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官方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是減少貨幣供應量還是增加
無論是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我認為官方儲備增加都是增加貨幣供應量。央行拋出本幣買入外匯,所以本幣的貨幣供應量增加。
先整理下思路啊:
在企業、個人、商業銀行手中的外匯並不是官方外匯儲備,官方主要是指央行,央行握有的外匯才是官方外匯儲備。
首先,企業或者個人在出口中賺取了外匯,這些外匯是國外的企業或個人支付給我們的,我們拿著這些錢在國內買不到東西,因為國內不能用外幣支付,所以,我們把外匯出售給銀行,銀行給我們人民幣,銀行的外匯有一部分出售給了央行(央行支付給商業銀行人民幣,這些人民幣也叫外匯占款,是變相發行人民幣的行為,所有提高了貨幣供應量),還有一部分自己留著,等到企業或者個人需要的時候再賣給他們。
在進口中,企業和個人需要向外國企業或個人支付外幣時,需要從銀行購買外匯,銀行以自己擁有的外匯出售,或者向央行購買外匯,然後向企業出售。
進出口中,用外匯還是本幣結算取決於貿易雙方的談判。
進出口企業、個人、商業銀行、央行之間的外匯買賣對匯率的形成產生的關鍵影響。
❷ 簡述外匯儲備的變化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通常來說,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增加一國的貨幣量。
因為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增加中央銀行的資產,同時也就增加了中央銀行的負債(資產=負債)。而央行的負債主要是流通中的貨幣,所以流通中的貨幣會增加。
可以以香港為例。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可見,香港的美元儲備增加了,港幣的發行量也增加。
❸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給量
因為國內不流通外幣,需要將外幣按照匯率兌換成人民幣才能使用,這部分人民幣不是創造的產值或者利潤,是憑空印刷出來的,只不過是用外幣作為抵押而已,就是所說的外匯占款。
❹ 為什麼國際收支順差會導致貨幣供給增加
因為國際收支順差增大,特別是資本項目順差太多,實際上是外國資本直接在國內投資增加,從而導致貨幣供給增加。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在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增長幅度小於貨幣供給增長幅度時,貨幣市場供給大於需求,金融市場的利率下降。
當國際市場利率比較低時,一國金融市場利率下降,那麼,國內利率與國際市場利率的利差會縮小,這種利差的縮小會減緩國際資本的流入,有利於減少國際收支順差。然而,利率下降會導致人民幣貶值,產生通貨膨脹。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防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中央銀行不得不維持現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貸款浮動利率,從而推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4)外匯增加貨幣供給增加擴展閱讀:
國際收支順差是我國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化解國際收支順差之弊,需要依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將經濟發展的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轉向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政策的新取向是:從國際收支順差轉向保持經常項目適度順差、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
❺ 國家如何增加貨幣供給量
人民幣從央行庫(即金庫)進入到流通領域稱為投放人民幣,反之為回籠人民幣
投放人民幣的主要渠道:
1.從商業銀行購買外匯,形成外匯儲備,同時投放相應數量的人民幣,如今年增加外匯儲備1300億美元,則相當於投入1萬億人民幣
2.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
3.再貼現,即購入商業銀行的未到期票據
4.回籠國債,在公開市上回購國債,同時投放人民幣,這與近期央行發行國債是逆操作.
5.降低存款准備金,每降0.5%,相當於釋放1800億人民幣的貨幣供給
❻ 為什麼外匯儲備的增加會使貨幣供給增加
外匯儲備增加會通過強制結售匯制度使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
強制結售匯制度是指,除國家規定的外匯賬戶可以保留外,企業和個人必須將多餘的外匯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必須把高於國家外匯管理局頭寸的外匯在銀行間市場賣出。在這套制度里,央行是銀行間市場最大的接盤者,從而形成國家的外匯儲備。
央行為了購入居民手中的外匯,就必須增發本幣,從而貨幣供應量增加。
(6)外匯增加貨幣供給增加擴展閱讀
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優劣:
1、強制結售匯的實施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為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2、在外匯市場上,強制結售匯制度使得企業必須將手中外匯按要求的比例到銀行進行結匯,導致外匯市場形成無條件的外匯供給和有條件的外匯需求,誇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卻隱瞞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造成了市場上供大於求的虛假局面。
3、從貨幣政策操作角度,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央行需要不斷買入商業銀行賣出的外匯,這帶來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同時意味著基礎貨幣的釋放。為防止基礎貨幣不斷釋放給國內經濟帶來流動性過剩問題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又需要不斷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資金,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而受到很大的牽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強制結售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儲備
❼ 增加外匯儲備對貨幣供應量的作用是為什麼
拿我國的情況來說,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當企業總體上出口超過進口時,就有很多外匯收入,在央行被強制兌換成人民幣,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外匯儲備增加,國內人民幣供應量增大(給了企業)。所以增加外匯儲備對貨幣供應量是增加的,我國過去幾年的貨幣超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外匯收入過多而被動發行的人民幣,叫「外匯占款」。
供參考。
❽ 為什麼說外匯儲備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也是商品的一種。為了獲得外匯儲備,必須用本國的貨幣(本國的商品)去購買外國的貨幣(外國的商品)。為了獲得更多的外國貨幣,必須發行更多的本國貨幣(類似於生產更多的本國商品),這樣,外匯儲備的增加就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❾ 為什麼出售本國貨幣換購外匯,本國貨幣供給就會增加
用本國貨幣大量換購外匯,會造成國際市場本國貨幣大量增多,但國內市場本國貨幣就大量減少。為防止國內可能產生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必須相應增加本國貨幣供給(印發新鈔)。
❿ 中央銀行怎樣增加貨幣供給量
人民幣從央行庫(即金庫)進入到流通領域稱為投放人民幣,反之為回籠人民幣
投放人民幣的主要渠道:
1.從商業銀行購買外匯,形成外匯儲備,同時投放相應數量的人民幣,如今年增加外匯儲備1300億美元,則相當於投入1萬億人民幣
2.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
3.再貼現,即購入商業銀行的未到期票據
4.回籠國債,在公開市上回購國債,同時投放人民幣,這與近期央行發行國債是逆操作.
5.降低存款准備金,每降0.5%,相當於釋放1800億人民幣的貨幣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