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期貨交易指標分析
㈡ 期貨交易指標
技術指標就2個有用,價格,成交量。
交易是做生意,圖表是用來幫助理解市場供需變化的,做好交易關鍵是你對市場供需變化的解讀,市場對基本面變化的解讀與你的解讀一致時你掙錢,反之賠錢,不是嗎?
㈢ 期貨中什麼指標最好用
我非常喜歡兩個指標——均線和MACD,也只使用這兩個指標。在此說說它們的區別。
從它們的使用功能上看。均線指標的使用,其核心是放棄頭尾,抓住中間。MACD指標的使用,其核心是抓住頭尾(也有人把它看成趨勢指標,但我認為它是一個趨勢與擺動結合的指標)。這樣,乍一看,MACD的作用范圍更大,但實際上並非如此!MACD有其本身的弊端所在。
從順勢方面來說。可以這么說,如果要抓頭尾,那麼在抓的過程中,你的交易必然是逆勢的。逆勢的交易是很容易虧損,或說是得不償失的,這就是MACD的弊端所在。而均線就不同了,由於抓得是中間部分,所以一般來講都是順勢的。僅從順勢交易與逆勢交易上來看,MACD就失去了正統的使用意義了,比均線就差了。
但如果拋開具體的行情來說,誰是逆勢的誰是順勢的,那麼就是瞎談。一般來說,對均線來說,越大的行情就越好,但MACD就比較適合於中短期的行情了。如果MACD碰到大級別的行情,往往很容易使自己在抓頭部的時候,抓的恰恰是半山腰而套牢(當然如果你止損快的話,就不會被套牢了,但這很難做到)。均線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但是反過來,如果行情不大,由於均線抓的中間部分,去頭去尾,就沒有了(往往還要虧損)!而MACD則對這樣的行情剛剛好,抓了一個頭部,又抓了一個底部(能不能抓到還要看交易者的能力)。當然也有兩個指標都不適應的行情,這里就不談了。
而我認為使用這兩個指標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均線指標信號的明確性,和MACD指標的模糊性。均線指標發出信號後,很明確,做多就是做多,做空就是做空,不會說很快就讓你轉變做單方向了(有時候也有發生,但極少)。而MACD就不同了,可能昨天還是讓你做多,今天價格來了一個下跌,就讓你反手了;然後幾天後,又來了個上漲,又要你做多了。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另外關於MACD的背離,也是很難判斷辨識的。很多的時候,你既可以看成是頂背離要形成了,又可以看成是底背離要形成了,有一種模稜兩可的感覺。出現兩個指標的這種區別的根源在於,MACD比起均線來說,更容易受到價格變化的影響。
當然,如果交易者有能力克服掉MACD指標變化的模糊性的缺陷,那麼我認為,使用均線還不如使用MACD的好,這樣你就可能獲取更多的利潤;但如果交易者沒有這個能力,那麼我認為,還是老老實實的使用均線好了,要不然真的會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沒有最好的指標,沒有適合任何行情的指標,關鍵在於你自己使用的順不順手而已。
㈣ 期貨交易軟體中成交量指標的問題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OI2 此公式根據持倉量的變動而寫;S4則是根據0.618的動能比率加權新進的數據。變動比率是用來和成交量一起觀察的。 由於期貨的K線都比較對稱 資金博儀比較多 所以寫了這個公式來判斷單根K線有無發生重大戰役,單根K線有無使趨勢發生方向改變另:公式越簡單越好。 多加權多平均只會影響數據的真實性。公式是用來判斷而不是用來幫我判斷,不是用來偷懶。OI:=AMOUNT;
X:=ABS(OI-REF(OI,1));
S4:=SMA(X,22.3,8.5);
變動比率:X/S4;
REFLINE:0,1,2;
OI3此公式的S1是給小分形用的動能比率加權新進的數據;S2是給大分形用的動能比率加權新進的數據;兩個數據都是我數出來的。就是看OI指標 ,看著數 挑了3-5個樣本 數出來的。然後再MA一下。這算是邏輯的方法。OI2是自然的,是道的方法。OI:=AMOUNT;
X:=ABS(OI-REF(OI,1));
S1:=SMA(X,15,8.6);
S2:=SMA(X,43,15);
S3:=(S1+S2)/2;
X/S3;
㈤ 做期貨的一般看什麼指標
看的指標有:移動平均線、隨機指數KD線、相對強弱指數、保利加通道、移動平均值背馳指標。
移動平均線(MovingAverage)
移動平均線是將過去若干時段的收市價格進行平均,所畫出的線。和蠟燭圖不同的在於,它更可靠地反映了價格的趨勢。
簡單移動平均線(SMA)
簡單移動平均線就是將若干(n)時段(如5或10分鍾,每天等)內的收價逐個相加起來,再除以總時段n,就得到第n時段的平均值。再將各時段的平均值標在圖上,並用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n時段平均線。
平滑移動平均線(EMA)
由於移動平均線是一個滯後指標,為了更貼近市場走向,平滑移動平均線在計算平均值時,給近期數據更高的權重。這樣可以更早地看出市場的趨勢。
移動平均線有很多用途,主要用於識別/確認趨勢,以及識別/確認阻力位,支撐位。比如:快線向上超過慢線,稱為「金叉」,為買入信號。
(5)商品期貨交易量指標擴展閱讀:
