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外匯儲備減少,貨幣供給減少
流通中的貨幣用於購買外匯,外匯占款就減少了,從而導致了名義貨幣供給的下降。
② 為什麼減少外匯儲備和貨幣供應量,會導致國民收入減少
按照國民收入一般核算方法中的支出法計算,國民收入等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X-M)四者之和,即:Y=C+I+G+(X-M)=C+I+G+X-M.從這個簡化了的等式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因變數Y和自變數C、I、G、X同向變化,和M反向變化。
那麼現在我們看你提出的問題:減少外匯儲備,也就是說增加外匯支出,國家在平衡國際收支中可以利用增加進口(M)等方式減少外匯儲備。也就是說,外匯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進口增加。進口和國民收入反向變化,進口增加,國民收入減少。
我們再來看看減少貨幣供應量如何影響國民收入。上面我們分析得出Y和I同向變化。一般意義上認為貨幣供應量決定於央行和商行。央行直接發行基礎貨幣或松動存款准備金,商行對存款具有貨幣創造能力,可以利用存款創造貨幣供應量,或者向央行貼現票據。無論是直接發行貨幣還是利用存款創造貨幣或者其他,都會增加貨幣供應量。現在貨幣供應量減少了,也就是說可能是央行控制基礎貨幣發行,或提高准備金率,或者是商行貨幣供應量減少,商行貨幣供應量減少意味著信貸能力降低,從而影響到投資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少,進而投資減少。投資和國民收入同向變化,因而國民收入減少。我們還可以從利率方面分析。利率和投資呈反向關系,和貨幣供應量呈反向關系。即貨幣供應量減少,利率升高,利率升高,投資減少;投資減少,國民收入減少。
以上分析比較粗略簡單,是本人自己妄加分析寫出的,希望對你有幫助,也請高手批評。
③ 官方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是減少貨幣供應量還是增加
無論是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我認為官方儲備增加都是增加貨幣供應量。央行拋出本幣買入外匯,所以本幣的貨幣供應量增加。
先整理下思路啊:
在企業、個人、商業銀行手中的外匯並不是官方外匯儲備,官方主要是指央行,央行握有的外匯才是官方外匯儲備。
首先,企業或者個人在出口中賺取了外匯,這些外匯是國外的企業或個人支付給我們的,我們拿著這些錢在國內買不到東西,因為國內不能用外幣支付,所以,我們把外匯出售給銀行,銀行給我們人民幣,銀行的外匯有一部分出售給了央行(央行支付給商業銀行人民幣,這些人民幣也叫外匯占款,是變相發行人民幣的行為,所有提高了貨幣供應量),還有一部分自己留著,等到企業或者個人需要的時候再賣給他們。
在進口中,企業和個人需要向外國企業或個人支付外幣時,需要從銀行購買外匯,銀行以自己擁有的外匯出售,或者向央行購買外匯,然後向企業出售。
進出口中,用外匯還是本幣結算取決於貿易雙方的談判。
進出口企業、個人、商業銀行、央行之間的外匯買賣對匯率的形成產生的關鍵影響。
④ 請問外匯儲備減少導致貨幣緊縮效應,市場利率上升該怎麼理解啊
緊縮性貨幣政策要求減少貨幣供應量,而減少貨幣供給,就會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那麼銀行可以用於借給企業的貸款就會減少,就會提高貸款率,就是利率提高了。
貨幣緊縮,即收縮銀根,是指國家採取一系列政策、手段來讓市場中的貨幣供給下降,貸款減少,物價穩定或下調的方式。比如我國最近一系列手段來調控市場: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存貸利率等,都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⑤ 減少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的變化
央行外匯儲備減少,需要用人民幣來填補這個資產空缺,所以貨幣供應量應該是增加。換句話說,國家財富在不論以外匯形式純在或者人民幣形式存在,總財富量都不會發生變化(除匯率波動外)。所以在外匯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外匯所承擔的對象就需要換另一種貨幣來承擔。外匯減少,人民幣就增加。就像是1個杯子往另一個杯中倒水,無論你倒多少,這兩個杯子的水都是你的,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
⑥ 為什麼外匯儲備下降會導致人民幣貶值
1、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是企業對外貿易收入、個人對外勞務收入、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等,這些收入一般原本是外幣,如美元,但由於在國內美元不通用,需要兌換成人民幣消費,這會增加我們的外匯儲備。當外國人從中國撤出投資或企業需要在國際上購物時,他又要用人民幣挽回美元等國際儲備貨幣,我們的外匯儲備又會減少。
2、在一般情況下,外匯儲備的正常增加與減少不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是如果比較集中且量大,則會對人民幣的升值或貶值產生影響。如近期人民幣匯率連續走低,說明有較大量的外資撤出。這也是經濟學上供需關系的反映。
⑦ 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和黃金規模的減少,會引起貨幣供給量的什麼變化,為神馬。。
交易家認為這個是有一定影響的,外匯黃金的減少,會給貨幣或多或少的變化。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從1974年開始全世界的國家已經將黃金與法幣分割了,因為黃金的產量無法跟上高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貨幣需求量;之前的話是將美元與黃金進行綁定,然後再進行換算成其他的貨 ,金是人類無法製造的,且產量固定,又及歷史上被當作貨幣使用了幾千年,所以有一種天然貨幣的意思,所以,在世界主要法幣出現信用問題時,大多數人會選擇購買黃金來避險.(因為黃金是無法用印鈔機印出來的)
⑧ 外匯儲備減少說明什麼
據介紹,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那麼,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原因是什麼?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有哪些?
