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日元會成為避險貨幣
日元的避險性主要來自日本的地緣屬性,經濟實力,貨幣屬性和貨幣政策。
一、日本是島國,不易受政治、戰爭、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能最大限度的避開貶值風險(並不是說絕對不會貶值)。
二、作為發達國家,日本擁有合理的經濟結構,成熟的經濟體,完整的金融體系,總之,日本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日元幣值的穩定提供了基礎,更重要的是日本擁有僅次於中國的外匯儲備。
三、日元是自由流通貨幣。
四、日元屬於低息貨幣,是日元成為避險貨幣最直接的原因。經濟不行了就要降息來刺激經濟,降息時,持有貨幣就相對不劃算,並且預期還要降息,高息貨幣匯率受到壓制,低息貨幣就有避險作用。日本長期低利率,降無可降,在有危機時候,別國貨幣可能降息和貶值,日元是不太可能降息,所以日元就避險了。
(1)當市場避險情緒高漲時,最直接的反應往往是:賣出股票(股市下跌),收回借款(美元、日元上漲),持有現金和安全性高的債券(美國國債價格上升,收益率下降)。收回借款導致美元、日元上漲背後的原因之一是近年來規模迅速擴大的套利交易。由於日元、美元都已經成為幾乎零利率的貨幣,許多追求更高收益的投機者往往會借入日元、美元,轉換成收益率更高的其它幣種用於投資。但一遇風吹草動,這些投機者往往主動或被迫將套利交易平倉,賣出相關幣種,買入美元、日元償還借款,導致美元、日元的匯率上升。其中,日元套利交易的歷史更久,規模更大,因此日元匯率上升的幅度往往更大。由於買入日元更多是為迴避市場風險而進行的被動平倉交易,因此稱為「被避險」也許更為貼切。
(2)日本的低利率使得日元成為全球融資成本最低的貨幣,因此在日本以外的地區出現投資機會的時候,具備高信用和絕佳眼光的投資人就能輕松的從日本融得巨量而又廉價的日元資產,加上日元是自由兌換貨幣,因此可以輕松的轉換為其他貨幣,繼而將資金投入其看好的項目。簡單來說,如果全球經濟向好,同時又具備大量投資機會的話,融入日元並投資其他市場的過程可以看作賣出日元買入其他貨幣,理應是推低日元匯率的。這個過程可能會隨著投資機會的多寡來決定日元弱勢的時間長度。然而一旦投資出現虧損,或者全球經濟面臨問題,日本以外的國家的投資機會開始萎縮,此時這些借出日元的投資人就只能獲利了結或是止損出場,並將手中剩餘的貨幣兌換成日元歸還日本。這個過程簡單來說便是賣出其他貨幣,買入日元,當然會推高日元匯率。這一點與上面的一條相似。
(3)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凈債權國,從1991年至今,日本已連續第2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凈債權國。截至2013年底,日本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持有的海外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對外凈資產為325萬億日元,比上年底增加9.7%。海外資產中,除了政府1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外,大部分是民間持有的對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投資於金融市場)。因此,一旦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日本資金出於「母國偏好」,也會傾向於部分撤資回國,造成日元升值。
⑵ 遠期結售匯為何會保值避險
遠期結售匯業務是確定匯價在前而實際外匯收支發生在後的結售匯業務(即期結售匯中兩者是同時發生的)。客戶與銀行協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人民幣兌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客戶可按照遠期結售匯合同所確定的幣種、金額、匯率向銀行辦理結匯或售匯。
由於遠期結售匯業務可以事先約定將來某一日向銀行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的匯率,所以
對於有未來一段時間收、付外匯業務的客戶來說可以起到防範匯率風險,進行貨幣保值的作用。
以客戶進口付匯為例,某客戶預計在6個月後將支付1000萬美元。此時美元即期售匯價為8.2900,客戶為了防範人民幣匯率一旦走弱造成的匯兌損失,便可通過中國銀行的遠期結售匯業務來固定其6個月後的換匯成本。若中國銀行6個月遠期美元對人民幣的報價為8.2100/8.2500,則客戶在同中國銀行簽訂了遠期合同後,便可於6個月後按1美元兌8.2500元人民幣的價格向中國銀行買入美元1000萬,同時賣出人民幣8250萬元。一旦此筆交易成交,則6個月後無論即期結售匯市場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如何,客戶都將按該合同價格進行交割。這樣,客戶現在便可按8.2500的匯價固定進口付匯支出,從而起到貨幣保值的作用。遠期結售匯價格是根據外幣和人民幣兩者利率差計算而來的,高息貨幣遠期貼水,低息貨幣遠期升水,本例中美元利率高於人民利率,所以美元兌人民幣遠期匯率低於即期匯率,從而可知,如果預計人民幣匯率沒有大幅升值的可能,客戶可以低於現價的遠期價格購買美元,節約了換匯成本。同樣,如果客戶有遠期出口收匯,若擔心到時美元貶值,則可通過遠期結售匯業務賣出遠期美元鎖定成本。
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幣種為美元、日元、港幣、歐元、瑞士法郎、澳大利亞元、英鎊和加拿大元。
遠期結售匯期限分為固定期限和擇期。
固定期限包括7天、20天、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5個月、6個月、7個月、8個月、9個月、10 個月、11個月和12個月。
擇期交易期限由擇期交易的起始日和終止日決定。起始日和終止日的確定應以上述遠期期限為標准並與遠期期限的任何一檔相吻合。
⑶ 簡述外匯避險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背景下,通過合理地運用外匯避險工具,有效地規避外匯風險對於金融機構和涉外企業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外匯避險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企業主動避險意識不強、採用傳統方式避險、外匯避險產品門檻高、衍生品使用不足等問題,因此要從制度建設、風險防範、產品創新以及政策傳導等角度加強探索和研究.
