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6月29日中行外匯匯率

6月29日中行外匯匯率

發布時間:2021-06-17 10:21:19

㈠ 中國銀行以什麼手段控制匯率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 活期存款 0.36% 三個月 1.71% 半 年 1.98% 一 年 2.25% 二 年 2.79% 三 年 3.33% 五 年 3.60 %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 五年利息=10000×3.6%×5= 1800元 註:2008年10月9日取消了利息稅,目前是免稅的

1、中國銀行的基本介紹

中國銀行於1912年經孫中山先生批准在上海成立,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之一。1912~1928年,中國銀行履行中央銀行職能,負責代理國庫、承匯公款、發行鈔票等。[1] 1928~1942年,中國銀行作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改革管理機制,在中國金融界率先走向國際市場,先後在倫敦、新加坡、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分行。1942~1949年,中國銀行作為國際貿易專業銀行,負責政府國外款項收付,發展國外貿易並辦理有關貸款與投資。

2、匯率產生的原因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K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做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著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3、中國銀行的歷史發展

1、 912年1月初,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正式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1912年,大清銀行副監督陳錦濤經時任政府司法總長的伍廷芳提名,出任臨時政府財政總長並且常駐上海,開始藉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的力量,著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建立政府中央銀行。[2]1912年1月28日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召開股東大會,大會決定由股東會職員組成中國銀行臨時理監事會,負責與正副監督籌訂章程,並管理全行事務。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中國銀行,中國銀行應運而生。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1912年—1928年 中國銀行成為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的中央銀行,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16年 抗拒袁世凱政府停兌令,全力維護中行信用。1916年-1923年 中行歷近十年之久,全面整理京鈔問題。中國銀行(7張)1917年 則例之爭——官商爭奪中行領導權的斗爭。1927年 武漢國民政府集中現金,漢口中行損失慘重。1928年 中行重要轉折點——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 。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1930年-1937年 興建外灘中行大廈,抗衡上海外資銀行。1932年 發起成立中國徵信所,開創中國徵信事業。1929年-1936年 中行開設海外機構,拓展我國外匯業務。1929年-1936年 擴大貸款規模,轉變貸款結構,支持國內生產發展。1931年 組建中國保險公司,推動保險業務發展。1932年 平息公債風潮,推動整理公債。1933年-1935年 世界銀市劇烈動盪,中行力阻白銀外流。1932年-1933年 中國銀行力主廢兩改元,積極參與幣制改革工作。1935年4月間,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國銀行條例,試圖以強迫中行再次改組的方式壟斷金融,導致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事實落入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1939年 南京政府成立四聯總處,調整四行分工。1938年-1942年 加強鈔券調運,供應抗戰需要。中國銀行總行大廈1939年-1941年 平衡上海匯市,全力維持匯價。1939年-1943年 堅持進行貨幣斗爭,抵制日偽金融侵略。1939年-1945年 努力爭取僑匯,積極支持抗戰。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1946年-1949年 「粒米百元」——惡性通貨膨脹給中行帶來嚴重影響。1947年-1948年 南京政府勒令外匯移存,中行迫於壓力抵制未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1949年-1952年 承擔外匯經營管理工作,成為我國外匯專業銀行。1949年-1950年 積極穩定金融物價,促進國民經濟恢復。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國家資產,聽候接管的命令。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0年-1952年 反封鎖、反禁運、反凍結,促進對外貿易發展。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1964年-1976年 加強外匯資金運用,支持遠洋運輸船隊建設。1968年-1976年試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實現出口收匯保值。1973年 加強調研工作,按時完成陳雲同志布置的十個調研專題。1978年 順應改革開放需要,開創中國信用卡先河。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79年-1980年 中國銀行進行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成立。1979年-1989年 加強外匯管理,發行外匯兌換券。1979年 解決中美凍結資產問題,促進中美金融合作發展。1979年-1992年 加大外資利用,發行國際債券。1979年-1980年 恢復國際金融組織合法席位,支持國內經濟文化建設。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1987年-1992年 取得港幣澳門幣發行權,利於港澳經濟繁榮穩定。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1994年 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2003~20132003年,國家選擇中國銀行作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兩家試點銀行之一。2004年 中國銀行穩步推進股改工作,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2004年7月22日 中國銀行推出第一款奧運題材金融產品——長城VISA歐元卡雅典奧運珍藏版,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雅典。2004年8月23日 中國銀行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為中國奧運健兒舉辦慶功酒會。2004年8月26日,經國務院、銀監會批准,中國銀行以匯金公司獨家發起的方式,整體改建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深化內部改革,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取得了長足進步。2005年2月22日 中國銀行作為國內獨家經銷「北京奧運金」的金融機構,在京成功發行第一組「北京奧運金」本色系列產品2006年 中行實現精彩上市,開啟百年歷程新篇章。[3]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8年12月30日,世界權威的品牌價值研究機構——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舉辦的「2008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年度大獎」評選活動中,中國銀行憑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榮登「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大獎。中國銀行奧運存摺2009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一位。2009(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新出爐的「2009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更好地體現了今天的中國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環境。這次調查共涉及17個行業,457 家候選公司。中銀行憑借良好的信譽度入選明星榜。2010年 在《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巴菲特雜志年度金融大獎」評選中,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圍「2010年(第七屆)中國25家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位列第7位。百年慶2011年 國際金融監督和咨詢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在法國戛納發布全球29傢具有系統性影響力的銀行名單,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乃至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中唯一入選的機構。中銀百年港澳紀念鈔2011年9月23日,中國銀行首個境外大宗商品融資中心新加坡掛牌。中國銀行副行長岳毅說,中行是首個在境外成立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區域中心和福費廷業務區域中心的中資銀行。隨著亞太區貿易發展,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貿易發展,中資銀行的貿易融資業務也在快速發展,自1936年起就開始在新加坡經營業務的中國銀行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至2013年中行在新加坡有7個分支機構。中行新加坡分行當天也和中國石化子公司聯合石化簽署了開展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的協議。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魏葦和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助理局長黎秀婷出席了當天的掛牌和簽約儀式。[4]2012年 中行百年行慶。2013年中國銀行與烏干達DFCU銀行合作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開設中國業務櫃台,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和咨詢業務,以適應兩國雙邊貿易和投資業務的快速發展。這是中國銀行在海外設立的第六家中國業務櫃台。[5]股份制改中國銀行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中國銀行成為了國內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發行上市的公司。作為國內A股市場IPO最大、市值最大、流通股份最多的上市公司,中行上市沒有分拆任何資產,而是採取了整體上市方式,為國有銀行改制試點創造了一個成功範例。整體上市不留存續公司,有利於建立和鞏固良好的治理機制,實現中國銀行品牌的統一經營,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這既符合中行適應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公司治理結構優化、股權投資多元化的需要,更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㈡ 中國銀行異國取款的手續費是多少

