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2017年重慶市旅遊外匯收入

2017年重慶市旅遊外匯收入

發布時間:2021-05-26 10:13:05

⑴ 旅遊服務貿易出口額和旅遊外匯收入是什麼關系

布吉島、、、、、

⑵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發展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全面提速,取得豐碩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後提出打造溫泉之都、建設山水都市旅遊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區」品質等重大戰略舉措,實施了一批旅遊主題年重大建設項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實現了重慶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旅遊經濟主要指標年均增幅超過20%,增幅在全國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重慶建設全國旅遊強市的基礎更加堅實。
1.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十一五」時期,全市國內、入境和出境三大旅遊市場均獲得了高速增長。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8%,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幅為25.5%;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幅為21.6%;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62億人次,其中,入境旅遊者137.02萬人次,國內旅遊者1.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917.85億元,其中,旅遊外匯收入7.0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868.36億元。在西部12省(區、市)排名中,重慶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十一五」時期,全市以「旅遊主題年」為抓手,著力推進「太陽」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態旅遊、10大鄉村旅遊、10大名鎮旅遊、10大溫泉旅遊等項目建設,構建了包含觀光、休閑、度假、商務等不同類型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溫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壯麗的長江三峽、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烏江畫廊等旅遊精品。
3.旅遊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顯提高,旅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級飯店271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4家,四星級飯店60家,三星級飯店128家,二星級飯店68家,一星級飯店1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96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2家,4A級旅遊景區38家,3A級旅遊景區32家,2A級旅遊景區23家,1A級旅遊景區1家。此外,重慶市還組建了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構建了更好的旅遊投融資平台。
4.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十一五」時期,制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五方十泉」建設打造「溫泉之都」的意見》(渝辦發〔2006〕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激活重慶旅遊市場優惠獎勵政策的通知》(渝辦發〔2008〕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山水都市」旅遊精品――「太陽」工程建設的意見》(渝府發〔2008〕131號)等文件,加強了與周邊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國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全市旅遊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5.旅遊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遊業在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幫助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上講,「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相比,與旅遊業發達地區、周邊先進地區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旅遊目的地體系尚不健全。全市還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旅遊形象,作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尚待提高。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旅遊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旅遊區域發展不夠均衡,縱深發展乏力,空間格局需要進一步優化。
二是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仍顯粗放。全市旅遊資源類型多樣、數量龐大、組合度好,發展潛力很大,但是目前還有不少高品質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得不夠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國際旅遊精品。同時,在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散客化、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和精緻化等方面,市場開發還不到位,遊客滿意度還比較低。
三是旅遊經營主體發育不夠成熟。缺少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缺乏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業態,市場活力不足。旅遊產業鏈不完善,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遊人才和科技支撐亟待加強。旅遊產業人才隊伍總體上素質偏低,具有專業技能的員工比例不高,高級管理人員短缺。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旅遊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運用不普遍,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旅遊業產業素質、服務品質還有較大差距。
五是旅遊產業協調機制尚不健全。旅遊發展合力不夠充分,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全市一盤棋」的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
六是鄉村旅遊發展滯後。主要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向鄉村旅遊延伸不足,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欠賬大。
(二)「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但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大於困難。
1.「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是宏觀環境向好,旅遊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恢復期,全球經濟有望溫和回升,將有利於為旅遊業發展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促進各國和地方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的互相滲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將為旅遊發展創造新機會。低碳經濟成為主導發展方式,有利於凸顯旅遊產業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將推動旅遊產業素質提升,並不斷催生旅遊新業態。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今後一個時期,將處於消費總量快速增長期和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消費升級、城鄉互動催生新的「消費革命」,國民經濟結構也將隨之調整。未來一段時間內,旅遊業將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國務院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國旅遊業發展迎來新熱潮,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旅遊總收入增速預計將持續高於GDP增速。
二是區域地位凸顯,旅遊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重慶市我國是中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統籌城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開發西部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攻堅時期,面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成渝經濟區建立、兩江新區崛起等重要機遇。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旅遊業被定位為加快和率先發展的行業之一,是重慶建設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地的重要內容。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在重慶新一輪產業大發展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個重慶」助推,旅遊業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十二五」時期,圍繞「五個重慶」建設,全市將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狀況,整治社會治安秩序,提升健康衛生狀況,可望為旅遊業的轉型升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將對旅遊業發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遊部門職權范圍相對有限和旅遊產業綜合性大產業性質之間的矛盾,旅遊資源的部門、地區分割和旅遊者、旅遊要素自由流動需要之間的矛盾,區域旅遊發展的整體性和行政區域的層級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在國家層面,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一直缺乏綜合性的根本法,專業性法規體系也不健全。從地方來看,旅遊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滯後的地方。特別是在適應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等新領域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還是空白,將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三是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旅遊市場需求的變化、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旅遊業在推進「縮小三個差距」中應當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對旅遊目的地體系建設、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旅遊經營主體培育、旅遊運營模式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區域競爭加劇。國發〔2009〕41號文件的出台固然給各地旅遊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旅遊業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特別是重慶周邊省市紛紛將旅遊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周邊省市旅遊業發展和重慶市旅遊業發展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
此外,在國際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消費能力降低、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可能設置的各種軟性貿易壁壘,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慶旅遊業特別是入境旅遊發展。

