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高手詳細介紹一下導致香港中信泰富損手的外匯金融衍生工具 Accumulator
累計期權背後就相當於沽出一個認沽期權給對手,而自己只收一筆期權金。
中信泰富這次,簡單的說是賣出看跌期權。收到一筆期權費,然後以固定的價格買入澳元。但如果澳元現在貶值的話,那麼中信泰富就會以高於市價的價格買入澳元。而且,是越跌,損失越大! 澳元漲的話,反而不會被執行。 中信泰富等於坐收一筆期權費。
這兩項合約賭的是澳元兌美元匯率高於0.87,則公司可以較低價格購買澳元,但當澳元兌美元低於0.87水平的時候,公司需以2倍金額接收澳元。
中信泰富的外匯合約十分復雜,涉及美元、歐元、澳元和人民幣4種貨幣,有關合約加起來可能獲得的最高收益,只有約4.3億港元,但是需要接貨的外幣數量,卻超過500億港元。
中信泰富購買的合約價值遠遠超過了實際需要。總結泰富的問題,一是工具使用不當,只解決了澳元升值時的風險,未控制澳元貶值的風險;二是脫離了實際需要使用衍生工具;三是誤判走勢。
『貳』 中信泰富為什麼會巨虧155億,從中信泰富案例中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
這個事情我大概是知道的,中信泰富當時在澳洲買了兩座礦就存在有遠期支付問題,而在遠期支付過程中存在一定匯兌風險,公司為了規避風險買入了累計杠桿期權KODA,但是這個期權本身是有投機性質的,而公司在操作上也非我們常規做對沖時用的套期保值操作,量價不對,標的也錯了。這樣以來澳洲央行的降息導致澳元在08年到10年大幅貶值,導致了巨虧!正常的操作是,比如兩年後支付30億澳元,為了對沖澳元升值的風險,應該鎖定30億澳元的賣出權證。
作用:
金融衍生交易又是一把雙刃劍,運作不當也會帶來更大的風險。首當其沖的就是市場風險,即價格走勢背離預期而導致的損失。衍生交易本質上是「零和游戲」,是交易雙方對市場價格未來走向的一種對賭,總存在「賭」錯而遭受損失的一方,在中信泰富外匯遠期合約下,澳元匯率的變化與中信泰富的預期不一致,未能持續未來上漲而是急劇下跌,由此產生的上百億港元損失就屬於市場風險。然而,該損失數額如此之大,這就與企業作為金融衍生產品終端用戶的地位不相符合了。中信泰富並非金融機構,管理層不能拿股東的錢去胡亂冒險。當金融衍生交易出現重大損失時可能存在一個追究責任的問題,分水嶺就在於公司參與衍生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還是投機。
『叄』 累計期權KODA
KODA的全稱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也被稱為Accumulator,國內翻譯為累計期權。這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它可以和外匯、股票、石油期貨等掛鉤,通常合約的期限為一年。
KODA的原意是,在較平穩的市況下不斷積累長期看好的股票。低於現價的行使價,使投資者在正股價格上升之外,有更多的利可圖,其杠桿性也加大了獲利力度。
這些投資Accumulator的客戶存在帳戶里的資金,並沒有直接用來購買市場上的股票。如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榮智健在辭職函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中信泰富在這種金融衍生品上的巨虧超過150億港元,而且還在擴大。碧桂園在2008年年報中曝出投資金融衍生品出現巨虧12億人民幣。
『肆』 有誰能說說中信泰富巨虧的經過,原因和影響
中信泰富 利用國家對榮智健家族的支持大力在國內進行發展,最後他們開始涉足國外的期貨,你應該知道期貨的杠桿比例是很大的,那樣的話一旦大資金操作失誤會導致無限虧損。最終導致榮智健家族不停的虧損,並且還不停的虧損,最後就是個大窟窿。
『伍』 2009年4月8日,因中信泰富購買澳元外匯衍生品導致嚴重虧損,榮智健辭去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職務。這一消
(1)迅速發展的條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歐洲列強忙於「一戰」放鬆對中國經濟侵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國內抵制日貨提倡國貨反帝愛國的群眾運動。屢遭重創原因:日本侵華戰爭的破壞;國民政府及官僚資本的腐敗、壓制。 (2)三大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 (3)改革開放以來良好的發展環境;鄧小平的支持;榮毅仁的努力創新。 (4)最大障礙: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
