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經濟學怎麼運用到生活中和佛教經濟學對自由市場的作用
佛教經濟學確實是少數學者的說法,實際上經濟學領域並沒有這樣的分類。
依個人理解,經濟學主要是講社會活動中的經濟現象、經濟規律,其中最直接與我們相關的就是這樣幾個問題: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買的到或買不到)、價值交換的關系(多少錢可以買到)、管理的問題(誰來控制市場)。
從經濟供給需求的終點來說,我們的需求就是其中的因,我們的作為就是其中的緣,我們造成對其他人和事的影響就是果。比如,我們需求飲食,所以帶動了生產製造飲食的企業。然後形成了促進飲食產品交換的商場行業和其他運輸倉儲服務行業,而我們對某種飲食商品的喜好則直接影響了產品的數量、交換購買的結果、商場和其他製造企業的員工收入就是影響的果。
從經濟供給需求的起點來說,企業生產製造的目的是為了實行其產品的市場推廣,但實際上這是企業對市場需求的反饋,是企業負責人的行為在決定企業的運做。因此,市場的需求是因,市場的形成和擴大是緣,市場的成功佔領或失敗退出則是果。其中影響方面一是終端消費者,二是開始端的決策者。
從佛法來說,一切的行為都是有因、有緣,而後有果。由果結合緣,再形成新的因和果。也就是說一切是無常、變化,沒有靜止。從供給開始,到完成需求的經濟鏈條必須在理性的正常的范圍內進行,當因為各種內外條件(緣)的不能及時反饋和處理,或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出現錯誤的行為,就會造成新的變化,形成新的因和果。從經濟學上說就是不同的經濟環境、條件、手段,改變著經濟行為和決策。一切無常,沒有誰能夠操縱市場的行為,西方所謂「上帝之手」就是這個意思。
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就是經濟杠桿對市場對人民生活的影響,而杠桿的操作者和實現者其實就是人,是我們自己。我們都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參與其中、改變其過程和結果,雖然表面上我們對政府決策、對工廠的生產、對國際貿易沒有什麼影響,但其實每一個人任何微小的動作都是在影響了其他人的生活。
整體的經濟行為其實是人個體經濟行為的放大。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經濟行為的一分子,都在不知不覺中參與著影響著經濟社會的活動。雖然我們的個體沒有能力改變整體的趨勢,但又在參與著趨勢的形成,比如當我們都不喜歡一種商品時,這件商品就沒有需求,在市場上就會被淘汰,佛法中,就是眾生共業和不共業的概念。一切個人的善、惡可能對別人的影響很微弱,但是在共業的造作中則會形成極大的推動力。
對於眾生行為的錯誤引導,經濟學上說是不理智的經濟行為、社會行為,其實是以各種方式激發出的人自身的貪婪、索取和自私的無明思維。比如在股市和期貨市場中有的人會盲目投資,在生產領域有的企業會不注意市場需求而盲目擴大生產量,有的人會為了追求更大利益而製造假冒偽劣產品,而一切所求不得,自然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各種苦惱之一。這些都是人本身無明煩惱的反映,而最終也必會影響到自己,比如因貪求產生慾望,因慾望不滿足而生苦惱。經濟學上說就是我們需要正確分析市場變化、正確看待市場的變化,而不是恐懼和害怕,也不是盲目追求利潤最大化,因為一切終必有散。
再有需要確立正知正見。一切有為法,都是變異法,只要處置得當就會引導出正常的因果規律,錯誤的貪取則導致危害性的因果規律。比如,對未來的財富沒有正確的認識,對地下的礦產沒有正確的方法,肆意掠奪開采,結果造成水土流失等各種地質災害,其實都是因果規律的反映,根本上則是人的自我無明的反映。
所以,如佛法所說的,人能夠如理思維、正法知見世間的各種變化,不貪取,不嫉妒,這樣才是如法如理生活。
至於說市場經濟問題,我前面已有簡單的說法,市場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的放大。所以正常的經濟交換則產生好的結果,錯誤的以人的自私貪欲來妄圖控制則產生錯誤的後果,一切都是自然的因果規律。可以引申的內容很多,主要都應該從人的慾望、貪愛這方面入手。
『貳』 為什麼做期貨的很多人都研究道教或佛教理論
不懂。有可能是思想的問題。一個信佛的人。是不會參與賭博的。因為他知道以不正常手段掙來的錢。都是以消耗自己福報為代價的。所以。他知道自己的福報有多少。人生不應該去爭 爭不來。
『叄』 佛教對炒股票期貨的行為怎麼看
佛弟子不應該去炒股
因股票時時刻刻有漲有跌,股市中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每個炒股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投機的心理,渴望從股市裡賺錢,無形之中助長了自己的貪婪和慾望,這種貪心會嚴重影響到心性的健康,對修行有害無利。
