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大石橋市外匯管理局

大石橋市外匯管理局

發布時間:2021-06-07 07:03:49

㈠ 交通銀行是國有銀行嗎確切的,不清楚的別回,模稜兩可的答案不要!



交通銀行始建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是中國早期四大銀行之一,也是中國早期的發鈔行之一。1986年7月24日,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點,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後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現為中國五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之一。

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簡稱BCM)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全球合作夥伴。
中華民國成立後,交通銀行受中央銀行委託,與中國銀行共同承擔國庫收支與發行兌換國幣業務。1928年,國民政府立法院通過《交通銀行條例》,交通銀行成為扶助農礦工商的專責銀行。
交通銀行成立之初,總行設在北京。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了位於上海公共租界外灘14號的德華銀行的文藝復興風格的4層大樓。1928年,隨著全國政治中心從北京轉移到南京,交通銀行也將總行遷到上海外灘14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交通銀行將總行遷到重慶。 交通銀行戰爭結束以後,1946年-1947年,上海總行重建為藝術裝飾主義風格的6層大樓。
交通銀行總行於1951年遷回北京,上海外灘14號行址由上海市總工會進駐至今。1958年除香港分行仍繼續營業外,交通銀行國內業務分別並入當地中國人民銀行和在交通銀行基礎上組建起來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現稱中國建設銀行(港交所0939))。為適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1986年7月24日,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點,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後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上海江西中路200號(原金城銀行大樓);現時,交通銀行總行已遷往上海浦東的銀城中路188號。2004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投資了近17億美元,收購了交通銀行19.9%股權。2005年6月2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港交所03328發行價為2.5港元。2007年4月25日,
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發行價7.90元人民幣,股票代碼601328。2007年5月15日上市。2008年,交通銀行迎來了百年華誕。「百年之交·相融相通」,又一次站在新世紀潮頭的交通銀行,將繼續前進!創辦一流公眾持股銀行,打造最佳財富管理銀行,開創綜合經營新格局,鍛造民族金融國際品牌,躋身全球經濟舞台最前方!
交通銀行自重新組建以來,就身肩雙重歷史使命,它既是百年民族金融品牌的繼承者,又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先行者。交通銀行在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中實現了六個「第一」,即第一家資本來源和產權形式實行股份制;第一家按市場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設置機構;第一家打破金融行業業務范圍壟斷,將競爭機制引入金融領域;第一家引進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並以此規范業務運作,防範經營風險;第一家建立雙向選擇的新型銀企關系;第一家可以從事銀行、保險、證券業務的綜合性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改革發展的實踐,為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金融改革起到了催化、推動和示範作用。
該金融品牌在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World Brand Value Lab)編制的2010年度《中國品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20位,品牌價值697.23億元。
編輯本段
方案改革

2004年6月,在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國務院批准了交通銀行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整體方案,目標是要把交通銀行辦成一家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百年民族品牌的現代金融企業。 交通銀行在深化股份制改革中,交通銀行完成了財務重組,成功引進了匯豐銀行、社保基金、中央匯金公司等境內外戰略投資者,並著力推進體制機制的良性轉變。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內地商業銀行。目前,交通銀行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發展戰略明確、公司治理完善、機構網路健全、經營管理先進、金融服務優質、財務狀況良好」的具有百年民族品牌的現代化商業銀行。
編輯本段
優勢特點

明確的發展戰略
面對復雜的外部經營環境、日趨剛性的資本約束和逐步推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於深化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發展已經邁上新的歷史台階,交通銀行從2005年開始實施管理和發展的戰略轉型。2008年,我們經過全面分析討論,在承繼交行既有的發展目標和戰略轉型系列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走國際化、綜合化道路,建設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一流公眾持股銀行集團」的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目標,充分考慮了交行在國際業務領域和綜合金融領域多年經營的先發優勢,延續了交行不斷推進戰略轉型、強化財富管理業務導向的一貫方針,保證了戰略的協調性和延續性,為交行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更加清晰的路徑。
完善的公司治理
在成功引進匯豐銀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中央匯金公司等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後,交通銀行股權結構更加多元化。同時,完善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已經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構基本建成,董事會的戰略決策作用、高級管理層的經營管理職責和監事會的監督職責都得到充分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之間各自發揮良好效能、又相互制衡的機制基本形成。
健全的機構網路
交通銀行擁有輻射全國、面向海外的機構體系和業務網路。分支機構布局覆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目前,除西藏、青海外,交通銀行在內地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設有省級分行29家,在全國19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了營業網點2648個。海外機構方面,交通銀行在紐約、東京、香港、新加坡、首爾、澳門、法蘭克福設有分行,在倫敦、悉尼設有代表處。與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全行員工7.9萬人。
先進的經營管理
交通銀行秉承「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質量是硬約束,是第一責任;效益是硬任務,是第一目標」的經營理念,始終堅持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並重,實施了以經濟資本績效考核為核心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了全面的風險管理體制;推進了組織架構再造和業務管理的垂直化改造;建設了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的數據大集中工程。同時,按照「互諒互讓、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要求,交通銀行與匯豐銀行的合作緊密而富有成效,先進的理念、技術、產品不斷引進,對提升交通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
優質的金融服務
交通銀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領域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產品覆蓋全面,科技手段先進的業務體系,通過傳統網點「一對一」服務和全方位的現代化電子服務渠道相結合,為客戶在公司金融、私人金融、國際金融和中間業務等領域提供全面周到的專業化服務。交通銀行專注於為中高端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以「沃德財富」和「交銀理財」品牌分別為高端和中端客戶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和產品。擁有以「外匯寶」、「沃德財富賬戶」、「交銀理財賬戶」、「蘊通財富」、「太平洋卡」、「全國通」、 「展業通」、「基金超市」為代表的一批品牌產品,在市場享有盛譽,市場份額在業內名列前茅。與戰略合作夥伴匯豐銀行合作推出的「中國人的環球卡」――太平洋雙幣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已突破1500萬張。綜合經營方面,交通銀行2005年8月與全球頂尖資產管理公司施羅德集團合資設立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公司,是國內首批銀行系基金公司之一;2007年,交通銀行並購重組了湖北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經監管機構批准發起設立交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並在香港成立了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交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交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交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綜合經營領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8年,交通銀行成功入股常熟農商行,發起設立了大邑交銀興民村鎮銀行;2009年,交通銀行獲批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境內保險牌照的商業銀行,由其控股的保險公司--交銀康聯於2010年1月正式掛牌成立。 2010年4月,發起設立了安吉交銀村鎮銀行。
良好的財務狀況
抓住境外成功上市後品牌和市場形象提升的有利時機,交通銀行加快業務拓展步伐,經營活力充分顯現,各項業務實現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綜合實力日益增強,財務狀況居於國內同業領先水平。截至2009年末,交通銀行資產總額為3.31萬億元;資本充足率為12%;平均資產回報率(ROAA)為1.01%;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AE)為19.49%;減值貸款率為1.36%。根據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2009年全球1000家銀行排名,交通銀行總資產排名位列第56位,一級資本排名位列第49位。
編輯本段
經營情況

