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匯儲備包括那些
小資料:什麼是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摘自2005年5月9日《環球時報》)
⑵ 外資儲進中國銀行也是外匯儲備嗎
一般而言,一國的國際儲備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日常彌補赤字和干預外匯市場的需要,稱為交易性儲備;另一部分用於不可預測的突發性內外沖擊,稱為預防性儲備。前者與彌補赤字和干預外匯市場所需儲備量保持一致,後者則需按照分散原則進行投資。 從國際清償力的角度看,國際儲備的構成包括以下兩種: (一)自有儲備的構成 自有儲備即國際儲備,主要包括一國的貨幣用貨幣性黃金、外匯儲備、在IMF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 1.貨幣性黃金 2.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是當今國際儲備中的主體。) 3.在基金組織的儲備地位(儲備頭寸,即「普通提款權」) 4.特別提款權(SDR) 國際儲備資產一般必須同時具有三個條件:可獲得性、流動性和普遍接受性 1.一國金融當局必須具有無條件地獲得這類資產的能力; 2.該資產必須具備高度的流動性; 3.該資產必須得到國際間普遍接受。 所以商業銀行持有的外匯不屬於一國國際儲備,
⑶ 中國的外匯儲備,有多少是屬於外資公司的
中國的外匯儲備63%外資控制
⑷ 外匯儲備屬於資產還是負債
外匯儲備是屬於資產。
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4)外資屬於外匯貯備擴展閱讀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是彌補該國國際收支逆差,抵禦金融風暴,穩定該國匯率以及維持該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多年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
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⑸ 中國的外匯儲備包括外資對華的投資嗎
不包括,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中國對外的投資主要包括了中國央行儲備的黃金,美元,美債,澳洲資產,歐洲資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