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那麼多的真金白銀,為什麼在現代卻很稀缺呢
古代的真金白銀比今天少得多。他們之所以認為古人有很多金銀財寶,是因為他們被電視劇誤導了。
中國是一個金銀礦產稀少的國家。從貨幣出現到明朝中後期,我國的主要貨幣是銅錢,商品交換大多是易貨,包括交稅和戰爭賠款,主要使用糧食、珠寶、布料等實物。
明末,大量白銀流入美國和日本。隨著張居正變法的實施,白銀真正成為了中國的通用貨幣,而銅錢成為了第二貨幣。
現在說吧!2007年,南非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用355噸黃金取代了中國。2011年,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黃金產量超過300噸的國家。中國的黃金產量比2010年增加了10噸。中國已探明的黃金儲量居世界第三位。
不同的是,中國的金礦開采難度更大!中國金礦開采每噸礦石產量為5克,南非等地則為每噸20克。
⑵ 中國古代那麼多真金白銀,為什麼在現代那麼稀缺
西漢晚期以後,史書上關於使用黃金的記載明顯減少,究其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大量黃金被用於塑造佛像金身,書寫金文,鑄造法器,成為佛藏。此說在時間上不相吻合,且高估了寺廟建築的用金量。
另一種說法是,帝王貴族窮奢極欲,竭力聚斂黃金,鑄造飾品、器皿,去世後陪葬入墓,或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大量窖藏入土。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漢代墓葬和窖藏出土發現的證實。
還有一種說法,西漢時為了抑商,限制黃金開采,加之淺層黃金挖掘殆盡,開掘深層金礦技術難度加大,且開采成本增加,於是生產急劇下降,導致供給減少。但開采減少並不能說明現實生活中黃金存量減少,且東漢以後各地淘金並沒有完全終止,歷代仍不斷有黃金產出。
目前,較為權威的看法是黃金外流說。西漢時期對外貿易興起,對西域各國香料、珠寶的購入,很多採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雖然難以對漢代貿易入超或出超的規模作出確切的估計,但黃金、白銀作為國際貨幣在國與國之間流動,應當是沒有疑問。
近年來,也有人從全新的角度來探索這一問題。認為先秦時黃金的稱量單位斤(左金右斤),不同於常衡單位斤。通過計算,認為兩者相差63.6倍。由此得出結論,先秦數以萬計的黃金並無所謂失蹤與否的問題。
------------------------------------
中國古代並不盛產白銀,一方面當時發現的銀礦資源十分有限,礦石品位差、含銀量低,另一方面銀礦冶煉復雜,提純難度大。據有限的史料記 載,宋初的元豐元年全國白銀總產量為21.5萬兩,其後大體也就維持在了20多萬兩的年產水平,貌似不少,但當時每年全國財政收入有數千萬貫,換算成白銀 達數千萬兩甚至上億兩,GDP更是這個數字的數倍,這點白銀產量就微不足道了,如果以白銀作為主要貨幣,顯然不夠用。
一直宋、元時期,銀子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是個稀罕物,有人甚至認為很多百姓一生都沒有接觸過銀子。也許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大致情形如此。所以,民間演義中無論梁山好漢還是岳家軍、楊家將,動不動拿出多少兩銀子來都是不對的。類似的錯誤也經常出現在武俠小說里。
明中期以後貨幣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向被作為輔幣和儲備之用的白銀成為主幣, 大家不使銅錢改用銀子了。因為明中期以後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大量廉價商品輸往世界各地,使明朝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凈出口國,換回了大批白銀。據國外學者的研究,當時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都流入了中國,前前後後多達數億兩,白銀不再稀缺。張居正改革又改實物稅為貨幣稅,交稅統一折算為白銀,等於默認了銀本位制,白銀一躍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⑶ 實物貨幣的優缺點 金屬貨幣的優缺點 代用貨幣的優缺點