良好的財務狀況。抓住境外成功上市後品牌和市場形象提升的有利時機,交通銀行加快業務拓展步伐,經營活力充分顯現,各項業務實現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綜合實力日益增強,財務狀況居於國內同業領先水平。截至2008年末,交通銀行資本充足率與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13.47%和8.52%,資產規模達到26782.5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7.32%;存貸款總額分別達到18658.15億元和13285.9億元;實現稅後利潤284.23億元,比上年增長32.71%;資產回報率(ROA)和股東權益回報率(ROE)分別達到1.19%和20.10%。不良貸款率為1.92%。
根據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2009年全球1000家銀行排名,交通銀行以193.36億美元的一級資本位列第49位,比去年上升5位,首次躋身全球銀行50強。同時,交行市值(根據2009年7月8日市值計算)和稅前利潤分列第11位和第16位。2008年交通銀行入選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編制的《中國購買者滿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三。同時入選「中國市場最具競爭力品牌」。
交通銀行已躋身全球銀行百強行列。2009年由全球領先的財經雜志《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權威研究機構——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2009年(第六屆)中國最受尊敬25家上市公司」暨2009中國上市公司最佳董事會秘書中董事會秘書杜江龍榮獲此殊榮,未來交通銀行正加快推進戰略轉型,朝著創辦一流現代金融企業的目標邁進,「交流融通,誠信永恆」是交通銀行與您的共同心聲,交通銀行將為此不懈努力,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
太平洋卡業務

交通銀行作為全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秉承創「一流的銀行信譽,一流的服務質量,一流的工作效率」的宗旨,立足於科技創新,服務於群眾理財,自1993年太平洋准貸記卡首發以來,業已形成了貸記卡、准貸記卡、借記卡三大業務品種及國際卡、人民幣卡兩大產品系列,並發行了近百種太平洋系列聯名/認同/專用卡。太平洋卡集多種理財功能於一身,已成為國內科技含量最高、服務手段最齊全的銀行卡之一,為持卡人實施家政理財與投資理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交通銀行太平洋卡「太平洋卡理財通天下」是對太平洋卡強大理財功能的形象表述,太平洋卡作為集眾多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性理財工具,匯聚理財通、全國通、環球通、繳費通、銀信通、一線通、網銀通等功能。交行人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及勇於開拓的精神,不斷拓展太平洋卡功能,受到了業界及持卡人的廣泛贊譽,令太平洋卡成為國內功能領先的銀行卡。令持卡人能夠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通過交行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設備、客戶服務中心等多種服務渠道實現輕松理財,在充分享用交通銀行太平洋卡快捷、安全服務的同時,真正實現「太平洋卡理財通天下」的目標。
編輯本段
交通銀行各地網點分布列表

【北京市】
北京市
【天津市】
天津市
【河北省】
石家莊市(鹿泉)、唐山市(遷安、遵化、唐海)、秦皇島市、邯鄲市、保定市、滄州市
【山西省】
太原市、晉城市(高平)、臨汾市、大同市、運城市
【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准格爾)、錫林郭勒盟[籌]
【遼寧省】
沈陽市、大連市(瓦房店、普蘭店)、營口市(蓋州、大石橋)、鞍山市(海城)、撫順市、錦州市、丹東市(東港)、遼陽市、盤錦市、阜新市[籌]
【吉林省】
長春市、吉林市、遼源市、四平市、松原市、通化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黑龍江省】
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安達)、黑河市
【上海市】
上海市
【江蘇省】
南京市、蘇州市(崑山、太倉、常熟、吳江、張家港)、無錫市(江陰、宜興)、常州市(金壇、溧陽)、鎮江市(丹陽、揚中)、揚州市(江都、儀征)、泰州市(泰興、靖江、姜堰)、南通市(海安、海門、啟東)、淮安市、鹽城市(大豐、東台)、徐州市(新沂[籌])、連雲港市、宿遷市
【浙江省】
杭州市(富陽、臨安、桐廬、建德)、寧波市(慈溪、奉化、餘姚、寧海、象山)、嘉興市(海寧、平湖、桐鄉、嘉善、海鹽)、湖州市(長興、德清、安吉)、紹興市(上虞、諸暨、嵊州、新昌)、台州市(臨海、溫嶺、玉環)、金華市(義烏、東陽、永康)、溫州市(瑞安、樂清、永嘉、蒼南)、衢州市、舟山市
【安徽省】
合肥市、蕪湖市、安慶市、蚌埠市、淮南市、馬鞍山市、銅陵市、巢湖市、六安市、滁州市
【江西省】
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樂平)、新余市(分宜)、贛州市、上饒市[籌]、萍鄉市[籌]
【福建省】
福州市(福清、長樂)、廈門市、泉州市(晉江、石獅)、莆田市[籌]
【山東省】
濟南市(章丘)、青島市(即墨、膠南、膠州、平度)、煙台市(萊陽)、威海市(文登)、濰坊市(壽光)、淄博市、泰安市(新泰)、濟寧市(鄒城)、東營市
【河南省】
鄭州市(新密、滎陽)、洛陽市、安陽市、焦作市、許昌市、平頂山市、南陽市、新鄉市
【湖北省】
武漢市、宜昌市(當陽)、襄陽市、黃石市(大冶)、咸寧市、孝感市、荊門市
【湖南省】
長沙市(寧鄉)、岳陽市、株洲市、湘潭市、常德市、郴州市、衡陽市
【廣東省】
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東莞市、惠州市、中山市、珠海市、汕頭市、揭陽市(普寧、惠來)、江門市、湛江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市、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梧州市、欽州市
【海南省】
海口市、三亞市、文昌市
【重慶市】
重慶市(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北碚、萬州[籌])
【四川省】
成都市(都江堰、郫縣、大邑)、綿陽市、自貢市、攀枝花市、德陽市、瀘州市
【貴州省】
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籌]、畢節地區[籌]
【雲南省】
昆明市(安寧)、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
【陝西省】
西安市、咸陽市、寶雞市、榆林市
【甘肅省】
蘭州市、天水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市(靈武)
【青海省】
西寧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
【港澳台地區】
香港、澳門、台北
【亞太地區】
東京、首爾、新加坡、悉尼、胡志明市
【歐美地區】
紐約、倫敦、法蘭克福、舊金山
編輯本段
向零售銀行轉型

交通銀行2006年年報披露,2007年交行將繼續把資源更多投入到個人金融、小企業服務、中間業務以及其他創新型業務領域,以推進戰略轉型的步伐。轉型零售銀行,向金融控股公司方向發展,交行未來的發展戰略清晰而明確
沃德財富會議日前,交通銀行在全國統一推出了針對個人客戶的全新組合綜合理財服務品牌——交銀理財。在交行向高端客戶推出「沃德財富」後,此次推出的升級版交銀理財主要針對優質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綜合理財服務。
交行顯示,在零售業務方面,交通銀行努力確立零售業務在全行的戰略地位。交行人民幣儲蓄存款、個人消費貸款等業務在中國境內的市場佔比繼續提高。在中間業務方面,交通銀行全年共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人民幣34.76億元,同比增長36.64%。2006年交行新增了QDII、產業基金、保險資金 ABS和股權信託等託管業務品種,成為中國境內資產託管業務資格和品種最全的商業銀行之一。企業年金業務簽約客戶數量及賬戶規模處於國內同業領先地位。同時,短期融資券、財務顧問與咨詢等投行業務也成為交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交行表示,將積極應對零售銀行業務市場變化,重點發展太平洋卡、消費者融資和個人理財三項重點業務。
匯豐、花旗、渣打、東亞等四家外資銀行的本地注冊法人銀行已經正式開業,他們首先要爭取的就是高端客戶。股份制商業銀行更是時刻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這是交行戰略轉型的大背景。
交行年報表示,交行還將加快管理整合和流程銀行建設,加強機構網點管理和電子銀行等業務渠道的建設。特別是將致力於在全球建成24小時跨時區外匯資金業務運作系統,為客戶提供24小時的外匯資金交易服務和外匯支付清算服務,這將在中國境內形成獨特的優勢。
編輯本段
從基金公司開始

