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美爾的黃金朝代是哪個王朝
烏爾第三王朝是古代蘇美爾人最後一個強大的王朝,也是蘇美爾的黃金時代。烏爾成為當時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烏爾的港口停滿了外國的商船,街道上擠滿了印度、埃蘭、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等地來的商人。烏爾納姆修建的月神廟寺塔,底邊長達200英尺,寬達140英尺,高達70英尺。它是當時亞洲最高、全世界第二高的建築,僅次於埃及的金字塔。
② 蘇美爾時期的金屬混合製作工藝品有哪些體現
蘇美爾人不僅擅長用單一金屬打制物件,還會用幾種金屬混合製作工藝品。在烏爾王陵中,有許多精美的隨葬品,如假發、金盔、天青石、貝殼和金、銀制的公羊和樹、柄部為青金石制的黃金短劍及劍鞘等。
③ 蘇美爾人祖先是非洲人嘛
不是,他們是獨立的民族,最早記錄遷移到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展,但真正的起源不得而知。
蘇美爾人(也譯作蘇默人),是歷史上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們所建立的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同時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產生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通過放射性碳十四的斷代測試,表明蘇美爾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約結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阿摩利人建立的巴比倫所代替。蘇美爾人發明了人類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將圖形符號固定下來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刻寫在泥板上,為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記錄,這類記錄在出版史學界也被稱為泥板書,可以被定期約為公元前36世紀。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因兩河流域的定期泛濫,使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適於農耕的肥沃土壤,稱作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希臘文,意為「兩河之間」,現伊拉克(Iraq)境內)。北接亞美尼亞高原,南臨波斯灣,東與西伊朗山脈為界,西與敘利亞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
由於這一帶在地圖上好像一彎新月,所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這一大片的土地稱為「新月沃土」。新月沃土上有三條主要河流,約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約旦河、敘利亞及兩河流域,共約40-50萬平方公里。
蘇美爾人是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遷徙到西亞兩河流域南部地區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蘇美爾人於公元前3000 年代率先進入了文明時期, 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古文明。
兩河文明中最早的文明是蘇美爾文明。創造這一文明的是被阿卡德人稱其為「蘇美爾人」。大約經過公元前4千紀近千年的文明積累,形成了許多個城邦國家,歷史學家把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間的蘇美爾文明稱作「早期高度文明」,這一時期的文化有烏魯克文化與傑 姆代特奈斯爾文化。從考古發現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
距今6000年前,阿拉伯半島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南端的波斯灣口一帶(今科威特及鄰近地區),是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蘇美爾文明的古蘇美爾人,烏魯克人,烏爾人,在拉格什,艾利都和蘇薩,拉薩地方建立兩河文明的地方。其中的烏爾第三王朝,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烏爾納姆法典》。其後的阿摩利人建立的巴比倫文明,頒布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在亞述之後,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印歐語系的赫梯文明也頒布了《卡迭石條約》。