在現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現貨商品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與現貨品種相同、數量相當、但方向相反的期貨商品(期貨合約),以一個市場的盈利來彌補另一個市場的虧損,達到規避價格風險的目的交易方式。
由於期貨交易是公開進行的對遠期交割商品的一種合約交易,在這個市場中集中了大量的市場供求信息,不同的人、從不同的地點,對各種信息的不同理解,通過公開競價形式產生對遠期價格的不同看法。
期貨交易過程實際上就是綜合反映供求雙方對未來某個時間供求關系變化和價格走勢的預期。這種價格信息具有連續性、公開性和預期性的特點,有利於增加市場透明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㈥ 商品期貨用什麼指標能穩定盈利
不存在什麼可以穩定盈利的指標
不然期貨也就不是期貨了
投資有風險,靠一個指標就穩定盈利的話,想下都不可能
只能說有些好的指標 可以降低人為錯誤,避免過度操作
㈦ 在期貨中如何運用成交量指標
「量比價先行」是眾多投資人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結論。翻開以往的歷史走勢,就可以發現在牛市行情的變化中,不論股價指數呈現任何變化,成交量的記錄卻是持續遞增的,到牛市終止時,成交量便會從遞增到遞增停滯,直至趨減。
投資者必須熟悉股市中成交量、供求關系與股市之間的關系,只有掌握了這三者之間的聯系,才有可能對股價趨勢做出大體正確的判斷。因為在價格變化趨勢的不同階段,價格對供求關系和成交量的影響也有所不同。所以,必須分階段來分析。
先看價格穩定的時期。一般來說,在這期間,供求關系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這時成交量比較小。這是因為:在價格穩定的情況下,看多與看空的人在資金實力上大體相同,誰也拿不準下一步股價的變化趨勢。因此,成交量不大,正因為量不大,所以交易量也不會對股價產生太大的影響。再看價格下跌的時期。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價格穩定向價格下跌趨勢的轉化,是由於空頭大於多頭。隨著股價的下跌,成交量會逐漸放大。成交量的放大又會反過來帶動股價的下跌,因為股價進一步下跌,多頭才肯買進。最後看價格上揚的時期。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價格穩定向價格上漲趨勢的轉化,是由於多頭大於空頭。隨著股價的上漲,成交量會逐漸放大。成交量的放大又會反過來帶動股價的上漲。因為股價進一步上漲,空頭才肯買進。
「量價存在相互影響的內在聯系」,但實際生活中往往會發生「量價背離」的情形。以量價背離來說,如果是持續性的上漲而量不增,或是增勢趨緩,就值得小心了,尤其是當股價連續回落,量反而增加,這就是賣出信號了。如果價跌量趨減緩慢,反彈時量反而趨降,甚至在第二三天持續彈升時,量還是處於萎縮狀態,這就表示買者很少,承接力不足,短線一有獲利,必定又再引起下跌。
價量關系分析
在股票市場中,有大批的運用技術分析的投資者,他們每天使用技術指標,不外乎是對價量關系進行分析,都想從千變萬化的價量變化軌跡中捕捉到適宜的買賣時機。多少年來,經過無數的專家學者的研究認為,剖析價量關系加以綜合運用是可以達到測市的目的的。
由於價量關系分析的有效、易學,現已成為業余投資者進行技術分析的普遍採用方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價量關系分析規則:
a.價漲量增:在上漲趨勢初期,若成交量隨股價上漲而放大,則漲勢已成,投資者可跟進;若股價經過一段大漲之後,突然出現極大的成交量,價格卻未能進一步上漲,這一般表示多頭轉弱,行情隨時可能逆轉。
b.價漲量縮:呈背離現象,意味著股價偏高,跟進意願不強,此時要對日後成交量變化加以觀察。若繼續上漲且量增,則量縮屬於惜售現象;反之,則應減倉,以免高位套牢。
c.價漲量平:若在漲勢初期,極可能是曇花一現,不宜跟進。
d.價穩量增:若在漲勢初期,顯示有主力介入,股價隨時可能變化,可跟進。
e.價穩量縮:說明投資者仍在觀望。若在跌勢中,表示在逐漸築底,可逐步建倉。
f.價穩量平:多空勢均力敵,將繼續呈盤整狀態。
g.價跌量增:在連跌一段後,價微跌量劇增,這可視為底部,可介入;若在跌勢初期,則日後將形成跌勢;在持續漲勢中,則為反轉為跌勢的訊號。
h.價跌量縮:若在跌勢初期,表示跌勢不改;若在長期下跌後,則表示行情可能將止跌回穩。
i.價跌量平:表示股價開始下跌,減倉;若已跌了一段時間,底部可能出現,密切注意後市發展。
利用價量關系判斷買賣時機,是比較簡單的分析方法。但細分起來,不同的市況,投資者要用不同的投資策略與買賣技巧,不能一概而論,那樣的話,將失去了價量關系分析的意義,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㈧ 期貨交易行情裡面的成交金額指標,哪裡有官方數據源
成交金額,看軟體就可以!
文化、博弈大師都有
㈨ 期貨市場成交量與持倉量指標怎麼使用
哈哈。
這個靠復經驗。制
期貨分析中持倉量是主要的,成交量次要。
持倉量代表資金,沒有資金炒作任何商品都不會有太大行情,持倉量相當與多空雙方「軍隊」的數量。成交量代表多空雙方交戰的結果和規模,成交量越大「戰事」越慘烈,行情波動越劇烈。
兩者重要性低於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