交行向金融控股公司轉型兩年前就已初現端倪。
2005年8月,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交行與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總監中國國際集裝箱海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行、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集裝箱海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65%、30%、5%。
1998年確立的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開始向「混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過渡了。交行將此概念又推進了一步。
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後不久,市場又傳出消息,交行徵得了保監會的同意,擬以交行在香港的子公司中國交通保險公司,作為發起股東,並會邀請內地的著名企業,合組股份制的保險公司,預期成立股本約為5億至8億元人民幣。
根據交行H股的招股文件,該行旗下的確有一家在香港注冊的中國交通保險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00年11月,主要承保綜合保險及再保險業務。
編輯本段
上市情況

證券代碼 601328
證券簡稱 交通銀行
公司名稱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稱 Bank of Communications Co., Ltd.
成立日期 1987-03-30 交通銀行業績上市日期 2007-05-15
上市市場 上海證券交易所
所屬行業 金融、保險業
注冊資本(萬元) 4899438.3702999996
法人代表 胡懷邦
董事長 胡懷邦
行長 牛錫明
董事會秘書 杜江龍
證券代表
編輯本段
注冊地址

地址:上海市銀城中路188號資金部
郵政編碼:200120
編輯本段
辦公地址

上海市銀城中路188號
郵政編碼 200120
編輯本段
相關政策調整

1987年3月30日,本行取得注冊號為工商企進字01595號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資金為2,000,000千元。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1990年2月13日《關於同意調增注冊資本金的批復》,批准本行將注冊資本金從2,000,000千元調增為5,000,000千元。1992年9月17日,本行取得注冊號為10000595-X號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資金為5,000,000千元。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1992年6月11日《關於同意交通銀行注冊資本金調增至八十億元的批復》,批准本行將注冊資本金從5,000,000千元調增至8,000,000千元。
1994年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銀復【1993】425號《關於近期深化交通銀行改革的若干意見》,本行按照《交通銀行統一法人體制實施辦法》和《交通銀行折股實施細則》進行集中股東權益、全行統一折股,原各分、支行股東一律改為向本行總行投資入股。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1995年1月5日《關於交通銀行更換法人代表和調增注冊資本金的批復》,本行注冊資本增加至12,000,000千元。1995年4月22日,本行取得注冊號為1000001000595號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1999年10月,依據財政部財債字【1999】103號《關於交通銀行補充資本金問題的批復》和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銀辦函【1999】395號《關於交通銀行增資擴股的批復》,本行進行了增資擴股,並於2004年6月取得中國銀行業
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復【2004】86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交通銀行變更注冊資本的批復》,同意本行將注冊資本由12,000,000千元變更為17,108,155千元。
2004年6月,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銀復【2004】33號《關於交通銀行深化股份制改革整體方案的批復》、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復【2004】 119號《關於交通銀行吸收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投資入股的批復》以及2004年6月20日本行股東大會通過的《關於交通銀行增資擴股及實施財務重組、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議案》,同意本行補充資本金。
截至2004年8月18日,本行增資擴股完成,實收資本增加至39,070,063千元。本行已於2004年10月取得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復【2004】166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交通銀行變更注冊資本的批復》,同意本行將注冊資本由17,108,155千元變更為 39,070,063千元。
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復【2005】76號《關於交通銀行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有關事項的批復》文件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國合字【2005】16號《關於同意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批復》文件,本行於2005年6月23日首次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67.3397億股(含超額配售8.7834億股),每股面值1元,全部為普通股,發行價格為每股港元2.50元,並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截至2005年7月6日,本行完成此次發行,收到流通股(H 股)股東繳納的新增股本6,733,970千元。至此,本行實收資本摺合45,804,033千元。
2008年3月26日公告,交通銀行於2008年3月25日分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央匯金」)簽署的《權益變動報告書》,中央匯金擬將持有本行的30億股H股劃給轉財政部持有,此次股份變動完成後,財政部共持有本行12,974,982,648股股份(其中H股3,000,000,000股),占本行總股本26.48%。
2008年12月15日起,交通銀行各網點開始辦理信達澳銀基金旗下信達澳銀領先增長和信達澳銀精華靈活配置基金的日常轉換業務。
編輯本段
經營范圍

(一)吸收公眾存款;
(二)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
(三)辦理國內外結算;
(四)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
(五)發行金融債券;
(六)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
(七)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
(八)從事同業拆借;
(九)買賣、代理買賣外匯;
(十)從事銀行卡業務;
(十一)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
(十二)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
(十三)提供保管箱服務;
(十四)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十五)信達澳銀基金旗下信達澳銀領先增長和信達澳銀精華靈活配置基金的日常轉換業務。
編輯本段
與台灣交通銀行的關系

交通銀行重新組建後,與台灣的交通銀行發生正統之爭。台灣的交通銀行聲稱成立於1907年,設立之初是輔佐路、電、郵、航四大要政的資金調度,1949年遷往台灣,1960年復業,1975年被制定為工業專業銀行,1979年改制為開發銀行,為台灣工、礦、交通及其他公用事業提供金融服務。由於內地和台灣的兩家交通銀行中文名稱相同,英文名字均為「BANK OF COMMUNICATIONS」,而且中文行名招牌共同使用鄭孝胥題寫的行名。