《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參與了炒股,必然會去關心股票行情,就多了一分牽掛,多一分牽掛就會多一分煩惱;當股市震盪、股價下跌時,又會擔心自己投入的資本縮水,原本還算不錯的心態恐怕就很難繼續保持平靜了……試問一個修行人若時常如此,為股票、為錢財、為得失所縛,又如何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呢?當然,你若已經破了四相,不再執著,另作別論。
『肆』 炒期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首先,我先給朋友們分析一下控制不好情緒會有什麼樣的不理想的結果吧。
如果在急躁、懊惱、苦悶等不好的情緒的時候,這個時候交易者們進行交易的時候,大多數可能會以失敗告終。反之,當交易者在平靜、理性的情緒中交易的時候,失誤的概率就會小很多。對交易者來說,要去的交易的成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蠻重要的。
學會控制情緒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大部分交易者認為:交易就是為了盈利。其實,交易是在做加減法,交易行為發生之前,交易者應該不斷地做減法,包括不同的商品精選、海量信息中尋找核心信息、交易策略的制定等等。也就是說,交易是不斷排除不確定性的一個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交易者需要保持足夠的理性,只有在冷靜和理性的情緒中,交易者才能比較大限度的接近市場的本質,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
學會控制情緒,不僅教會交易者如何做人與處事,更教會交易者如何交易。
『伍』 什麼是炒期貨
炒期貨是一種合約形式交易的東西,交易的對象就是以買賣合約為主。期貨分商品期貨和股票期貨,我們國內沒有股票期貨。期貨是合同交易,也就是合同的相互轉讓。
期貨相對現貨而言,他們的交割方式不同。現貨是現錢現貨,期貨是合同交易,也就是合同的相互轉讓。期貨的交割是有期限的,在到期以前是合同交易,而到期日卻是要兌現合同進行現貨交割的。所以,期貨的大戶機構往往是現貨和期貨都做的,既可以套期保值也可以價格投機。普通投資人往往不能做到期的交割,只好是純粹投機,而商品的投機價值往往和現貨走勢以及商品的期限等因素有關。
(5)期貨佛教擴展閱讀
最初的現貨遠期交易是雙方口頭承諾在某一時間交收一定數量的商品,後來隨著交易范圍的擴大,口頭承諾逐漸被買賣契約代替。這種契約行為日益復雜化,需要有中間人擔保,以便監督買賣雙方按期交貨和付款,於是便出現了1571年倫敦開設的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
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進運輸與儲存條件,為會員提供信息,1848年,82位商人發起組織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51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引進遠期合同;1865年芝加哥穀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准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
這種標准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並逐步完善了保證金制度,於是一種專門買賣標准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1882年交易所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增加了期貨交易的流動性。
『陸』 佛教受戒婆婆偷我的東西給她的小兒媳婦會有因果報應嗎
偷盜的幾個故事
華山思過崖
我和同修在一起,喜歡交換自己和他人的因果故事,因為因果的故事聽多了,會逐漸對佛法加深信心,並且佛門一切實相妙理,都是在深信因果的基礎上才能得到。信為道元功德母。
「所謂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這里總結幾個關於偷盜的因果故事。
我在學佛前喜歡偷盜,小時候曾經在書店偷書,出來被抓。也曾在超市偷過東西,大了以後進入超市,不再偷東西,但是也感覺別人在看我,很久以後這種感覺才消失。5年多以前,我幫一個人做期貨,後來騙了這個人兩萬元就去南方了,這個人姓黃。到了南方以後,我用騙來的兩萬投資,虧損了一大半。後來我回東北,竟然在大百貨店撞到姓黃的,當時我和老婆在買鱒魚准備去放生,沒有看到他,他先看到我,我乖乖還了他的錢。事後我想,今生這是遇到他了,若今生遇不到,就是來生遇到也是還,反正你是欠錢了,這帳就記錄下來了,什麼時候遇到都得還。今生還,可能還利息甚少。在百貨店間遇到姓黃的時候他先給了我一個嘴巴,結果後來他冷靜了,說他也是太沖動,就少要了我2500元,後來想想,事事看似微小,也都定有因果,這一嘴巴讓他少得2500的利息。
