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時代裡面的方展博賭的是什麼股票啊一下子就賺了幾百萬,在證券公司里圍了很多人看。又一下子輸完了
那個是買的股票指數期貨(股指期貨)。
B. 大時代最後一集比錢多的問題,為什麼方展伯的錢會比丁謝的多
電視劇里的情節也有可能的。他們玩的是股指期貨,最大的特點就是保證金交易,可以「以小博大」,國內的中金所期貨最高十倍杠桿,也就是十萬保證金可以玩一百萬的期貨,盈虧放大十倍,風險也放大了十倍。香港的股指期貨規則也是類似的,有可能杠桿還要大。
方展博的杠桿明顯比丁蟹要大,否則跟丁蟹玩不起。因為丁蟹很有錢,所以不必追求那麼大的杠桿,也縮小了風險,但是風險還是有的。期貨最終到期是要交割的,最後一天收盤的時間也就是股指期貨交割的那一天,一旦交割丁蟹就必須付出真金白銀,永遠無法翻身。前幾天沒有到交割時間,所以方展博的虧損只是紙面上的虧損,不必付出那麼多現金,所以還有機會翻身。
C. 高分找一部很多年前的香港電視劇
電視劇《媽媽無罪》
主要演員:
江素秋—張玉嬿(中國台灣)柳氏—陳莎莉(中國台灣)
張志豪—張佩華(中國台灣)段家襄—施 羽
游 天—徐 光 段慶康—田家達(中國台灣)
杜永義—杜俊澤 杜心蓮—母 丹
杜永才—霍 焰 杜心萍—魯 昕
友情客串
黃少祺(中國台灣)
電視劇情:
面對四個各存異心的子女
一個死囚媽媽,怎樣才能使支離破碎的家庭得以團圓
流離的歲月里,愛,讓她堅韌執著
作為一個母親,她永不放棄!
江素秋,一個賢淑、堅毅的女人。丈夫佑平被人謀害後,她既要撫養四個年幼的子女,也決心為丈夫討回公道。不料,她告官的結果反惹來奸人的報復,不但小女兒心萍被人抱走,自己也被誣陷入獄,先判死刑,後改判15年徒刑。
服刑前,她將子女託付他人,並誓言終有一天找回所有孩子,一家團圓!
然而大兒子永義一向叛逆成性,他深信母親總有一天會回到家,想讓三弟永才和自己一起逃離寄養的張家,懦弱的永才卻已安於張家的富賈生活,不肯隨哥哥離去。永義想找妹妹心蓮,心蓮卻早已隨著託付的楊氏夫婦離鄉走唱。永義走投無路,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裡,被馬車撞斷了腿仍不肯回頭,腿殘不愈的他,註定終身跛腳。此時,一個黑幫老大彭堅收留了他,永義從此遁入一條江湖不歸路。
歲月如梭,十五年的刑期已屆,出獄那天,素秋已四十餘歲。她滿懷希望的回到老家,卻發現人事已非,故鄉小鎮,風雨欲來。
出獄後的素秋,原本早就被那個社會所遺棄,但她卻須堅強地扮演起一個母親的角色,她須面對子女們的困境、苦處、疏遠、甚至鄙視。面對不同的子女,她如何勸永義浪子回頭,如何重新贏得永才的敬重,如何圓心蓮的愛情之夢,又如何紓解心萍的恨意,讓母女重新相認?
更有甚者——面對昔日殺夫嫁禍的仇人,那深似海的宿仇,是要報復,或者解開,素秋陷入了矛盾與掙扎……
D. 大時代里的香港股災是哪一次股災,原理是什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場為背景。
劇中這個場景正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也就是發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災,這一股災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災之一。
1967年的暴動,除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香港社會內部出現劇烈變化,但港英政府漠視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於豪門富賈,也是重要原因。在動盪之下,股市受到顯著沖擊,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在6月份還一度宣布停市兩個星期。暴動結束之後,市場才逐步恢復。
不過,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門檻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為英資,華資受到一定排擠,即使參與買賣股票的職業,在當時的香港也被視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徵。1967年的暴動可以算是香港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這次時間的教訓,開始關注華人民生,提升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後開始升溫
當時因為股票交易活躍,股票的登記與過戶手續還是通過人手辦理,難以及時處理積存交易,香港證券交易所當時在1969年11月1日開始宣布股市只開放半天,讓經紀下午處理交易。
遠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來香港證券交易所的獨家壟斷,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香港股市已經不能服務於經濟的發展,香港上市公司數目一直維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廠數目已經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遠東證券交易所推出了粵語交易,容納女出市員等適應市場需求的舉措,其交易量迅速超過香港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也先後成立,形成四所競爭的格局。這一段時間應當說是香港股市發展最快的時期,許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這個階段上市的,例如新鴻基、長江事業等。
恆生指數由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後,繼續扶搖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其間多種現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虎將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恆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遠大,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後者超越置地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並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即所謂「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交換牛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雙方於報章上作出廣告戰,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市上又有傳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市的認識不足,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即所謂「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市監管不足,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有「香港黐線」之稱的香港天線上市。
經歷過股災的人肯定過目不忘,因為那感覺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樣疼。財迷哥認為,《大時代》中的兩次股災多是人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災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貨,通過做空盈利。如果要讓丁蟹服軟,只能選擇讓股指飈起來。於是,丁蟹的對手方展博開始找香港三大闊佬借錢,通過融資將股指抬高,最終丁蟹不得不以高價買入,多年積蓄全部蒸發並負債數億。最終,四個兒子跳樓,他自己僥倖存活。另一方面,這種人為太高股指的行為,也讓泡沫產生。如果一直發展下去,股災怕是不遠了。