㈡ 營口的行政區劃

1938年,營口市公署實行區建制,下設太康區、通惠區、河北區、同治區、綏定區、振興區、大和區、東昌區。
1946年,國民政府沿用滿洲區劃增設復興區,共轄8個區:太康區、通惠區、河北區、同治區、綏定區、大和區、東昌區和復興區,並建立保甲制。
1948年營口解放,廢除了原有舊區劃,建立了人民政府,設車站區、民主區、建設區、繁榮區、幸福區、勝利區、河北區和工農區8個區人民政府。
1949年3月,增設鹽場區,全市共轄車站、民主、建設、繁榮、幸福、勝利、河北、工農和鹽場9區。
1949年8月,撤銷市內9區,全市劃為厚生、繁榮、得勝、西潮溝、幸福、重盛、西市場、五檯子、勝利、民生、利民、水塔、八田地、三樓、建設、益民、車站,共17個派出所;將河北區政府改為河北區公所;將工農區、鹽場區合並為工農區,為市郊區。
1950年恢復區建制,全市建立五個區人民政府,既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
1956年營口市人民政府改為營口市人民委員會,同時取消區的建制,取消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人民政府,在此基礎上成立九個街道辦事處,既工業、車站、建設、八田地、西市場、勝利、清華、漁市、得勝,歸市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第五區人民政府改為第五區公所。
1957年8月,市人民委員會恢復區街管理制度,將原九個街道辦事處合並建設區、繁榮區和工農區(第五區公所)。
1958年1月底,將建設、繁榮區改稱為站前、西市區人民委員會;在市區中部成立營口市昇平區;將工農區改為市郊區,駐地老邊。市轄區為站前、昇平、西市和市郊區
1958年11月,遼陽專區撤銷,將蓋平縣、營口縣、盤山縣劃歸營口市管轄;市區昇平區更名為新華區,市轄區為站前、新華、西市及郊區。
1961年4月,將盤錦農墾局所管轄地區劃歸營口市管轄,成立營口市盤錦區人民政府,全市共轄站前、新華、西市、盤錦、郊區五區及蓋平、營口、盤山三縣。
1963年,新華區撤銷,原新華區的八田地街道辦事處劃歸站前區,原新華區所轄的勝利、清華兩個街道辦事處劃歸西市區管轄。全市下轄站前、西市、盤錦、郊區四區及蓋平、營口、盤山三縣。
1965年1月,經國務院決定,將蓋平縣更名為蓋縣,蓋平鎮改稱蓋州鎮;12月16日經國務院同意遼南專區(地級)成立,專委會(地委)駐蓋縣,將營口市領導的營口縣、蓋縣劃歸遼南專區。市轄為站前區、西市區、盤錦區、郊區及盤山縣。
1966年1月27日,盤錦墾區(地級)成立,盤山縣和盤錦區合並並劃歸盤錦墾區管轄;市轄區為站前、西市、郊區。
1969年5月,遼南地委撤銷,蓋縣、營口縣、海城縣劃歸營口市管轄,全市共轄站前區、西市區、郊區、營口縣、海城縣、蓋縣。
1973年,營口市海城縣劃歸遼寧省鞍山市管轄。
197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復,撤銷盤錦地區並入營口市。其所轄的盤山區、大窪區更名為盤山縣、大窪縣劃入營口市。營口市轄三區四縣:站前、西市、郊區及營口縣、蓋縣、盤山縣、大窪縣。
198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由蓋縣鮁魚圈公社17個生產大隊劃入市區,設立營口市鮁魚圈區;7月營口市郊區更名為營口市老邊區;全市共轄站前區、西市區、鮁魚圈區、老邊區和營口縣、蓋縣、盤山縣和大窪縣。
1985年1月,國務院批准盤錦設市,將營口市管轄的盤山縣、大窪縣劃歸盤錦市管轄。營口市共轄蓋縣、營口縣及站前、西市、老邊和鮁魚圈四區。
1992年11月,蓋縣改稱蓋州市(縣)、營口縣改稱大石橋市(縣)。
200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蓋州市的熊岳、蘆屯、紅旗3鎮劃歸鮁魚圈區管轄。 營口市有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兩個國家級先導區,國家級保稅物流中心(B型)和三個國家級戰略的功能區及一個國家級鎂質材料基地。
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
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2年成立的國家級開發區,位於營口市南部,是東北第二家國家級開發區。1998年與鮁魚圈區合署辦公,一套機構兩塊牌子。
營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
營口高新區位於營口市區西部遼東灣畔,遼河入海口處,1992年成立,為國家級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營口高新區三面環水,是主城區唯一既可觀河又可看海的區域。遼河特大橋橫跨南北,濱海大道貫穿全境,距營口港鮁魚圈港區僅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園區規劃控制面積20.4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420家,員工2.98萬人。
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國家級戰略】
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又稱沿海新區,位於營口市區南,西臨遼東灣,北臨營口老城區,南與北海新區和蓋州市接壤,是一個正在開發建設的大型臨港生態產業區和適宜人居的濱海新區,也是營口市政府所在地 。是未來營口市及遼東灣區域的政治、金融、文化、教育、信息和商貿休閑中心。2005年開發建設,現已上升為國家級戰略。總規劃面積252平方公里,分三期開發。已建成一期40平方公里,二期正在建設中。沿海新區代管沿海街道辦事處,人口2.27萬人。
營口仙人島能源化工區【國家級戰略】
營口仙人島能源化工區既營口市仙人島新區位於營口市南部,西臨渤海遼東灣,北接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熊岳鎮,南與大連市瓦房店市(縣)相毗鄰,東連蓋州市,處於環渤海沿海經濟帶上,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及中國北方新型生態能源化工產業基地。仙人島新區2005年成立,管轄九壟地街道和歸州街道辦事處,共面積159平方公里,人口7.6萬。
營口北海新區【國家級戰略】
營口北海新區位於瀋海高速公路以西至遼東灣,緊鄰蓋州城區。代管蓋州市的西海街道辦事處、團山街道辦事處和沙崗鎮的各一部分。規劃面積123平方公里,人口約7萬人。其中起步區域29.33平方公里,極力打造「中國電機之都」、「電磁之谷」。
營口(大石橋)沿海新興產業區【國家級鎂質材料基地】
位於大石橋市,規劃建設20公里,2002年科技部批准成立營口國家鎂質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2010年大石橋有色金屬(化工)區和大石橋經濟開發區合並為營口(大石橋)沿海新興產業區,為國家級鎂制材料基地。分高端鎂耐材產業園、鎂合金產業園、鎂建材產業園、鎂金屬產業園和有色金屬產業園。有國家質量監督總局批准成立的國家鎂質耐火材料監督檢測中心和營口鎂質材料研究院。
營口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國家級】
營口港保稅物流中心於2008年12月26日經國家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批准設立,2009年9月16日順利通過四部委聯合驗收,並正式封關運作,是東北地區第一家保稅物流中心,同時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坐落於港區內的保稅物流中心。極大的滿足營口市和東北腹地進出口貿易、深加工結轉、國際中轉貿易企業對保稅物流的高層次需求。
營口中小企業創業園區(營口海外學子創業園)
營口中小企業創業園位於市區東部,2008年成立,內含營口汽保工業園區,管委會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園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起步區為5.58平方公里,以新材料加工裝備、食品加工和汽保工業為主導產業。