⑶ 2017年全球旅遊總人次和旅遊總收入排名中國位居榜首嗎

從各大板塊旅遊總人次和旅遊總收入在全球所佔份額來看,歐洲板塊比例持續下降;美洲板塊旅遊人次份額有所下降,旅遊收入所佔份額略有上升;亞太板塊份額繼續顯著上升。

在旅遊總收入方面,從2016年到2017年,亞太地區所佔份額從32.3%增長到33.1%,增長了0.8個百分點;美洲板塊份額從30.7%增長到30.9%,增長了0.2個百分點;歐洲板塊份額從32.0%降到31.0%,下降了1個百分點;中東和非洲板塊份額保持不變。總體而言,歐洲、美洲和亞太地區的旅遊總收入佔全球的95.0%。

2017年全球旅遊總人次和旅遊總收入排名中,中國位居榜首,其後依次為印度、美國、日本和法國。

⑷ 旅遊總收入包括哪幾個方面的收入

呵呵,樓主明顯對旅行社一無所知。旅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正常收入其實一般都是持平的,賬面上利潤一般只有3%,但是,旅行社特殊的收入比如 酒店、景區、廣告、表演場所、土特商城等年終返佣或者獎勵一般都是一筆驚人的收入。
另外,旅行社一般都是成立後即分割出去,大量的外來人員租賃辦公室進行業務操作達到掛靠,這樣管理費用也是客觀的一筆。

你都沒有獎勵分,說這么多不錯了吧~
我是旅行社部門經理

⑸ 高分懸賞 近幾年 國家旅遊收入 最好從1990年開始 到現在的數據

2007年,中國,國內旅遊收入:77706200萬元 (源自:《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

2006年,中國,國內旅遊收入:62297400萬元 (源自:《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

2005年,中國國內旅遊收入達到5286億元,國內旅遊人次超過12億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源自: 基於SCP範式的中國經濟型酒店產業組織演進研究 《旅遊學刊》2007年09期)

2004年,中國旅遊外匯收入達到257億美元,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711億元,全國旅遊總收入達6840億元,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02%。 (源自: 旅遊業助推中國「十五」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旅遊報》2005/12/09)

2003年,國內旅遊收入3442億元人民幣。(源自: 享受型旅遊小荷露角 《中國消費者報》2004/03/08)

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8.78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為3878億元,比上年增長10.11%。(源自: 我國酒店業集團化道路的探索 《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001年,中國全年入境旅遊人數達8901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178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達7.84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3522億元人民幣;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995億元,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2%。(源自: 論旅遊產業與珠海經濟發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000年,中國國內旅遊者已達7.4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為3175.5億元人民幣。(源自: 關於區域旅遊產業發展環境及其戰略的研究 《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1999年,中國國內旅遊收入2,831億元人民幣。(源自: 論西部旅遊業的優勢產業地位及發展對策 《經濟地理》2001年02期)

1998年,國內旅遊收入已達2391.2億元。(源自: 旅遊市場擴大內需 潛力巨大。《中國市場》1999年07期)

1997年,國內旅遊人數達6.44億,全國國內旅遊收入2112.7億元人民幣。(源自: 旅遊產業成長階段的重要標志——生態旅遊的興起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1996年,國內旅遊收入1638億元。(源自: 享受型旅遊小荷露角 《中國消費者報》2004/03/08)

1995年,全國國內旅遊人數達6.29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1376億元。(源自: 旅遊產品發展的機遇 《上海工藝美術》1997年01期)

1994年,國內旅遊收入1024億元人民幣。(源自: 蓬勃發展中的鐵路旅遊業 《鐵道知識》1996年02期)

1993年,國內旅遊人次是4.1億人次,國內旅遊收收入是864億元人民幣.(源自: 外資進入中國旅行社行業的戰略研究 《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1992年,國內旅遊人數達3.3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250億元。(源自: 國內旅遊市場化 《旅遊學刊》1993年05期)

1991年,國內旅遊人數達3億人,回籠貨幣200多億人民幣。(源自: 東北亞地區經濟技術合作中的旅遊業 《人文地理》1993年02期)

1990年,國內旅遊人數為2.8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為170億元。(源自: 旅遊企業並購模式研究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⑹ 急:重慶近幾年旅遊人數及收入統計!