一個朋友,他經常因為工作關系能搞到錢,都是不義之財。後來他有天夢到有人偷盜他手機里的話費,偷打他手機話費2000多。夢後次日,他從廣州出門回家,坐客車,把手機丟在客車上,他的手機正好值2000多。這個夢是提醒他別偷盜了,你偷盜別人,別人也偷你。如果你偷盜了別人以後小心點,把偷盜的錢放好,不投資,也不帶在身上,是不是就保險了呢?也不是。還是這個朋友的故事,他前幾天夢到他和他老婆先後被蛇咬,夢醒後很不安。但天晚上他老婆出門買褲子,看到商販抓住正在偷手機的小偷,把手機拿回給身邊的婦女,他老婆就也掏了一下口袋,發現手機不在,當時小偷跑掉。他老婆回家後怎麼也找不到電話,當天打是無法接通,次日再打是關機。才確定已經被小偷偷去。夢到他和他老婆先後被蛇咬,原來是先後丟手機的意思。
一個月內兩次丟手機,並且都有夢預告,也引起了他的反省。他問我:偷盜這個事情,如果偷盜,當時具備條件,錢可到手。但是不偷這錢早晚也是你的不假。偷反會減少你的命里財富,並且偷來以後用得也不安心,還會引來盜賊。 但是若有機會偷盜而不偷,那這屬於你的錢何時才能到手呢?
這個問題我幫他問一問。如何問呢?當天我睡覺時心裡希望有護法在夢里加以點化,我就可以明白。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現在能偷,若不偷的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才能得到錢」?這確實是個問題。當天晚上我夢里竟然出現女人,女人泡在水裡,水清,女人讓夢里的我心神不寧。女人為淫慾,水為財富。我夢里的信息一向是如此的。醒後我認為夢里提示的答案是這樣的:「末法時候法弱魔強,所以正財沒到,先有許多歪財來,偷盜斷一切福德種子。這也是眾生福薄,定力弱,先經不起魔的考驗,失去巨大財富,並失法財,還招來盜賊。那麼正財在什麼地方呢,被你的淫慾等不斷生長的業障障住,出不來,淫慾斷一切清凈種,清凈種就是福德種。所以淫慾也斷福德種,懺悔邪淫,永不偷盜,則財源沒有障礙,滾滾而來」。
在念佛堂,有一些人專門來偷東西。我們要專門有人看著他們,不改就扭送公安局,希望能小懲而大戒。這是十方的東西,是上品偷盜,罪過進無間地獄。很不值得。
『柒』 期貨中,空換,雙平,多換,空開,雙開,多平,多開是什麼意思
空換,屬於期貨術語,原來手裡的賣單要平掉,則肯定是買回,這時肯定有另外一個人賣出了,如果他是開倉賣出的,這種時候市場的持倉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只是賣單從我手裡換到了他手裡,這稱為空換手。
雙平,指某筆成交中,開倉量等於零,平倉量為現量,持倉量減少,差值等於現量,表明多空雙方均減倉。原有多頭賣出平倉,原有空頭買入平倉,持倉量減少 。
空開:沒有持倉的投資者,判斷市場將下跌,而進行賣出開倉。
多換:為原來持有多單的投資者進行賣出平倉離場,而同時有新的投資者進行買入開倉,以同一價格成交。
雙開:在同一價格時,多頭和空頭同時進行開倉,總持倉量增加。
多平:原進行買入開倉的投資者,進行賣出平倉。
多開:沒有持倉的投資者,判斷市場將上漲,而進行買入開倉。
(7)期貨佛教擴展閱讀:
期貨交易的全過程可以概括為開倉、持倉、平倉或實物交割。開倉,是指交易者新買入或新賣出一定數量的期貨合約。在期貨交易中,一方想買,必須對應著另一方想賣。假設甲想買入10手大豆合約,正好乙想賣出10手大豆合約,那麼兩者正好成交。
兩者同時開倉,且買賣合約的品種相同、數量相等,則稱為雙開。雙開,是兩者同時開倉,所以持倉量是增加的。
而如果是賣出的多,即乙想賣12手,而甲只買10手,所以還要有一個丙買入2手平倉同理就是空開。空開是賣出開倉的單子數量大於買入開倉的數量,賣的多,所以稱為空開。
『捌』 自己求了個貔貅讓佛教的師傅開光,朋友說貔貅太凶叫我不要戴是真的嗎
是的,貔貅是貪財的神獸,只吃不拉。一般是風水擺局。經常佩戴,對自身汽運不利。現在寺廟又有幾個不賺錢的。
『玖』 張振億的張振億的期貨文章
1、《道氏理論在期貨實戰中的應用》
2、《佛教文化提升投資修為》
3、《個人素養與期貨實戰》
4、《期貨與參禪》
5、《正確投資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
6、《我的三次期貨滑鐵盧》隨筆
7、《軍事思想與投資決策》
8、《期貨中國高端訪談張振億》
9、《論道期貨戰略制勝》
10、《軍事思想與投資決策》
11、《軍事心理學與期貨實戰》
12、《期貨搏弈背後的智慧》
13、《期貨操盤高手修煉之軍人素養》
14、《期貨狙擊手談盈利之道》
15、《何謂真正的短線交易》
16、《培養屬於自己的操作感覺》
17、《正確的投資理念造就期貨贏家》
18、《期貨日內波段的實戰修煉》
19、《張振億:淺談諸葛亮權術下的犧牲品—馬謖 》
20、《張振億:假如韓信獨立應該這么做!》
21、《張振億:時與中的投資智慧》【期貨日報】 。