㈢ 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的歷史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後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奪取了原由俄國控制的長春至大連之間的南滿鐵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為加強對東北的政治和經濟侵略,於大連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在經濟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大本營。
1909年8月,滿鐵派人對鞍山地區進行非法的秘密探礦,先後調查了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大孤山、櫻桃園、關門山、小嶺子、弓長嶺等十餘座鐵礦山,並發現了大石橋菱鎂礦、煙台粘土礦等資源,發現鞍山地區是開礦建廠冶煉鋼鐵的寶地。
於是滿鐵總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奪鞍山地區鋼鐵資源的計劃,由大漢奸於沖漢和日本人鐮田彌助出面,組建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總局在奉天成立,資本14萬日元,名義上中日投資各半,實則由滿鐵全額初資。在千山設采礦總局,兩年後總局遷鞍山。1917年獲得了大孤山、櫻桃園、東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對面山、關門山、小嶺子、鐵石山等8個礦區的開采權。其總面積達14578畝。1921年又獲得的白家堡子、一擔山、新關門山等3個礦區的開采權。僅在1926年—1933 年采量480萬噸。該總局經營到1940年宣布解散,並入昭和制鋼所。
1916年滿鐵在辦公司的同時開始鞍山制鐵所的建廠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鐵所,1917年4月3日舉行「地鎮祭」, 動工修建高爐。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鐵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鐵所所長,建廠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煉焦廠開始生產焦炭。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標志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東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軍部支持下,將原定在朝鮮興建的昭和制鋼所改遷鞍山,由滿鐵全額出資,在鞍山制鐵所已有基礎上,興建制鋼廠、軋材廠,成為鋼鐵聯合企業。株式會社鞍山昭和制鋼所為日本法人,屬滿鐵的子會社,社長為伍堂卓雄。昭和制鋼所成立前與滿鐵簽訂了繼續僱用原鞍山制鐵所全部工作人員的協議,從而兼並了鞍山制鐵所。1936年6月4日,振興公司將大孤山等11個礦區的礦業權租給昭和制鐵所直接從事開采。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鋼所接管了振興公司的產權債務。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鋼所辦完了礦轉讓手續,徹底兼並了振興鐵礦無限公司,形成了采礦、選礦、煉鐵、軋鋼的連續生產作業系統。
隨著日本軍備規模的擴大,鞍鋼的生產規模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41年,已經具備年產生鐵250萬噸、鋼錠130萬噸、鋼材75萬噸的能力。其鋼鐵生產能力占日本控制的總生產能力的28.4%,規模僅次於九州的八幡制鐵所(今天的新日鐵)。當時滿洲國另外一個鋼鐵生產企業——本溪湖煤鋼會社(隸屬於日本大倉財閥),規模僅相當於昭和制鋼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達到最高,當年生產鐵130萬噸、鋼84.3萬噸、鋼材49.5萬噸。據《鞍山志·鞍鋼卷》記載:「1935年—1945年,昭和制鋼所及滿洲制鐵會社鞍山工廠累計生產生鐵905.6萬噸、鋼547.4萬噸、鋼材327.8萬噸。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後,8月26日,蘇軍到達鞍山。從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僅40多天時間里,蘇聯紅軍監押數萬名日本戰俘,將鞍鋼的機械設備連同其他一些物資共達七萬余噸拆卸運走。尤其是一些關鍵設備被竊取之後,整個工業生產能力下降為零,破壞極為嚴重。此外,蘇軍撤離鞍山後,社會秩序混亂,一些居民乘機拆卸並拿走了鞍鋼的一部分運輸皮帶、滾珠、油脂、小型馬達和電線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損失。
國民黨資源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鞍鋼的原有設備,完好的部分多被拆遷到了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地鋼鐵工廠。一些拆遷時損壞的殘次設備下落不明,估計已經被回爐或報廢。
1948前蘇聯紅軍撤退後,在國民黨統治的22個月中,鞍鋼總共只生產了9500噸鋼,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已是千瘡百孔、滿目凄涼了。這期間,城市遭到嚴重破壞,鞍鋼破敗荒涼,市街蕭條零亂,水、電、煤氣停供,工人失業,居民外流,建成區僅剩9萬人口。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鋼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沈陽,東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成立鞍山鋼鐵公司,同時宣布撤銷鞍山鋼鐵廠。 翌年4月鞍鋼在邵象華等專家努力下恢復生產。7月9日鞍山鋼鐵公司舉行開工典禮,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 鞍鋼成立後組建了機構:設4處、9部,29個廠礦。(即:秘書處、計劃處、人事處、經理處、制鐵部、運輸部、煉焦、化工、煉鐵、選礦、煉鋼、耐火、軋鋼、中型、鋼管、薄板、氧氣、發電、給水、燃氣、製造一廠、製造二廠、制釘、鋼繩、機修、電修、裝配、造廠及弓長嶺礦、小房身礦、櫻桃園礦、雙廟子礦等。此處設置了職工醫院,工業學校等。公司職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職員486人,技術人員418人,工人 9608人。)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鞍鋼從沈陽、丹東等地接回保護下來的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量才任用。成立了專家組,起草修復鞍鋼計劃方案。並做好遺留下的日本技術人員的工作,發揮這些人的技術特長,使鞍鋼生產能力到1949年底達到產礦石51萬噸,生鐵及鋼分別為20萬噸位,鋼坯50萬噸,鋼材30萬噸。為了解決設備緊缺問題,鞍山市發動了全市人民獻器材活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獻交器材1123種21萬件。1948年12月到949年 1月,鞍鋼職工4255名獻出器材62400件,從而解決了鞍鋼修復設備急需。接著又展開了生產立功競賽等活動,促進修復進度加快。1949年3、4月間有部分廠先後復工。4月5日煉出第一爐鋼。5月1日中央派賀龍出席煉鋼廠復工典禮。6月又煉出第一爐鐵水。年底基本恢復生產。1950年從全國各地調來500多縣地級以上幹部支援鞍鋼,從中南、華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質高、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這時期一邊堅持生產,一邊修復,想盡一切辦法,包括從湖北大冶、四川重慶等地將國民黨時期殘存的鋼鐵工業設備調集到鞍鋼,以及花費外匯通過香港向瑞士、瑞典購買重要器件設備,才使其恢復生產的。1950年3月27日中蘇簽定《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議書》。1952年3月19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就全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方針、速度與分布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1、集中全國力量,特別是技術人員,首先進行鞍鋼的恢復與改建,爭取迅速完工。2、確定大冶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始建設的第二個鋼鐵基地。3、大 冶的設計工作委託蘇聯進行。4、正式通知蘇聯,本溪在「一五」期間只恢復偽滿時留下現未開工的2座高爐、2排煉焦爐和相應的礦山、選礦等工程。中共中央於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建設鞍鋼》的決定。7月14日鞍鋼三大工程之一的無縫鋼管廠動工建設。由蘇聯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提供設備支援(由中國利用蘇聯貸款購買,多是從西里西亞繳獲的和蘇聯替換下來的翻新二手設備)。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復的鞍鋼8號高爐開工。
到1952年殘存在鞍鋼的設備全部恢復生產。煉鋼煉鐵、焦爐、礦山、平爐、高爐、選礦及其他廠礦都已生產。這時期國家總投資達2.32億元。這時期總人數為6.76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29人。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集中力量建設鞍鋼。擴大鞍鋼生產規模,建設大型國有聯合生產企業,在原生產規模基礎上完成48項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擴建;達到生產鐵250萬噸,鋼320萬噸,鋼材250萬噸。一五期間實現37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軋鋼、無縫鋼管、煉鐵高爐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鞍鋼全面得到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超過原計劃指標。這一時期出現了王崇倫,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1957生鐵產量達336.1萬噸,鋼291.07萬噸,鋼材192.39萬噸。國家投資17.59億元,上繳利潤 22.4億元。為此,鞍鋼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一五計劃時期(1953年底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翌年7 月 9 日在廢墟上開工,迅速恢復了生產,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現總佔地面積 176 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 129.19 平方公里。 集團公司擁有 6 座大型鐵礦山、 4 個選礦廠、 1 個煉鐵總廠、 2 個煉鋼廠、 13 個軋鋼廠和焦化、耐火、機械、動力、運輸、建設、綜合利用等輔助配套單位,以及技術中心、設計研究院、自動化公司等科研、設計單位。生鐵、鋼、鋼材的綜合能力均在 1000 萬噸以上。
建國以來,鞍鋼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 年至 2004 年,鞍鋼共生產鋼 3.21 億噸、生鐵 3.16 億噸、鋼材 2.22 億噸。上繳利稅 835 億元,相當於國家同期對鞍鋼投資的 15.4 倍,並向全國冶金行業輸送技術人才 5 萬餘人。 鞍鋼目前能夠生產 700 多個品種、 25000 多個規格的鋼材產品。全面通過 IS09002 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 9 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 API認證。 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過程中,鞍鋼採用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治理,廠區上空呈現一片藍天。建成了日處理能力 22 萬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環水 16.8 萬噸。 加強了礦山排岩場和尾礦壩的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完成礦山復墾面積 155 公頃,植樹 60 萬株。廠區綠化面積達到 34.2 %。鋼鐵主體通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 OSHMS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鋼材產品按國際和國際先進水平標准組織生產有了可靠保證。
1995 年以來,鞍鋼按照「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的要求,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形成母子公司體制框架,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成立了鞍鋼集團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斷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老企業技術改造新路子,主體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硅鋼的完整產品系列。鞍鋼成為國內能夠生產轎車面板的少數鋼鐵企業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鋼板供貨企業。
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是鞍鋼人在市場經濟的錘煉中形成的堅定的經營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 2006 年,形成以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管線鋼、冷軋硅鋼等為主導產品的 1600 萬噸鋼精品板材基地;到 2010 年前,使鞍鋼整體規模達到 2000 萬噸鋼以上,成為世界一流鋼鐵企業,進入世界 500 強。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八。

