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貨幣值
在明代,朱元璋學習元朝發行紙幣,但是紙幣沒有準備金的支持,所以和廢紙差不多,不計入此范圍(上面印著1000兩的紙幣,不可能去國庫提取1000兩)
按照清代初年的描寫,在明朝主要有以下幾種貨幣:金、銀、銅錢
一兩金=十兩銀=一千文銅錢(根據不同時期,銀換銅的比率不一定,但是基本穩定在1:1000左右)
(答案為轉載,希望能幫到您)明朝因為開國的時候印刷發行紙鈔,可是紙鈔又沒有等價物進行對比。屬於泛濫,導致物價虛高,自然銀兩能買到的東西就少很多。所以購買力下降。
金屬貨幣的症結就在於,金屬在古代是可開發產品,也就是說,它的價值不確定,銀子開挖的越多,就越降低購買力。而到了後期,因為產量已經明確,價值就更不穩定,因為它就喪失了價值對比的功能。
明朝紙幣——大明通行寶鈔
明朝銅錢——
明初:洪武通寶
洪武通寶錢制沿續元末朱元璋所鑄「大中通寶」的形制,分為五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折二錢重二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五錢重五錢,當十錢重一兩
洪武二十六年,改變錢制,重新鑄五等錢,按洪武元年鑄行規定,後又改銅錢每文重一錢兩分。其它四等錢,依照小平錢之重遞增
明中:弘治通寶
孝宗弘治年間鑄行「弘治通寶」,此錢皆為小平錢。「弘治通寶」曾由原重一錢增加到一錢二分。
嘉靖通寶
明世宗嘉靖六年開鑄「嘉靖通寶」,為光背小平錢,真書直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嘉靖通寶」初定每文錢重一錢二分,千錢重七斤八兩。到嘉靖四十三年時,改為每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千錢重八斤。
❷ 明代貨幣的明朝各階段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侯稱帝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監國朱以海在江浙鑄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鍵據福州鑄隆武,永曆帝朱由榔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帝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朝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又鑄昭武通寶;其孫吳世璠即位後鑄洪化通寶。
❸ 朱元璋時期實行什麼錢幣流通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後,為了在全國實行統一的銅錢流通制度,於1368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規定除了京城寶源局外,各省均設寶泉局鑄造洪武通寶。按照朱元璋的願望,是准備從此行用銅錢的。
❹ 明朝朱元璋時期的物價
萬曆年)
生活用品物價:
大米白銀1兩=2石即377.6斤。合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肉白銀1錢六分=8斤合人民幣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銀1錢二分=8斤合人民幣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銀七分五厘合人民幣9.9元/斤
五斤重大鯉魚價白銀1錢合人民幣13.2元/斤
栗子五斤價白銀6分五厘合人民幣8.6元/斤
活肥雞一隻價白銀4分合人民幣26.4元/只
白布四匹價白銀8錢合人民幣元132.2元/匹
綿花一斤價白銀6分合人民幣39.6元/斤
高級紅棗100斤價白銀2兩5錢合人民幣16.5元/斤
會試用黃絹傘二把價白銀六分合人民幣3元/把
刑部用鐵鍬五把價二錢五分合人民幣33元/把
官用桂圓重二斤八兩價一錢二分五厘合人民幣29.5元/斤
以上物價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記》。
明清時代的社會經濟史研究表明,當時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30兩銀子,日子已經可以過得不錯了。
有學者曾推算過清代江南人的年生活費支出,大致情況如下:
1.每年每戶(以一家五口計)日常生活所需口糧為15—18石(以常年米價1石值銀1兩為准,約需銀15—18兩)。
2.副食(包括油鹽、肉葷、菜蔬之類),全年每戶支出約銀7兩。
3.全年每家用布支出約銀3兩。
4.燃料每年支出約銀3兩。這樣,全年生活費支出為銀30兩左
❺ 明朝貨幣詳細介紹 明朝各階段的貨幣有哪些
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明太祖洪武八年開始製造,稱「大明寶鈔」,同時也在鑄造了不少銅錢,大明所有的錢幣統稱「通寶」,當時交易金額大的用白銀,因為白銀可以保值,交易金額數量小用鈔錢(錢和鈔因為製作工藝和通貨膨脹容易貶值)。
不同帝王在位時,合法的貨比都是用當代帝王稱號的通寶,不同帝王利用這種強制使用帝王稱號的通寶實現對經濟的控制明,朝通寶應為更換朝代,在民間可以根據銅幣的成色來換當時帝王稱號的通寶。
❻ 明朝時期貨幣是怎樣的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名「元寶」,這是我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❼ 朱元璋時期的錢幣叫什麼名字
大中通寶和洪武通寶
❽ 明清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叫什麼
白銀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大明寶鈔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中國黃金資源當時很匱乏,而紙幣在明朝初期未能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導致貨幣信譽差,在張居正改革後,實行一條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賦稅和官員軍隊的糧餉統一使用白銀,而恰好歐洲在美洲說產的白銀都通過海上貿易源源不斷的輸送到了中國,使中國選用白銀做流通貨幣成為了可能
❾ 求明朝時期的貨幣換算單位
明朝因為開國的時候印刷發行紙鈔,可是紙鈔又沒有等價物進行對比。屬於泛濫,導致物價虛高,自然銀兩能買到的東西就少很多。所以購買力下降。
金屬貨幣的症結就在於,金屬在古代是可開發產品,也就是說,它的價值不確定,銀子開挖的越多,就越降低購買力。而到了後期,因為產量已經明確,價值就更不穩定,因為它就喪失了價值對比的功能。
明朝紙幣——大明通行寶鈔
明朝銅錢——
明初:洪武通寶
洪武通寶錢制沿續元末朱元璋所鑄「大中通寶」的形制,分為五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折二錢重二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五錢重五錢,當十錢重一兩
洪武二十六年,改變錢制,重新鑄五等錢,按洪武元年鑄行規定,後又改銅錢每文重一錢兩分。其它四等錢,依照小平錢之重遞增
明中:弘治通寶
孝宗弘治年間鑄行「弘治通寶」,此錢皆為小平錢。「弘治通寶」曾由原重一錢增加到一錢二分。
嘉靖通寶
明世宗嘉靖六年開鑄「嘉靖通寶」,為光背小平錢,真書直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嘉靖通寶」初定每文錢重一錢二分,千錢重七斤八兩。到嘉靖四十三年時,改為每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千錢重八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