『陸』 如何解決中信泰富炒匯巨虧的損失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中信泰富這個機構是否合規,其次審查交易操作是否合規、合理。如果沒有問題,出現損失只能自己負責,如果有問題,可以走法律程序
『柒』 中信泰富巨虧的原因
上述人士透露了令人吃驚的中信泰富外匯交易內情。「張立憲和另外一個交易員在一個月內簽了大多數的交易合約,而且這一個月內,有半個月是在出差,他就邊打電話邊下單,這是非常危險的。」該人士說。
最近聽說多起由於草率打電話下單而導致巨額虧損的事件,一位市場人士透露,香港多位身家數十億的富豪,由於之前在電話中聽從了其投資銀行顧問向其百般推薦的外匯累計期權合同投資建議,也是邊打電話邊同意下單,並未詳細閱查合同風險,也未請財務顧問和法律顧問查看合同詳情,此後導致巨虧。
客戶僅僅打個電話就能下風險如此之大的單,那麼和張立憲簽訂這些合同的對手方銀行,是否存在職業道德問題?對手方銀行有沒有盡職地完全向張立憲展示合同的可能風險?
上述人士表示,張立憲當時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其中存在的風險,從簽約到合同確認後被寄過來,要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合同表面來看也就是500萬或1000萬港元的數額,「但是可怕之處在於,最大損失不會止步於500萬,而是500萬乘以24個月,如果有高杠桿,比如5倍,那就是再乘以高杠桿的比率」。這種合約又名Accumulator,盈利有上限但虧損無下限,被市場稱為「魔鬼交易」。
12月2日晚,中信泰富發布股東通函,首度披露與其簽下杠桿式外匯合約的對家及其交易細節。
通函顯示,過去兩年中,中信泰富分別與花旗銀行香港分行、渣打銀行、Rabobank International、NATIXIS、瑞信國際、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資本服務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國家開發銀行、Calyon、德意志銀行等13家銀行,共簽下了24款外匯累計期權合約。
知情人士透露,國家開發銀行本來不願和中信泰富做對手交易,是張立憲主動要求國開行與其交易的,「據了解,國開行本身沒有這個業務,實際上是張立憲去找的國開行,他希望國開行給予協助。」
『捌』 中信泰富受損的外匯合約,具體內容是什麼
按照已經披露的信息,中信泰富投資的杠桿式外匯合約主要有4種,分別為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澳元合約」)、每日累計澳元遠期合約(每日結算,下稱「每日澳元合約」)、雙貨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雙幣合約」)、人民幣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每月結算,下稱「人民幣合約」)。
「中信泰富目前正在澳大利亞建一個鐵礦石項目,為了支付從澳大利亞和歐洲購買的設備和原材料,我們需要澳元和歐元。而為了鎖定美元開支的成本,我們集團簽訂了一些外匯合約。但是,這些外匯合約的簽訂,沒有經過合理的授權,而且這些合約中潛在的最大風險,沒有被正確的估計到。」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在一份個人聲明中說。
簡單而言,中信泰富簽訂外匯合約,是為了減低其西澳洲鐵礦項目和其它投資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但這些外匯合約的收益與風險完全不匹配。
『玖』 中信泰富的澳元對賭合約是怎麼一回事
這兩項合約賭的是澳元兌美元匯率高於0.87,則公司可以較低價格購買澳元,但當澳元兌美元低於0.87水平的時候,公司需以2倍金額接收澳元。
中信泰富的外匯合約十分復雜,涉及美元、歐元、澳元和人民幣4種貨幣,有關合約加起來可能獲得的最高收益,只有約4.3億港元,但是需要接貨的外幣數量,卻超過500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