㈣ 鞍鋼機組 識別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Ansh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rporation
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位於中國遼寧鞍山市。前身是1916年動工興建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日本投降後,大部分設備被蘇聯拆遷。1948年後成立鞍山鋼鐵公司。
鞍山鋼鐵公司現有職工20餘萬人,工人數15.2萬人,鞍鋼附企職工人數11.4萬人,其中科技人員近3萬人。佔地面積120平方千米,下屬8個二級公司、16個廠礦(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開坯、軋材主體生產以及化工、耐火、機修、動力、運輸、修建、綜合利用等輔助生產部門)、10餘所科研設計部門、9所大中專院校、13座綜合醫院。公司擁有設備總重量93萬噸,固定資產原值101億元,具有年產鐵礦石2500萬噸、生鐵770萬噸 、鋼800萬噸,鋼材56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工業總產值49億元。所產鋼材有600多種,規格達2萬多個,供應冶金、煤炭、電力等全國30多個行業,並向港澳地區、日本、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地區出口。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是中國特大型國有企業周圍還蘊藏著豐富的菱鎂石礦、石灰石礦、粘土礦、錳礦等,為黑色冶金提供了難得的輔助原料。
鞍鋼的前身是鞍山制鐵所。 1948年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一五計劃時期(1953年底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翌年 7 月 9 日在廢墟上開工,迅速恢復了生產,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現總佔地面積 176 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 129.19 平方公里。 集團公司擁有 6 座大型鐵礦山、 4 個選礦廠、 1 個煉鐵總廠、 2 個煉鋼廠、 13 個軋鋼廠和焦化、耐火、機械、動力、運輸、建設、綜合利用等輔助配套單位,以及技術中心、設計研究院、自動化公司等科研、設計單位。生鐵、鋼、鋼材的綜合能力均在 1000 萬噸以上。
建國以來,鞍鋼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 年至 2004 年,鞍鋼共生產鋼 3.21 億噸、生鐵 3.16 億噸、鋼材 2.22 億噸。上繳利稅 835 億元,相當於國家同期對鞍鋼投資的 15.4 倍,並向全國冶金行業輸送技術人才 5 萬餘人。 鞍鋼目前能夠生產 700 多個品種、 25000 多個規格的鋼材產品。全面通過 IS09002 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 9 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 API 認證。 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過程中,鞍鋼採用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治理,廠區上空呈現一片藍天。建成了日處理能力 22 萬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環水 16.8 萬噸。 加強了礦山排岩場和尾礦壩的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完成礦山復 墾面積 155 公頃,植樹 60 萬株。廠區綠化面積達到 34.2 %。鋼鐵主體通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 OSHMS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鋼材產品按國際和國際先進水平標准組織生產有了可靠保證。
1995 年以來,鞍鋼按照「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的要求,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形成母子公司體制框架,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成立了鞍鋼集團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斷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老企業技術改造新路子,主體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硅鋼的完整產品系列。鞍鋼成為國內能夠生產轎車面板的少數鋼鐵企業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鋼板供貨企業。
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是鞍鋼人在市場經濟的錘煉中形成的堅定的經營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 2006 年,形成以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管線鋼、冷軋硅鋼等為主導產品的 1600 萬噸鋼精品板材基地;到 2010 年前,使鞍鋼整體規模達到 2000 萬噸鋼以上,成為世界一流鋼鐵企業,進入世界 500 強。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八。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後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奪取了原由俄國控制的長春至大連之間的南滿鐵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為加強對東北的政治和經濟侵略,於大連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在經濟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大本營。
1909年8月,滿鐵派人對鞍山地區進行非法的秘密探礦,先後調查了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大孤山、櫻桃園、關門山、小嶺子、弓長嶺等十餘座鐵礦山,並發現了大石橋菱鎂礦、煙台粘土礦等資源,發現鞍山地區是開礦建廠冶煉鋼鐵的寶地。
於是滿鐵總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奪鞍山地區鋼鐵資源的計劃,由大漢奸於沖漢和日本人鐮田彌助出面,組建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總局在奉天成立,資本14萬日元,名義上中日投資各半,實則由滿鐵全額初資。在千山設采礦總局,兩年後總局遷鞍山。1917年獲得了大孤山、櫻桃園、東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對面山、關門山、小嶺子、鐵石山等8個礦區的開采權。其總面積達14578畝。1921年又獲得的白家堡子、一擔山、新關門山等3個礦區的開采權。僅在1926年—1933 年采量480萬噸。該總局經營到1940年宣布解散,並入昭和制鋼所。
