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匯儲備屬於國家的財政收入嗎外匯儲備的作用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⑵ 外匯平台中的結余和凈值有什麼區別
結余即結算後的余額,如果單從字面上兩者是相同的;
凈值 = 余額 + 浮動盈虧,有的私盤外匯平台會將余額改為結余,所以結余=余額,凈值 = 余額 + 浮動盈虧。
⑶ 外匯儲備與財政的關系
1、外匯儲備是指為各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對外流動性資產,主要指銀行存款和國庫券等。
2、根據現代貨幣供給理論的原理和中央銀行資產負債項目變化的規律,外匯儲備與貨幣供給的一般關系可用公式推導如下:
(1)R+W=B
其中:R表示中央銀行國外凈資產,即國家外匯儲備;
W表示中央銀行放款、證券投資等資產項目;
B表示中央銀行國內基礎貨幣,即流通中的通貨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在我國還包括財政性存款)。
(2)MS=K·B
其中MS表示貨幣供給量,
K表示貨幣乘數;
B表示基礎貨幣。
(3)、由(1)和(2)式可以得出如下公式,即:(3)MS=K(R+W)=KR+KW
其中R是用本國貨幣計價的國家外匯占款,所以可以寫成: MS=KEU+KW
其中E代表外幣匯率,
U代表國家外匯持有額。
3、通過上述公式分析,
我們可以知道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重要途徑,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資產項目,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如果外匯儲備增加△U,貨幣供應量就相應擴張KE倍,即MS增加KE△U,反之則反之。所以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是一種乘數關系。而實際上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過程及其影響因素遠比我們上述理論分析復雜得多。
⑷ 外匯和外匯儲備的區別是什麼急!
1、外匯是貨抄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
2、外匯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FX168財經網專業外匯資訊網。
⑸ 外匯儲備是國家財政收入嗎
不是。外匯儲備僅僅是央行手裡不同貨幣的組合而已。或者說是央行把自己的人民幣的一部分換成美元而已。而國家財政收入是企業上繳的稅收和上繳的利潤,可以分配給軍隊、大學、科研機構或補貼農民等合理財政支出。二者是不同的,外匯儲備決不允許分配掉。
⑹ 外匯儲備屬於國家財政收入嗎
不是的,財政收入是稅收、各種費等的收入。外匯儲備是由於外國資金進入,由於外幣不能在國內流通,必須換成人民幣才能使用的資金儲備。外匯儲備是不能直接用於政府購買、政府投資和轉移支付的。但是財政收入是政府手中可以支配的資金。而外匯儲備因為不能流通,所以就不具有可用性。
⑺ 外匯和外匯儲備的區別是什麼
具體如下:
1、外匯
(1)是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憑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的解釋為: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和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2)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2、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1)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
(2)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3、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⑻ 要是中國拋售對美國的5萬億債券,對美國會有什麼影響
首先我們先要理解為什麼會買美國國債?因為可以減少我們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有利於我們出口,增加我們的就業,美國當前仍是世界第一強國,國家信用最高;買美國國債是最安全;同時美國金融市場發達,交易自由;方便我們買進賣出!還有就是收益固定;用美元買美債,不用擔心匯率風險。綜上所述,買美國的國債最安全收益最穩定,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隨著中國大量拋售美國國債,美國經濟會崩潰嗎?
答案是否定的,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一、對美國來說:大量拋售的最主要影響是美元的大幅貶值,會打擊美國經濟社會的眾多方面,比如各國購買的信心,各國減少購買後其他資金進入美國減少導致美國經濟發展動力急速下降等等。
二、對中國來說:在出售過程中,中國持有的美國外匯同樣貶值,中後期的財富損失對中國而言同樣相當驚人。另外,美國必然會採取相關措施反制,經濟上對中國的相關經濟領域的打擊貿易戰,政治上,例如台海問題上脅迫中國,同時美國經濟混亂後,大量中國工人失業,企業倒閉,投資流出等等都會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三、對全球來說:世界將會對美元失去信心,各國手中的美元資產大幅縮水,油價、黃金等以美元計價的產品價格將大幅下跌,全世界范圍內這些產業的公司都會大面積破產,失業率上升,基本上堪比一次金融危機。
總結成一句話來說,中國如果拋售美國全部國債,美國復興計劃破產,然而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兩敗俱傷,最後俄羅斯笑不動了。
那麼中國大量拋售美國國債會有什麼影響呢?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美元,來自中國的強制結匯政策,即不管是境外機構來華投資,或是中國出口商品獲得的外匯,還是個人獲得的投資收益和親友贈予,都必須把外匯統一交給國家。企業和個人需要用匯時,再向國家申請。
代表國家掌管外匯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因此,外匯既不是政府的財政收入,更不是政府的財政結余,只是企業和個人手中以人民幣換得的金融資產。
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外匯自由兌換政策,藏匯於民,因此沒有哪個擁有中國這么多的外匯,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國家都比中國貧窮。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吸引無數外國投資,每年與美國有巨大的貿易順差,光是2015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就高達3657億美元。這是中國巨額外匯的真正來源。
央行將全國的外匯換到手中,有以下處理辦法:
1.錢放在銀行不動。但這樣無法抗拒通貨膨脹;
2.用於購買股票和大宗商品期貨投資。但風險極大;
3.購買其他國家的國債。但有些國家的債務市場規模很小,無法容納中國巨額的外匯進出,一買就漲停,一拋就跌停。
於是,購買美國國債就成為最佳選擇。相對於其他投資,購買美國國債不僅收效穩定,遠高於存入銀行的利息,而且流動性很好,隨時可以拋售。事實上,這是中國外匯最成功的投資,沒有之一而是惟一。
美國國債大約一半被美國國內機構和個人購買,一半為世界各國政府和私人機構購買。
這是一種盈利性的金融投資行為,美國政府從來不會感謝這些投資人,因為在二級市場中購買與拋售債券,由市場定價,價格的漲跌只是財富在不同投資人身上變換,跟國債發行人的美國政府無關。
就好比我們在二級市場上買股票,股票的漲跌,並不影響上市公司的收益。
懂金融的人會反駁,拋售股票引發暴跌,雖然不影響上市公司的收益,但影響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呀,如果中國在市場上狂拋美國國債,引發暴跌,持有最多美國國債的美國企業和美國人民,豈非損失慘重?
這不是中國手中一張強有力的金融牌嗎?這確實是一張牌。但這張牌強不強,主要看美國國債市場是否被中國壟斷,以及除中國外,世界各國、企業和個人加起來,是否能承接中國拋售的巨額美國國債。
目前,日本已經把中國債主的頭銜拿了過去,而美國國債規模目前接近20萬億美元,二級市場流通規模大約是1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不到二級市場流動量的10%,份額遠未達到壟斷市場的地步。就是說,如果中國拋售美國國債,市場是有足夠承接能力的。
目前,外國投資有撤離中國的跡象,如果特朗普上台後中美的貿易順差轉為貿易平衡,人民幣匯率的前景就很不妙。
這也是中國近來持續拋售美國國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