22、《張振億:交易是情感的抒發信念的體現》(和訊特約)
23、《張振億:呆若木雞的智慧》(期貨日報)
24、《張振億:讓知識充實我們的心靈》(期貨日報)
25、 《用訓練士兵的方法培訓交易執行力》
26、《 成功源於正確的思想》[和訊特約]
27、《如何從期貨散戶成長為超級大戶 》
28、《覺悟啟迪期貨正道》
29、《期貨投資者如何面對虧損與挫折》(和訊特約)
30、《期戰論實戰案例》
31、《軍魂團隊期貨炒單手談超級短線》
32、《看<士兵突擊>談期貨人生》
33、《用訓練士兵的方法培訓期貨操盤手 》(一)
34、《用訓練士兵的方法培訓期貨操盤手》(二)
35、 《培養專業化投資思路 》
36、《軍魂團隊老將談投資》
37、《膽略是期貨投資成敗的必要因素》
38、《雪後登長城感悟期貨投資》
39 《品味期貨投資中「慢」的芬芳》
40、《棋通期貨》
『拾』 佛教有沒有創世論
宇宙和生命是從那裡來的?
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恆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恆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後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恆,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於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
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作的果,所謂 「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
業,有個人單獨造作的,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與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有「共業」及「不共業」的兩大類。
由於共業,所以感得同樣的業報;地球,便是由於地球世界的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無數眾生的共業所感,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間,有著無數無量的世界,它們的成因,都是由於各類不同的無數眾生,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體,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體一樣。至於那些無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雖不是眾生活動的舞台,但卻也是為了眾生活動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種現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陽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雖然有許多的事物,無法用科學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釋,一切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至於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後最初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於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實際上,那也是出於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受報。正像以後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於不共業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差萬別。
事實上,共業,也是不共業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相比,便成了不共業;同樣的,不共業,也是共業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萬差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這,就是佛教對於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