1、中國銀行在異國取款的手續費境外國際組織信用卡取現手續費3%,銀聯機取款每筆最高15元,借記卡也是最高15元。

2、在中行的取款機取和其他銀行的ATM取 手續費是不一樣的。

匯率由中國銀行對外公示,各銀行參照執行。

用銀聯在國外刷卡消費,一般按消費當天中國銀行公示的中間價進行折算。



(2)6月29日中行外匯匯率擴展閱讀

異地取款

中行:持卡人在同城其他銀行ATM取款,4元/筆;在省內異地其他銀行ATM取款,9元/筆;在省外其他銀行ATM取款,12元/筆;在境外ATM取款,15元/筆。據悉,中行原來的收費標准為:同城跨行2元/筆,省內跨行7元/筆。

建行:同城跨行收取取款金額的0.5%加2元/筆,異地跨行(省內/外),1%加2元/筆。

農行:同城跨行、省內跨行均收4元/筆,省外跨行收1%加2元/筆。

工行:同城跨行4元/筆,異地(省內/外)跨行1%加2元/筆。

招行:同城跨行、省內跨行均收2元/筆,省外跨行收0.5%加2元/筆。

交行:同城跨行2元/筆,異地(省內/外)跨行0.8%加2元/筆,最少10元/筆,最多100元/筆。

民生:同城跨行前三筆免費,以後2元/筆,異地(省內/外)跨行5元/筆。

華夏:同城/異地跨行每月前五筆免費,超過五筆後每次跨行取款2元/筆。

中信:同城跨行、省內跨行每月前兩筆均免費,第三筆起2元/筆,省外跨行0.5%,最多200元。

浦發:同城跨行每筆2元,省內跨行、省外跨行每筆收取取款金額的0.5%,最低5元,香港等境外18元/筆。

㈢ 美元對歐元匯率的波動

歐元前景主要取決於三項因素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與硬幣正式投入流通。為此,歐洲中央銀行系統印製了價值6330億歐元的紙幣,鑄造了價值160億歐元的硬幣,合計近6500億歐元。其中40%的紙幣和2/3的硬幣已在2001年12月31日前運抵各商業銀行,合計約2600億歐元。據歐洲中央銀行統計,到2002年1月17日,已進入流通領域的現鈔價值2049億歐元,但同時還有價值1487億歐元的舊幣尚未被收回。目前,歐元已普遍成為歐元區內的主要交易中介,其中荷蘭已於1月28日,愛爾蘭於2月9日,法國於2月17日正式宣布原「國幣」完全退出流通,歐元成為惟一合法流通貨幣。歐元區其他國家至遲也已在2月28日做到了這一點。與此同時,歐元的國際化步伐也不算慢,即使是在雖為歐盟成員國但還沒有正式使用統一貨幣的英國,大約也有30%的大型零售店願意接受歐元付款,支持使用歐元的人已經超過半數。 目前,在歐元區之外,有50多個國家將本國貨幣的匯率與歐元掛鉤。