1916年滿鐵在辦公司的同時開始鞍山制鐵所的建廠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鐵所,1917年4月3日舉行「地鎮祭」, 動工修建高爐。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鐵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鐵所所長,建廠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煉焦廠開始生產焦炭。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標志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東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軍部支持下,將原定在朝鮮興建的昭和制鋼所改遷鞍山,由滿鐵全額出資,在鞍山制鐵所已有基礎上,興建制鋼廠、軋材廠,成為鋼鐵聯合企業。株式會社鞍山昭和制鋼所為日本法人,屬滿鐵的子會社,社長為伍堂卓雄。昭和制鋼所成立前與滿鐵簽訂了繼續僱用原鞍山制鐵所全部工作人員的協議,從而兼並了鞍山制鐵所。1936年6月4日,振興公司將大孤山等11個礦區的礦業權租給昭和制鐵所直接從事開采。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鋼所接管了振興公司的產權債務。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鋼所辦完了礦轉讓手續,徹底兼並了振興鐵礦無限公司,形成了采礦、選礦、煉鐵、軋鋼的連續生產作業系統。
隨著日本軍備規模的擴大,鞍鋼的生產規模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41年,已經具備年產生鐵250萬噸、鋼錠130萬噸、鋼材75萬噸的能力。其鋼鐵生產能力占日本控制的總生產能力的28.4%,規模僅次於九州的八幡制鐵所(今天的新日鐵)。當時滿洲國另外一個鋼鐵生產企業——本溪湖煤鋼會社(隸屬於日本大倉財閥),規模僅相當於昭和制鋼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達到最高,當年生產鐵130萬噸、鋼84.3萬噸、鋼材49.5萬噸。據《鞍山志•鞍鋼卷》記載:「1935年—1945年,昭和制鋼所及滿洲制鐵會社鞍山工廠累計生產生鐵905.6萬噸、鋼547.4萬噸、鋼材327.8萬噸。
昭和制鋼所的一些主要數據:
一、高爐
到1944年,已經有9座高爐,使用還原焙燒法。
1號高爐,第三代,1932年建,主要部件為德國德馬克公司製造,年產能力70萬噸生鐵
2號高爐,第三代,1935年建,主要部件為德國德馬克公司製造,年產能力70萬噸生鐵
3號高爐,第二代,1930年建,主要部件為美國GE公司製造,年產能力80萬噸生鐵
4號高爐,第一代,1937年建,主要部件為德國德馬克公司和AEG公司製造,年產能力70萬噸生鐵
5號高爐,第一代,1938年建,自建,年產能力100萬噸生鐵
6號高爐,第一代,1938年建,自建,年產能力100萬噸生鐵
7號高爐,第一代,1939年建,自建,年產能力100萬噸生鐵
8號高爐,第一代,1939年建,自建,年產能力100萬噸生鐵
9號高爐,第一代,1943年建,自建,年產能力25萬噸生鐵
(年產能力是在使用撫順煤——所謂「標准東洋煤」——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理想產量。實際由於煤炭供應和生產問題,各高爐均未達到過最高產量)
二、煉鋼
當時的煉鋼技術按設備可分為單獨煉鋼法和合並煉鋼法。單獨煉鋼法分平爐法(又包括酸性平爐法和鹼性平爐法)、轉爐法、電爐法、坩堝爐法。合並煉鋼法分酸性轉爐與預備精煉爐兩種,分別結合固定式平爐、傾動式平爐和塔爾波特式平爐,一共有六種。由於鞍山鐵礦品位問題,只能使用預備精煉爐和傾動式平爐合並法。按原料供應,可分為生鐵+廢鋼、生鐵+礦石、廢鋼三種。鞍山制鐵所使用生鐵礦石法。
第一煉鋼廠:600噸混鐵爐1座、300噸精煉爐3座、150噸平爐2座、100噸平爐4座,年產能力鋼錠58萬噸。
第二煉鋼廠:600噸混鐵爐2座、300噸精煉爐4座、150噸平爐62座,年產能力鋼錠75萬噸。
鋼錠需要加工成鋼材。煉鋼廠的配套工廠包括兩個初軋廠(年產鋼材能力106萬噸)、大型廠(年產鋼材能力20萬噸,包括鐵軌、特殊型鋼)、兩個小型廠(年產鋼材能力17萬噸,主要是鋼管和線材)、薄板廠(年產能力4萬噸)、中板廠(年產能力7萬噸)。此外還有煤氣發生爐8座。主要設備為德國克虜伯、AEG、德馬克公司、日本神戶制鋼生產。
三、礦山:
鞍山地區的礦山儲量為貧礦427.6億噸,富礦1.6億噸。主要礦山為弓廠嶺、大孤山、櫻桃園,其他鐵礦13處。采礦能力為年產300萬噸。
四、配套工廠:
火力發電所,10000kW和18000kW發電機組各兩套,美國GE公司生產;25000kW發電機組一套,德國德律風根公司生產
煉焦廠四座,考波式煉焦爐19座,年產能力207.5萬噸焦碳。配套設施包括苯精煉工廠一座,有塔式精苯蒸餾器12套;焦油廠兩座,蒸餾器16套,生產中油和重油。化工廠一座,年產萘1800噸,硫酸61000噸,硫銨46000噸。
此外,在鞍山地區還有其他幾家鋼鐵企業,號稱是昭和制鋼所的「衛星工廠」:
1,亞鉛鍍株式會社,日本原田商事會社投資,年產鍍鋅板、鐵絲、鐵釘32000噸
2,鞍山鋼材株式會社,昭和制鋼所的子公司,年產鋼材30000噸,鋼軌60000噸
3,日滿鋼管株式會社,日本鋼管株式會社的分支,年產焊接管和無縫管70000噸
4,井口洋行,私人產業,年產鉚釘、螺絲2400噸
5,住友鋼管株式會社,住友財閥分支,年產武器用鋼管25000噸,其他鋼管15000噸
6,滿洲鑄鋼所,神戶制鋼所投資設立,年產鍛鋼件和鑄鐵件6000噸
7,滿洲鋼輥製作所,私人產業,年產各種鋼輥、機械鑄件54000噸
8,滿洲久保田鑄鐵管會社,大阪久保田鐵工所、東隅田川精鐵所、大連機械製作所投資,年產鋼管33000噸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後,8月26日,蘇軍到達鞍山。從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僅40多天時間里,蘇聯紅軍監押數萬名日本戰俘,將鞍鋼的機械設備連同其他一些物資共達七萬余噸拆卸運走。尤其是一些關鍵設備被竊取之後,整個工業生產能力下降為零,破壞極為嚴重。此外,蘇軍撤離鞍山後,社會秩序混亂,一些居民乘機拆卸並拿走了鞍鋼的一部分運輸皮帶、滾珠、油脂、小型馬達和電線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損失。
國民黨資源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鞍鋼的原有設備,完好的部分多被拆遷到了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地鋼鐵工廠。一些拆遷時損壞的殘次設備下落不明,估計已經被回爐或報廢。
鞍鋼重要設備被拆卸狀況
一、礦山設備:
弓長嶺礦山破碎設備的70%,空氣壓縮機的全部,圓錐碎礦機全部,機車全部,貨車車廂60%,卡車全部;
大孤山礦山年產能力700萬噸的采礦設備的全部,德制休來曼電氣探礦機械全部,機車全部,貨車車廂全部;
二、選礦設備:
年產85萬噸的選礦設備全部,球磨機全部,管磨機50%,磁力選礦機全部,燒結設備全部
三、粒鐵設備:
年產18萬噸海綿鐵的粒鐵廠全部機械和設備
四、煉鐵設備:
3、4、5、6、7、8號高爐的全部可拆卸部分,包括卷揚機、計器、冷卻設備、裝料車、平衡車、大鍾卷揚機、天井起重機、除塵器、鑄床起重機、焦碳起重機、熱風爐。全部為從德國、日本和美國進口的設備。此外還拆卸龍門吊6台,鑄鐵機3台。
五、煉焦設備:
11號到18號煉焦爐的全部附屬設備和機械;其他煉焦爐附屬設備的45%
六、洗煤設備:
150噸洗煤設備的70%,200噸洗煤設備的全部
七、化工設備:
苯精煉工廠、萘工廠、硫酸廠、硫銨廠的全部設備
八、煉鋼設備:
年產75萬噸的第二煉鋼廠全部機械設備;年產58萬噸的第一煉鋼廠45%的機械設備
九、鐵合金設備:
15噸電爐1座,6噸電爐2座以及全部配套機械設備
十、軋鋼設備:
年產50萬噸的第二初軋廠全套設備;20萬噸的大型廠全部設備;15萬噸的中板廠全部設備;10萬噸的第二小型廠全部設備;4萬噸的薄板廠全部設備
十一、動力設備:
25000kW和18000kW發電機組各一套;高壓鍋爐6台,高壓送風機8台
十二、機床:
主要機床的64%
十三、研究用機械設備:
全部研究用機械設備
其他機械:
總重45000噸
製造和加工機械:
住友金屬工業會社、久保田鑄鐵管會社的全部設備
總的來說,各廠損失均在二分之一以上,選礦、煉鋼、軋鋼則在七成以上。由於大量機械設備被拆運走,動力設備完全停轉,鞍鋼生產作業完全癱瘓。在軋鋼方面,僅有鞍山鋼材會社的中型廠、大谷重工業會社的中厚板工廠的破壞程度較輕,可勉強使用。其他如滿洲制網、滿洲鍍鋅等工廠,設備雖未受到致命性的破壞,但是也因第二小型廠被全部拆遷、沒有原料而無法生產。生產重軌的大型廠和生產無逢鋼管、薄板的工廠設備已經全部被拆。因此,當時這么大一個鋼鐵聯合企業,連鐵絲和鐵釘都無力生產。
