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產生盈虧的原因

外匯產生盈虧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6-07 07:58:53

外匯保證金交易盈虧影響因素

從市場規律的交易來看,保證金交易行情的變化主要受到市場的供求影響,而就短期來看,行情無時無刻的波動還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浮動匯率制度之下經濟、政治、市場心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都會造成行情的波動。

㈡ 外匯虧損原因 為什麼做外匯總是虧損

虧損的原因
一、個人原因:1.交易心態問題 2、資金管理問題 3、交易系統問題 4、執行力問題 5、偶然性因素 6、健康原因,甚至性格問題等。確實,能夠引起虧損的因素非常多,在交易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導致最終的虧損。

二、平台原因:
目前國內是沒有正規機構監管外匯的,都是他們內部控盤的,所以你只有虧損 沒有盈利,前期你會小資金盈利,後期等你加大資金了以後,就會出現持續虧損的情況,等你沒有經濟實力再繼續操作的時候平台的業務員就會慢慢的消失,所以你投資虧損不是由於你的操作不當導致的,我們這邊已經有難友成功追回虧損的資金,各位難友就不要再觀望了,等平台跑路了以後你虧損的資金就是沒有辦法追回的!

㈢ 外匯交易盈虧原因是什麼

最重要的還是資金管理的問題,有大賺過,但是總的長期來講,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資金管理,即使你賺的很多也有可能虧回去,只有技術結合資金管理,才能更好的適應這個市場

㈣ 外匯虧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外匯交易虧損真正的原因是
無風險意識 不設止損
設置止損倉位,在交易中很多交易者不設止損,如果行情出現大逆轉,一旦套牢沒有及時察覺,越套越深,最後只能造成余額不足,爆倉出局。

重倉操作交易
很多投資者總喜歡重倉操作,一旦有1-2次就虧損賬戶的大部分資金,越虧心越著急,最後失去理智。通常我們交易每次操作只用5%左右(最多不超過10%)的資金來做交易,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資金來承擔風險,不至於被1-2次的虧損影響到正常的交易和操作。

欠缺技術分析能力和交易技巧
高收益高風險的投資行業,經驗在交易中是最寶貴的,不懂行情分析,找不到行情波動規律,完全憑感覺和心情,最後虧損太多,失去投資信心導致最後離場。

有技術 缺耐心
這類投資者他們技術很好,行情分析得也很准,但到最後還是虧損。這類投資者外匯交易盈虧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心態。也就是有虧損的膽量,無獲利的勇氣。當他們看對方向的時候,卻拿不住獲利單,賺了一小點就獲利出場,也就是通常說的「虧大賺小」型,到最後還是沒賺不到錢。

㈤ 外匯交易中的虧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在外匯交易中,造成外匯交易虧損的形成無非有以下幾個原因:
1.判斷錯誤趨勢,通俗而言就是看錯方向。入場後行情沒有按你預期的方向走,而是直接撲向你的止損位置。
2.設置的止損位置不合理,隨意性太強,沒有遵循一切客觀的要求。匯率沒有直接按預期的方向走,而是先殺了個回馬槍後才又回頭走向止贏,但這個回馬槍卻觸發了止損單。
3.具體的入場位置不合適。入市雖是順勢,但沒有採取措施避免短期沖得過急的時候,行情的逆走空間過大,以致止損被迫放得很大,寄希望於行情不反撲或小反撲,不如願時只好在心理壓力過大的情況下提前止損了事。
4.放置的止贏訂單過遠,沒有根據客觀波幅規律、沒有考慮絕大多數的情況,一相情願地追求「本壘打」。但是匯率因各種原因未能到達預期的止蔵位置就回頭並反轉撲向止損或吊在半空。

㈥ 外匯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炒外匯會虧損的原因,匯查查總結為以下幾點:

1.回報的不對稱風險

經驗豐富的外匯交易員保持他們的損失較小,當他們的貨幣看漲被證明是正確的時候,他們就會用可觀的收益來抵消這些損失。然而,大多數零售交易員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們在一些頭寸上賺取了少量利潤,但隨後卻長期虧損,從而導致了巨額虧損。這也會導致損失超過最初的投資。

2. 沒有信息優勢

最大的外匯交易銀行擁有大規模的外匯交易業務,這些業務與外匯世界緊密相連,並且擁有零售交易員無法獲得的信息優勢(例如,商業外匯流動和政府的秘密干預)。

3. 貨幣波動

杠桿率意味著,在出現匯率異常波動期間,交易資本可能會迅速枯竭。

4. 場外交易市場

外匯市場是一個場外交易市場,不像期貨市場那樣集中和受到嚴格監管。這意味著外匯交易不受清算機構的擔保,這就增加了交易對手的風險。

5. 欺詐和市場操縱

外匯市場偶爾也會發生欺詐事件。市場對外匯利率的操縱也十分猖獗,一些最大的參與者也參與其中。

㈦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當前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觀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我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我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我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閱讀全文

與外匯產生盈虧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
銷售貴金屬經驗分享 瀏覽:343
杠桿收購融資財務模式 瀏覽:871
傭金和技術服務 瀏覽:96
湖北融資租賃管理辦吧 瀏覽:208
信託銀監會證監會 瀏覽:752
微店分銷傭金 瀏覽:970
美國期貨指數杠桿率 瀏覽:801
報一淘設置多少傭金 瀏覽:553
廣東貴金屬交易是期貨嗎 瀏覽:40
貴金屬延期保證金賬戶明細 瀏覽:697
期貨連續漲跌停 瀏覽:209
境外匯款到國內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