瘋狂之後,總是走向滅亡。經過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後,外資率先大手出貨,跟著拋售的人越來越多,恆生指數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3月底股市急瀉一成多,7月恆指破500點,年底跌至400點,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恆指更低見150.11點,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紐約的股災還要嚴重。大批股民損失慘重,舉生積蓄化為烏有,跳樓新聞經常見報,整個香港市面蕭條,進入一個不景氣的年代,直到數年後才稍見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損失,相信令很多人畢生難忘,但若與1973年的股災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兒科。
對於1973年的股市大震盪,從一開始創出1700多點的空前紀錄,到跌至1974年150點的新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中東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世界實行石油禁運,引致能源危機和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會從千多點高峰急速狂瀉;但筆者卻認為是投機過分,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要你滅亡,就先要你瘋狂」,世事往往就是這么奇妙的。
經過了1973年的股災以後,香港經濟雖受到一定的打擊,但亦從此打穩了根基,使人們明白股票的風險,把香港帶進80年代的輝煌日子。
1974年後,政府設立兩個非全職的監察委員會(分別負責證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員(證券及商品交易監管專員),辦事處隸屬政府部門。
商品交易伴隨國際貿易頻繁產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產品包括棉花期貨、糖期貨、黃豆期貨和黃金期貨,比中國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屬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為香港期貨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直到1986年,香港證券市場已經從1969年的26億港元攀升至1231億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終於進入了尾聲。同年4月2日,香港證券市場結束了「四會時代」,合並後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成為了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取電腦輔助交易系統方式進行證券買賣。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現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盪,港元大幅貶值,物價開始飛漲,民眾大量拋售港幣購進美元,搶購商品和物資,香港一片混亂,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原來,敏感的香港媒體從中英雙方對外發表的簡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輪、第四輪談判不順利,於是香港社會謠言四起,有人說雙方談判破裂了。而在當時,中英談判成了香港經濟的晴雨表,談的好香港股市就漲,談的不好它就跌。於是,就在這個時候,香港股市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僅會影響到港元崩潰,而且還會影響到英鎊的地位。為了保住英鎊的地位,英國不得不把港幣的匯價和美元掛鉤,這才穩定了局勢。
E. 像《大時代》里方展博買的是不是股指期貨要怎麼買,現在A股可以買嗎
10%保證金交易,你的資金被放大10倍,
如果價格變動1%,相對你10%的保證金來說,你的本金就增加或減少10%,
如果漲停3%,本金變化就達到30%,
通常期貨價格變動很快,上午漲停,下午跌停,
一天幾個來回你的本金就可能翻倍或者賠光
F. 股票怎麼玩啊能像大時代的「方展博」那樣可以買升買跌玩嗎
到證券公司開戶,在證券營業廳可以咨詢,不是買升買跌玩的。你看到會升的股,投入錢,升了之後就賺了,跌了之後就虧了
G. 連續劇《大時代》裡面,期貨是怎麼結算的中途丁蟹賺了很多錢為什麼不止贏
大時代是一部港股恩仇錄,它最令人熟知的是「丁蟹效應」。其實除了丁蟹效應,《大時代》中還有很多讓你受益的股市哲理,比如什麼是股災。
了解H股歷史的人都能看出來,《大時代》中兩次股災都有暗指。第一集開頭字幕直接標明香港1973年股災。在那時,隨便一隻股都能漲上天,連擺水果攤的大媽都開始不務正業,一門心思指望在股市上發財。還有就是之後陳滔滔與丁蟹一家對抗的那次股災,從時間上推算應該說的是1987年H股「黑色星期一」。
H股於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間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飈16倍。在「只要股票不要鈔票」的觀念刺激下,香港市民一窩蜂搶購股票。結果在1973年,H股半年間下跌1200點。這種毀滅性股災讓人一夜變瘋,很多人跳樓自殺;H股「黑色星期一」是指在1984到1987年的H股大牛市中,恆指上漲2.3倍。然而在1987年10月26日,恆指暴跌千點,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單日跌幅。
《大時代》中的兩次股災多是人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災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貨,通過做空盈利。如果要讓丁蟹服軟,只能選擇讓股指飈起來。於是,丁蟹的對手方展博開始找香港三大闊佬借錢,通過融資將股指抬高,最終丁蟹不得不以高價買入,多年積蓄全部蒸發並負債數億。
H. 桂林展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桂林展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2016-08-1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桂林市七星區花橋小區16棟4-4號。
桂林展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50305MA5KDM5N5W,企業法人鄭登翾,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桂林展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國內各類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動漫設計、圖文設計、包裝設計;公關活動;企業形象策劃;市場營銷策劃、網路營銷策劃;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展覽展示、婚慶禮儀、攝影攝像服務;攝影器材批發、零售;舞檯布置搭建;企業信息咨詢、商務信息咨詢(證券、期貨、認證咨詢除外)、網站開發、建設及維護。(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桂林展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I. 大時代裡面的方展博他所謂的「借運」,實際上就是讓三大富豪托市買漲,對嗎當年滬指從六千多點下跌的時
事情要全面的分析才行;
第一,大時代中恆指因為戰爭預期,已經跌的不成樣子了,所以「奇跡日」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托住股指不跌,其實就像現在的熔斷機制,為了緩緩大家的情緒;穩住陣腳以後,才開始上攻;
第二,大時代中交代的也很明白,短時間可以,股指期貨的好處就是這樣,哪怕一秒也可以,你死了,以後的行情與你就沒有任何關系了;長期是任何人都不可能 逆天的;
第三、大時代中三大富豪也是通過媒體,透露消息,盡可能讓更多的人來抬轎;
第四、大時代中港府也出手了。
所以通過上面可以知道,方展博的勝利是非常僥幸非常僥幸;
但是神A的6124,那個時候的泡泡已經很高了,是任何人都托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