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6年初我國外匯儲備是多少
2009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1316億美元,同比增長17.84%。上半年國家外匯儲備增加1856億美元,同比少增950億美元。6月份外匯儲備增加421億美元,同比多增302億美元。6月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8319元人民幣。
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加速融入全球經濟,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持續大額順差,對國民經濟影響日益增強,加之西方經濟持續低迷,促使外國直接投資大幅度增加,全年增量超過500億美元。2001年全年外匯儲備凈增466億美元,外匯儲備量突破2000億美元居於世界第二位。伴隨著入世後外匯儲備規模的較快增長,2001年,外匯儲備經營以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為目標,建立了投資基準經營管理模式和風險管理框架,完善了大規模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體制機制。
與此同時,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高速增長,總值超過6000億美元。此外,美元利率的下降使得人民幣利率水平高於美元,進一步促進了外匯的流入。因此,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中國的外匯儲備出現大幅增長,2006年2月底更是達到8536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的8501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我國對外金融凈資產17962億美元,同時外匯儲備達到了38877億美元。
中國成立外匯管理機構20年來,外匯儲備規模增長了78倍。
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843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7億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1428元人民幣,比上年升值0.8%。
『貳』 中國外匯儲備現狀是多少 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
截至2018年9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為31097.16億美元。
外匯儲備過多可能引起的問題:
1、外匯儲備的過度增長,有可能通過基礎貨幣的擴張,引發泡沫經濟或通貨膨脹風險。而泡沫經濟和通貨膨脹,是威脅經濟穩定高速增長的兩大宿敵。盡管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沖銷干預吸收過多的貨幣,但是,其效果會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從市場的承受能力來看,央行每年大規模發行票據的空間越來越小。因此,一旦出現通貨膨脹風險,央行會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2、過多的外匯儲備有可能降低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和財富增長速度。這一結論主要來自以下三個觀點:其一,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率要遠遠低於外商直接投資的收益率,二者的差額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國民財富的流失。據推測,通常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大概在3%左右,而外商直接投資的平均收益率至少達到10%。其二,央行發行票據回籠貨幣需要支付利息,而外匯儲備利息形成央行收入,當前者大於後者時,央行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會相應上升。其三,官方外匯儲備屬於短期、低收益對外投資,而民間對外資產主要為中長期、高收益投資,因此,前者的比重過高會降低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
3、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劇貿易摩擦。國外一些人士一直把外匯儲備的增加作為中國政府阻止人民幣升值和操縱外匯市場的「證據」,並據此要求中國擴大匯率制度彈性和實現人民幣升值。此外,一部分發達國家政府也會以人民幣匯率問題為借口,對中國出口商品實施貿易保護措施。
由此可見,由國際收支失衡引起的外匯儲備過度增長,不僅妨礙了對外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且「威脅」著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物價水平較低、就業狀況有所好轉的宏觀形勢下,國際收支不平衡正在成為我國宏觀調控面臨的突出矛盾。正是基於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指出,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
『叄』 中國2017多少美元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201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3.14萬億美元。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2017年1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399億美元,較11月末上升207億美元,升幅為0.66%,連續第十一個月出現回升。
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12月,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和境內外主體交易行為進一步趨於穩定和平衡。國際金融市場總體小幅波動,主要非美元貨幣匯率上漲和資產價格上升,推動外匯儲備規模出現上升。
2017年全年來看,外匯儲備規模自1月降至29982億美元後穩步回升,年末較年初上升1294億美元,升幅為4.3%。
2017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推動跨境資金流動更加穩定平衡。國際收支形勢穩健為外匯儲備規模連續穩步回升提供了保障。
2018年,我國經濟工作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國民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韌性將不斷增強,有條件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在全球經濟持續回暖帶來外需增長、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預期不斷改善的背景下,未來我國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規模將保持平衡穩定。
『肆』 近幾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分別是多少
3.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這個是國家直接持有,民間和企業沒有計算在內
『伍』 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中國2017年2月末外匯儲備余額30051億美元,預期29690億美元,前值29982億美元。對於外匯儲備重回3萬億美元,國家外匯總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外儲規模可能在波動中逐步趨穩。
『陸』 2016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中國外匯管理局:截至10月底,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總量為3.53萬億美元。但考慮到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美元空頭倉位,《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量應該為3.1萬億美元
『柒』 哪一年 中國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金
您好
2016年11月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為3.0516萬億美元
謝謝
『捌』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中國的外匯儲備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中國人民銀行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9879億美元,且正以每個月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這樣一個數據引來世界各國關注,它們驚訝的同時也感到擔憂,不少人甚至替中國出謀劃策,為怎麼花這些錢「支招」。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它會有什麼危險嗎?