盡管歐元正式流通起始狀況相對順利,但世人仍有不少疑慮,他們主要擔心:長期歐元會不會倒台,中短期歐元能不能站穩——特別是對美元匯率。這些疑慮不無理由。因為歷史上歐洲1865年的「拉丁貨幣聯盟」協議和1874年的「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協議都曾因在艱難時刻缺乏中央協調和政治決心而歸於失敗(當然,也有成功的例子,如1815年的德意志聯盟和1859年的義大利貨幣聯盟)。在二戰後的現實中,歐洲人為統一貨幣已經苦苦奮鬥了三五十年,其間雖然逐步取得進展,但同時也屢屢遭受挫折,尤其是1999年1月-2001年12月的3年,歐元似乎一直缺乏「人氣」。進入2002年以來,形勢開始有所改觀。6月29日,美元兌歐元匯率出現1:0.9992的價位,逼近平價,為29個月來的最低點。但世人公認,美元仍被高估。

我們認為,歐元現狀基本上是正常健康的,至於它的未來,主要取決於三項因素:首先是「歐洲建設」事業的進展狀況;其次是歐洲、歐盟,當然尤其是歐元區本身的主要經濟指標表現;最後是外部環境,尤其是來自美國及其貨幣——美元的影響。

「歐洲建設」事業的進展是歐元長遠前途的決定性因素
「歐洲建設」事業主要是指歐洲聯盟「三大支柱」建設的進展狀況。首先是基本支柱(歐洲共同體目前的表現形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其核心是統一貨幣歐元和內部統一市場),對歐洲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以及歐洲改革,究竟能起到多大的積極作用。其次是歐洲聯盟另外兩個支柱,即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和內政與司法合作,究竟能推進到什麼程度。

歐元將促進歐洲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而歐元自身也需要得到後者的支持

冷戰後歐洲的政治穩定主要取決於歐洲聯盟的健康發展。歐元正式流通象徵著歐洲同一性的增強,歐洲聯合事業的鞏固與進步,意味著歐洲聯合與歐洲改革將得到有力的推動,預示著歐洲聯盟吸引力的進一步增強,歐洲將比過去更加牢固地聚集在歐洲聯盟的金星蘭旗之下。1999年1月歐元問世以來對美元匯率的上下波動並沒有使歐洲國家四分五裂,反而令它們更加加強協調一致和互利合作。

至於歐元促進歐洲經濟繁榮,這首先來自它的直接影響:歐元區內貨幣匯率風險的消失、兌換費用的節省、財務成本的降低,各國遵守「馬約」規定條件而形成的良好宏觀經濟環境、歐洲中央銀行推行的低利率政策、自歐元誕生3年以來歐洲所經歷的一段難得一見的貨幣穩定時期、歐元區已成為近些年成功躲過金融市場危機沖擊的避風港,等等。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歐元正式流通,始於1993年的歐洲統一市場將進一步得到完善,歐洲金融市場也將逐漸統一建立起來。

然而,究竟歐元能在多大程度上長遠促進經濟繁榮,關鍵還在於它在推動歐洲聯合與歐洲改革兩方面能起多大作用。世界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在這一問題上幾乎觀點一致。格林斯潘在談到歐元今後作為國際貨幣前景問題時指出,「歐元區國家必須消除它們在法律和法規方面存在的差異」。 [①]芒德爾認為,「未來歐元對美元的比價將取決於這些貨幣克服各自弱點的情況。美國的主要弱點是國際收支逆差,歐元的弱點則在於歐元區各國政府『過度開支』的傾向」。[②]平托則強調了歐元難以抗衡美元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存在著政治與金融兩大「真空」。[③]但在解決辦法方面,觀點則不甚一致。僅就歐元對區內貿易影響而言,由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學家羅斯領導的一項研究認為,建立單一貨幣會使歐洲內部貿易增加2倍;而法國經濟學家郎岡認為,由邊界造成的多種不連貫性(包括行政規章與標准、社會與宗教現象、地理與自然資源等能力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與基礎設施、信息差異、語言障礙等等)不會隨著貨幣統一而自然消失。[④]歐洲人還需要作出許多努力,特別在經濟改革方面。

歐元將進一步推動歐洲聯合,而歐元自身同樣也需要得到後者的支持

歐元展示了一個更高層次上的歐洲同一性。這對促進歐洲聯合極其重要。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寫道,「歐元讓我們深感自己是個歐洲人。歐洲一體化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歐元是最明顯的信號。隨著時間流逝,象徵著歐洲身份認同的歐元,也將在歐元區形成自己的生活、歷史、文化和價值」。[⑤]

至於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如何具體推進歐洲聯合,我們相信,隨著歐元正式流通,歐洲人將會同時重視「三根支柱」的建設。1992年簽署的「馬約」宣告了「歐洲政治和經濟貨幣聯盟」(簡稱歐盟)的誕生,明確規定歐盟是建立在共同體、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內政與司法合作三根支柱之上的。這里說的共同體是50年代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者的合稱。內部統一市場和歐洲貨幣聯盟(包括歐元)都屬於歐洲共同體范圍內的問題,具有超國家性,今後它們還須著力鞏固與發展。除共同體事務外,歐盟還有第二、第三根支柱,但這兩個范疇的問題目前還只是各成員國政府之間的合作,由代表各成員國的理事會討論決定,歐共體委員會在這兩方面的作用還很有限。這個政治上的「真空」如不認真逐步填補,將會對歐元構成威脅。此外,歐盟的第5輪擴大(常稱「東擴」),到2004年成員國將增加到25個左右,這主要是出於歐盟的戰略考慮和政治決策,其實有些申請國經濟條件並不具備,政治上也有一些復雜問題,因此,「東擴」需要新老成員國作出一系列相互承諾和妥協。與包括「東擴」在內的「歐洲建設」過程相聯系,歐盟國家尚需經歷一段艱難的調整適應過程。這是歐洲近些年來和未來一段時間處於「弱勢」的因素之一。但從中長期看,隨著「歐洲建設」和調整適應過程的步步進展,歐洲的「強勢」將會漸漸顯示出來。越過泥濘沼澤,前面就是坦途。歐洲人正在朝這些方面努力。