「蘇美爾人」的涵蓋范圍及早期歷史:
約在公元前4500年和公元前4000年前後的兩個時段,分別登陸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的是兩撥外來族群。兩撥間隔約500餘年。
第一撥被稱為「歐貝德人」。將公元前4300-3500年間這一地區的文化稱作「歐貝德文化」。在公元前5千紀,南部地區已經出現了金屬器,已經有銅魚叉等工具的出現。傳說和考古發掘資料均表明,埃利都是這一帶的最古老的居民點之一,是歐貝德文化的發源地。歐貝德文化的主要標志是彩陶和神廟建築。
世界著名蘇美爾學家、美國學者S.N·克萊默教授《文明的搖籃》一書認為:歐貝德人是與蘇美爾人完全不同的民族,他們是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居民,在蘇美爾人來到之前,他們已經在這里定居很久了。在公元前5000年時,兩河流域平原上到處都有歐貝德人用泥磚建造的村落,甚至已有了規模宏偉、構造復雜的神廟。到公元前4000年時,他們的影響已不僅限於兩河流域南部,而且遍及整個近東。他還發現在後來發現的蘇美爾泥板文書中,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分另被稱為伊迪格拉特和布朗農,而這兩個詞都不是蘇美爾文,因此推斷可能是歐貝德人的用語。另外,諸如埃利都、烏爾、拉格什、尼普爾和基什等,也被認為最早是歐貝德人建立的村鎮,後來發展成為蘇美爾人的城市。
克萊默的觀點也不全對,這里將頭一撥歐貝德人與後一撥蘇美爾人作了一個區別。至少彩陶、土木結構建築、神廟等皆由歐貝德人開始就有了。甚至農業也是如此。沒有發現歐貝德人的文字,但不等於沒有文字,語言上兩者區別但也有相通的地方。後來的蘇美爾人擠兌了歐貝德人的一些地盤。
後一撥約在公元前4000年以後進入兩河流域。直到公元前3500年才顯露出來,創造了最早的文化——烏魯克文化(公元前3500-3100年)。這一時期,恰與關中地區的黃帝時代相對應。
這是西亞銅石並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伊拉克境內的古城烏魯克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年代晚於歐貝德文化,約於前3100年為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所取代。主要遺址有烏魯克遺址(12~4層)、埃利都遺址和尼普爾城址等。除石器外,金屬製品的盛行也是這一時期的特色,主要為矛、棍棒頭等銅制武器及金銀制容器等。石斧、石刀等石制生產工具和陶鐮仍繼續使用。流行輪制的紅色或灰色磨光陶器,有的飾以簡單刻紋,器形以高柄長嘴的鍾形罐為主。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已知有人工灌溉。手工業、特別是制陶和採石日益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業。這一文化的雪花石膏雕像也十分精緻。冶銅業的發展不但擴大了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工,也促進了與周邊地歐早已存在的商品交換的發展,商業的開始活躍,這一點尤其值得關注。
晚期,社會出現嚴重的貧富分化,氏族制開始瓦解,並逐步向階級社會過渡。烏魯克文化最典型的文物是圓筒印章。印章上有屠殺俘虜或將俘虜送給權貴人物的圖案,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階級分化與對立。這一時期蘇美爾人把分散的小村莊發展為成鎮,出現了大規模的神廟和宮殿建築,以其為中心形成龐大的聚落,並向城市發展。神殿建築較歐貝德文化的規模更大,以神廟為中心,出現了大規模的聚落,並向城市發展,奠定了蘇美爾時代城市的基礎。這種聚落址以烏魯克為最著名。其第6層時的城區面積不小於0.81平方公里。其中官方建築物、園地墓地和民房各佔三分之一。神廟建築物集中在伊安納塔廟和天神安努塔廟區。前者的代表性建築是石廟、紅廟、迷宮和鑲嵌廳。鑲嵌廳築於台基之上,大廳的柱廊由兩排直徑達2.62米的柱子拱立,圍牆以紅、白、黑色的圓錐形鑲嵌物裝飾。這些建築物的宏偉的規模和高超的鑲嵌裝飾技術,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尤其是這一時期產生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早的象形文字。在基什城址附近的奧海米爾崗發現一小塊石板,其兩面以直線刻畫出表示各種事物的圖畫符號,其中可以辨識的有人的頭、手、腳等,年代約為前3500年,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目前已發現烏魯克文化的象形文字共有2000多個,大多書寫在泥板上。