各方反響不一
日本對中國外匯儲備創新高心情復雜。《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連續對此進行了報道,強調「中國的外匯存款已超過一般的安全水平」。報道稱,為抑制人民幣升值,中國花了大量人民幣購買美元,造成中國外匯儲備急速增長。同時,它們對包括美國花旗銀行在內的大型國際銀行積極地向中國政府「自我推銷」感到眼紅。
《富士產經新聞》報道時文章所用的標題就意味深長——《中國外匯儲備即將達到1萬億美元,存儲了美元卻增加了火種》。文章把重心放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稱美國「一向要求人民幣升值,卻並不希望中國出售手中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在《富士產經新聞》看來,中國會以出售手中存有的大量美國國債來「反制」美國對人民幣升值的要求,很可能導致美國國債水準降低,出現美元利息上升等負面連鎖反應,而且,「也很可能導致出現布希最不願意看到的美元貶值局面」。
歐洲對中國外匯儲備也一直很關心。瑞士《時報》18日以《中國和它的1萬億美元》為題,對中國的外匯儲備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進行了報道。文章稱,這是由反復出現的外貿順差和外國投資者所進行的大量投資造成的。這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字,相當於中國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5%,道瓊斯所有股票總市值的1/4,意味著北京「隨時有能力」收購埃克森、英特爾、波音等美國著名工業企業中的一大部分。
對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結構風險,是一些國家反應的重要內容。10月17日出版的《印度日報》指出,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蕭條,債券和股票市場有可能會瀕於崩潰,那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將面臨化為泡沫的危險。對此,歐洲的想法最實際,那就是想辦法增加中國外匯儲備中的歐元比例。
除了關心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西方也關心中國如何花這筆錢。《商業周刊》今年7月就曾「借」世界著名銀行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的文章為中國「出謀劃策」,列出8項建議,內容包括每年花20億美元引進2萬名外籍著名教師到中國大學任教,花20億美元在中國大城市市郊為低收入者建房,花5.05億美元引進30名世界著名足球明星分布到中國15個一流球隊,並引進50名外國教練等等。
不過,歐洲大部分國家仍認為,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是中國經濟實力的體現。歐洲議會在今年9月初通過的《歐中關系報告》中就表示,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顯然,歐洲議會的報告將「外匯儲備激增」列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歐洲議會議長博雷利是一位經濟專家,9月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大為贊賞,談到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他說,「有意思的是,資本主義美國的錢,卻握在社會主義中國手中」。
外匯儲備增安全信心
廣義上說,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基本上就是其所有經濟活動節余的外匯積累,但這里有個「藏匯於國」和「藏匯於民」的問題,國家統計和公布的外匯儲備指的是政府所擁有的外匯資源,更直接地說,就是央行擁有的外匯。商業銀行、企業、個人手裡的外匯並不算在一國的外匯儲備之內。
經濟大國的外匯儲備,最主要的來源是對外貿易順差。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貿易順差的快速增加。2004年,中國的外貿順差是320億美元,去年猛增到1019億美元,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預計將達到1500億美元。正是在這種促進下,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4年的將近8000億美元,很快增加到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
國家持有外匯儲備有3大作用:一是支付,國家進口重要戰略物資和關鍵技術必須用外匯購買;二是保障金融安全,這是最關鍵的,比如發生戰爭、災害或國際經濟形勢突然變化,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資,央行可以用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對付突發的金融風險;再比如,一旦本國貨幣面臨貶值的風險,政府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干預外匯市場,應對金融危機;還有一點是軟作用,但在現代經濟中也極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力的象徵,能夠產生巨大的心理作用,讓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經濟安全和該國貨幣的幣值充滿信心,同時也能增加這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金融影響力和在國際經濟組織中說話的分量。
過去,在國際收支活動還不是很多的時候,國家的金融安全對外匯儲備規模的要求並不很大。曾有一種理論,認為外匯儲備夠3個月的進口額就基本可以了。但今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國際收支活動極其頻繁和復雜,金融安全隨時都會面臨挑戰,所以外匯儲備必須具備相當大的規模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金融和經濟安全運行。
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位宏觀經濟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外匯儲備的這些基本作用來看,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是一件好事,它增大了中國金融運行的安全系數,更增添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也提高了中國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力。
外匯儲備結構待調整
有關專家認為,外匯儲備過多也有問題。外匯是需要用人民幣買入的,所以在外匯儲備大大增加的過程中,中國的央行必然要投放大量的人民幣,而人民幣源源不斷的投放勢必推動投資的過快增長,使中國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盡管中國政府和央行採取了一些回籠人民幣的應急措施,使通脹的壓力並未變成通脹的現實,但那畢竟只是延緩,需要及時採取對策。
從短期來看,一味鼓勵出口創匯和招商引資的政策需要適當調整,同時增加進口,這樣來平衡國際收支。
通過調整外匯管理政策,把相當一部分的外匯放到企業、商業銀行和個人的手裡,適當地「藏匯於民」。例證之一就是,原來中國公民換匯必須憑出國簽證和邀請函,而且一般都以2000美元為上限。而現在公民想換外匯,只要出示個人身份證就可以,一年的換匯上限達到2萬美元。
在已有和還將繼續增長的外匯儲備中可以拿出一部分來進行金融和實物投資,通俗地說,就是花掉一部分。但作為國家擁有的外匯是不能亂花的,專家的說法是,需要把一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戰略物資儲備。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非常希望購買一些中國發展需要的高科技產品。顯然,在這方面,中國遭遇到了西方設置的障礙,比如一些國家對中國採取的是高科技禁運的政策,否則,只需要幾個進口項目就可以大大減少中國對外貿易的順差。(徐皓 林夢葉 尚未遲 李永群 程剛 江雪晴 張楠伊)
『玖』 中國2016年外匯儲備總值多少億美元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報告稱,截至10月底,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總量為3.53萬億美元。但考慮到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美元空頭倉位,《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量應該為3.1萬億美元。
『拾』 中國外匯儲備的情況及外匯儲備量的多少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是我可能要考試的論述題,所以只需要點,不能太多,答不完)
哈哈哈!!!