歐元將促進歐洲改革,而歐元自身同樣也需要得到後者成功的支持

在過去的1/4世紀中,歐洲社會滲透著惰性,歐洲經濟缺乏活力。歐洲迫切需要改革。它包含著3個層次的內容:

首先是歐盟與歐元區一級的機構、機制和立法等方面的改革,目標是適應歐洲一體化的深化與擴大的新形勢,以進一步推進歐洲聯合的進程;其達標手段主要是通過修改歐洲共同體條約。歐洲共同體條約即羅馬條約已經1985年公布的《單一歐洲法令》、1991年通過的《馬約》和1997年通過的《阿姆斯特丹條約》3次修改,它們為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建設「三根支柱」指明了方向;目前正准備在2003年底-2004年初舉行新一輪政府間會議,它將對歐洲共同體條約作出第4次修改,使歐盟的機構、機制運作更有效率,使歐洲的政治前途更加明確,使歐洲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其次是歐盟與歐元區國家對歐洲一級的改革作出適應性調整,其中包括把眾多的歐盟立法真正轉化為成員國的國內法。這方面已取得巨大進展,但現狀還不十分令人滿意。雖然歐盟各成員國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經濟立法來自歐盟總部,但實際上歐盟范圍內迄今尚未建立起真正統一的市場機制。例如電信、能源、交通等部門,各國市場一體化程度大約僅為20%左右;在金融領域,雖然已經統一了貨幣,但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監管法規依然五花八門。對此,歐委會2001年4月17日發表專門報告,批評成員國經濟改革進展緩慢。報告對15個成員國改革市場機制的情況進行了評估:在可量化的36個項目中,僅有20項,即佔55%的項目能在2001年6月前按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不過它們都在努力。

最後是歐盟與歐元區各成員國內部的改革。主要涉及5個方面:調整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多些市場,少些國家,同時,改進國家,改進市場;調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適當放鬆政府限制,減少對國有企業補貼,減稅;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保留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部分,排除濫用,節減某些福利項目;調整僱主與雇員的關系,增加靈活性、自願性、多樣化,同時繼續顧及「社會平衡」;適當發展「股東文化」。在所有這些方面,歐洲人正在取得進展,但速度與程度似乎還不夠。

總之,「歐洲建設」任重道遠。這里存在著國家主權壁壘、經濟利益分歧、社會文化差異等重重矛盾,但同時也存在著歷史發展慣力、國際環境壓力、巨大利益引力、主要主體推力、倒退成本阻力、歐洲發展潛力等種種動力。可以預期,「歐洲建設」仍將循著過去半個世紀的軌跡徐徐前進。歐元的長期前景趨向看好。

歐洲主要經濟指標表現是歐元中短期走向的基本依據
歐元中短期走向,首先是對美元的匯率,主要取決於歐洲自身的經濟表現,同時也受到美國經濟及其貨幣美元的重大影響。其中主要是:

經濟增長率

20世紀90年代美國年均GDP增長率為3.2%,歐元區11國(1999年當時希臘尚未加入)為2.0%, 歐洲明顯落後。2001年歐美經濟均處低迷狀況,增長率均為1.5%上下。2002年歐洲經濟將繼續不振,而美國經濟前途不明。有人認為美聯儲2001年總共降息4.75個百分點,將使美國2002年GDP增長2%;加上財政刺激總額近2000億美元,可使經濟增長2.5%。[⑥]當然,對此也有不同意見,例如克魯格曼認為這次美國經濟衰退將呈雙谷底。但2002年美國經濟增長率仍有可能稍高於歐洲的1.6%。

但在經濟增長率方面有兩點值得關註:首先是歐美經濟增長率在未來的10年中可能會相對接近一些。美國經濟過去10年一路領先的風光已經不再。據世界銀行2000年所做的預則,1999-2008年美歐GDP年均增長率均為2.8%[⑦](而據美國《總統經濟報告》,2002-2012年美國GDP年均增長率可達3.1%)。其次是歐洲經濟雖然活力不及美國,但比美國相對穩定,盡管有時是低穩。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不確定因素眾多,包括股市動態、消費狀況、債務沉重、美元政策以及資本流進流出等等;而歐洲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經濟惰性,對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的適應還遠未完成,同時又缺乏「牽引國家」和「牽引部門」。但是歐洲既沒有美國那樣的巨額外部赤字——經常性項目逆差佔GDP的4%,也沒有日本那樣的巨額內部赤字——中央和地方累計財政赤字已超過GDP的130%。可以說,歐盟是目前世界上的相對經濟穩定區。