鞍鋼生產能力下降情況:
原有能力 殘存能力 能力下降%
(單位:萬噸)
弓長嶺采礦所 125 12 90%
櫻桃園采礦所 25 0 100%
大孤山采礦所 700 20 97%
還原工廠 230 20 91%
選礦工廠 99 18 82%
中礦工廠 22 0 100%
燒結工廠 100 0 100%
團礦工廠 40 15 63%
原鐵工廠 19 0 100%
粒鐵工廠 18 0 100%
洗煤工廠 150 0 100%
焦碳工廠 230 50 78%
煤塔工廠 135 4 97%
硫酸工廠 6.2 0 100%
硫銨工廠 4.6 0 100%
苯工廠 2.9 0 100%
煉鋼工廠 133 28 82%
初軋工廠 100 7 93%
大型工廠 20 0 100%
第一小型工廠 7 5 29%
第二小型工廠 10 0 100%
中板工廠 8 0 100%
薄板工廠 4 0 100%
鐵合金工廠 1.5 0.1 93%
發電設備 81000kW 38000kW 53%
受電設備 60000kVA 35000kVA 42%
蒸汽設備 480噸/小時 100噸/小時 79%
其他:
住友金屬工業會社
第一鋼管工廠 2.5 0 100%
第二鋼管工廠 1.8 0 100%
擠壓管工廠 0.1 0 100%
冷拔管工廠 0.13 0 100%
輪箍工廠 1.6 0 100%
神鋼金屬會社 2.4 2.4 0%
大谷重工業會社
軋輥工廠 0.3 0.21 30%
鑄型錠盤工廠 0.12 0.084 30%
中型鋼板工廠 3.24 1.2 63%
鞍山鋼材會社 1.6 1 30%
久保田鑄鐵管
直管工廠 3.6 0 100%
異型管工廠 0.25 0 100%
鑄件工廠 0.3 0 100%
日滿鋼管會社
焊接管工廠 3 1.8 40%
滿洲制鋼會社
鋼繩廠 0.6 0 100%
前蘇聯紅軍撤退後,在國民黨統治的22個月中,鞍鋼總共只生產了9500噸鋼,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已是千瘡百孔、滿目凄涼了。這期間,城市遭到嚴重破壞,鞍鋼破敗荒涼,市街蕭條零亂,水、電、煤氣停供,工人失業,居民外流,建成區僅剩9萬人口。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鋼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沈陽,東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成立鞍山鋼鐵公司,同時宣布撤銷鞍山鋼鐵廠。
翌年4月鞍鋼在邵象華等專家努力下恢復生產。7月9日鞍山鋼鐵公司舉行開工典禮,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 鞍鋼成立後組建了機構:設4處、9部,29個廠礦。(即:秘書處、計劃處、人事處、經理處、制鐵部、運輸部、煉焦、化工、煉鐵、選礦、煉鋼、耐火、軋鋼、中型、鋼管、薄板、氧氣、發電、給水、燃氣、製造一廠、製造二廠、制釘、鋼繩、機修、電修、裝配、造廠及弓長嶺礦、小房身礦、櫻桃園礦、雙廟子礦等。此處設置了職工醫院,工業學校等。公司職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職員486人,技術人員418人,工人 9608人。)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鞍鋼從沈陽、丹東等地接回保護下來的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量才任用。成立了專家組,起草修復鞍鋼計劃方案。並做好遺留下的日本技術人員的工作,發揮這些人的技術特長,使鞍鋼生產能力到1949年底達到產礦石51萬噸,生鐵及鋼分別為20萬噸位,鋼坯50萬噸,鋼材30萬噸。為了解決設備緊缺問題,鞍山市發動了全市人民獻器材活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獻交器材1123種21萬件。1948年12月到949年 1月,鞍鋼職工4255名獻出器材62400件,從而解決了鞍鋼修復設備急需。接著又展開了生產立功競賽等活動,促進修復進度加快。1949年3、4月間有部分廠先後復工。4月5日煉出第一爐鋼。5月1日中央派賀龍出席煉鋼廠復工典禮。6月又煉出第一爐鐵水。年底基本恢復生產。1950年從全國各地調來500多縣地級以上幹部支援鞍鋼,從中南、華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質高、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這時期一邊堅持生產,一邊修復,想盡一切辦法,包括從湖北大冶、四川重慶等地將國民黨時期殘存的鋼鐵工業設備調集到鞍鋼,以及花費外匯通過香港向瑞士、瑞典購買重要器件設備,才使其恢復生產的。1950年3月27日中蘇簽定《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議書》。1952年3月19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就全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方針、速度與分布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1、集中全國力量,特別是技術人員,首先進行鞍鋼的恢復與改建,爭取迅速完工。2、確定大冶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始建設的第二個鋼鐵基地。3、大 冶的設計工作委託蘇聯進行。4、正式通知蘇聯,本溪在「一五」期間只恢復偽滿時留下現未開工的2座高爐、2排煉焦爐和相應的礦山、選礦等工程。中共中央於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建設鞍鋼》的決定。7月14日鞍鋼三大工程之一的無縫鋼管廠動工建設。由蘇聯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提供設備支援(由中國利用蘇聯貸款購買,多是從西里西亞繳獲的和蘇聯替換下來的翻新二手設備)。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復的鞍鋼8號高爐開工。
到1952年殘存在鞍鋼的設備全部恢復生產。煉鋼煉鐵、焦爐、礦山、平爐、高爐、選礦及其他廠礦都已生產。這時期國家總投資達2.32億元。這時期總人數為6.76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29人。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集中力量建設鞍鋼。擴大鞍鋼生產規模,建設大型國有聯合生產企業,在原生產規模基礎上完成48項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擴建;達到生產鐵250萬噸,鋼320萬噸,鋼材250萬噸。一五期間實現37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軋鋼、無縫鋼管、煉鐵高爐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鞍鋼全面得到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超過原計劃指標。這一時期出現了王崇倫,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1957生鐵產量達336.1萬噸,鋼291.07萬噸,鋼材192.39萬噸。國家投資17.59億元,上繳利潤 22.4億元。為此,鞍鋼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閱讀全文

與大石橋市外匯管理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
銷售貴金屬經驗分享 瀏覽:343
杠桿收購融資財務模式 瀏覽:871
傭金和技術服務 瀏覽:96
湖北融資租賃管理辦吧 瀏覽:208
信託銀監會證監會 瀏覽:752
微店分銷傭金 瀏覽:970
美國期貨指數杠桿率 瀏覽:801
報一淘設置多少傭金 瀏覽:553
廣東貴金屬交易是期貨嗎 瀏覽:40
貴金屬延期保證金賬戶明細 瀏覽:697
期貨連續漲跌停 瀏覽:209
境外匯款到國內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