介機構的撮合下,雙方商定,相互為對方支付貸款利息,使得雙方獲得比當初條件更為優惠的貸款。就是說,市場出現了免費的午餐。
利率互換的前提:利率市場化、有市場化的基準利率、投資銀行
二、【簡明案例】
(一)銀行
B銀行。貸款條件:
銀行的貸款利率:
企業信用等級 固定利率 浮動利率 備注
AAA 7% 6%(市場基準利率) 兩種利率對銀行的預期收益相同、對企業的預期融資成本相同
BBB 8% 6%+0.25%
CCC 9% 6%+0.5%
(二)、借款人、中介機構
H公司,AAA級企業,向B銀行借款5000萬。固定貸款利率7%;
L公司,CCC級企業,向B銀行借款5000萬。浮動貸款利率6.5%;
中介機構:M投資銀行,按貸款金額分別向雙方收取各0.1%的費用。
(三)互換過程
在中介機構的協調下,雙方約定:
由L公司承擔H公司的1.75%,然後雙方交換利息支付義務,即互相為對方支付利息。每次付息由中介公司擔保、轉交對方,同時中介機構一次性收取0.1%的服務費。
(四)互換結果(假定市場利率沒變)
1.H公司付浮動利率和中介服務費:7%—1.75%+0.1%=5.25%+0.1%=5.35%
(當初如借浮動利率貸款,付6%)
2.L公司付固定利率和中介服務費:6.5%+1.75%+0.1%=8.25%+0.1%=8.35%
(當初如借固定利率貸款,付9%)
雙方各取得了比當初貸款條件低0.65%的貸款。
3.假如市場利率沒變,
銀行本來應該得到:
要從L公司收取的利息(浮)=6.5%
要從H公司收取的利息(固)=7%
總共13.5%
現在得到:6.5%+5.25%+1.75=13.5%
所以銀行的利息收入沒少。
(五)免費蛋糕來源
總的免費蛋糕為1.5%。其中:H公司0.65%,L公司0.65%,中介公司0.2%。
是由高信用等級公司出賣信用帶來的。
具體計算:1.5%=(9%—7%)—(6.5%—6%)
(六)回頭看L公司承擔費的確定
中介公司的費用確實後,假如剩餘的免費蛋糕雙方各半,如何確定L公司的承擔部分?
免費蛋糕1.5%中,已經確定要給中介公司0.2%。剩餘還有1.3%,雙方要求各得0.65%。
從H公司來看,要求以固定利率換成浮動利率,並且再拿到0.65%的好處,也就是要用6%—0.65%=5.35%的浮動利率取得貸款。那L公司分擔的部分X應該是:
7%—X+0.1%=5.35%
X=7%+0.1%—5.35%=1.75%
(七)現實市場中,免費蛋糕確實存在。存在原因眾說紛紜,還沒公認的理由。
這里只是用簡單例子說明了利率互換的基本原理,實際交易和操作中要復雜的多。
⑨ 互換交易的優缺點
1、 互換與其他衍生工具相比有著自身的優勢
首先,互換交易集外匯市場、證券市場、短期貨幣市場和長期資本市場業務於一身,既是融資的創新工具,有可運用於金融管理。
其次,互換能滿足交易者對非標准化交易的要求,運用面廣。
第三,用互換套期保值可以省卻對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所需頭寸的日常管理,使用簡便且風險轉移較快。第四,互換交易期限靈活,長短隨意,最長可達幾十年。
最後,互換倉庫的產生使銀行成為互換的主體,所以互換市場的流動性較強。
2、 互換交易中的缺點
互換交易本身也存在許多風險.信用風險是互換交易所面臨的主要風險,也是互換方及中介機構因種種原因發生的違約拒付等不能履行合同的風險.另外,由於互換期限通常多達數年之久,對於買賣雙方來說,還存在著互換利率的風險.
⑩ 誰能具體說一下金融互換交易,不要太書面的.
利率互換的簡單案例說明
一、概念
兩個單獨的借款人,從不同或相同的金融機構取得貸款。在中介機構的撮合下,雙方商定,相互為對方支付貸款利息,使得雙方獲得比當初條件更為優惠的貸款。就是說,市場出現了免費的午餐。
利率互換的前提:利率市場化、有市場化的基準利率、投資銀行
二、【簡明案例】
(一)銀行
B銀行。貸款條件:
銀行的貸款利率:
企業信用等級 固定利率 浮動利率 備注
AAA 7% 6%(市場基準利率) 兩種利率對銀行的預期收益相同、對企業的預期融資成本相同
BBB 8% 6%+0.25%
CCC 9% 6%+0.5%
(二)、借款人、中介機構
H公司,AAA級企業,向B銀行借款5000萬。固定貸款利率7%;
L公司,CCC級企業,向B銀行借款5000萬。浮動貸款利率6.5%;
中介機構:M投資銀行,按貸款金額分別向雙方收取各0.1%的費用。
(三)互換過程
在中介機構的協調下,雙方約定:
由L公司承擔H公司的1.75%,然後雙方交換利息支付義務,即互相為對方支付利息。每次付息由中介公司擔保、轉交對方,同時中介機構一次性收取0.1%的服務費。
(四)互換結果(假定市場利率沒變)
1.H公司付浮動利率和中介服務費:7%—1.75%+0.1%=5.25%+0.1%=5.35%
(當初如借浮動利率貸款,付6%)
2.L公司付固定利率和中介服務費:6.5%+1.75%+0.1%=8.25%+0.1%=8.35%
(當初如借固定利率貸款,付9%)
雙方各取得了比當初貸款條件低0.65%的貸款。
3.假如市場利率沒變,
銀行本來應該得到:
要從L公司收取的利息(浮)=6.5%
要從H公司收取的利息(固)=7%
總共13.5%
現在得到:6.5%+5.25%+1.75=13.5%
所以銀行的利息收入沒少。
(五)免費蛋糕來源
總的免費蛋糕為1.5%。其中:H公司0.65%,L公司0.65%,中介公司0.2%。
是由高信用等級公司出賣信用帶來的。
具體計算:1.5%=(9%—7%)—(6.5%—6%)
(六)回頭看L公司承擔費的確定
中介公司的費用確實後,假如剩餘的免費蛋糕雙方各半,如何確定L公司的承擔部分?
免費蛋糕1.5%中,已經確定要給中介公司0.2%。剩餘還有1.3%,雙方要求各得0.65%。
從H公司來看,要求以固定利率換成浮動利率,並且再拿到0.65%的好處,也就是要用6%—0.65%=5.35%的浮動利率取得貸款。那L公司分擔的部分X應該是:
7%—X+0.1%=5.35%
X=7%+0.1%—5.35%=1.75%
(七)現實市場中,免費蛋糕確實存在。存在原因眾說紛紜,還沒公認的理由。
這里只是用簡單例子說明了利率互換的基本原理,實際交易和操作中要復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