這里我們僅以股市為例來比較歐美經濟。美國股市對經濟生活的影響要遠遠大於歐洲。美國股市市值為歐元區的3倍(138000億美元對43000億美元);美國股民佔50%,德國17%,法國20%;美國有價證券(股票和債券)占企業外部資金來源的70%,歐洲企業約為30%。因此,美國股市波動對經濟影響較大,而導致波動的因素又在進一步增加,包括一系列的大公司製作假賬。但是,由於歐美經濟的關聯性,例如美國股票13%掌握在外國投資者手中, 而歐洲股票40%由盎格魯-撒克遜投資者控制,歐美股市相關系數在非技術領域約為0.5,在信息技術股領域高達0.8,[⑧]因此,美國股市波動對歐洲也會有不小影響。雖然如此,股市波動對歐洲經濟的短期影響總不及美國。不過,從長期來看,歐洲股市相對不發達並非一定是好事。70%外部資金來自銀行貸款,是歐洲企業缺乏活力、缺乏冒險精神的因素之一,歐洲需要適當地進一步發展「股東文化」。

成本-投資收益率-採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成本之間的關系

歐洲主要由於勞工成本高致使生產成本高於美國,加上美國是「新經濟」的「先鋒」,這是導致美國投資收益率明顯高於歐洲的因素之一,而美國公司的高回報率又激勵它們採用新技術,最終使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快於歐洲,反過來又促使成本下降。據美國經濟評議委員會的計算,美國今天生產率增長的速度是歐盟的3倍。這里,投資收益率特別重要。格林斯潘認為,歐元今後作為國際貨幣的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歐元區國家能否達到美國的投資收益率(1997年高峰年10%,2000年6.5%,2001年3.5%,[⑨]歐元區一般為3-4%)。這也是歐洲資本大量流向美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洛杉磯企業兼並統計研究所資料,在過去的3年中,外國公司已經接管了2779家美國公司,其價值總額為7660億美元,這些資金當中有3/4來自歐洲。[⑩]但是,隨著種種經濟政治因素的變動影響,這種資本流向是可能發生改變的,事實上,進入2002年以來資本流向正在出現某些不利於美國的變化。

通貨膨脹率和利率

一種貨幣的強弱從長遠來說主要取決於通貨膨脹,從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起,歐洲的通貨膨脹率總的說來低於美國(大約為2%對3%),這是人們對歐元走勢作出樂觀估計的依據之一。至於利率,1999-2000年美國利率明顯高於歐元區,是導致美元強勢、歐元疲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以來,經過美聯儲11次減息,目前歐元區利率已反過來高於美國1.5個百分點(3.25%對1.75%),它可能成為制約美元繼續走強的因素之一。

總之,美國經濟較具活力卻充滿不確定性,歐洲經濟較為平穩卻缺乏朝氣,它們二者的主要經濟指標今後將如何表現尚需拭目以待。看來中短期內形勢未必會迅速變得對歐洲有利,但風向轉換是隨時可能的。法國《回聲報》2002年2月18日刊登了一幅歐元兌美元比價的曲線圖,稱二者現在的理論匯率應是1:1.02,而7月上旬的實際匯率為1:0.97-0.99,歐元仍低於美元。這種美元強勢,不僅僅取決於美歐的主要經濟指標,而且還取決於各自的、特別是美國的匯率政策和其他許多因素。但是,這種強勢美元政策究竟還會維持多久值得關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美國大力高捧美元、下半期又拚命壓低美元的政策世人尚記憶猶新。

外部環境是影響歐元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
歐元自1999年問世以來,已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第二大國際貨幣。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主要取決於歐洲自身各方面的業績,同時也將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

歐元現有的國際地位

歐元已經是主要國際貨幣之一。歐元區人口3億多,加上周邊國家的居民,大約已有5億歐洲人經常與歐元打交道。歐元區已有2/3-3/4的對外貿易以歐元結算。全球貿易的15%已用歐元結算。歐元已佔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12.5%。歐元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貨幣,歐元債券已達7.5萬億,最近幾年約占國際債券市場發行額的1/3-1/2。

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首先取決於歐洲經濟——貨幣自身的表現,特別是要加強歐元的穩定性,它將減少這種貨幣形式持有人的資金風險;堅挺的匯率,它將避免投資者的資本損失;建立流動性好的巨大的金融市場,它將使股東能夠清理股份並使之多樣化;強有力的管理,使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同時,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也將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主要是美國及美元,此外還有英國、日本和其他地區國家對歐元的信任支持程度。