估計超過10萬人,這個行業是最能解決就業問題的行業

⑺ GDP包含旅遊外匯收入嗎

GDP包含旅遊外匯收入

⑻ 國家旅遊局在統計中,國際旅遊收入和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有什麼分別

國際旅遊外匯收入是指來華旅遊的海外遊客(包括來華旅遊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台胞)在大陸(省、區、市)旅遊過程中由遊客或遊客的代表交由賓館支付的一切旅遊支出。旅遊支出包括海外旅遊者和一日游遊客在賓館(酒店、飯店)居住期間,由賓館組織的遊程中行、游、住、吃、購、娛等方面的旅遊支出,但不包括以商業為目的的購物、購買房、地、車、船等資本性或交易性的投資、饋贈親友的現金以及為公共機構的捐贈。國際旅遊收入分為商品性收入和勞務性收入兩種。商品性收入:是指以實物形式為國際旅遊者服務的收入,包括「商品銷售」和「飲食銷售」的收入。①商品銷售收入:是指銷售給國際旅遊者的商品,如工藝品、文物、字畫、文房四寶、書報雜志、煙酒、花、化妝品、葯品、服裝以及旅遊紀念品等的收入。②飲食銷售收入:是指為國際旅遊者提供膳食、飲料等的收入。勞務費收入:是指賓館(酒店、飯店)為國際旅遊者提供各種服務的收入,包括長途交通費、住宿費、市內交通費、郵政電訊費、文化娛樂費以及其它服務費的收入。①住宿費:是指為國際旅遊者提供住宿賓館(酒店、飯店)的客房住宿服務的收入。②交通費:是指為國際旅遊者提供在市內交通服務及景點瀏覽往返的收入。③康娛費:指用於健身、文化娛樂的費用。④其它:指在勞務費收入中扣除住宿費、交通費和康娛費以外的其它費用。如郵政費等。國際旅遊統計調查工作由旅遊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目前使用的國際旅遊收入統計數據由旅遊主管部門通過對海外旅遊者的抽樣和問卷調查取得。統計頻率: 年度數據來源: 旅遊局

⑼ 重慶旅遊新數據出爐,你了解多少

一、重慶接待遊客超千萬

國慶中秋雙節黃金周今天正式落下帷幕,重慶市文化和旅遊委員會適時發布消息:國慶中秋長假期間,重慶253家A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1108.6萬人次,同比恢復86.3%。

考慮到景區最大容客流量只能接待平時70%的硬性規定,實際上,今年重慶A級景區的接待遊客數是超越去年同期水平的。

川劇演出

除了室內演出,藝術家和演員還來到楊家坪步行街、渝北區新光天地等商圈,大足石刻、重慶工業博物館等景區為市民遊客獻上戲曲、雜技、曲藝、歌舞、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公益演出80場,吸引超過15萬觀眾駐足觀看。

長假期間,共上映影片36部,其中《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奪冠》三部影片市場反響熱烈,為國慶檔貢獻了絕大部分票房。據統計,2020年國慶檔,重慶放映城市電影83635場、觀眾257.47萬人次、票房1.01億元,票房位列國慶檔歷史第二,全國佔比約2.57%。

四、長假期間高速車流量與去年國慶期間持平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重慶高速公路累計車流量達1123.60萬輛次,日均140.45萬輛次,比今年「五一」假期增長6.41%,較平日日均車流量增長56.58%。車流量與去年國慶長假基本持平。

其中,在10月1日,重慶高速路網車輛通行量達到181.6萬輛,比去年國慶長假單日最高峰增長12.45%。

知悉了美麗山城這個黃金周的實時數據,你覺得它在這次旅遊城市的排名中會蟾宮折桂嗎?

閱讀全文

與2017年重慶市旅遊外匯收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淘寶優惠券傭金插件 瀏覽:811
郵政分公司金融崗位 瀏覽:592
優灝金融服務費 瀏覽:968
股轉協議股票 瀏覽:409
網上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瀏覽:516
別人股票漲自己的股票不漲 瀏覽:315
以為杠桿培育新動力 瀏覽:221
鐵路總公司是全球最大非金融公司 瀏覽:792
金融服務專業屬於什麼類 瀏覽:364
基金持倉越來越多 瀏覽:563
杠桿系數說法 瀏覽:699
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467
微金所是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997
錸本股票 瀏覽:499
pp基金官方理財下載 瀏覽:514
薩斯病毒股票 瀏覽:9
高杠桿之殤華為員工落淚事件 瀏覽:712
房貸金融服務費合不合法 瀏覽:5
11月鋼管價格會回落嗎 瀏覽:18
伊利股東劉春海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