先後進入兩河流域這兩撥人,誰是蘇美爾人?一種觀點認為前一撥歐貝德人不是蘇美爾人,只有烏魯克文化創造者這後一撥才是蘇美爾人,他們到達美索不達米亞後,征服了歐貝德人。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歐貝德人也是蘇美爾人,因為從歐貝德時期到蘇美爾早王朝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史沒有實質性的缺環。
來自參考文獻-蘇美爾人的來源及歷史文化背景_華夏史略-西安盧長信著-的觀點,這兩撥人均可稱為蘇美爾人。因為一是這兩撥人時間上相差約五百多年,但在文化上差異不大。二是後一撥並非對前一撥完全性的征服,實質上是擠兌。在這兩撥人沒來之前,這里是巴比(伯)人的地盤,第一撥擠佔了巴比(伯)人的地盤,使一部分巴比(伯)人西遷,後來在北非形成柏柏(巴伯)爾人。第二撥到來後,又擠佔了第一撥一部分地盤,第一撥人還存在於此,共同創造著後續的蘇美爾文明。因此,所謂「蘇美爾人」,應是這兩撥人的統稱。
約於公元前3100年取代烏魯克文化而興起的是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因發現於巴比倫城址西北的傑姆代特奈斯爾而得名。到公元前2900年蘇美爾早王朝建立時結束。主要分布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
該文化農業在經濟中已佔主導地位,生產工具多半仍為石器,如鐮、鋤、刀等,也有匕首、斧頭、魚鉤等銅制工具和武器,但使用還不普遍。烏魯克文化期出現的神廟建築這時有了進一步發展。最典型的是烏魯克的白廟。它建造在天神安努的塔廟上,面積約378平方米,為土坯拱牆結構,外表以石灰粉飾,白廟因而得名。該文化以彩陶、印章、泥板文書和石雕像著稱。彩陶多用紅、黑色繪幾何形和動植物圖案。印章為圓柱形,或塑成人和動物形象,常雕刻狩獵、宗教崇拜場面。泥板文書上刻寫的是象形文字,已發現的主要是關於經濟活動的記載和詞彙表。雕刻技術臻於成熟,發現不少優秀的作品,如貴婦人頭像、刻有男子與獅子搏鬥場面的石碑等。在一件石制水壺上,刻有一圈交替的獅子和公牛圖像,逼真而富有動感。此外,還發現有車及各種質料的裝飾品、金屬製品、玩具等,反映了這一文化生活內容的豐富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普遍使用文字,出現泥板文書,灌溉設施、土木工程、金屬加工等技術都有明顯進步,有人推測以神殿為中心的城市國家此時已經形成。
關於蘇美爾人來自何方,原籍何在,只能說蘇美爾人並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早的居民。關於蘇美爾人從哪裡來,有諸多猜測。有說來源於北部,由中亞或高加索或亞美尼亞到達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後延河而下;有說來源於東部小亞細亞山地,每個蘇美爾城市都有名為茲古納的梯形塔,寓為一座山;有說來源於埃及或南部的波斯灣,據蘇美爾人的傳說,他們最早的祖先住在第爾蒙島上,此島可能位於南部波斯灣中;有說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語言中含有許多蒙古語音。眾說紛紜難以統一。
(部分參考來自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39f59660102eh4p.html)
④ 波斯人是如何發揚蘇美爾人開創的金工設計風格
蘇美爾人所開創的金工設計風格,在後世的波斯人手中得以發揚光大。無論是在功能的設計上、形制的豐富上,還是裝飾的運用上、製作的技藝上,波斯各時期的金屬工藝設計都可以說是後來居上。早在波斯建國之前的埃蘭古國和米底亞王朝時期,今日伊朗高原的居民即已能設計、製作相當優秀的金工器皿了。
⑤ 蘇美爾文明的工藝品有什麼特點
蘇美爾工藝以蘇撒、薩馬拉等地的制陶工藝最為出色,陶器呈淺象牙色,用土紅色作出方格、垂蘇、絞絲形幾何花邊,再間以經過變形的動物,十分調和,巴黎盧佛爾宮所藏的一件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陶缽,可為代表。上面的狐狸、羚羊和鸛鳥的圖案,是以極其高超的幾何化手法畫成的。在金屬工藝方面,從烏爾的古墓出土的金山羊足以證明其技藝的高明,它表現一頭後腿直立,把兩只前腳扶在象徵豐收的開花的樹上的公羊,羊頭、羊腿和樹,均為木胎貼金,羊身是貝殼嵌貼成的。
⑥ 車輪是蘇美爾人發明的嗎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是一個神奇的民族,它的許多發明創造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蘇美爾人的任何一項發明都無法與他們發明的輪子相提並論。現在社會的每一角落,幾乎所有的產品和工具或多或少要靠輪子才能產生作用。正是有了輪子,才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運輸方式,進而為以後的機械時代奠定了基礎。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人開始用木材和石料製成輪子,用於制陶。最初用於陶器生產的輪子是個厚重扁平的圓盤,盤底的中心凹入,裝在地面上的石制或木製的圓頂座上,一個制陶的工作台就做成了。在制陶過程中,由於輪子的轉動,工作變得輕松方便,而且有助於陶器的形成。很快,這一技術就在兩河流域普及開來。在烏爾遺址里,就發現不少陶輪的碎片。
