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內沒開通外匯業務能收國外匯的人民幣嗎
還是要看有沒有進出口權,能不能收外幣,雖然他是人民幣,但是是從境外匯過來,也是需要申報的
② 人民幣貶值對不用外匯的百姓有影響嗎
近期人民幣匯率大跌僅是對美元指數大漲的一種補跌。人民幣匯率的大跌,只是針對美元指數上漲而言,若與其他非美貨幣相比,還是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態。在24種籃子貨幣中,人民幣對歐元等12個貨幣匯率中間價升值。
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大跌,國內很多人表示與已沒啥大關系。因為,普通百姓除了出境旅遊、留學、海淘等特殊情況外,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著外匯。人民幣匯率貶值,似乎對普通百姓影響並不大。但是,我們認為,人民幣匯率貶值對於國內普通百姓來說,直接影響並不大,但間接影響卻是存在的。
首先,國內很多企業原材料對進口依賴度非常大,而人民幣匯率貶值會使購買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所以原材料進口依賴度較大的企業將會面臨業績下滑,甚至嚴重虧損的情況。屆時會影響到企業員工的收入增長。而如果因進口原材料上漲而造成公司業績下滑嚴重,還可能出現裁員的問題。此刻,縱然普通員工不需要用外匯,但只要在這些企業上班,切身利益都會受到影響。
再者,普通居民生活上必須用到的農產品很大一部分是依賴於進口,如果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那進口商品的價格將會大漲。如果人民幣匯率大跌,屆時,大豆、玉米等農產品上漲,從而帶動生豬等禽類的飼料價格上漲,這會推動豬肉等蓄類價格上漲。輸入性通脹對物價的影響也很大。
再次,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高,人民幣貶值意味著進口石油價格要上漲,這個成本最終還是要轉嫁到國內有車一族和物流企業的身上。人們的出行成本將會有所上升。
最後,人民幣貶值對於A股市場影響偏空。因為美元指數走強,導致大量資金轍離,這才是人民幣貶值的主要原因。而當境內外資金大量拋售人民幣,開始迴流美國本土,那麼會導致國內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不足。這無疑會對資本市場造成直接的沖擊。
③ 我國企業和個人面對人民幣升值應當採取哪些對策措施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影響
人民幣不斷升值無疑給中國的各行各業帶了很大的影響,最為直接的要數外貿業。雖然從1994年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政府對人民幣的干預程度降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已為業內人士所預見,並且不少企業還做了相應的准備,但是即便如此,此次人民幣的不斷升值還是對外貿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
1.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企業的不利影響
(1)利潤下降。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以外幣表示的中國產品的價格上升了,也就是說外國消費者要花更多的錢來購買中國產品,這樣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價格提高。而我國製造業出口產品多集中在低端,競爭優勢不強,競爭方式也主要通過價格手段,因而,中國企業的價格優勢的喪失。匯率變化會使出口企業的現金流入量和流出量不一致,從而使出口企業的預期收益產生一定的經濟風險。
(2)吸引外資能力下降。人民幣升值投資者的投資成本會上升,這樣就會削弱投資者的熱情,減少國內企業的資金來源,進而制約企業的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能力的擴張。
2.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企業的有利影響
(1)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當前我國正處於技術趕超階段,並且企業有很強的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能力。而人民幣升值能夠降低企業自主開發成本,間接促進企業的技術升級,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帶動出口商品結構調整。
(2)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優化引資結構。人民幣升值使得勞動者的待遇提高,有利於吸引高技術人材,在我國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前提下,外資會選擇技術含量高的產業投資,從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提升,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3)人民幣升值有利於推動我國企業海外投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要使用投資目的地所在國的貨幣。人民幣升值顯著地降低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成本,增強了企業的國際購買力和對外投資能力,為一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條件。
四、人民幣升值後我國出口企業的應對策略
雖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出口企業有利也有弊,對於不同行業而言,人民幣匯率調整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經營都是一個負面的影響。如果不積極應對,出口企業將可能會遭受損失,利潤受到升值的侵蝕。消化和分散升值的損失是出口企業的共同期望。因此,出口企業應該積極採取對策,應對人民幣升值。那麼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呢?首先出口企業應該端正態度,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民幣升值和人民幣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對於任何出口企業,他們都要面對匯率風險,各企業應該考慮資金來源和用途、自身財力和外匯市場的具體情況積極應對。
1.利用金融工具避險
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攀升,出口企業可依靠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開發的金融工具避險,為自己獲得和准備更多的「救生圈」,以達到套期保值或規避風險、提高經營效益的目的。
(1)關注人民幣匯率變動,增強匯率風險意識。關注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是出口企業經營管理中長期任務,企業對此要高度重視,組織專門力量,學習匯率管理知識,密切跟蹤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和變化,尤其要關注近期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幣種的匯價變動情況,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本企業出口產品的影響程度,努力提高應對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出口企業要增強匯率變動的風險意識,掌握控制匯率風險的有效手段,不斷提高應對匯率風險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可在簽訂出口合同時,可訂有匯率風險的有關條款,防止突發情況。