⑷ 外匯 黃金 你得抓住它的實質, 外匯因什麼而產生波動,黃金為什麼持續走高,為什麼會成為人們尋求避險的東
如果你真能住實質的話應該你就不用那麼辛苦的做廣告了吧
⑸ 為什麼說人民幣成最佳避險幣種
人民幣是2018年最佳避險幣種,優於全球包括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在內的主要貨幣。而去年,這一調查結果是美元。
2月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3045,較前一日上調294個基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中間價已經創下2015年8月11日匯改以來新高。
隨著人民幣對美元不斷走強,市場的預期也正在不斷修正。1月29日,中金公司年內第二次上調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值。
高盛私人財富管理投資策略組亞洲區聯席主管王勝祖近日在北京表示,人民幣過去一段時間的升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美元的弱勢。他認為,年初至今,不到一個月美元指數下跌3%,人民幣對美元大約升值2.7%,基本符合美元的跌勢。2017年美元指數下滑約10%,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超過6%,很大程度也是由於美元的疲弱。
『』過去兩年中,企業的美元債務也逐漸提升。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全年來看,中資企業以美元債券融資總額就超過了3000億美元。
中金公司認為,目前可能只是人民幣進入中長期升值通道的初期階段。人民幣的「空頭平倉」交易有較大的外匯流入,在宏觀層面為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帶來新挑戰,在企業層面也可能出現財務費用損益的明顯波動。
據中金公司估計,2014~2017年累積的未結匯外匯頭寸高達3萬億~5萬億元,佔GDP的46%。中金公司認為,在進出口企業層面,融資及不結匯行為帶來的外匯損益甚至可能會超過主業相關的匯率損益。
人民幣國際化、匯改有望推進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丁爽預計,2018年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也將更為市場化,「隨著市場逐漸習慣於人民幣外匯的雙向波動,匯改的窗口已經打開。」
對於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具體方向,劉健判斷,第一,近期人民幣報價行已經停止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定價模型中逆周期因子的操作,匯率市場化的方向漸明;第二,未來外匯交易主體有可能會進一步豐富完善;第三,外匯衍生品交易可能會進一步發展和開放;第四,在匯率水平和資本流動基本穩定情況下,對於資本流動的監管可能會更注重資本流動的雙向平衡,比如說直接投資的審核可能會有所加快。
中金公司認為,人民幣持續走強,為金融業擴大開放以及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近日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總供需更加平衡,內生增長動力增強,這都會繼續支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保持穩定地位。
王春英指出,世界經濟復甦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還是有一定不確定性,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我國會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近日,德國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體現出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和投資貨幣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在不斷提升。進一步而言,2018年人民幣在國際化方面還有諸多可以期待,包括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和股票指數以及取得在國際投資組合配置中更大的比重。
匯豐外匯分析主管梅克(Paul Mackel)近日表示,2018年人民幣相對來說將體現出有更高的靈活性,匯率改革會繼續推進。另外一點,海外的投資者也非常期待對中國資本市場進行投資,不管是股權還是債券。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未來將會繼續推進下去。
⑹ 為什麼日元是避險
日元的避險性主要來自日本的地緣屬性,經濟實力,貨幣屬性和貨幣政策
一、日本是島國,不易受政治、戰爭、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能最大限度的避開貶值風險(並不是說絕對不會貶值)。
二、作為發達國家,日本擁有合理的經濟結構,成熟的經濟體,完整的金融體系,總之,日本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日元幣值的穩定提供了基礎,更重要的是日本擁有僅次於中國的外匯儲備。