美、英、日對歐元的政策

自1999年以來,美國對歐元一直採取擠壓政策。美國學者(以及英國學者)對歐元持有不同意見:有的十分重視(伯格斯騰等),有的表示冷淡(平托等),有的至今依然認為「歐元是一個錯誤」(弗里德曼等)。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騰認為,隨著歐元的誕生,美元的地位將受到挑戰;歐元對世界政治的沖擊力也是很大的,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制將被分別以歐洲和美國為中心的兩極貨幣體制所取代。耶魯管理學院院長、前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加騰認為,歐洲建成一個使用統一貨幣——歐元的聯盟將是全球經濟的一個最重大的變化,這一事件將比人們可以想像到的任何其他經濟事件所產生的影響都要大。歐元於2002年1月正式流通,初期可能會產生一些政策混亂和技術問題,但一旦塵埃落定,歐洲貨幣聯盟地區將成為世界第二個最強大的經濟區。使用歐元將對歐洲與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在歐洲邊界之內,購銷便捷、競爭加劇、公司重組、新的歐洲大公司出現、歐洲資本市場走向統一、促進勞工市場等等改革將對歐洲產生積極影響;在歐洲邊界之外,對各國中央銀行的儲備和交易資本來說歐元將成為美元的強有力的對手,俄羅斯和所有東歐國家將遲早都被吸引加入歐元區,使它們處於西歐的政治影響之下。在這些背景下,美國政府實際上已從中得出嚴肅的結論。可以預期,美國將對歐元繼續採取擠壓政策,直至歐元發展強大到一定程度,美國才較為同時重視與之平等合作。

自然,美國擠壓歐元和強勢美元政策,並不是歐元對美元匯率1999-2001年3年間基本上一直持低的全部原因。這正像歐美匯率政策難以單獨解釋清楚,歐元(及其前身歐洲計算單位EUA和歐洲貨幣單位ECU)在最近30年間匯率曾大幅波動在56美分-1.47美元之間[11]一樣。歐元EURO1999年問世以來頭3年對美元匯率曾從高點1.18跌至0.82,幅度超過30%,其中還有美國經濟順勢,股市、債市、房市等興旺,美元需求強勁,美元匯率高估,國際資本大量流入美國等因素。據美國財政部統計,1993年,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證券的年度凈買入量第一次超過了1000億美元,2001年則高達創記錄的5320億美元。外國人在美國的直接投資2000年高達2810億美元。[12]其累積結果是目前外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庫券已佔2/5,美國公司債券佔1/4,美國股票的13%為外國人持有。[13]反之,2001年春夏以來,由於美國經濟失勢,「9·11事件」以及隨後的恐怖預期,內外雙赤字事隔4年同時再現,著名大公司誠信危機,美元本來高估等因素,致使人們對美國經濟及其股市等信心受挫,國際資本流入美國大幅度減少,2001年直接投資不及上年一半,僅為1240億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外國人在美國購買的公司股票和其他債券450億美元,也只是上年同期的一半,這是使美元對歐元匯率在2002年第二季度下跌大約14%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隨時發生逆轉——尤其是在歐洲經濟依然不大振作的狀態下。但總的看來,美國經濟及美元的「高峰」期似已越過,歐元對美元匯率逐漸回歸到1歐元兌1.05美元應是合理的區位,但其間依然可能會出現反反復復。

英國對歐元繼續採取旁觀政策。最新民意測驗表明,80%的英國人認為英國最終將加入單一貨幣,畢竟英國同歐洲國家的貿易額是同美國貿易的3倍。[14]但考慮到英國社會的「歐洲懷疑主義」甚盛,涉及到歐元,英國人首先擔心接受歐元區平衡預算的約束和放棄英國中央銀行獨立調整利率的權力(英鎊利率高於歐元利率);同時,英鎊匯率也被高估,目前大約為1歐元兌0.64英鎊,而英國有人認為理想的匯率應為1:0.70,英鎊應以何種匯率加入歐元也是一大難題,弄不好會影響英國的競爭力。如何使這「兩率」調整到既能使英國加入歐元區,又不致在金融、就業、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和通貨膨脹等方面對英國產生負面影響,實在讓英國人煞費苦心。因此,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56%的人認為英國應當在歐元運作成功之後再加入。老練的英國人一貫如此。一旦英國加入,歐元將為之一振;但也可能帶來新的麻煩。

日本對歐元採取有限的應對政策。歐元正式流通後,日本政府官員紛紛發表談話,對歐元誕生表示歡迎,並稱要加速日元國際化。日本的GDP雖居世界第二,但不論在世界外匯儲備還是在國際貿易結算中,日元只佔5%。 日元的作用不僅不能與美元相比,將來也難以與歐元平起平坐,除非日本在參與東亞地區合作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或經濟迅速出現積極的重大轉折。日本現在所說的日元國際化是力爭在國際上保留一席之地。但日元重要性仍不宜忽視。

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是能源、原料市場價格和國際金融波動狀況

2001年歐盟15國的能源消費為8億噸石油和5億噸天然氣,其中5億噸石油和2.5億噸天然氣依靠進口。石油價格每上漲10%,歐洲經濟增長率就下降0.1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率則上升0.1個百分點。[15]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也會對歐元產生復雜影響。例如最近的阿根廷債務危機就曾對歐元產生了利空影響。據國際清算銀行調查,西班牙各銀行因阿根廷債務而蒙受的損失排名第一,為183億美元,美國第二,為112億美元,德國第三,為88億美元,匯市把阿根廷無力償債當作拋售歐元的一個原因。[16]