(2)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鎖定和規避匯率風險。採取靈活的結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運用多幣種結算等方式轉嫁匯率風險,採用「福費廷」貿易方式提高資金使用率,避免由於不確定帶來的損失,適當採用外匯遠期買賣、套期保值等手段鎖定匯率風險,並通過適當的美元貸款,來降低利息支出和匯差損失。此外,在有條件的前提下積極做遠期外匯交易、期權交易和外匯期貨交易,可用此方法將匯率風險控制在業務源頭。
(3)加快出口變現,減少應收外匯賬款佔用。企業出口成交後,要加速單據流轉,爭取在第一時間內回籠有關出口單據,積極採取票據押匯、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據及時結匯變現,力爭出口額的一半以上運用這種方式實現貨款變現。企業要多開展出口回收快的業務,適當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長的業務,同時要加大應收外匯賬款催收力度,縮短結匯期限,盡快回籠貨款,減少在途資金佔用。
(4)增加外匯負債,平衡外匯收支。企業通過申請外匯款,將人民幣貸款置換為外匯貸款,延緩進口付匯等方式,適當增加外匯負債,待人民幣升值後,用到期收匯額償還貸款或購匯歸還、對外付匯,可抵消外匯資產的貶值風險,或直接獲利。
2.降低成本
(1)加強內部管理。出口企業可以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勞動效率;理順內部流程,減少中間消耗,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支;擴大生產規模,尋求得規模經濟效益,以達到壓縮生產和管理成本,提高利潤的效果。
(2)進口原材料沖抵。出口企業可以增加從國外進口原材料,由於是用美元購得相應的原材料,這部分原材料的人民幣成本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降低,從而消化在出口報價時因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影響。
(3)向客戶轉嫁成本。和客戶共同分擔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潤空間壓縮的損失,是很多出口企業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險方式;對於純外貿企業來說,還可以壓低采購價格來轉嫁成本。
3.加強技術創新,調整產品結構,實現產品升級
目前我國出口產品中高新技術產品比重在逐年上升,但我們還要繼續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產品中的比例。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優勢不可能使一個企業獲得長遠發展。這就需要各出口企業不斷創新自己的產品,積極營造其核心競爭力,盡快從靠低價獲取競爭優勢轉換到依靠勞動效率提高和技術創新上來,實現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同時不斷向知識密集型產品過度。出口企業應加強科技創新投入,開發高端自主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產品升級,同時加強質量管理,優化產品結構,從而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和出口利潤率。人民幣升值後企業進口的成本降低,出口企業可以利用此契機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前沿技術為己所用。
4.走差異化、品牌化運作之路
我國很多企業缺乏長遠品牌規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企業面臨的是與世界品牌競爭的市場。提高產品質量,打造自主品牌是我國出口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根本所在。廉價的勞動力優勢使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定價格優勢。但中國對外貿易額的逐年增加,成為貿易大國同時也成了世界反傾銷的重災區。企業要盡快提高出口產品檔次,提升產品的品牌內涵和設計能力,創建出口產品品牌優勢,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國外頻繁以反傾銷、特保等措施來給中國企業施壓。
5.市場轉移
(1)出口企業應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海外轉移,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企業應逐步進行資源整合,合理利用財務杠桿,通過收購兼並等手段,適度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產貿易體系,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企業可以選擇到國外去開辦企業和工廠,可以在國外利用當地生產要素進行生產並就地銷售;如果目標市場生產要素成本較高,企業也可以選擇要素成本低的第三國生產再出口到目標市場。這樣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抗能力,減少個別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2)開拓多元化市場。①進入其他國家市場。在走出去的同時,企業還應該積極尋覓並開拓新的目標市場,市場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企業對國外某些市場的長期依賴;若這些國家由於某些貿易限制或外匯管理方面的制約不能進口我國的產品,那新興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由此給我國造成的產品積壓和資金佔用問題。通過出口到新興市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爭端,並減少貿易爭端發生的頻率。②外銷轉向內銷。出口企業如果出口減少,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來彌補。這樣企業可以通過轉向內需為自己的產品尋求出路,加快建立完整的國內營銷網路,這可以避免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產品價格的影響。目前我國經濟增長較快,內需不斷擴大,政府也在積極提倡拉動內需,外需向內需的轉變是很多出口企業的一種戰略選擇。
當然,要應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造成的沖擊,僅憑企業想招應對還不夠,政府有關部門也應加強引導、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規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和出口企業的自身實力才是根本所在。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我國出口企業,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自覺地由被動變主動,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也許,這樣的改變只是第一步,但卻是關鍵的一步。這也是人民幣升值帶給出口企業最有價值的改變。
④ 為什麼人民幣不屬於外匯
狹義外匯是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廣義外匯是以外幣表示的資產.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的外匯,前提均是以外幣表示,人民幣當然不屬於外匯.
