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7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
我行外匯實時匯率(美元)請進入主頁,點擊右側的「 外匯實時匯率內」查看,具體容匯率請以實際操作時匯率為准。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註:100外幣兌人民幣;每個銀行兌換匯率都不同,但相差不大。
㈡ 2017年美元兌人民幣平均匯率
人民幣匯率最近一路走低。應該在七左右會止跌企穩。在國內市場物價上漲可控范圍的情況下,適度貶值到適當可控范圍之內,是當前中美貿易戰中一著很好的棋,因為匯率走低,對國內出口企業和出口產品都是有利,因為他們可以換取更多的人民幣,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工人福利。對美國出口企和出口產品會造成重大影響。所以前幾任美國總統都說中國操縱匯率,人民幣匯率低,要升值。特朗普更是如此的態度。當然對於要國外消費的(留學、出國旅遊、國外購買商品等)國民和企業,當然是不利的。但這種情況不是我們當前經濟問題的主流,我們相對可以克服解決。
影響匯率的變化是有很多種因素的。一、首先要懂得匯率當前主要是以美元計價的方式去計算。美元是美國用來維持其稱霸世界,唯我獨尊和鞏固其國內經濟、政治、國民福利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因為美元是美國自己印的,從七十年代就與黃金脫勾。為了維護美元的利益,發展了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目前科技最先進的國家,用這三個(美元、軍事、高科)來維護其美元帝國的地位。所以世界上美國在台前幕後所挑起的動亂、矛盾、結盟、戰略、退群等,其目的最後都是為其美國核心利益一一美元服務的。所以中國石油期貨、鐵礦石期貨市場上市,美國是非常不高興的。因此我們動了他的乳酪。千方百計要圍堵中國的發展。
二、戰爭和動亂會影響匯率,戰亂國家的富人為了保持貨幣不眨值會把貨幣轉移到美國或其他能夠獲得保值的國家。所以在半島、南海、台灣牌等都是用來圍堵中國,事件的發生都會對匯率的影響。
三、當美國的金融機構進行加息,也是會影響匯率波動,經濟實力弱的國家,會有許多資本流入美國,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四、當美國國內經濟不景氣時,也會採用為刺激經濟,大量印美元,使美元匯率波動,美元指數下跌美元眨值。
五、美國的股市大幅波動也是對匯率走勢造成影響,因為美國是世界金融中心,嚴重時可使世界經濟走向瀟條,當然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影響。
縱觀世界經濟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匯率的上下波動都是一把雙刃劍,權衡利弊,適時進出,大局意識,是我們正確選擇的一種工具。
我們如果看懂了美國的戰略部署見招拆招,用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去看待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定可以按既定目標去完成
㈢ 2017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分析
貨幣兌換
1加元=4.9091人民幣元
1人民幣元=0.2037加元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更新時間:2016-04-05
21:39
㈣ 2017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貨幣兌換
1美元=6.2649人民幣
1人民幣=0.1596美元
㈤ 人民幣兌美元2010-2017匯率
查詢匯率可以通過招行主頁,右側實時金融信息-外匯實時匯率查詢牌價,匯率實時波動,僅供參考,可以看到2011年02月16日及以後每天的數據。(紐西蘭元可以看到2014年09月22日後每天的數據)
㈥ 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怎麼走
請打開http://fx.cmbchina.com/hq/ 查詢外匯實時匯率,也可以點查看歷史查詢之前匯率,通過歷史您可以判斷一下。
若需試算,可打開http://www.cmbchina.com/CmbWebPubInfo/Cal_Forex.aspx?chnl=whjsq 試算。
㈦ 人民幣貶值的原因是什麼2017年人民幣匯率的趨勢如何
人民幣貶值的原因是什麼?
最近一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快速走貶,更多是美元指數走強的真實映射,其中未必有什麼特別的政策含義。直白地講,盡管從中期來看中美兩國利差分化是真實存在的背景,但最近一周以來人民幣快速連續貶值的狀況可能難以持續。特朗普的當選可謂一個黑天鵝事件,這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概率。而當不確定性上升的時候,資金選擇美元資產是一種避險行為,這與長期趨勢是兩個概念。
2017年人民幣匯率的趨勢如何?
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將直接取決於中短期的內外政策環境如何交叉。
從內部來看,明年我們在穩增長和去產能之間如何權衡,將決定利率中樞如何確定,進而直接影響匯率。目前來看,出於抑制資產泡沫、管控市場整體杠桿率考慮,央行已經在近期引導銀行間市場資金面走向緊平衡。監管政策上,當下無論是房地產還是整個大資管市場,整體趨勢也都轉向趨嚴。只是這種狀況能否在明年開年後仍然持續,目前還不得而知。
從外部環境看,美聯儲的政策選擇將在中短期直接影響匯率走向。從長期來看,美聯儲率先走出低利率周期將是確定的,但短期的政策反復仍可能存在。以今年上半年為例,美聯儲在完成首次加息動作之後數次按下「暫停鍵」,導致整個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整體穩中微升。這種格局直到下半年美國國內相關經濟指標出現顯著好轉之後,才被逐漸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