據報道, 今年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達2428億美元 [1],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9.6萬億元人民幣, 或約1.1萬億美元 [2]。 按照上面數據, 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1%, 與官方所公布的中國國債的數額大致相抵(2334億美元, [3])。
在全球范圍內看,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絕對值僅次於日本 (四千餘億美元), 大於台灣、香港和南韓 (三者外匯儲備分別介於一千億至一千三百餘億美元之間)。[4]
毋庸置疑, 中國的龐大外匯儲備對於穩定國際市場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有著積極作用。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 中國作為一個大陸型經濟, 仍然施行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 維持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反擠兌的應急基金是否有必要,實在值得探討。 有人說龐大的外匯儲備有助於提高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我看這也不見得:日本外匯儲備的絕對值,以及台灣外匯儲備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均比中國大陸為高。 目前並沒有數據表明日本與台灣對於外國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外根據專家估計, 中國放在國外的這些外匯每年收益率應在5%左右 [1] 。 考慮到通貨膨脹及美元貶值的因素, 筆者估計實際年收益率不超過2%。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 如果能將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1%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後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於普及教育、醫療與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如建立全國信用信息系統),並相應給與政策上的支持, 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長治久安的作用。 退一步說,如果這一筆錢能用來償還中國政府歷年發行的國債(國庫卷),那麼這筆龐大的民間資金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有著巨大的推動。
據目前所知,中國外匯儲備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 [1] 。 中國的國債與外匯儲備的同時增長相當於一個非常奇異的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a) 政府以國庫卷的形式從民間搜集資金; (b) 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特別是美元); (c) 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特別是美國國債) 。 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 向美國人貸款。 而如前所述, 實際年收益率不超過2%。
外匯儲備的增加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位於紐約的兩位學者曾經系統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為外匯儲備增加所付出的巨大的機會成本 [5] 。 他們認為, 東亞國家過去十年間為積攢外匯儲備付出的代價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 筆者認為, 兩位學者的分析有著獨特的視角, 值得人們深思。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 有關中國外匯儲備的利弊得失, 國內的媒體、政府機構、甚至學術界對「利」強調的比較多, 對「弊」(代價或機會成本)討論較少。 筆者此文的目的, 是拋磚引玉, 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至於如果公眾建立起減少外匯儲備的共識, 以後為實現這一長遠計劃如何實際操作, 這是另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可以進一步討論。 這里我只能粗線條地談一點我的看法:
1. 「出口創匯」可以是現時政府經濟政策的一部分, 但不應成為政府經濟目標的主要或決定性的部分。 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更有效和公平地配置國內資源, 包括資金的資源。 一面在國內舉債,一面向國外大規模購買外國債卷, 這本身既無效益, 又不公平(有劫貧濟富之嫌) 。 筆者認為, 在不造成貿易逆差的前提下, 適當讓人民幣升值, 有助於提高人民購買力, 吸引國外投資者, 未嘗不是好事。「出口創匯」的目標應由「進出口總體平衡」的宏觀目標取代。
2. 如果公眾建立起「減少外匯儲備」的共識, 那麼在轉換外匯成人民幣實際操作上應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 盡量減少對本國利益和國際金融秩序的傷害。 近期應以停止外匯儲備增長為目標, 減少收購外幣及國外債卷的政府行為, 以後逐步減持國外債卷和外匯。 為減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應進一步放寬民間對外幣的擁有、流通和使用, 同時適當增加人民幣貨幣供給, 進一步降低利率。 國內近幾年物價指數疲軟, 也說明還有進一步降低利率的空間。
(要點自己總結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