實物貨幣的優點:其本身就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缺點:當被分割之後,它的價值便大大降低,交易規模較小。
金屬貨幣的優點:價值比較穩定、易於分割、易於保存、便於攜帶等;缺點:隨著生產和流通的進一步擴大,貴金屬幣材的數量不能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且遠距離的大宗貿易攜帶金屬貨幣多有不便。
代用貨幣多指紙質貨幣,其優點是:交易方便、信用度高。缺點:由於其與財政赤字的密切聯系,容易導致貨幣流通的混亂。
⑷ 黃金為什麼沒有成為中國古代的交易貨幣,反而是銀和銅
關於黃金作為交易手段,中國翔實、可信而綿延的歷史記載開始於西漢。查考此時史籍,我們會驚訝於兩件事,一是西漢曾大量使用黃金作為支付交易手段,而且價值明確;二是到東漢,官書記錄的黃金流通大為減少,進而言之,黃金作為一種支付手段自此永遠退出了交易市場。
和貴金屬不一樣,綢緞不耐儲藏。貴金屬貨幣因為不會變質,不會損耗,因此會因民間儲蓄而沉澱下來,不再進入流通領域。而且,越是成色足、分量準的金銀,越容易被民間收藏,市面上交易的貨幣,愈發劣質,進而引發一些經濟問題。而綢緞中含有蛋白質,儲存時間過長,便會脆裂泛黃,迫使人們將其盡量用於流通。
所以,西漢盛行一時的黃金並沒有「失蹤」,只是日漸沉澱於民間的箱籠中、夾壁間,不復流通於市面。
⑸ 古代那麼多銀子,為什麼現代都沒有出現過了呢
明朝中期以後,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
貴族將白銀作為裝飾用品,例如各種銀器。另外一部分白銀則用於明末軍事開銷。清朝由於後期的戰爭簽署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使得大量白銀作為賠款外流,國內白銀數量大幅減少。對於現代來說,白銀更多的出現在博物館中供人們觀賞,一些人會將自己收藏的白銀拍賣或者捐獻給地方的博物館,這就使得本來就少之又少的白銀變得更少。
⑹ 中國古代有沒有什麼著名的金銀山
中國根本就沒有大規模的金銀礦藏,所以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中國沒有金銀山。
中國歷史上一直缺乏貴金屬,導致貴金屬無法確立硬通貨的地位,進而影響了中國的商業。中國古代不但缺金銀,連銅都缺,中國造出世界上第一份紙幣不是什麼制度先進,而是被現實所逼。宋朝狄青打安南為什麼?就因為那裡發現了銅礦,缺銅缺到要造鐵錢和紙錢了,不打有什麼辦法?
中國古代的金銀基本上都是從外國輸入。絲綢之路輸送了大量黃金,古代日本也對中國出口了大量黃金,黃金數量不少,且也沒有被當成貨幣流通,導致中國古代黃金比較不緊張。而白銀輸入不足,所以古代白銀超級值錢,有價無市。所以古裝片裡面拿著銀錠子當鈔票出去買東西的情節都是胡說八道。
到了西方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在美洲掠奪大量黃金白銀,但是發現歐洲人不缺白銀,黃金買的貴但是白銀搶回歐洲賣並不劃算,於是白銀就被大量輸送給了明帝國,兩千多年都沒解決的銀荒就這么被西班牙人解決了。白銀的大量流入使銀子成為流通貨幣成為可能,但是明帝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建立完整的貨幣體系,反而濫發無儲備金的「寶鈔」(一種紙幣),敗壞了國家信用,結果民眾完全不接受國家的貨幣,人民買賣東西寧可帶著一塊銀子現場用剪子減下來,這樣就產生了「碎銀子」這個概念。所以古裝劇里的武俠用幾顆碎銀子買酒喝,實際上至少是明朝中後期才有的概念,被人訛傳到更古的時代了。
綜上,中國古代基本上沒有自產的黃金白銀,當然也就不存在大規模的金山銀山。
⑺ 中國古代動不動皇帝就賞賜黃金萬兩,白銀萬兩,是真的金銀嗎那麼現在那些黃金白銀都跑哪去了
首先古代皇帝賞賜真金白銀是有的,不過那種動不動就上萬兩的基本是電視劇為了追求效果亂寫的...而且古代國庫之中多為銅錢與糧食。至於那些金銀到哪裡去了,這關繫到物理化學和經濟學問題...好吧,其實也就是要麼在時間中被磨損消失,要麼就通過市場等流通手段傳承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