三、日元是自由流通貨幣。四、日元屬於低息貨幣,是日元成為避險貨幣最直接的原因。經濟不行了就要降息來刺激經濟,降息時,持有貨幣就相對不劃算,並且預期還要降息,高息貨幣匯率受到壓制,低息貨幣就有避險作用。日本長期低利率,降無可降,在有危機時候,別國貨幣可能降息和貶值,日元是不太可能降息,所以日元就避險了。
(1)當市場避險情緒高漲時,最直接的反應往往是:賣出股票(股市下跌),收回借款(美元、日元上漲),持有現金和安全性高的債券(美國國債價格上升,收益率下降)。收回借款導致美元、日元上漲背後的原因之一是近年來規模迅速擴大的套利交易。由於日元、美元都已經成為幾乎零利率的貨幣,許多追求更高收益的投機者往往會借入日元、美元,轉換成收益率更高的其它幣種用於投資。但一遇風吹草動,這些投機者往往主動或被迫將套利交易平倉,賣出相關幣種,買入美元、日元償還借款,導致美元、日元的匯率上升。其中,日元套利交易的歷史更久,規模更大,因此日元匯率上升的幅度往往更大。由於買入日元更多是為迴避市場風險而進行的被動平倉交易,因此稱為「被避險」也許更為貼切。
(2)日本的低利率使得日元成為全球融資成本最低的貨幣,因此在日本以外的地區出現投資機會的時候,具備高信用和絕佳眼光的投資人就能輕松的從日本融得巨量而又廉價的日元資產,加上日元是自由兌換貨幣,因此可以輕松的轉換為其他貨幣,繼而將資金投入其看好的項目。簡單來說,如果全球經濟向好,同時又具備大量投資機會的話,融入日元並投資其他市場的過程可以看作賣出日元買入其他貨幣,理應是推低日元匯率的。這個過程可能會隨著投資機會的多寡來決定日元弱勢的時間長度。然而一旦投資出現虧損,或者全球經濟面臨問題,日本以外的國家的投資機會開始萎縮,此時這些借出日元的投資人就只能獲利了結或是止損出場,並將手中剩餘的貨幣兌換成日元歸還日本。這個過程簡單來說便是賣出其他貨幣,買入日元,當然會推高日元匯率。這一點與上面的一條相似。
(3)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凈債權國,從1991年至今,日本已連續第2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凈債權國。截至2013年底,日本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持有的海外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對外凈資產為325萬億日元,比上年底增加9.7%。海外資產中,除了政府1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外,大部分是民間持有的對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投資於金融市場)。因此,一旦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日本資金出於「母國偏好」,也會傾向於部分撤資回國,造成日元升值。
⑺ 在外匯市場日元為什麼有避險行情
你好,日元在亞洲市場是最活躍的一隻貨幣了,每天 波動比較大,日元本身沒有避險行情。實際上人民幣比日元穩定得多。 如果你說的是避險貨幣只有黃金,白銀這些保值價值比較高的貴金屬。 不是有一句話說得好嘛。亂世黃金,盛世古董!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決你的問題。謝謝採納
⑻ 什麼是避險貨幣外匯中的避險貨幣有哪些
蔣老師觀點:避險貨幣簡單的來說就是能夠躲避風險的貨幣,黃金其實就是很好的避險貨幣,但是說到外匯中的避險貨幣,那就是瑞士法郎、美元以及日元了。在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錢肯定是越來越不值錢,怎麼才能讓自己手裡面的錢保值,成為了金融危機的時候人們一個大難題。
很多人就會去選擇投資,把自己的錢換成能夠保值的物品,有的人會在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購買黃金,因為黃金的保值能力是比較強的,等金融危機過後再將黃金換成錢,黃金就相當於一種規避風險的投資,我們可以把黃金理解成避險貨幣。同樣的在經濟發生不穩定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手裡面的錢換成一種保值能力強的外國貨幣,在討論有哪些外國貨幣可以作為避險貨幣之前,我們來看看避險貨幣有哪些特點。
綜上所述:想要成為避險貨幣,首先是要保值,其次是要有足夠的流通性,黃金是不錯的避險貨幣,但是說到外匯中的避險貨幣那就是瑞士法郎、美元和日元了。
⑼ 外匯中為什麼日元成為避險的地方
因為日本是第二大經濟強國,最近十幾年確實經濟沒怎麼增長但並不能說明日本經濟缺乏動力。相對於中國,他擁有合理的經濟結構,成熟的經濟體,完整的金融體系,以及發達的科技,高素質的國民;相對於美國,他很多領域擁有比美國還要發達的科技,比美國安全的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制,更重要的是擁有僅次於中國的外匯儲備。我覺得日本其實是中國和美國的過渡體,形成GDP的兩大因素:消費+投資,中國屬於消費,美國屬於投資,而日本屬於兩者皆是,所以盡管日本經濟停滯,但是他的經濟活力並沒有消失,誰要是認為在金融危機中日本將崩潰,我只能說他很無知。上面說了那麼多,就是為了告訴你日本的日元成為避險的地方主要就是因為日本的經濟強大,外匯儲備雄厚。有趣的是,中國外匯是雄厚,但是經濟體制不成熟,經濟不發達;美國經濟是發達,但是沒有多少外匯,全世界只有日本擁有這兩個條件,當然成為資金的避險地方了。另外股市的漲跌短期內跟外匯的漲跌沒多大關系,只有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如果日元升值就會直接推高日本股市,短期內沒多大影響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