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蘇美爾人把輪動原理應用到運輸工具上,出現了世界上的第一輛四輪車,由四頭驢牽拉。起先只是供國王乘坐或祭祀之用,後來用作戰車。在烏爾出土的「軍旗」上,就繪有多輛戰車和全副武裝的士兵。那時的戰車車輪是用兩塊木料拼成,中間用橫木條固定。這一結構很容易讓人想起漢字的「車」字,但這種車十分笨重。
改變了人類生活的輪子,取自烏爾軍旗局部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輻條式車輪取代輻板式車輪,金屬軸代替木軸,再加上人類馴服了野馬,以前笨重的牛車或驢車終於變成了快捷而輕便的戰車。赫梯和亞述的軍隊就是靠其威力無比的鐵騎戰車橫掃世界。公元前1270年,赫梯軍隊在敘利亞與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二世率領的20000名士兵對陣,赫梯擁有2500輛雙馬戰車,每車乘2人,還有步兵共計17000人。結果是赫梯軍隊大獲全勝。
當然,現在有些人認為車輪並不是由蘇美爾人發明的,而是由中亞乾旱草原的游牧部落發明的。理由是,廣闊平坦的乾旱草原,比美索不達米亞的沙地,更適合車子的行駛。不幸的是,這些游牧部落不曾建立城市,考古學家無法對其遺址進行發掘。不過,到目前為止,所有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都證明蘇美爾人發明車輪的可能性最大。
⑦ 蘇美爾人來自哪裡為何他們被稱作是本不該出現的文明
很多人認為有關蘇美爾的傳說就是一部神話,但是人們在一九一九年的時候確實發現了有關蘇美爾人的生活痕跡,很多學者驗證後都一致認為,有關蘇美爾人生活痕跡的古老村莊的遺址就是蘇美爾文明的第一階段,經過一系列考古工作,在這個村莊遺址中發掘出了黏土磚,銅制的戰斧,甚至還發現了一個疑似女人用的眼影。
有文獻記載,蘇美爾人早在三千多千年前就已經學會利用石油來幫助提冶煉金屬,並且還用在化工業上面。
高超的醫學技術不只在生產發展領域,蘇美爾人在醫學方面的高超技藝,主要體現在外科手術方面。有記載說,早起的法律規定,手術做成功了,就必須要支付相應的費用,但是一旦失敗,醫生就要接受懲罰,失去一隻手。
⑧ 創造這些文明的蘇美爾人到底是來自哪裡呢
當時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以及他們從右向左的書寫順序,並沒有因為蘇美爾人的消亡而停止,而成為一直影響著後來西方希臘字母的產生。
雖然,蘇美爾人帶給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這么大的文明,但是蘇美爾人卻並不是就是真正的美索亞人,從們的長相以及所用到的語言、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來看,與當時的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單從蘇美爾人的建築來看,他們很有可能在最初的時候居住在山林之中。只不過是到了後來,他們為了擁有肥沃的土地以及舒適的生活,而選擇到了平原。但是,他們卻仍然保留著建造水山一樣的矮丘。
不過,在蘇美爾人居住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圓柱形印章,並且大多數都是由非常貴重的金屬或者玉石求同存異,在其上面還雕刻著精美的圖案以及文字。這也說明蘇美爾文明與印度可文明也存在著一些聯系。但是,蘇美爾人的使用的語言與漢語又有著相似之處,並且在他們使用的語言中,有大量的漢語語音,因此,蘇美爾人也有可能來自遠東。
然而,還有一些考古學家根據考古發現的物品推斷,蘇美爾人有可能來自中亞或者高加索抑或亞美尼亞。
總之,蘇美爾人並非是美索為達亞平原的民族。也許,考古學家再對其做一些發掘,就可以得知蘇美爾人到底屬於哪個民族,來自哪個地方。
⑨ 蘇美爾人遺留了哪些精緻的金屬雕刻
蘇美爾人是古代傑出的工藝美術師,他們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藝品:小銅像、黃金短劍及劍鞘、金杯、金碗、金頭盔、樂器等。蘇美爾人不僅擅長用單一金屬打制物件,還會用幾種金屬混合製作工藝品。在烏爾王陵中,有許多精美的隨葬品,如假發、金盔、天青石、貝殼和金、銀制的公羊和樹、柄部為青金石制的黃金短劍及劍鞘等。金器匠師們刻劃動物的技藝,達到極高水平,從製作得非常精巧的公牛頭上,就可以看出這一種情況。牛頭採用鑲嵌方法:眼睛、垂肉以及前額的獸毛,用天青石製成,眼睛裡的白眼球則鑲上了貝殼。亞述人也是金屬製造能手。亞述的金工雕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青銅片上的浮雕構圖,是亞述金工雕刻的出色範例。牙雕在兩河流域很早就被知道。到亞述時期,象牙被廣泛使用,用來裝飾椅子、寶座、床榻、屏風等,也做成許多製品,如飾針、梳子、匙等。尼姆魯德出土的象牙雕刻「窗前婦女」,被譽為「尼姆魯德的蒙娜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