總之,歐元誕生是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從長期看,歐元終將取得成功;從中短期看,歐元還難以強力挑戰美元,但歐元會逐漸發展壯大。這不僅是一個市場力量發展的過程,而且也將是一個政策演變的過程。對此,伯格斯騰2002年1月4日在美國經濟聯合會年會的書面發言中認為,現存的國際貨幣秩序是有惰性的:如果再考慮到經濟「總量」與「規模」,即GDP目前歐美大致相同,歐元區比美國少20%左右,對外貿易歐元區已比美國多20%左右,而且發展趨勢對歐洲有利;歐洲一體化在一些重要領域目前存在的落後和日後可能取得的進步;美國在國際收支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的弱點和今後很可能出現的決策變動,所有這一切,到達一個「時點」時,美元出現20%甚至更大的匯率下跌,其概率是很大的。雖然匯率變動不一定完全反映貨幣力量的對比變動(在貨幣力量方面,目前美元優勢突出,美元在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大約相當於美國GDP在世界所佔比重的3倍,約為75%對25%,而歐元在各國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目前尚不及歐盟GDP在世界所佔的比重,約為15%對25%,這種局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匯率變動的象徵性意義還是很重要的。屆時,歐元將逐漸與美元一起真正成為平起平坐的國際主導貨幣。不過,人們尚需要耐心。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裘元倫 2003年2月時國英整理)

--------------------------------------------------------------------------------

[①] 引自法國《歐中經貿》雜志2002年第1期文章《美英日看歐元》。

[②] 芒德爾2002年1月9日對法新社記者談歐元。

[③] 丹尼爾·平托:《缺乏歐洲主權的歐元作用不大》,刊於〔美〕《國際先驅論壇報》2001年12月19日。

[④] 〔英〕《經濟學家》周刊2001年12月1日文章《邊界與壁壘》。

[⑤] 德.伊森貝赫:《歐元讓我們深感自己是個歐洲人》,刊於〔法〕《歐中經貿》2002年第1期。

[⑥] 嚴恆元:《美國經濟像要熬出頭了》,刊於《環球時報》2002年1月31日。

[⑦] 世界銀行:《Global Economic Rrospect 2000》。

[⑧] 德維特·錢伯斯:《歐洲經濟不會出現多米諾骨牌現象》,刊於〔日〕《選擇》月刊。

[⑨] 引自王建生:《美國公司利潤銳減的影響》,刊於《經濟參考報》2002年2月19日。

[⑩] 〔美〕《商業周報》2001年7月9日。

[11] 〔德〕《Handelsblatt》2000年5月9日。

[12] 〔美〕《新聞周刊》網路版2002年7月1日。

[13] 〔英〕《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6月8日文章《扣人心弦的美元》。

[14] 〔法〕《費加羅報》2002年2月19日。

[15] 〔法〕《費加羅報》2001年9月27日。

[16] 引自儲平:《歐元低位徘徊》,刊於《國際經貿消息》2001年12月31日。

㈣ 哪家銀行可以兌換泰銖

在我國,只要是有外匯兌換業務的銀行,都是可以兌換泰銖的,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等。在外匯兌換指定銀行和法定外幣兌換點之外的地方進行外幣兌換屬於違法行為,每年最高可兌換等值5萬美元的外幣。

在我國可兌換的外幣主要包括:英鎊、港幣、美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瑞典克朗、丹麥克朗、挪威克朗、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歐元、澳門元、菲律賓比索、泰國銖、紐西蘭元、韓國元等。除此以外的外幣在我國是不能兌換的。

(4)6月29日中行外匯匯率擴展閱讀:

根據《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二條 對個人結匯和境內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年度總額分別為每人每年等值5萬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可根據國際收支狀況,對年度總額進行調整。

個人年度總額內的結匯和購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在銀行辦理;超過年度總額的,經常項目項下按本細則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辦理,資本項目項下按本細則「資本項目個人外匯管理」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條 個人所購外匯,可以匯出境外、存入本人外匯儲蓄賬戶,或按照有關規定攜帶出境。