近日,央行公布11月我國外匯儲備數據,規模為3.05萬億美元,較10月底下降691億美元,降幅為2.2%。最近幾個月,中國外匯儲備一直都在降降降,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後,人民幣出現持續貶值,不少人都去把人民幣兌換為美元謀求升值。而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
根據數據統計,中國的外儲從2000年開始「野蠻生長」,從1600多億美元攀升至2014年的近4萬億美元。其中,2014年6月最高,達39932.13億美元。
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
外匯儲備下降有三個原因
第一:和全球總體局勢有很大關系。由於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美元走強非美貨幣集體大幅回落,人民幣也在影響范圍內。特殊性在於人民幣處於國際化的過渡階段,為了防止大幅下跌引起的恐慌性拋盤,所以央行必須要動用外儲去穩定人民幣匯率。
第二:和出口的貿易順差有關。由於受到全球消費疲軟的影響,出口創匯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外匯儲備增加量在縮減。
第三:國家支持人民幣「走出去」政策,如「一帶一路」,使得我們對外投資的結算用人民幣而比較少用美金,美元儲備自然就會下降。
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外儲下降是消化,是好事
2014年外儲將近4萬億美元時,大家討論的是外匯儲備「太多了」;現在將要臨界3萬億美元,是對過去擔憂的改變,這是一件好事。只不過因為人民幣貶值,所以恐慌性比較大,大家覺得負效應比較凸出。
如果從教科書的角度去看,一般一個國家能夠應付3-6個月進口的需要、償還外債的需要,那麼外儲就夠了。但現在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規模,都跟傳統教科書時代完全不一樣了。流動過剩的局面是歷史新變局。
但很難說破3萬億美元就是驚險的,很難界定。如果按目前的市場環境,破3萬億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直線下降的情況會被打破,在一定時間內會有所改變。2017年將繼續有增也有降,也會有新的情況出現。
⑨ 外匯儲備減少貨幣為什麼會貶值
因為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
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
⑩ 為什麼拋售外匯儲備,造成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還會帶來本國市場的銀根的緊縮謝謝啊!!!
按照國民收入一般核算方法中的支出法計算,國民收入等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X-M)四者之和,即:Y=C+I+G+(X-M)=C+I+G+X-M.從這個簡化了的等式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因變數Y和自變數C、I、G、X同向變化,和M反向變化。
那麼現在我們看你提出的問題:減少外匯儲備,也就是說增加外匯支出,國家在平衡國際收支中可以利用增加進口(M)等方式減少外匯儲備。也就是說,外匯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進口增加。進口和國民收入反向變化,進口增加,國民收入減少。
我們再來看看減少貨幣供應量如何影響國民收入。上面我們分析得出Y和I同向變化。一般意義上認為貨幣供應量決定於央行和商行。央行直接發行基礎貨幣或松動存款准備金,商行對存款具有貨幣創造能力,可以利用存款創造貨幣供應量,或者向央行貼現票據。無論是直接發行貨幣還是利用存款創造貨幣或者其他,都會增加貨幣供應量。現在貨幣供應量減少了,也就是說可能是央行控制基礎貨幣發行,或提高准備金率,或者是商行貨幣供應量減少,商行貨幣供應量減少意味著信貸能力降低,從而影響到投資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少,進而投資減少。投資和國民收入同向變化,因而國民收入減少。我們還可以從利率方面分析。利率和投資呈反向關系,和貨幣供應量呈反向關系。即貨幣供應量減少,利率升高,利率升高,投資減少;投資減少,國民收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