如果在國外,人民幣當然是外匯,但只是廣義的外匯形式,不是狹義的外匯,因為人民幣還是不可自由兌換貨幣,也不是能夠自由輸出入的貨幣。
⑤ 人民幣升值的利弊以及防範措施
人民幣其實沒有升值,物價飛漲,都快通貨膨脹了,應該說是貶值了,防止人民幣貶值最好的辦法就是買一些固定資產。如:房產,黃金,地皮,車等。
⑥ 人民幣為什麼不能自由兌換外幣,為什麼要進行外匯管制
中國不是不想人民幣自由兌換,而是還不敢,或者說不具備實力。
因為中國政府既追求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想控制對國際貨幣美元匯率的穩定。那麼,根據蒙代爾不可能定理,資本勢必無法完全自由流動,也就出現了外匯管制,俗稱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
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國內貨幣政策自主獨立性、匯率穩定性、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可共存,又稱「三元悖論」
內貨幣政策:必須自主,尤其是核動力印鈔機不能停。另外,加息/降息(基準利率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升降(貨幣乘數)、信貸政策松緊度等等,GOV都不忍心不牢牢把控,並隨心所欲、隨機應變的朝令夕改
匯率穩定性:美聯儲是世界人民的央行,而外匯儲備是中國人民的錢袋子,是購買中國不足物資和技術的保障,同時可以抑制國內同類型物資(尤其食品)的價格上漲。所以,外匯儲備必須保,匯率也必須保,若匯率崩,則意味著輸入性通脹,石油和食品價格上漲,威脅到工業生產和民生領域,是不可承受之重
三元保二棄一。即只能選擇限制「資本自由流動」,亦即如題「暫時幾年外匯管制」,「不能自由兌換外匯以防攜款潛逃勢態擴散」 。而 退一步理解這個邏輯,也可以認為是「中聯儲」(央行)的一片良苦用心吧
⑦ 現在國家對個人外匯業務放開了嗎!
現在這個市場是灰色地帶,中國沒有完全開放.銀行可以做,但成本太高,沒法做.世面上外匯保證金現貨公司鋪天蓋地,多多少少都有對賭,包裝都很好看,說是美國或者哪個國家在中國的代理,我是不去碰的,道理很簡單,一旦他出事了,沒地方找他去.即使是NFA會員,根據美國破產法,股票和商品客戶在經濟公司倒閉時有優先清算理賠權,外匯保證金現貨不是股票也不是商品,你可能連個客戶都不算,只能以無擔保債權人的身份進入清算程序,很可能血本無歸.所以要做就做正規市場的外匯期貨交易,也是保證金式的.不過沒有迷你手,不會放大500倍之類的,國際市場也沒有這種做法.
⑧ 為何中國不放開外匯管制,而規定所有企業外貿所得必須到銀行換成人民...
是避免外幣在本國的市場內胡亂流通。
假如沒管制,你拿著美元到商店去買東西,售貨員賣不賣?你要拿日元去,售貨員賣不賣?你要拿歐元、盧布、比索、越南盾去,售貨員是不是還得背當天的匯率表?
不管制的話,交易難進行是一個因素,更麻煩的是,如果美元貶值了,那麼拿美元的普通人,就要承擔美元貶值的損失。有了外匯管制,國家替你承擔這個風險。這樣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由一個經濟學家組成的辦公室,叫外匯管理辦公室來運作,比起你個人,什麼都不懂,也不看報表,沒學過經濟學管理,不那麼容易虧錢。 要是就憑咱們老百姓一看金價漲就瘋狂進,金價跌就不出手這種簡單的操作水準,分散給老百姓,更虧錢。由懂行的人統一調配,可以虧的少點。
⑨ 為什麼人民幣不參與外匯市場
為了控制金融市場的穩定,緊縮貨幣的政策,由於我國法制制度還不夠完善,暫時不把人民幣實行自由兌換.所以就不能參與外匯市場.
⑩ 國內現在可以炒外匯(保證金交易)嗎
國內可以做外匯,但如果在銀行裡面開戶,外匯是沒有杠桿的,就回和股票類似的。答
國內炒外匯兩個渠道,一個是外匯實盤,一個是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實盤是銀行的,1倍杠桿,點差20-30點,但是資金不用擔心,和存銀行一樣外匯保證金交易是杠桿交易,最大有幾百倍的杠桿,大多數做的是這個,點差歐美在3點,另外保證金交易的話資金不像放在銀行做實盤那樣放心,所以要選擇正規的平台先開戶,入金到帳後交易就行了。