㈤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是中國(不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規模排列位列第三。中國銀行的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7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9位。
中國銀行主營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公司金融業務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基於銀行卡之上的系統服務。金融市場業務主要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國際匯兌、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
中國銀行所屬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香港)」或「中銀香港」),於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家在香港注冊的持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合並了原中銀集團香港十二行中十家銀行的業務,並同時持有香港注冊的南洋商業銀行、集友銀行和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的股份權益,使之成為中銀香港的附屬機構。中銀香港是香港地區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也是香港銀行公會輪任主席銀行之一。重組後的中銀香港於2002年7月在香港掛牌上市。
中國銀行於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其由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1908年起改稱大清銀行(Ta Ching Goverment Bank),負責整頓幣制、發行貨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改組而來。故中國銀行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
民國政府時期
中國銀行自民國時期早年成立後一直擔負中央銀行職責直至1928年,此時國民政府另外設立中央銀行,並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和章程,「經國民政府之特許為國際匯兌銀行」。當時總行亦從北京(時稱為北平)遷往上海辦公。
此時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1935年4月間,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導致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事實落入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在台機構部門於1971年改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2006年8月間和台灣交通銀行(Chiao Tung Bank)合並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留置大陸地區的各分支機構部門收歸國有,繼續以中國銀行行名營業存續。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銀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對外貿易事業發展,使國家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美國政府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抵制美國政府對中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合遠材料來增加產量和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改革開放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型銀行的前列。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各外匯業務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專業管理,不再在外匯業務享有壟斷地位。中國銀行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國際化的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公司簡介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5日,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世界最大的銀行之一,其經營管理和發展在中國金融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從1912年至1949 年的37年期間,中國銀行的職能發生了三次變化。1912-1928年,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1979年 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1994年初,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經中國政府批准,中國銀行整體改建(以下稱"改制")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股份公司"),並於2004年8月26日依法成立。由中央匯金投資公司代表國家持有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
2006年5月,本行成功發行了29,403,878,000股H 股普通股(包括悉數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部分),並於2006年6月1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交易。
經營范圍 吸收人民幣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結算;辦理票據貼現;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從事同業拆借;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提供保管箱服務;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外匯匯款;外幣兌換;國際結算;同業外匯拆借;外匯票據的承兌和貼現;外匯借款;外匯擔保;結匯、售匯;發行和代理發行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買賣和代理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自營外匯買賣;代客外匯買賣;外匯信用卡的發行和代理國外信用卡的發行及付款;資信調查、咨詢、見證業務;組織或參加銀團貸款;國際貴金屬買賣;海外分支機構經營當地法律許可的一切銀行業務;在港澳地區的分行依據當地法令可發行或參與代理發行當地貨幣;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等監管部門批準的其他業務;保險兼業代理。

㈥ 哪個銀行可以換泰銖換泰銖去哪個銀行

只要是有外匯兌換業務的指定銀行都可以換泰銖,如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等。外匯兌換指定銀行是經國家批准可以經營外匯兌換業務的各類商業銀行。

在我國可兌換的外幣主要包括:英鎊、港幣、美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瑞典克朗、丹麥克朗、挪威克朗、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歐元、澳門元、菲律賓比索、泰國銖、紐西蘭元、韓國元等。除此以外的外幣在我國是不能兌換的。

(6)6月29日中行外匯匯率擴展閱讀:

如果個人需要少量的外匯兌換用於境外支付使用,可以在銀行購買外匯。根據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出台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出台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規定,境內個人賣出外匯或購買外匯(即結售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

年度總額分別為每人每年等值5萬美元(兌換泰銖也就是每人每年可以兌換和5萬美元等值的泰銖)。個人在一年當中購買等值5萬美元以內的外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在銀行直接辦理。超過限額的,除個人有效身份證件外,還需提供需要支付使用的相關證明材料在外匯指定銀行辦理。

㈦ 中銀積分365兌換官網

中銀積分365的兌換官方網站為中銀積分網站-首頁。該網站分別提供了中銀積分的交易積分和中銀尊貴積分兩個不同層級、身份兌換的功能。

另外依據中銀積分365官方網站發布的《2020年版積分回饋計劃規則及條款》可知,其交易積分的獲取方式為客戶發生消費時或者辦理分期付款業務等,可獲得相應銀行卡消費積分回饋。尊享積分的獲取方式為在中國銀行月日均金融資產達到20萬元(含)的中高端客戶可獲得對應積分。

(7)6月29日中行外匯匯率擴展閱讀:

中銀積分有效期:

1、信用卡消費積分,除白金等級以上信用卡及全民健身卡外,以一年為累計期(以每年7月1日起至下一年的6月29日為累計期),累計的積分有效期最短為兩年,所累計的積分於24個月後臨近的6月30日24時到期清零。

2、白金等級以上信用卡消費積分部分長期有效。

3、若持卡人銷卡時,該卡項下的所有積分將被同時清零,不支持銀行卡間積分相互調整、不同客戶間積分的相互合並或調整。

4、尊享積分:自獲得尊享積分累計日起,滿兩年後臨近的6月30日24時到期清零。

閱讀全文

與6月29日中行外匯匯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資料保留 瀏覽:676
高杠桿買房下跌 瀏覽:11
理財基金裡面取錢要多久到賬 瀏覽:491
分散材料價格走勢 瀏覽:350
日元6月份匯率是多少 瀏覽:851
稀有貴金屬胩 瀏覽:40
南京中國平安金融公司 瀏覽:863
股票瘋狂時刻 瀏覽:470
負責融資的人的職稱 瀏覽:456
公司理財收益應繳什麼稅 瀏覽:749
有用的費力杠桿 瀏覽:279
上汽集團roe開頭汽車 瀏覽:819
金融服務外包公司居間協議模板 瀏覽:931
什麼是股票增發價格 瀏覽:638
縣域金融機構經營理念 瀏覽:987
阿里媽媽的團長傭金比率 瀏覽:456
osc指標通達信公式 瀏覽:165
金融公司渠道合作協議範本 瀏覽:404
浙商證券傭金萬分之8 瀏覽:836
今日美棉期貨價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